凌德

《專治麻痧初編》~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總論

顧氏玉峰曰:近年喉痧一證日甚一日,且多殞命者,其故何也。只緣捨本求末,重於咽喉,忽於痧子,早進寒涼遏伏厲邪之故耳。蓋天有六氣俱能生殺成物,凡疾風暴雨酷暑嚴寒四時不正之氣即為厲氣,人若感之便能為害。邇年天道南行,冬不藏陽,每多溫暖,及至春令,反有暴寒折伏,皆為非時不正之厲氣。

感觸者蘊釀成病所以其證發必一方,長幼男女相似,互為傳染,與厲疫同。稟氣旺者雖感重邪其發亦輕,稟質弱者即感微邪其發亦重。夫人肺主一身之氣,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開竅於喉鼻。鼻氣通於天氣,受邪之時從口鼻而入於肺脾,發必由肺脾而出於肌表。

當厲毒發作之時,熱淫之氣浮越於肺之經隧,所以必現咽喉腫痛、鼻塞噴嚏、咳嗽胸悶、嘔惡、渾身痠痛等形,此非厲邪痧子為本,咽喉咳嗽等形為末乎?今醫不究其受病之因,乃執《內經》諸痛屬火,紅腫為熱,急進寒涼,甚至用犀羚石膏金汁黃連等味稍兼辛涼表散以為雙解之法。

體質強旺者幸藉元氣充足或以敵邪致愈,稟之單弱者即變音啞喉腐,氣促腹瀉、齒鼻流血、舌縮唇焦、膚干無汗、發厥口噤種種險候。醫家見之猶曰病重藥輕,更以寒涼培進,必致痧毒內陷,燔灼愈騰,喉閉痰升,命歸泉路。

要知頭面紅腫焮赤正痧毒外達之勢,當此之時亟進表散開達之劑,寒涼清膩等藥一味不可兼雜,使其痧從汗透則其毒自然不留,其毒既泄咽喉豈有不愈,所以先賢諸敗毒散中皆用表散亦同此意命名也。余非業醫者,因從前子女慘遭其害,爰是潛心醫學,研究歲運司天。

數年以來稍悟一斑,凡有親友患此者商治於余,皆以表散開達為主直待痧回腫退,鼻有清涕,遍身作癢蛻皮;方進涼血清解之味,靡不應手速效,近見蘇杭此證盛行殞命者不少,予仰體上蒼好生之德,敢將一得管見布告四方,並非立異矜能,炫玉求售,惟冀醫林高士,藥業仁人,鑑余微忱,勿加訕詈,則患者辛甚,余亦幸甚。

白話文:

[總論]

近年來喉痧盛行,許多人因此喪命。原因在於捨本逐末,只注重治療咽喉症狀,卻忽略了痧子的本質,過早使用寒涼藥物抑制邪氣所致。

天地間存在六種氣,都能造化萬物,也能致人死傷。疾風暴雨、酷暑嚴寒,以及四季不正之氣,都屬於厲氣,人若感染便會致病。近年來天氣異常,冬天陽氣不足,常常溫暖異常,到了春天卻又暴寒襲來,這些都是非時不正的厲氣。

感染厲氣後,病邪會潛伏醞釀,最終發病。此病症狀表現一致,不分男女老幼,且具有傳染性,類似於瘟疫。體質強壯者,即使感染了較重的邪氣,發病也較輕;體質虛弱者,即使感染了較輕的邪氣,發病也較重。

人體肺主一身之氣,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氣通過喉嚨和鼻子與外界相通。邪氣通常從口鼻進入肺脾,然後從肺脾發散到肌表。

厲毒發作時,熱邪之氣會瀰漫於肺經,因此會出現咽喉腫痛、鼻塞噴嚏、咳嗽胸悶、嘔吐、全身痠痛等症狀。這些咽喉咳嗽等症狀是末梢表現,而厲邪痧子才是根本病因。如今很多醫生不探究致病原因,執著於《內經》中「諸痛屬火,紅腫為熱」的理論,急於使用寒涼藥物,甚至使用犀角、羚羊角、石膏、金汁、黃連等寒涼藥物,企圖雙向調節。

體質強壯者,憑藉自身元氣充足,或許能抵抗邪氣而痊癒;但體質虛弱者,則可能出現聲音嘶啞、喉嚨腐爛、氣促腹瀉、齒鼻流血、舌頭縮短、嘴唇焦乾、皮膚乾燥無汗、厥逆、口噤等危重症狀。醫生見此情況,仍認為用藥不足,繼續使用寒涼藥物,最終導致痧毒內陷,病情加重,喉嚨閉塞,痰液湧上,最終喪命。

要知道,頭面紅腫發赤,是痧毒外達的表現。此時應及時使用發散解表藥物,寒涼、滋膩的藥物絕對不能使用。使痧毒隨汗液排出,毒邪自然消除,咽喉腫痛自然會痊癒。古方中的敗毒散類藥物,也正是基於此原理。我本人並非醫生,由於子女曾遭受此病之害,因此潛心研究醫學,並研究歲運司天之理。

幾年以來略有所悟,凡是有親友患此病者,都以發散解表為主,待到痧退腫消,鼻涕清澈,全身發癢蛻皮後,再使用涼血清解的藥物,均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近期蘇杭地區此病盛行,不少人因此喪命。我敬畏上蒼好生之德,將自己的一點心得公佈於眾,並非標新立異,炫耀才能,只希望醫學界同仁能參考我的拙見,勿加嘲諷,這樣就能減少患者的痛苦,我也就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