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德

《專治麻痧初編》~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痧疹論並治法

繆氏仲醇曰:痧疹者,手太陰肺足陽明胃二經之火熱發而為病者也。小兒居多,大人亦時有之。殆時氣瘟疫之類歟。其證類多咳嗽,多嚏,眼中多淚,多泄瀉,多痰,多熱,多渴,多煩悶,甚則躁亂,咽痛,唇焦,神昏是其候也。治法當以清涼發散為主。藥用辛寒甘寒苦寒以升發之,惟忌酸收,最宜辛散,誤施溫補,禍不旋踵。

白話文:

繆氏仲醇說:痧疹是手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火熱發出來而導致的疾病。小兒居多,大人也有時候會有。大概是由當時的氣候瘟疫所引起的。它的症狀種類很多,有咳嗽、打噴嚏、眼睛流淚、腹瀉、多痰、發熱、口渴、煩悶,嚴重的時候還會出現躁狂、咽喉疼痛、嘴脣焦黑、神志昏迷等。治療的方法應當以清涼發散爲主。藥物使用辛寒、甘寒、苦寒的藥物來升發之,惟獨忌諱酸收之品,最宜辛散,如果誤用了溫補之劑,病情會急劇惡化。

辛散如荊芥穗乾葛西河柳石膏麻黃鼠黏子;清涼如玄參栝蔞根薄荷竹葉青黛;甘寒如麥門冬生甘草蔗漿;苦寒如黃芩黃連黃柏貝母連翹皆應用之藥也。量證輕重,製劑大小,中病則已,毋太過焉。

白話文:

辛散類藥物,如荊芥穗、乾葛、西河柳、石膏、麻黃、鼠黏子等;清涼類藥物,如玄參、栝蔞根、薄荷、竹葉、青黛等;甘寒類藥物,如麥門冬、生甘草、蔗漿等;苦寒類藥物,如黃芩、黃連、黃柏、貝母、連翹等,都是常用的中藥。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調整藥物的劑量、製作成不同劑型,以達到治療效果,不要過度使用。

2. 痧疹續論

痧疹乃肺胃熱邪所致,初發時必咳嗽,宜清熱透毒,不得止嗽。疹後咳嗽,但用貝母栝蔞根甘草麥門冬苦桔梗玄參薄荷以清餘熱,消痰壅則自愈,慎勿用五味子等收斂之劑。若多喘,喘者熱邪壅於肺故也,慎勿用定喘藥,惟應大劑竹葉石膏湯加西河柳兩許,玄參薄荷各二錢。如冬天寒甚痧毒為寒氣鬱於內,不得透出者,加蜜酒炒麻黃一劑立止。

白話文:

痧疹是由肺胃中的熱毒引起的。剛開始發作時一定會咳嗽,應該清除熱毒,不能只止咳。出疹後咳嗽,只用貝母、栝蔞根、甘草、麥門冬、苦桔梗、玄參、薄荷來清除餘熱,化痰止咳,自然就會痊癒,千萬不要用五味子等收斂性的藥物。如果喘息厲害,這是由於熱毒壅滯在肺中引起的,千萬不要用定喘藥,應該用大劑量的竹葉石膏湯,加入西河柳兩許,玄參、薄荷各二錢。如果是在寒冷的冬天,痧毒因為寒氣鬱結在體內,無法透發出來,可以用蜜酒炒過的麻黃來治療,一劑就能立竿見影。

凡熱勢甚者,可用白虎湯加西河柳,忌用升麻,服之必喘。若多泄瀉,慎勿止瀉,惟用黃連升麻乾葛甘草則瀉自止。疹家不忌瀉,瀉則陽明之邪熱得解,是亦表裡分消之義也。倘痧後泄瀉及便膿血,皆由熱邪內陷故也,大忌止澀,惟宜升散,仍用升麻乾葛白芍甘草黃連扁豆花,便膿血則加滑石末,必自愈。其或痧後生瘡不已,餘熱未盡故也,宜用金銀花連翹荊芥穗玄參甘草黃連木通濃煎飲之良。

白話文:

如果熱勢非常嚴重,可以使用白虎湯加上西河柳,但要注意不要使用升麻,否則服用後會喘氣。如果腹瀉嚴重,不要急於止瀉,只要服用黃連、升麻、乾葛、甘草,腹瀉自然會停止。出疹子的患者不用擔心腹瀉,因為腹瀉可以幫助疏解陽明的邪熱,這也是表裡分消的道理。如果出痧後腹瀉,並且大便中有膿血,這是因為熱邪內陷所致,忌止澀,宜升散,仍然使用升麻、乾葛、白芍、甘草、黃連、扁豆花,如果大便中有膿血,可以再加入滑石粉,自然會痊癒。如果出痧後瘡口一直沒有癒合,這是因為餘熱未盡所致,可以使用金銀花、連翹、荊芥穗、玄參、甘草、黃連、木通濃煎服用,效果很好。

