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德

《專治麻痧初編》~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許白沙先生論小兒病脈

凡候小兒脈,當以大指按三部,一息六七至為平和。十至為發熱,五至為內寒。(一作脹)脈緊為風癇,沉緩為傷食,促急為虛驚,弦急為氣不和,沉細為冷,浮為風,大小不勻為惡候,為鬼祟,浮大數為風為熱,伏結為物聚,單細為疳勞腹痛多喘嘔。而脈洪者為有蟲,沉(一作浮)而遲潮熱者胃寒也,溫之則愈。

白話文:

凡是觀察小兒脈搏,應當用大拇指按三部,一息六七次為平和。十次以上為發熱,五次以下為內寒(一種說法認為是脹氣)。脈搏緊為風癇,沉緩為傷食,促急為虛驚,弦急為氣不和,沉細為冷,浮為風,大小不勻為兇險的徵兆,為鬼祟,浮大而數次為風熱,伏結為實邪聚積,單細為疳勞腹痛多喘嘔。而脈搏洪大的為有蟲,沉(一種說法認為是浮)而遲緩有潮熱的為胃寒,溫暖之則會痊癒。

予嘗作歌以記之,歌曰:小兒脈緊風癇候,沉緩傷食多吐嘔,弦急因知氣不和,急促虛驚神不守,冷則沉細風則浮,牢實大便應秘久,腹痛之後緊而弦,脈亂不治安可救。變蒸之時脈必變,不治自然無過謬,單細疳勞洪有蟲,大小不勻為惡候,脈沉(一作浮)而遲有潮熱,此必胃寒來內寇,(內一作作)瀉利浮大不可醫,仔細斟量宜審究。凡嬰兒未可脈者,俗醫多看虎口中紋顏色,與四肢冷熱,驗之亦有可取。

白話文:

我曾作歌謠來記述這些,歌謠說:兒童的脈搏緊是風癇的徵兆,脈搏沉緩容易吐嘔多是飲食積滯所致,脈搏弦急可以知道是氣機不調和,脈搏急促是受到虛驚,神不守舍,脈搏冷則沉細,風則浮,脈搏牢實則大便應當祕結多日,腹痛之後脈搏緊而弦,脈搏混亂不治則不可救。變蒸之時脈搏必定改變,不治療自然沒有過錯,脈搏單細是疳勞,洪大是有蟲,脈搏大小不一是很不好的徵兆,脈搏沉(另一種說法是浮)而遲緩有潮熱,這一定是胃寒引起的內寇,瀉利脈搏浮大不可醫,仔細斟酌應當詳細研究。凡是嬰兒不能脈診的,庸醫多看手背虎口中的紋路顏色,還有四肢的冷熱,驗證後也有可取之處。

予又以二歌記之。虎口色歌曰:紫熱紅傷寒,青驚白色疳,黑時因中惡,黃即困脾端。冷熱證歌曰:鼻冷定知是瘡疹,(一作痘症)耳冷應知風熱證,通身皆熱是傷寒,上熱下冷傷食病。若能以色脈參伍,驗之所得亦過半矣。

白話文:

我又用兩首歌訣來記錄它。虎口色歌說:嘴脣呈現紫色,是熱病或傷寒;青色嚇到;白色的,是疳病;黑色的,是中了邪氣;黃色的,是脾胃氣虛。冷熱證歌說:鼻子發冷,可以知道是瘡疹(另有一版本是痘疹);耳朵發冷,應該知道是風熱證;全身發熱,是傷寒;上半身熱,下半身冷,這是傷食積滯的疾病。如果能把嘴脣的顏色、脈搏結合起來參考,驗證所得已經超過一半了。

2. 郭白雲先生論痘疹三不宜

凡盛出之際宜解肌,以托其出,不宜汗,汗則氣弱而陷;宜和里以紓其壅,不宜下,下則毒反入內;宜化毒以濟其陰,不宜涼折,涼折則毒閉不出。此通弊也,學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在疾病流行的時候,應該散開表面的毒氣,使之儘快發出來。但不要發汗,出汗會導致氣弱,毒素反而會內陷;應當和解中焦,緩解壅塞,不要攻下,攻下會使毒素反而內入;應當化解毒素,以幫助陰分,不要用寒涼藥物,寒涼藥物會使毒素閉而不發。這是通用的治療方法,醫者不可不知。

3. 王海藏先生論痘疹出不快

身後出不快者,足太陽經也,用荊芥甘草防風湯;身前出不快者,手陽明經也,用升麻葛根湯;四肢出不快者,足陽明經也,用防風芍藥甘草湯。此皆解毒升發之劑也,不可不知。

白話文:

  1. 身體後面出現不適感,是足太陽經的問題,可以使用荊芥、甘草、防風組成的湯劑來治療。

  2. 身體前面出現不適感,是手陽明經的問題,可以使用升麻、葛根組成的湯劑來治療。

  3. 四肢出現不適感,是足陽明經的問題,可以使用防風、芍藥、甘草組成的湯劑來治療。

這些都是解毒和升發的藥劑,一定要知道。

右編曰述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