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德

《專治麻痧初編》~ 卷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1)

1. 疹脈

凡出疹,自熱起至收完,但看右手一指脈洪大有力,雖有別證亦不為害。此定存亡之要法也。

景岳曰:按此即陽證得陽脈之義,若細軟無力則陽證得陰脈矣。元氣既弱安能勝此邪毒,是即安危之基也。故凡診得陰脈者,即當辨識為陰證,而速救元神,宜用傷寒溫補托法,參酌治之。若執以麻疹為陽毒,而概用清寒則必不免矣。

白話文:

疹子發出的過程,從開始發熱到疹子完全消退,只要觀察右手大拇指的脈象洪大有力,即使有其他症狀也不會有危險。這是判斷存亡的重要方法。

張景岳說:這指的是陽證出現陽脈的道理,如果脈象細弱無力,那就是陽證卻出現陰脈。元氣已經虛弱,怎能抵禦邪毒?這是判斷安危的根本。所以,凡是診斷出陰脈,就要辨證為陰證,迅速救治元神,應該使用溫補的方法,參考相關療法治療。如果執意將麻疹都當作陽毒,一概使用寒涼的藥物,就必定會造成不好的後果。

2. 疹證

疹雖非痘之比,然亦胎毒蘊於脾肺,故發於皮毛肌肉之間。但一時傳染,大小相似,則未有不由天行癘氣而發者,此其源。雖內發而證多屬表,故其內為胎毒則與痘證同。外有表邪則與傷寒類。其為毒也,總由君相二火燔灼太陰而脾肺受之。故其為證則有咳嗽噴嚏,面腫腮赤,目胞浮腫,眼淚汪汪,鼻流清涕,呵欠悶頓,乍涼乍熱,手足稍冷,夜臥驚悸,或噁心嘔噦,或以手捋面目唇鼻者,是即出疹之候。便宜用解毒散邪等藥透達,不使留停於中,庶無他患。

但凡是疹證,必其面赤,中指冷而多嗽,又必大熱五六日而後見紅點遍身,此其所以與痘、與傷寒有異也。

痘欲盡發而不留,疹欲盡出則無病,邪氣鬱遏則留而不去,正氣損傷則困而不伸。毒歸五臟變有四證:歸脾則泄瀉不止,歸心則煩熱不退而發驚,歸肺則咳嗽血出,歸腎則牙齦爛而疳蝕。

程氏曰:麻疹初出類傷風寒,頭疼咳嗽熱甚,目赤頰紅,一二日內即出者輕,必須解表,忌見風寒,葷腥厚味,如犯之恐生痰涎,變為驚搐,必致危矣。如初起吐瀉交作者順,乾嘔霍亂者逆,欲出不出者危亡立至。

景岳曰:痘疹之屬有四種:曰痘,曰疹,曰麻,曰斑也。痘則陸續漸出,自小而大,或稀或密,部位顆粒有辨也。疹則一齊發出,大者如蘇子,次者如芥子,小者如蠶子,而成粒成片者是也。麻則最細,而碎如蚊跡,模糊者是也。斑則無粒,惟成片紅紫如雲如錦者是也。大都疹與麻斑同類,即發斑傷寒之屬。

而痘則本非其類也。蓋痘毒本於肝腎,出自中下二焦,是以始終不妨於食,而全賴水穀為主所以能食則吉,不能食則凶,故治痘者不可不顧脾胃。麻疹之毒則由表邪不解,而內犯太陰陽明,病在上中二焦,所以多不能食,故治麻疹者但宜解散火邪,邪散則自能食矣。是痘疹之治,當各有所重者如此。

白話文:

疹子雖然不像痘痘,但也是胎毒蘊積在脾肺,所以發在皮膚肌肉之間。如果短時間內傳染,疹子大小相似,那肯定是因為瘟疫之氣引起的,這就是它的根源。雖然疹子是內因引起,但症狀大多屬於表證,所以內在的胎毒與痘痘相同,外在的表邪則與傷寒相似。疹子的毒性,總是由心火和命門火(君相二火)灼傷脾肺而引起。所以它的症狀包括咳嗽、噴嚏、面腫、腮紅、眼瞼浮腫、眼淚汪汪、流清鼻涕、打呵欠、胸悶、忽冷忽熱、手腳稍冷、夜裡睡覺驚悸不安,或者噁心嘔吐,或者用手擦臉、擦嘴、擦鼻子,這些都是出疹子的徵兆。應該服用解毒散邪的藥物,讓藥力充分發揮,不要讓邪氣停留在體內,以免造成其他疾病。

凡是疹子,必定面部發紅,中指冰冷,而且咳嗽較多,並且必定先高燒五到六天,然後全身才出現紅點,這就是它與痘痘和傷寒不同的特點。

痘痘要盡快全部長出來,不要留下,疹子要盡快全部發出來才沒有病,邪氣鬱結就會停留不去,正氣受損就會不能舒展。毒邪入五臟會有四種症狀:入脾則腹瀉不止;入心則煩熱不退並驚厥;入肺則咳嗽吐血;入腎則牙齦潰爛,出現疳證。

