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德

《專治麻痧初編》~ 卷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0)

1. 疹子不治證

乾紫黑煤青黯,面目胸腹稠密,咽喉攢纏,發不出而喘,沒早而喘,循衣摸床,譫語撮空,厥逆瘛瘲,神昏志喪,喘急不嗽,通關不嚏,口張肩聳,胸高突起,舌乾唇燥,搦手搖頭,目無液淚,乃火邪熾盛,餘毒內攻,肺竅不通也。

身熱喘脹,人事不省,口鼻出血,面色青白乾枯者,乃悶疹也,不治。

白話文:

皮膚紫黑、臉色暗沉、胸腹部皮膚皺紋多,咽喉裡像有東西堵塞,喘不過氣來,呼吸困難,天剛亮就已氣喘,在牀上翻來覆去,說胡話,頭昏眼花,精神恍惚,呼吸急促但沒有咳嗽,鼻子不通氣也不打噴嚏,嘴巴張大,肩膀聳起,胸部高高隆起,舌頭乾燥,嘴脣乾裂,手腳亂動,頭搖晃不止,眼睛乾澀沒有眼淚,這是因為火邪熾盛,餘毒內攻,肺竅不通所致。

疹後飲食動止如常,乃卒心腹絞痛,遍身汗出如水者,此因元氣虛弱,失於調養,外雖無病,內實虛損,偶為寒邪所襲,謂之中惡,朝發夕死,夕發朝死。

疹後須避風寒,切戒水濕,如或不謹,遂致終身咳嗽瘡疥,無有愈期。

白話文:

發疹後在飲食、作息上沒有像平常那麼忌口、正常,忽然心腹絞痛,遍身汗出如流水,這是因為元氣虛弱,沒有好好保養,表面上沒有病,其實體內已經虛損,偶爾被寒邪入侵,叫做中惡,早上發病晚上就死了,晚上發病早上就死了。

疹後大忌豬羊雞魚蝦蟹之類,恐惹終身惡累,若食萊菔則終身有心糟之患,諸如此類隨處留神,必先叮囑告戒。

白話文:

出疹後,要嚴格忌口,不要吃豬、羊、雞、魚、蝦、蟹等食物,以免留下終身的病根。如果吃了萊菔(蘿蔔),就會終生患有心臟病。諸如此類的禁忌要時刻注意,必須事先叮囑和告誡。

2. 疹子輕重不治證

或熱或退而後出者,輕。

淡紅滋潤,頭面勻淨而多者,輕。

發透三日而漸沒者,輕。

頭面不出者,重。

紅紫乾燥者,重。

冒風沒早者,重。

熱移大腸變痢者,重。

目睛無神者,不治。

黑暗乾枯一出即沒者,不治。

氣喘,心前吸者,不治。

鼻煽口張,撮唇弄舌者,不治。

鼻準青,糞色黑者,不治。

疳瘡色白為胃爛,不治。

喉腫色黑為內陷,不治。

白話文:

或者是發燒或者退燒之後才出現的,症狀較輕。 如果顏色是淡紅色且滋潤,頭臉均勻乾淨且多的,症狀較輕。 如果疹子在三天內逐漸消退的,症狀較輕。 如果頭臉上沒有疹子出現的,症狀較重。 如果疹子顏色紅紫且乾燥的,症狀較重。 如果受到風寒疹子早早就消退的,症狀較重。 如果熱毒轉移到大腸變成痢疾的,症狀較重。 如果眼睛無光無神的,無法救治。 如果疹子顏色暗沈乾枯一出現就消失的,無法救治。 如果呼吸急促,胸部吸氣時凹陷的,無法救治。 如果鼻子扇動、嘴巴張開、摳嘴玩舌的,無法救治。 如果鼻梁呈青色、大便顏色黑的,無法救治。 如果瘡瘍顏色呈白色代表胃已經腐爛,無法救治。 如果喉嚨腫脹顏色呈黑色代表內部器官受損,無法救治。

疹之一證比痘尤甚,若調理失宜禍不旋踵。痘由胎毒外邪感觸而發,其形勢多少輕重吉凶自可豫斷;疹雖由感受邪氣而發,然輕者可重,重者可輕,皆在於調養得宜。故必避風寒,節飲食,斯為至要。若誤食雞魚,則終身皮膚如雞皮之狀,凡遇天行出疹之時,又復重出。若誤食豬肉,則每歲出疹之時,必然痢下膿血。

白話文:

