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德

《專治麻痧初編》~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五臟瘡疹證治

黃連

上為末,每服五分,臨臥溫水化下。

瀉黃散(又名瀉脾散),治脾胃實熱弄舌。

藿香葉(七錢五分),山梔子仁(一兩),石膏(五錢),甘草(七錢五分),防風(三兩,焙)

上銼,用蜜酒微炒香,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至五分,溫服清汁。

異功散,治脾胃虛弱,吐瀉不思乳食。

人參,茯苓(去皮),白朮,陳皮,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水一盞,生薑大棗同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附《顱囟經》,和平飲子,治小兒初生日,與:

人參,茯苓,甘草,升麻(各一分)

上水煎,時時與之,臨時冷加白朮,熱加芒硝。

益黃散(又名補脾散),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及治脾疳腹大身瘦。

陳皮(一兩,去皮),丁香(二錢),一方用木香訶子(炮,去核),青皮(去白),炙甘草(各五錢)

上為末,三歲兒一錢半,水半盞,煎三分,食前服。

白朮散,治脾胃久虛,嘔吐泄瀉,但欲飲水,乳食不進。

人參(二錢五分),白茯苓,白朮(炒),藿香葉,葛根(各五錢),木香(二錢),甘草(一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煎,熱甚煩渴去木香,《本事方》。

白朮散,治小兒嘔吐,脈遲細有寒,白朮,人參(各二錢五分),半夏曲(二錢),茯苓,乾薑,甘草(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擘去核,煎至七分,去渣溫服,日二三服。

瀉白散,治肺實熱盛,咳嗽氣急痰喘。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兩),炙甘草(一錢)

上銼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

阿膠散(又名補肺散),治肺虛咳嗽,氣粗喘促口渴。

阿膠(一兩五錢,麩炒),黍黏子(炒香),甘草(炙,各二錢五分),馬兜鈴(五錢,焙),杏仁(七個,去皮尖炒),糯米(一兩,炒)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後溫服。

曾氏《活幼心書》,補肺散,去黍黏子,加茯苓。

地黃丸(又名六味丸),治腎怯失音,䪿開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㿠白等虛證。

熟地黃(八錢,酒洗),山萸肉,山薯蕷(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各三錢,去皮)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溫水化下二十丸。

寇氏《全幼心鑑》去澤瀉加人參鹿茸名參茸地黃丸,治稟賦不足,腎氣虛弱,骨髓枯竭,解顱語遲,齒生緩,行步多艱。

生犀角汁,治瘡疹不快,吐血衄血。

生烏犀角(磨汁)

玉露散(又名甘露散),治傷熱吐瀉,汗出口渴,脈浮洪大。

寒水石,石膏(各半兩),生甘草(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匙,或半錢一錢,食後溫湯調下。

甘桔湯,治小兒肺熱。

白話文:

五臟瘡疹證治

黃連散

將黃連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睡前用溫水沖服。

瀉黃散(又名瀉脾散),治療脾胃實熱引起的舌頭異常。

將藿香葉(七錢五分)、山梔子仁(一兩)、石膏(五錢)、甘草(七錢五分)、防風(三兩,烤過)一起切碎,用蜜酒稍微炒香,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水一小杯到五分,溫服清液。

異功散,治療脾胃虛弱,導致嘔吐、腹瀉、不想吃奶或食物。

將人參、茯苓(去皮)、白朮、陳皮、甘草(各等分)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到三錢,用水一小杯,加入生薑、大棗一起煎煮至剩七分,飯前溫服。

附《顱囟經》,和平飲子,治療嬰兒出生時的常見問題:

將人參、茯苓、甘草、升麻(各一分)用水煎煮,時不時給予服用。如果臨時有寒象加白朮,有熱象加芒硝。

益黃散(又名補脾散),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腹瀉,以及脾疳導致的腹部腫大、身體消瘦。

將陳皮(一兩,去皮)、丁香(二錢),另一方用木香、訶子(炮製,去核)、青皮(去白)、炙甘草(各五錢)磨成粉末。三歲小孩每次服用一錢半,用水半小杯,煎煮至剩三分,飯前服用。

白朮散,治療脾胃長期虛弱,導致嘔吐、腹瀉,只想喝水,不想吃奶或食物。

將人參(二錢五分)、白茯苓、白朮(炒過)、藿香葉、葛根(各五錢)、木香(二錢)、甘草(一錢)切碎。每次服用三錢,用水煎煮,如果發熱口渴嚴重,則去掉木香。《本事方》記載。

白朮散,治療小兒嘔吐,脈搏緩慢細弱,屬於寒證。

將白朮、人參(各二錢五分)、半夏曲(二錢)、茯苓、乾薑、甘草(各一錢)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小杯,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一枚,去核)煎煮至剩七分,去渣溫服,每日服用二到三次。

瀉白散,治療肺部實熱旺盛引起的咳嗽、呼吸急促、痰多喘息。

將地骨皮、桑白皮(炒過,各一兩)、炙甘草(一錢)切碎。加入一小把粳米,用水兩小杯煎煮至剩七分,飯前服用。

阿膠散(又名補肺散),治療肺虛咳嗽,呼吸粗重、喘息、口渴。

將阿膠(一兩五錢,用麥麩炒過)、黍黏子(炒香)、甘草(炙過,各二錢五分)、馬兜鈴(五錢,烤過)、杏仁(七個,去皮尖炒)、糯米(一兩,炒過)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水一小杯,煎煮至剩六分,飯後溫服。

曾氏《活幼心書》中的補肺散,去掉了黍黏子,加入了茯苓。

地黃丸(又名六味丸),治療腎虛導致的失音、嘴唇開合不順、精神不足、眼睛白睛增多、面色蒼白等虛證。

將熟地黃(八錢,用酒洗過)、山茱萸、山藥(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各三錢,去皮)磨成粉末,用煉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時,用溫水沖服二十丸。

寇氏《全幼心鑑》中去掉澤瀉,加入人參、鹿茸,稱為參茸地黃丸,治療先天不足、腎氣虛弱、骨髓枯竭、囟門晚閉、說話遲緩、出牙慢、行走困難。

生犀角汁,治療瘡疹發作不順暢,以及吐血、流鼻血。

用生烏犀角磨取汁液。

玉露散(又名甘露散),治療傷熱引起的嘔吐、腹瀉、出汗、口渴、脈搏浮大有力。

將寒水石、石膏(各半兩)、生甘草(一錢)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匙,或半錢、一錢,飯後用溫水調服。

甘桔湯,治療小兒肺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