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治麻痧初編》~ 卷三 (10)
卷三 (10)
1. 疹子不治證
乾紫黑煤青黯,面目胸腹稠密,咽喉攢纏,發不出而喘,沒早而喘,循衣摸床,譫語撮空,厥逆瘛瘲,神昏志喪,喘急不嗽,通關不嚏,口張肩聳,胸高突起,舌乾唇燥,搦手搖頭,目無液淚,乃火邪熾盛,餘毒內攻,肺竅不通也。
身熱喘脹,人事不省,口鼻出血,面色青白乾枯者,乃悶疹也,不治。
疹後飲食動止如常,乃卒心腹絞痛,遍身汗出如水者,此因元氣虛弱,失於調養,外雖無病,內實虛損,偶為寒邪所襲,謂之中惡,朝發夕死,夕發朝死。
疹後須避風寒,切戒水濕,如或不謹,遂致終身咳嗽瘡疥,無有愈期。
疹後大忌豬羊雞魚蝦蟹之類,恐惹終身惡累,若食萊菔則終身有心糟之患,諸如此類隨處留神,必先叮囑告戒。
白話文:
疹子不治證
疹子顏色紫黑、煤灰般暗沉,長滿臉面、胸腹,咽喉腫脹阻塞,呼吸困難,喘息不止,病人摸床抓衣,胡言亂語,手足抽搐,神志昏迷,呼吸急促而不咳嗽,鼻塞不通,嘴巴張開,肩膀聳起,胸部隆起,舌頭乾燥嘴唇乾裂,抓撓手部搖頭,眼睛沒有眼淚,這是因為火邪熾盛,餘毒內侵,肺部經絡不通暢。
身體發熱、呼吸困難、神志不清、口鼻出血,面色青白乾枯,這是悶疹,無法治療。
疹子痊癒後,飲食起居恢復正常,卻突然發生劇烈的心腹絞痛,全身大汗淋漓,這是因為元氣虛弱,沒有好好調養,外表看似無病,內裡卻虛損,偶爾被寒邪入侵,稱為中惡,早晨發病晚上死亡,晚上發病早晨死亡。
疹子痊癒後,必須避免風寒,嚴禁沾水受濕,如果不注意,就會導致終身咳嗽、皮膚病,無法痊癒。
疹子痊癒後,絕對禁止食用豬、羊、雞、魚、蝦、蟹等食物,以免留下終身疾病,如果食用蘿蔔,就會終身患有心臟疾病,諸如此類,處處都要小心,必須事先叮囑告誡。
2. 疹子輕重不治證
或熱或退而後出者,輕。
淡紅滋潤,頭面勻淨而多者,輕。
發透三日而漸沒者,輕。
頭面不出者,重。
紅紫乾燥者,重。
冒風沒早者,重。
熱移大腸變痢者,重。
目睛無神者,不治。
黑暗乾枯一出即沒者,不治。
氣喘,心前吸者,不治。
鼻煽口張,撮唇弄舌者,不治。
鼻準青,糞色黑者,不治。
疳瘡色白為胃爛,不治。
喉腫色黑為內陷,不治。
疹之一證比痘尤甚,若調理失宜禍不旋踵。痘由胎毒外邪感觸而發,其形勢多少輕重吉凶自可豫斷;疹雖由感受邪氣而發,然輕者可重,重者可輕,皆在於調養得宜。故必避風寒,節飲食,斯為至要。若誤食雞魚,則終身皮膚如雞皮之狀,凡遇天行出疹之時,又復重出。若誤食豬肉,則每歲出疹之時,必然痢下膿血。
若誤食鹹酸,令人咳不止。誤食五辛令人生驚悸。所以通禁必待四十九日之後方可食肉,才無禁忌。苟或不慎,邪內伏,輕變重,重者死,業醫者當囑病家謹守,慎之,戒之。
德按:秦氏《痘疹折衷》余藏寫本所引湯藥不全,令錄數方於後。
羌活散
羌活,防風,白芷,荊芥穗,川芎,地骨皮,甘草,連翹,柴胡,牛蒡子,大腹皮。
蘆薈肥兒丸
三稜,莪朮,青皮(俱醋炒),陳神麯,黃連,胡黃連,使君肉,蘆薈,檳榔,香附,陳皮,麥芽,蕪夷,南木香,有癖塊加阿魏,乾漆
化慝丸
蕪荑,蘆薈,青黛,川芎,白芷梢,胡黃連,蝦蟆灰
開豁腠理湯
升麻,葛根,羌活,荊芥,防風,前胡,柴蘇,牛蒡子,陳皮,甘草,桔梗,枳殼
上十二味水煎服。
白話文:
疹子輕重的判斷及治療
疹子發病後,先發熱後退燒才出疹的,屬於輕症。
疹子顏色淡紅,濕潤光澤,頭面部均勻分布且疹子較多的,屬於輕症。
疹子發出三天後逐漸消退的,屬於輕症。
頭面部不出疹子的,屬於重症。
疹子顏色紅紫,乾燥的,屬於重症。
受風後疹子很快消退的,屬於重症。
熱邪移入大腸導致痢疾的,屬於重症。
眼睛無神采的,預後不良。
疹子顏色黑暗乾燥,一出即消退的,預後不良。
呼吸急促,吸氣時胸前凹陷的,預後不良。
鼻翼煽動,張口伸舌的,預後不良。
鼻尖青紫,大便黑色,預後不良。
患疳瘡,疹子顏色發白的,屬於胃部潰爛,預後不良。
喉嚨腫脹,顏色發黑的,屬於內臟受損,預後不良。
疹子比痘瘡更嚴重,如果調理不當,禍患很快就會發生。痘瘡是由於胎毒和外邪入侵引起的,其輕重吉凶可以預測;疹子雖然也是由外邪引起,但輕症可能轉重,重症也可能轉輕,這都取決於是否調養得當。因此,必須避免風寒,控制飲食,這是最重要的。如果誤食雞魚,終身皮膚都會像雞皮一樣,每逢流行疹子時,還會再次復發。如果誤食豬肉,每年出疹子時,必定會出現痢疾並伴有膿血。