疹瘡有一種證狀比痘瘡還嚴重,如果調理不當,禍患隨時就會發生。痘瘡是由胎毒受到外邪感染而引發的,其症狀的輕重吉凶可以預先判斷;疹瘡雖然也是由感受邪氣而引起的,但輕的可以變重,重的也可以變輕,關鍵在於是否調養得當。因此,一定要避風寒,節制飲食,這兩點非常重要。如果誤食雞魚,那麼終身皮膚都會像雞皮一樣粗糙,凡是遇到天行出疹的時候,疹瘡還會再次出現。如果誤食豬肉,那麼每年出疹瘡的時候,必定會痢疾下膿血。

若誤食鹹酸,令人咳不止。誤食五辛令人生驚悸。所以通禁必待四十九日之後方可食肉,才無禁忌。苟或不慎,邪內伏,輕變重,重者死,業醫者當囑病家謹守,慎之,戒之。

白話文:

如果誤食了過鹹或過酸的東西,會讓人咳嗽不止。誤食了五種辛辣的蔬菜(蔥、蒜、韭菜、薤、興渠),會讓人產生驚慌恐懼的情緒。因此,在產後坐月子期間,一定要等到四十九天之後才能吃肉,纔不會有禁忌。如果不小心吃了禁忌的食物,邪氣就會潛伏在體內,輕則病情加重,重則死亡。所以,不論是醫生或病人,都應該嚴格遵守禁忌,謹慎小心。

德按:秦氏《痘疹折衷》余藏寫本所引湯藥不全,令錄數方於後。

羌活散

白話文:

德說:秦家的《痘疹折衷》裡,我收藏的手抄本中提到的湯藥並不完整,現在記錄幾種藥方在後面。 羌活散

羌活,防風,白芷,荊芥穗,川芎,地骨皮,甘草,連翹,柴胡,牛蒡子,大腹皮。

蘆薈肥兒丸

白話文:

羌活:能發散風寒,祛濕解表。

防風:能發汗解表,祛風散寒。

白芷:能宣散風寒,解表止痛。

荊芥穗:能發汗解表,疏風散寒。

川芎:能活血化瘀,祛風止痛。

地骨皮:能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甘草:能補中益氣,調和諸藥。

連翹: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柴胡:能疏肝解鬱,清熱退燒。

牛蒡子:能宣肺透疹,消腫散結。

大腹皮:能理氣止痛,祛風除濕。

三稜,莪朮,青皮(俱醋炒),陳神麯,黃連,胡黃連,使君肉,蘆薈,檳榔,香附,陳皮,麥芽,蕪夷,南木香,有癖塊加阿魏,乾漆

化慝丸

白話文:

三稜:研成粉末,醋炒至微黃。

莪朮:醋炒至微黃。

青皮:醋炒至微黃。

陳神麯:炒至微黃。

黃連:研成粉末。

胡黃連:研成粉末。

使君肉:研成粉末。

蘆薈:去皮,切片,曬乾。

檳榔:切片,曬乾。

香附:研成粉末。

陳皮:曬乾,研成粉末。

麥芽:炒至微黃。

蕪夷:研成粉末。

南木香:研成粉末。

有癖塊加阿魏:阿魏研成粉末,與乾漆混合。

蕪荑,蘆薈,青黛,川芎,白芷梢,胡黃連,蝦蟆灰

開豁腠理湯

白話文:

  • 蕪荑:

  • 是一種落葉喬木,其果實可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如腹瀉、痢疾、腸胃炎等。

  • 蘆薈:

  • 是一種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其葉片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氨基酸,具有消炎、殺菌、止痛等功效。

  • 青黛:

  • 是一種中藥,由菘藍的葉子製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等功效。

  • 川芎:

  • 是一種中藥,由川芎的根莖製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等功效。

  • 白芷梢:

  • 是一種中藥,由白芷的根部製成,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等功效。

  • 胡黃連:

  • 是一種中藥,由胡黃連的根莖製成,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明目等功效。

  • 蝦蟆灰:

  • 是一種中藥,由蟾蜍的灰燼製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

升麻,葛根,羌活,荊芥,防風,前胡,柴蘇,牛蒡子,陳皮,甘草,桔梗,枳殼

上十二味水煎服。

白話文:

