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德

《專治麻痧初編》~ 卷四 (1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5)

1. 張氏《侶山堂類辨》

2. 疹論(古名疹今名瘄)

張氏隱菴曰:痘乃先天之毒,疹屬後天之邪。先天之止有水火,後天始備五行。產下發聲吮乳肇自後天,是以發聲之時,口中有毒即嚥下而歸於陽明。故瘄之毒氣發於陽明,上達於肺,出於皮毛,肺主氣而外合皮毛。是以痘毒走於血分,而氣以化之為順。瘄毒走於氣分,而血以和之為順。

若走於血分而見雲頭紫赤斑者逆也,瘄乃氣分之毒更速於痘,若停留於胃則爛牙齦,阻滯在肺則為鼻扇喘急,發表疏里清熱解毒,事在良醫之臨證妙用者也。夫氣為陽,血為陰,痘乃精血中毒。故應四時之生長收藏,以合地支之數。瘄乃氣分之毒,是以一日三烹,三而三之,以應陽九之終。

痘發於陰,故宜頭面稀疏,不喜獨見陽位,瘄發於陽,故喜大烹頭面,不宜惟在心胸。此人之陰陽血氣應天地自然之道也。治瘄主方。

葛根,荊芥,防風,杏仁,牛蒡子,甘草,桔梗,陳橘皮

上方用泉水煎服。再隨四時之氣而加減用之。如寒閉者宜麻黃,熱閉者宜石膏,食閉者宜枳樸山楂,熱甚者加黃芩黃連,毒甚者加白花地丁西河柳,渴者加知母,喘者倍杏仁。蓋痘疹有血氣之分,而用藥亦宜分別。肺主氣而心主血,故清痘之熱毒宜以連為君,而芩為佐;清瘄之熱毒,以芩為君而連佐之。

又如金銀花花開黃白,藤名忍冬,能啟陰氣而解痘瘄之熱毒,蓋黃走血,而白走氣也。若夫白花地丁又專於瘄證者也。此用藥之大關目,學者引伸觸類微妙無窮。

白話文:

疹子(古代稱疹,現代稱瘄)論述:

張氏隱菴說:痘瘡是先天體質的毒素所致,疹子則是後天外邪引起的。先天的只有水火兩種元素,後天則具備五行。嬰兒出生後發聲、吮吸乳汁都屬於後天因素,所以嬰兒發聲時,口中的毒素會吞咽下去,進入陽明經。因此,疹子的毒氣從陽明經發起,向上到達肺部,再從皮膚毛髮排出,因為肺主氣,且與皮膚毛髮相通。所以,痘瘡毒素入侵血分,則以氣來化解它為順;疹子毒素入侵氣分,則以血來調和它為順。

如果毒素入侵血分,出現紫紅色斑點,那就是逆行;疹子是氣分之毒,比痘瘡發病更快。如果停留在胃部,則會爛牙齦;停留在肺部,則會鼻塞氣喘。因此,疏風解表、清熱解毒,是良醫臨證時妙用的關鍵。氣屬陽,血屬陰,痘瘡是精血受毒素侵犯。所以治療要順應四季的生長收藏,配合地支的數目。疹子是氣分之毒,因此一日三次煎藥服用,三次為一組,以符合陽九之數的終極狀態。

痘瘡發於陰,所以痘疹在頭面部位應稀疏,不喜歡單獨出現在陽位;疹子發於陽,所以喜歡在頭面部位大量出現,而不宜只出現在心胸部位。這是人體陰陽血氣應和天地自然之道。治療疹子的主要方劑:

葛根、荊芥、防風、杏仁、牛蒡子、甘草、桔梗、陳橘皮

上方藥物用泉水煎服。再根據四季之氣加減用藥。例如,寒邪閉阻者宜用麻黃;熱邪閉阻者宜用石膏;食積閉阻者宜用枳實、山楂;熱邪很盛者加黃芩、黃連;毒邪很盛者加白花蛇舌草、西河柳;口渴者加知母;氣喘者加倍杏仁。總之,痘瘡和疹子有血氣之分,用藥也應區別對待。肺主氣,心主血,所以治療痘瘡的熱毒,宜用黃連為主藥,黃芩為輔藥;治療疹子的熱毒,宜用黃芩為主藥,黃連為輔藥。

