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治麻痧初編》~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2. 錢氏《小兒藥證直訣》
3. 小兒脈法
氣不和脈弦急,傷食脈沉緩,虛驚脈促急,(一作促結)風脈浮,寒脈沉細,脈亂不治。
寇氏《全幼心鑑》云:小兒一歲以前,看虎口食指寅卯辰三關,以驗其病。(寅卯辰即風氣命三關也)脈紋從寅關起不至卯關者易治,若連卯關者難治,若寅侵卯,卯侵過辰者,十不救一。其脈紋見有五色,如因驚必青,瀉痢必紫,當以類而推之。一歲後則可用一指轉側辨其三部脈弦急浮沉。
四五歲後脈七八至而細數者為平,九至者傷,十至者困,六至五至者為虛,為寒,弦緊為風癇,弦急為客忤。
白話文:
小兒脈法
孩子氣機不調,脈象會弦急;傷食則脈象沉緩;受驚嚇則脈象促急;風邪侵襲則脈象浮;寒邪侵襲則脈象沉細;脈象紊亂則難以治療。
寇氏《全幼心鑑》記載:一歲以下的小孩,要觀察虎口處食指上的寅、卯、辰三關脈象來判斷病情(寅、卯、辰分別代表風、氣、命三關)。脈紋從寅關開始,不到達卯關的,容易治癒;如果到達卯關則較難治癒;如果寅關脈紋侵犯到卯關,卯關脈紋又侵犯到辰關,則十個小孩中幾乎沒有一個能治好。脈紋還會呈現不同的顏色,例如:受驚嚇則呈現青色,瀉痢則呈現紫色,其他情況也可依此類推。
一歲之後,則可用一隻手指在手腕處觸摸三部脈象,判斷脈象的弦急、浮沉等情況。
四五歲之後,脈搏每分鐘七八下,而且脈象細弱,則屬正常;九下則為病情較重;十下則為病情危急;六下或五下則為氣血虛弱或寒邪入侵;脈象弦緊則為風癇;脈象弦急則為客忤。
4. 面部證
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頦為腎,若色赤者熱也,隨證治之。
白話文:
面部證:左臉頰反映肝臟,右臉頰反映肺臟,額頭反映心臟,鼻子反映脾臟,下巴反映腎臟。如果臉色發紅,就是有熱證,要根據具體症狀治療。
5. 目部證
目內色赤者心實熱,淡紅者心虛熱;青者肝實熱,淡青者肝虛熱;黃者脾實熱,微黃者脾虛熱;白而混者肺實熱;目無精光者腎虛也。
白話文:
眼睛內部顏色發紅,是心臟實火旺盛;淡紅色,則是心臟虛火旺盛;青色,是肝臟實火旺盛;淡青色,則是肝臟虛火旺盛;黃色,是脾臟實火旺盛;略帶黃色,則是脾臟虛火旺盛;白色混濁,是肺臟實火旺盛;眼睛沒有神采,是腎臟虛弱。
6. 五臟虛實寒熱
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臥而悸動不安。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咬牙,皆心熱也。心氣實則喜仰臥。
肝主風,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煩悶。(一作頓)虛則咬牙多欠。肝熱則手尋衣領,及亂捻物,壯熱,飲水,喘悶,目赤,發搐。肝有風則目連札,(一作眨目動也)得心熱則發搐,或筋脈牽繫而直視。風甚則身反張,強直不搐,心不受熱也,當補腎治肝。
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面白腹痛,口中氣冷,不思飲食,或吐清水。呵欠多睡者,脾氣虛而欲發驚也。
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肺熱則手搗眉目鼻面。肺盛復感風寒,則胸滿氣急,喘嗽上氣。肺藏怯則唇白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肺虛甚也。
腎主虛,無實也。惟瘡疹腎實則變黑陷。若胎稟虛怯,神氣不足,目無精光,面白顱解,此皆難育,雖育不壽,或更加色欲,變證百出,愈難救療。或目畏明下竄者,蓋骨重而身縮者,咬牙者,腎水虛而不能制心火也。
白話文:
五臟虛實寒熱
心臟主司驚恐。心臟實證會出現哭喊、發熱、喝水後抽搐;心臟虛證則會臥床不安、心悸。觀察睡眠狀態,如果睡覺時口中氣溫較高,或緊閉雙眼睡覺,以及睡覺時上竄咬牙,都是心熱的表現。心氣實證則喜歡仰臥。