升麻:具有發汗、祛風、清熱作用,常用於治療感冒、頭痛、肌肉痠痛等疾病。

葛根:具有發汗、解肌、生津止渴作用,常用於治療感冒、發燒、口乾舌燥等疾病。

羌活:具有發汗、祛風、止痛作用,常用於治療感冒、頭痛、肌肉痠痛等疾病。

荊芥:具有發汗、透疹、解表作用,常用於治療感冒、麻疹、風疹等疾病。

防風:具有發汗、祛風、清熱作用,常用於治療感冒、頭痛、肌肉痠痛等疾病。

前胡:具有止咳化痰、平喘作用,常用於治療咳嗽、氣喘等疾病。

柴蘇:具有發汗、解表作用,常用於治療感冒、發燒等疾病。

牛蒡子: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便作用,常用於治療瘡癤腫毒、小便不利等疾病。

陳皮:具有理氣健脾、化痰止咳作用,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咳嗽、氣喘等疾病。

甘草:具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作用,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咳嗽、氣喘等疾病。

桔梗:具有宣肺止咳、化痰作用,常用於治療咳嗽、氣喘等疾病。

枳殼:具有理氣寬中、消積導滯作用,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腹脹等疾病。

3. 麻疹述原

景岳子曰:痘之與疹原非一種。雖痘之變態多證,而疹之收斂稍易。然疹之甚者,其勢凶危亦不減於痘。最為可畏蓋疹毒痘毒本無異也。第古人重痘而忽疹,多不詳及,使後人無所宗法,余實悵之。自得羅田萬氏之刻,見其理透法精,鄙念斯慰。今悉從其訓,備述於此,雖其中稍有裁訂,亦不過正其疑似,詳其未詳耳。

使此後患疹者幸獲迷津之指南,亦以見萬氏之功為不少矣。

白話文:

景嶽子說:痘瘡和疹子原本不是同一種疾病。儘管痘瘡的變形有許多症狀,但疹子的收斂相對容易。然而疹子嚴重的,其勢兇險也不比痘瘡輕。最可畏的是疹毒痘毒本無不同。只是古人重視痘瘡而忽略疹子,多不詳述,使後人沒有可以遵循的法則,我對此感到遺憾。自從得到羅田萬氏的著作,讀後見其道理透徹,方法精妙,我不禁感到欣慰。現在我全面依照他的論述,在這裡備述痘瘡和疹子,雖然其中稍有刪改,也不過是糾正其疑似之處,詳細說明其未詳盡之處罷了。

4. 名義

疹者痘之末疾,惟二經受證,脾與肺也。內應於手足太陰,外合於皮毛肌肉,是皆天地間沴戾不正氣,故曰疹也。(音同癘)然其名目有異,在蘇松曰痧子,在浙江曰瘄子,(音同錯)又曰瘯子,在江右湖廣廣東安徽曰麻子,在山陝曰籽瘡,曰糠瘡,曰赤瘡,在北直曰疹子,(音同軫)名雖不同其證則一。但疹在痘前者,痘後必復出疹,惟痘後出疹者,方為正疹結局。

白話文:

疹病是痘瘡的末期併發症,只涉及兩個經絡,脾與肺。內部與手足太陰經相應,外部與皮膚肌肉相合,都是天地之間蘊含的邪氣,所以稱為疹病。疹病的名稱各異,在蘇松地區叫痧子,在浙江地區叫瘄子(音同錯)或瘯子,在江右、湖廣、廣東、安徽地區叫麻子,在山陝地區叫籽瘡、糠瘡、赤瘡,在北直地區叫疹子(音同軫)。名稱雖然不同,但疾病的症狀卻是一樣的。只是,如果在痘瘡之前出現疹子,痘瘡之後一定會再次出現疹子;只有在痘瘡之後出現的疹子,纔是疹病的正常結局。

5. 疹逆順

萬氏曰:疹以春夏為順,秋冬為逆。以其出於脾肺二經,一遇風寒,勢必難出,且多變證,故於秋冬為不宜耳。夫天行不正之氣,致為人之瘍疹。然古人於痘、疹二字始終歸重於痘,並不分別。疹為何物,豈可以二證歸於一證耶。想當時重痘不重疹,故爾略之,致使後人不得心法,因而害事者往往有之。

今以吾家四代傳流,以及今日心得之法開載於後,用此應治,定不瘥矣。敢有毫釐隱秘,天其鑑之。

白話文:

萬氏說:疹子在春天和夏天出現是正常的,在秋天和冬天出現是不正常的。因為疹子是由脾肺二經引起的,一旦遇到風寒,很難出來,而且容易發生併發症,所以秋冬季節不適合出疹子。天行不正之氣,會導致人的瘡疹。然而,古人對痘疹二字始終都更重視痘,並沒有區分。疹子到底是什麼,難道可以把兩種證狀歸為一種證狀嗎?我猜想當時的人更重視痘疹,而輕視疹子,所以略過不提,導致後人不得心法,因而受害的事情經常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