此外,金銀花花開黃白,藤名忍冬,能疏通陰氣,解痘瘡和疹子的熱毒,因為黃色入血,白色入氣。白花蛇舌草則專治疹子。這是用藥的大原則,學習者可以由此引申觸類,妙用無窮。

3. 閻氏《胎產心法》

4. 妊娠麻疹論

閻氏誠齋曰:妊娠出疹當以四物加減,而加條芩艾葉以安胎清熱為主,則胎不動而麻疹自出矣。然熱毒蒸胎,胎多受傷,但胎雖傷而母實無恙也。蓋疹與痘不同,痘宜內實,以痘當從外解,故胎落毒氣乘虛而內攻其母亡;疹宜內虛,以疹當從內解,故胎落熱毒隨胎而下其母存。雖然與其胎去而母存,孰若子母兩全之為愈也。

且古之徒知清熱以安胎,不思疹未出而即以清熱為事,則疹難出而內熱愈深。是欲保胎反足以傷胎也。宜輕揚表托則疹出而熱自清,繼以滋陰清解則於疹於胎兩不相礙,不安胎而胎自安矣。如疹出不快宜白虎湯合用升麻葛根湯倍加元參牛蒡子治之,胎氣上衝急用苧根艾葉煎湯磨檳榔服之,再以四物湯進之,如又腹疼腰痠即知胎有必墮之機,如胎墮即以產法論治矣。

升麻葛根湯,此解表發散之方也,表熱壯盛,邪實於表,經曰:輕可去實,故用升麻葛根以疏表,所以然者升麻能解疫毒,升陽於至陰之下,以助發生之氣;葛根能解熱毒,兼疏營衛,以導起發之機。二味之外又加甘草佐之,以和在表之氣,芍藥佐之以和在裡之營,去其實邪,和其營衛,風寒自解,麻疹自出。

凡婦人方產之後或半月左右適逢出痘疹者,此無胎繫累,惟氣血尚虛,治宜大補營衛為主。若出多者,則加連翹牛蒡之類,余即照常一例而治,不必多疑反生他誤。

白話文:

妊娠麻疹論

閻氏誠齋說:孕婦出疹子,應該用四物湯加減,再加入黃芩、艾葉,以安胎清熱為主,這樣胎兒就不會動,麻疹就能自然痊癒。然而,熱毒蒸騰會傷害胎兒,雖然胎兒受損,但母親通常無恙。因為麻疹與痘疹不同,痘疹宜內實,需從外解,所以如果胎兒流產,毒氣乘虛而入,會危及母親性命;麻疹則宜內虛,需從內解,所以胎兒流產,熱毒會隨著胎兒排出,母親則能保住性命。雖然胎兒流產而母親保住性命也比子母俱亡要好,但最好還是能母子平安。

而且古人只知道用清熱的方法安胎,卻沒想到麻疹還沒出來就用清熱藥,反而會讓麻疹難以排出,內熱加深。這本想保胎,反而傷了胎兒。應該輕輕地疏通表邪,讓疹子出來,熱氣自然消退,然後再滋陰清熱,這樣既不影響疹子,也不影響胎兒,不用刻意保胎,胎兒自然就能安穩。如果疹子出得慢,可以用白虎湯配合升麻葛根湯,加倍元參、牛蒡子來治療;如果胎氣上衝,要急用苧根、艾葉煎湯,磨碎檳榔一起服用,再服用四物湯;如果還伴有腹痛腰痠,就知道胎兒有流產的危險,如果胎兒流產了,就按照產後治療的方法處理。

升麻葛根湯,這是解表發散的方劑。表熱盛,邪氣在表,經書說:輕可去實,所以用升麻、葛根來疏通表邪。這是因為升麻能解疫毒,升發陽氣於至陰之下,以幫助發病之氣;葛根能解熱毒,兼能疏通營衛,以引導疹子發出。除了這兩種藥之外,再加甘草來調和表面的氣機,加白芍藥來調和裡面的營氣,去除實邪,調和營衛,風寒自解,麻疹自然會出來。

凡是婦人在生產後大約半個月左右遇到出痘疹的,這就沒有胎兒的牽連了,只是氣血尚虛,治療應該以大補營衛為主。如果疹子出得很多,就加些連翹、牛蒡子之類的藥,其他的就按常規治療,不必多疑,以免造成其他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