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治麻痧初編》~ 卷三 (5)
卷三 (5)
1. 麻疹辯疑賦
麻雖胎毒多帶時行氣候,暄熱傳染而成其發也,與痘相類,其變也比痘匪輕。先起於陽,後歸於陰,毒盛於脾,熱流於心,臟腑之傷,肺則尤甚,始終之變,腎則無證。初則發熱,有類傷寒。眼胞因倦而難起,鼻流清涕而不幹。咳嗽少食,煩渴難安。斜目視之隱隱皮膚之下,以手摸之磊磊肌肉之間。
其形若疥,其色若丹。出見三日,漸沒為安;隨出隨沒,喘急防端。根窠若腫兮疹而兼癮,皮膚加赤兮疹尤夾斑,似錦而明兮不藥而愈,如煤而黑兮百無一痊。麻疹既出,調理甚難,坐臥欲暖,飲食宜淡,咳唾涎沫,不禁酸鹹;忽生喘急,肺受風寒,心脾火灼,口舌生疳,肺胃蘊熱,津液常干;有此變證,治法不同,微汗毒解,熱勢少凶,二便清調,氣行無壅。腠理拂鬱兮即當發散,腸胃秘結兮急與疏通。
鼻衄者不必憂治,邪從衄解;自利者不必遽止,毒以利松。麻後多利兮熱毒移於大腸,咳嗽喉痛兮痰氣滯於心胸。口渴心煩法在生津養液,飲食減少治宜調胃和中。餘證無常,臨時變通。此則麻之大旨,妙用存乎一心。
白話文:
麻疹的發生多半與胎毒、季節流行及氣候有關,溫暖潮濕的環境容易導致傳染而發病。它與痘瘡相似,但其變化比痘瘡更為複雜嚴重。麻疹初期症狀從陽明經開始,之後轉移到陰經;脾臟毒素較重,心臟則熱毒旺盛;各臟腑都會受損,尤其肺臟受損最為嚴重,但腎臟卻不見異常。初期症狀類似傷寒,發熱、眼皮沉重難以睜開、流清鼻涕且不乾燥、咳嗽、食慾不振、口渴煩躁不安。仔細觀察,隱約可見皮下及肌肉間有紅疹,形狀像疥瘡,顏色像丹砂。疹子出現三天後逐漸消退痊癒;疹子反覆出現和消退,伴隨氣喘,則應當注意。若疹子根部腫脹,並伴有癮疹,皮膚發紅,疹子夾雜斑點,顏色鮮豔如同錦繡,則可能不藥而癒;但若疹子顏色深黑如煤炭,則預後不良,幾乎無法痊癒。
麻疹發疹之後,調理相當困難。患者喜愛溫暖的環境,飲食應清淡,應避免食用酸鹹食物,咳嗽、吐口水、流口水時也要注意。如果突然出現氣喘,可能是肺受風寒;心脾火旺則可能出現口舌生瘡;肺胃積熱則容易口乾舌燥。出現這些變化,治療方法也需調整。若能微微出汗,則毒素得以排出,病情較輕;大小便通暢,氣機運行順利,則預後良好。皮膚毛孔閉塞,則應當使用發散的藥物;腸胃阻塞,則需急於通便。
鼻出血不必過於擔心治療,因為邪氣已隨著鼻血排出;大便溏瀉也不必急於止瀉,因為毒素正藉由大便排出。麻疹痊癒後若持續腹瀉,表示熱毒轉移到大腸;咳嗽喉嚨痛則是痰氣停滯於胸腔。口渴心煩應著重於滋陰生津;食慾不振則應調理脾胃。其他症狀變化多端,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對。這就是麻疹治療的大綱,其精妙之處全憑醫師的經驗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