痧疹不宜依證施治,惟當治本,本者手太陰足陽明二經之邪熱也。解其邪熱則諸證自退矣。

治痧疹發不出,喘嗽煩躁,悶亂狂越。

白話文:

痧疹不應該根據症狀來治療,而應該治療根本,根本就是手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的邪熱。解除這些邪熱,那麼各種症狀自然就會消退了。 治療痧疹發作時無法透出皮膚,伴有喘息、咳嗽、煩躁不安、心神混亂甚至狂躁的情況。

西河柳葉風乾為細末,水調四錢,頓服立定,此神秘方也。

又方,仲醇立

白話文:

將西河柳葉曬乾後磨成細末,用清水調和四錢服用,喝了之後立即見效,這是一個很靈驗的藥方。

蟬蛻(一錢),鼠黏子(炒研,一錢五分),荊芥穗(一錢),玄參(二錢),生甘草(一錢),麥冬(一錢五分,去心),乾葛(一錢五分),薄荷葉(一錢),知母(一錢),西河柳(五錢),竹葉(三十片),甚者,加石膏(五錢),冬米(一撮)

又方,加黃芩黃連黃柏等治之。

白話文:

蟬蛻(六克),炒過的鼠黏子(九克),荊芥穗(六克),玄參(十二克),生甘草(六克),去心的麥冬(九克),乾葛(九克),薄荷葉(六克),知母(六克),西河柳(三十克),竹葉(三十片),嚴重者,加石膏(三十克),冬米(少量)

冬月痧疹因寒不得發透,喘渴悶亂,煩躁不定,用麻黃去節,湯泡過,以蜜酒拌炒,加一錢,或七八分於治痧藥中,一服立透。藥用乾葛麥冬貝母前胡荊芥穗玄參西河柳甘草知母一服,而痧疹立透。

繆氏《本草經疏》

白話文:

冬季發生痧疹,由於寒邪阻滯,不能發透,導致喘息、口渴、胸悶、煩躁不安,可以用麻黃去節,用湯泡過,再用蜂蜜酒拌炒,加入一錢或者七八分到治痧的藥物中,一劑藥即可使痧疹發透。藥物使用乾葛、麥冬、貝母、前胡、荊芥穗、玄參、西河柳、甘草、知母,一劑藥即可使痧疹發透。

赤檉木(一名西河柳,又名觀音柳,三眠柳)味甘,微咸,氣溫,無毒。近世有以治痧疹熱毒不能出,用為發散之神藥。經曰:少陰所至為瘍疹,正劉守真所謂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之旨也。蓋熱毒熾於肺胃,則發斑疹於肌肉間。以肺主皮毛,胃主肌肉也。此藥正入肺胃心三經,三經毒解則邪透肌膚,而內熱自消。此皆開發升散,甘鹹微溫之功用也。

白話文:

赤檉木(又名西河柳、觀音柳、三眠柳)味道甘甜、微鹹,藥性溫和,無毒。近來有人用它來治療無法發出的痧疹熱毒,視其為發散的靈丹妙藥。經典中說:少陰所到之處會產生瘡疹,這正是劉守真所說的諸痛、癢、瘡、瘍都屬於心火的作用。心肺胃三經中的熱毒旺盛,就會在肌肉間發出斑疹。因為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這種藥正是進入肺、胃、心三條經絡,三條經絡中的毒素解除了,邪氣就會通過皮膚透發出來,體內積聚的熱也會自行消失。這些都是開發、升散、甘鹹微溫的藥效。

主治:同石膏知母薄荷荊芥穗玄參牛蒡子麥冬竹葉連翹黃芩甘草之屬,治斑疹發不出,或雖發不透,如熱甚毒熾,舌生芒刺,大渴譫語,斑色紫黑者,加入三黃石膏湯內大效。

單用及兼各藥並主痧疹首尾諸證。

白話文:

主治:與使用石膏、知母、薄荷、荊芥穗、玄參、牛蒡子、麥冬、竹葉、連翹、黃芩、甘草等藥物相似,適用於治療斑疹無法發出,或雖然發出但無法透出,例如:病情嚴重、火毒熾盛,舌頭生有芒刺,口渴劇烈、神志不清,斑點顏色呈現紫黑色者,加入三黃石膏湯內服用,效果顯著。

汪氏雙池曰:赤檉柳一名西河柳。枝葉似柏實,柳類也。生水澤旁,天將雨則木有云氣上蒸,故又名雨師。性味甘辛鹹寒,能瀉肺熱,散瘀血,挹潤澤之氣以上行而宣毒,去郁麻證,用之最良。

白話文:

汪氏雙池說:赤檉柳又名西河柳。它的枝葉像柏樹,果實像柳樹。生長在水澤旁,天要下雨的時候,樹木就有雲氣蒸騰而上,因此又名雨師。性味甘辛鹹寒,能瀉肺熱,散瘀血,引導滋潤之氣向上運行,宣散毒邪,去除鬱悶麻木的癥狀,是最好的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