肝臟主司風。肝臟實證會出現眼睛直視、大聲叫喊、打呵欠、頸項僵硬、煩躁不安。肝臟虛證則會咬牙、頻頻打呵欠。肝熱會出現用手摸衣領、胡亂擺弄東西、發高燒、喝水、呼吸困難、眼睛紅腫、抽搐等症狀。肝風會導致眼睛不停眨動,如果合併心熱,則會抽搐,或筋脈牽引導致眼睛直視。風邪嚴重時,會導致身體反弓、強直,卻不抽搐,這是因為心火不受熱邪影響,應當補腎治療肝臟。
脾臟主司困倦。脾臟實證會出現嗜睡、發熱、喝水;脾臟虛證則會嘔吐、腹瀉、面色蒼白、腹痛、口中氣冷、食慾不振,或嘔吐清水。經常打呵欠又嗜睡,是脾氣虛弱將要發作驚恐的徵兆。
肺臟主司呼吸。肺臟實證會出現胸悶、呼吸急促,有的會喝水,有的則不喝水;肺臟虛證則會氣短、呼氣費力。肺熱會用手亂抓揉眉眼鼻面。肺氣盛而再次感受風寒,會出現胸悶、氣急、咳嗽、呼吸急促。肺氣虛弱則會嘴唇蒼白、胸悶、氣粗、呼吸急促。氣短難治,是肺氣虛弱的嚴重表現。
腎臟主司精氣,沒有實證。只有在瘡疹病變時,腎臟實證會導致皮膚變黑凹陷。如果胎兒先天不足,神氣不足,眼睛無神,面色蒼白,頭顱瘦小,這些都是難以成活的徵兆,即使成活,壽命也很短,如果再加上房事過度,則會出現各種病症,更加難以治療。如果眼睛怕光、向下看,身體蜷縮,咬牙,都是腎水不足,不能制約心火所致。
7. 五臟瘡疹證治
小兒在胎,食五臟血穢,伏於命門。若遇天行時熱,或乳食所傷,或驚恐所觸,則其毒當出。初起之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咳嗽嚏噴,手足梢冷,驚悸多睡。宜究其何藏所發,察其何因所起。令乳母亦須節飲食,慎風寒。五臟各有一證,肝藏水疱青色而小,肺藏膿疱色白而大,心藏斑色赤而小,脾藏疹小次斑,故色赤黃淺也。先發膿疱後發疹子者順,先疹子後斑者順,反此為逆。
惟腎無候,但見䯌冷耳冷是也。若寒水來侮,故黑陷而耳䯌反熱,為逆也。(疱同皰音泡)
如發潮熱三日以上,出不甚多,而熱不止者,未盡也。潮熱隨出,如早食潮熱不已,為水疱之類也,一發便出盡者重,瘡夾疹者半輕半重也。出稀者輕,裡外微紅者輕,外黑裡赤者微重,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瘡端里黑點如針孔者勢最劇也。青乾紫陷,昏睡汗出,煩躁熱渴,腹脹啼喘,二便不通者困也。
有大熱,利小便解熱毒。若紫黑干陷,或寒戰咬牙,或身黃腫紫者,急下之。復寒熱不已,身冷出汗,耳䯌反熱者,死證也,此腎氣大旺,脾虛不能制故也。下後身熱氣溫飲水者可治,以脾土勝,腎寒去,而溫熱也。不黑者不可下,下則內虛歸腎。大抵瘡疹屬陽,在春夏為順,秋冬為逆,冬月腎旺盛,寒病多歸腎,變黑。
又當辨春膿疱,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者,十活四五,黑者十難救一。
身熱煩渴腹滿而喘,便澀面赤悶亂大吐,此當利小便,不瘥者,下之。若能食而痂頭焦起,或未焦而喘實者,亦可下之。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內熱也,宜導之,生犀汁解之。
斑疹作搐為脾虛而肝旺乘之,心火妄動,風熱相搏也,當瀉心肝補脾土。
瘡黑而忽便膿血並痂皮者乃脾氣實,腎邪退而病安也。泄瀉而乳食不化者,脾虛不能制腎,故難治。
徐洄溪曰:此即近世痘瘡之證,其病與斑疹同列,並無起脹成漿收靨等說。大抵宋時之瘡形治法不過如此。近日愈變愈重,與斑疹絕不相類,治亦回別。因知天下之病,隨時隨地變化無窮,所以《內經》有五運六氣、異法方宜等論,為醫者苟不能知天運之轉移,及五方之體性,終有偏執之處,不可以稱上工也。
瀉青丸方,治肝經實熱,急驚搐搦,脈洪實。
當歸(焙),草龍膽(焙),川芎藭,山梔子仁,川大黃,羌活,防風(焙)
上等分為末,煉蜜和丸,如芡實大,每服半丸或壹丸,煎竹葉湯同沙糖化下。
導赤散,治小兒心熱,上竄咬牙,小腸實熱,小便秘赤。
生地黃,生甘草,木通(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後溫服。一本不用甘草用黃芩。
瀉心湯,治小兒心氣實,氣澀不得通,喜仰臥。
白話文:
小孩在母胎時,吃了母親五臟的血污,這些污穢潛伏在命門。如果遇到流行性熱病,或是吃乳食不當,或是受到驚嚇,體內的毒素就會爆發出來。剛開始發病的時候,臉會乾燥,腮幫子發紅,眼皮也會紅,常常打呵欠、精神不濟,忽冷忽熱,咳嗽、打噴嚏,手腳末端冰冷,容易驚嚇,嗜睡。這個時候,應該仔細找出病邪從哪個臟腑發出來,了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同時,要讓哺乳的母親節制飲食,小心風寒。五臟各有不同的症狀:肝臟的病變會出現像水泡一樣,青色且小的疹子;肺臟會出現膿疱,顏色白而且比較大;心臟的病變會出現紅色的斑點,比較小;脾臟會出現像疹子一樣的小點,其次才是斑點,所以顏色呈現淺紅黃色。先出現膿疱,再出現疹子是順症,先出現疹子再出現斑點也是順症,反過來就是逆症。
只有腎臟沒有明顯的症狀,但如果看到耳尖和陰囊冰冷,就代表腎臟有問題。如果寒氣入侵,導致病症惡化,就會出現皮膚發黑凹陷,而耳尖和陰囊反而發熱的逆症。(疱,音同泡)
如果發燒潮熱三天以上,疹子出得不多,但燒一直不退,表示體內的毒素還沒排完。潮熱隨著疹子一起出現,像早上吃飯後就發潮熱而且持續不斷,大多屬於水泡類的疾病。疹子一出就出完的病情比較嚴重,疹子和瘡一起出現的則算是半輕半重。疹子出得稀疏的病情比較輕,皮膚內外都只有微微發紅的也比較輕微,皮膚外黑內紅的病情稍微嚴重,皮膚外白內黑的病情就很嚴重了,如果瘡的頂端出現像針孔一樣的黑點,病情就非常危急。如果疹子呈現青色乾癟,紫色凹陷,昏睡出汗,煩躁口渴,肚子脹氣,啼哭喘氣,大小便不通暢,就是很危急的狀況。
如果發高燒,排尿後能幫助身體散熱解毒。如果疹子呈現紫黑色乾癟凹陷,或者出現寒顫咬牙,或者全身黃腫發紫,就要趕緊用藥使體內的邪氣排出。如果反覆發燒發冷,身體冰冷卻一直出汗,耳尖和陰囊反而發熱,這是死亡的徵兆,這是因為腎氣過旺,脾氣虛弱無法制衡的緣故。使用瀉下藥後,如果身體發熱,氣息溫和,能喝水,表示有救,這是因為脾土功能恢復,腎的寒氣消退,所以身體才會發熱。如果皮膚顏色不是黑的,就不能使用瀉下藥,不然會導致身體更加虛弱,使病邪歸入腎臟。總體來說,瘡疹屬於陽性疾病,在春夏季節發病是順症,在秋冬季節發病是逆症,因為冬天腎氣旺盛,寒病大多歸屬於腎臟,所以疹子會變黑。
還需要分辨春天的膿疱、夏天的黑陷、秋天的斑點、冬天的疹子,這些症狀如果出現,十個裡面大概只有四五個能活下來,而出現黑陷的,十個裡面幾乎救不活一個。
如果身體發熱,煩躁口渴,肚子脹滿而且喘氣,小便不順暢,臉色發紅,精神煩悶,嘔吐嚴重,這種情況應該先利尿,如果情況沒有好轉,就要使用瀉下藥。如果能吃東西,而且結痂開始焦黑,或者還沒焦黑但喘氣嚴重,也可以使用瀉下藥。如果五到七天結痂還沒焦黑,表示體內有熱,應該疏導體內熱氣,用犀牛汁來解熱。
如果疹子發作時伴隨抽搐,表示脾氣虛弱,肝氣過旺趁機侵入,導致心火妄動,風熱互相搏擊所致,應該要瀉心肝的火氣,並補益脾土。
如果瘡疹呈現黑色,卻突然流出膿血並脫落結痂,表示脾氣實,腎的邪氣已經消退,病就好了。如果腹瀉且乳食無法消化,表示脾氣虛弱無法抑制腎氣,這種情況就很難治療。
徐洄溪說:這就是現在所謂的痘瘡,它的病症和斑疹歸為同一類,並沒有腫脹、化膿、收口等說法。大致上,宋朝對於這種瘡的認識和治療方法大概就是這樣。現在瘡的狀況越來越嚴重,已經和斑疹完全不一樣了,治療方法也迴異。由此可知,天下的疾病會隨著時間和地點變化無窮,所以《內經》才有五運六氣和因地制宜的說法,身為醫生如果不能了解天時的變化,以及各地區的體質差異,終將會有偏頗之處,不能算是高明的醫生。
瀉青丸藥方,可以治療肝經實熱,急驚風抽搐,脈象洪實的症狀。
當歸(炒過),草龍膽(炒過),川芎,山梔子仁,川大黃,羌活,防風(炒過)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再用煉製過的蜂蜜調製成丸,像芡實一樣大小,每次服用半顆或一顆,用竹葉湯和少許砂糖化開後服用。
導赤散藥方,可以治療小兒心熱,向上竄咬牙,小腸實熱,小便不順暢且顏色赤紅的症狀。
生地黃,生甘草,木通(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加入竹葉一起煮到剩五分,飯後溫服。有的版本不用甘草,改用黃芩。
瀉心湯藥方,可以治療小兒心氣實,氣不通暢,喜歡仰臥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