如果誤食酸鹹食物,會導致咳嗽不止。誤食辛辣食物會令人驚悸。因此,必須等到病癒四十九天後才能吃肉,才沒有禁忌。如果不小心,邪氣內伏,輕症會轉重,重症則可能導致死亡,醫生應當囑咐病人家屬謹慎遵守,小心戒慎。
附錄:秦氏《痘疹折衷》中記載的藥方不全,現錄幾方於此:
羌活散:羌活、防風、白芷、荊芥穗、川芎、地骨皮、甘草、連翹、柴胡、牛蒡子、大腹皮。
蘆薈肥兒丸:三稜、莪朮、青皮(醋炒)、陳神麴、黃連、胡黃連、使君子肉、蘆薈、檳榔、香附、陳皮、麥芽、蕪荑、南木香,如有癖塊加阿魏、乾漆。
化慝丸:蕪荑、蘆薈、青黛、川芎、白芷梢、胡黃連、蟾酥。
開豁腠理湯:升麻、葛根、羌活、荊芥、防風、前胡、紫蘇、牛蒡子、陳皮、甘草、桔梗、枳殼。
以上十二味藥材水煎服。
3. 張氏《痘疹詮》
4. 麻疹述原
景岳子曰:痘之與疹原非一種。雖痘之變態多證,而疹之收斂稍易。然疹之甚者,其勢凶危亦不減於痘。最為可畏蓋疹毒痘毒本無異也。第古人重痘而忽疹,多不詳及,使後人無所宗法,余實悵之。自得羅田萬氏之刻,見其理透法精,鄙念斯慰。今悉從其訓,備述於此,雖其中稍有裁訂,亦不過正其疑似,詳其未詳耳。
使此後患疹者幸獲迷津之指南,亦以見萬氏之功為不少矣。
白話文:
景岳先生說:麻疹和痘疹原本就不是同一樣的疾病。雖然痘疹的症狀變化很多,但麻疹的恢復相對容易些。然而,嚴重的麻疹,其凶險程度並不亞於痘疹。最可怕的是,麻疹的毒性和痘疹的毒性本質上沒有區別。只是古人重視痘疹而忽略麻疹,記載不多,使得後人沒有可以遵循的典籍,我對此感到遺憾。幸好得到羅田萬氏的刻本,發現其理論精闢、方法精準,我的遺憾才得以慰藉。現在我完全依照他的論述,詳細記述於此,即使其中略有修改,也不過是糾正一些含糊不清的地方,補充一些未詳盡說明的部分而已。
希望今後患麻疹的人能因此獲得指引,也能體現萬氏的功勞非同小可。
5. 名義
疹者痘之末疾,惟二經受證,脾與肺也。內應於手足太陰,外合於皮毛肌肉,是皆天地間沴戾不正氣,故曰疹也。(音同癘)然其名目有異,在蘇松曰痧子,在浙江曰瘄子,(音同錯)又曰瘯子,在江右湖廣廣東安徽曰麻子,在山陝曰籽瘡,曰糠瘡,曰赤瘡,在北直曰疹子,(音同軫)名雖不同其證則一。但疹在痘前者,痘後必復出疹,惟痘後出疹者,方為正疹結局。
白話文:
疹子是痘瘡的輕微症狀,只有脾經和肺經才會受影響。內在反應在手太陰經和足太陰經,外在則表現在皮膚、毛髮和肌肉上。這些都是天地間不正之氣造成的,所以稱為疹子(讀音同癘)。不過各地名稱不同,蘇州、松江一帶稱之為痧子,浙江稱為瘄子(讀音同錯)或瘯子,江西、湖廣、廣東、安徽則稱之為麻子,山陝地區稱之為籽瘡、糠瘡、赤瘡,北京地區稱為疹子(讀音同軫)。雖然名稱不同,但症狀卻相同。痘瘡發病前出現疹子,痘瘡痊癒後也可能再次出現疹子,只有痘瘡後出現的疹子,才算是疹子的真正結束。
6. 疹逆順
萬氏曰:疹以春夏為順,秋冬為逆。以其出於脾肺二經,一遇風寒,勢必難出,且多變證,故於秋冬為不宜耳。夫天行不正之氣,致為人之瘍疹。然古人於痘、疹二字始終歸重於痘,並不分別。疹為何物,豈可以二證歸於一證耶。想當時重痘不重疹,故爾略之,致使後人不得心法,因而害事者往往有之。
今以吾家四代傳流,以及今日心得之法開載於後,用此應治,定不瘥矣。敢有毫釐隱秘,天其鑑之。
白話文:
疹子在春夏發病是順理成章的,在秋冬發病則屬逆常。因為疹子來源於脾經和肺經,一旦遇到風寒,疹子就難以順利發出來,而且容易變化成不同的症狀,所以疹子在秋冬發病是不利的。
天地間不正之氣,會導致人體出現疹子和瘡瘍。但是古人一直以來都比較重視痘瘡,而對疹子重視程度不足,將痘和疹混為一談。疹子究竟是什麼,怎麼能把兩種病症混為一談呢?我想,古代之所以重視痘瘡而不重視疹子,是因為輕忽了疹子,導致後人無法掌握其治療方法,因此常常造成危害。
現在,我將祖上四代傳下來的治療方法,以及我個人的心得記錄下來。運用這些方法治療,一定能治癒。我所記載的內容絕無半點隱瞞,上天可以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