程氏說:麻疹初期像傷風感冒,頭痛、咳嗽、發熱厲害,眼睛發紅,臉頰發紅,一二天內就發疹的屬於輕症,必須解表,忌諱風寒,忌食辛辣肥甘厚味的食物,如果犯了這些禁忌,恐怕會生痰涎,導致驚厥,危及生命。如果初期出現嘔吐腹瀉屬於順利,乾嘔霍亂屬於逆證,疹子想發卻發不出來則非常危險,很快就會死亡。

景岳說:痘疹類疾病有四種:痘、疹、麻、斑。痘痘是逐漸長出來的,由小到大,稀疏或密集,位置和顆粒大小都有區別。疹子是一起發出來的,大的像蘇子,中等大小的像芥子,小的像蠶子,成粒狀或成片狀。麻疹是最細小的,像蚊子叮咬的痕跡一樣,模糊不清。斑疹沒有顆粒,只是成片紅紫,像雲彩或錦緞一樣。總的來說,疹子、麻疹、斑疹是同類,屬於發斑傷寒之屬。

而痘痘則與它們不同。痘毒起源於肝腎,出自中下焦,所以從始至終都不妨礙飲食,而且完全依靠水穀精華,所以能吃則吉,不能吃則凶,因此治療痘痘不能不考慮脾胃。麻疹的毒邪是因表邪不解而內犯脾胃,病位在上中焦,所以大多不能飲食,因此治療麻疹只需要疏散表邪,邪氣散了就能進食了。所以痘痘和疹子的治療,應該有所側重,這就是區別。

3. 疹期

出疹之候,初熱一日至次日雞鳴時,其熱即止,止存五心微熱,漸見咳嗽,鼻流清涕,或腹中作痛,飲食漸減,到申酉之間,其熱復來,如此者四日。用手滿按髮際處甚熱,其面上熱少減二三分,咳嗽連聲,面燥腮赤,眼中多淚,噴嚏頻發,或忽然鼻中出血,至五日其熱不分晝夜,六日早時其疹出於兩頰下細細紅點,至午時兩手背並腰下及渾身密密俱有紅點,七日普遍掀發,其鼻中清涕不流,噴嚏亦不行,七日晚兩頰顏色漸淡,此驗出疹之要法。

凡疹熱六日而出一定之規也,若醫者無識,用藥太早耗散元氣,及至出時變害多矣。或嗽而變喘,或出一二日即隱,或作大瀉,或合目而喘,此醫者用藥不當之害也。吾家治法定不在五日內用藥,必待見疹方用徐徐升表,然用藥亦有次第,凡一劑必作十餘次飲之,況疹在皮膚之間,若作一次服,則藥性催之太急,每至譫語煩躁,故當慎之。

景岳曰:按此萬氏之法,謂醫家用藥太早恐致耗散元氣,故必待見點而後施治,及作一次服恐藥性催之太急,皆惟恐無益而反以致害。此固其心得之法也。然以愚見,則醫有高下,藥有宜否,但使見有確真,發無不當,則於未出之前,或解或補,必有得預防之力,以潛消其毒者;既出之後亦必有善調之方,而不致催急者,此在善與不善或不嫌早與不早也。嘗見庸流之誤治者,多是誠不服藥,為中醫也。

此萬氏之說,所以不可不遵。

凡疹熱五六日必出矣。醫者用藥見不能散,父母見藥不效,醫者見熱嗽不能除,或以別證治之,病家又或更醫,此世之所以誤者多矣。

白話文:

疹期

疹子發出的時候,一開始發燒一天到第二天雞鳴時分,燒就會退了,只留下五心微熱,漸漸出現咳嗽、流清鼻涕,或者肚子痛,食慾也逐漸減少。到下午四五點鐘的時候,燒又會再發作,這樣持續四天。用手按壓髮際處會感覺很熱,臉上的熱度則會稍微減輕一些。咳嗽不斷,臉乾燥、腮幫子紅,眼睛裡有很多淚水,頻頻打噴嚏,甚至可能會突然流鼻血。到第五天,發燒就整天持續不斷了。第六天早上,疹子開始從兩頰下方出現,像細小的紅點。到了中午,手背、腰部以下以及全身都佈滿了密密麻麻的紅點。第七天,疹子就普遍地都冒出來了,清鼻涕也不流了,噴嚏也不打了。第七天晚上,兩頰的顏色逐漸變淡,這是疹子發出的重要徵兆。

疹子發熱六天就一定會出現,這是規律。如果醫生不懂,太早用藥,就會耗散元氣,等到疹子發出來時,反而會加重病情,例如咳嗽變成喘息,或者疹子出一兩天就消退,或者拉肚子,或者閉眼喘不過氣,這些都是醫生用藥不當造成的。我們家的治療方法,一定不在第五天內用藥,必須等到疹子出現後,才慢慢地用藥疏通表層,但用藥也有順序,每一劑藥都要分十幾次喝,因為疹子是在皮膚上,如果一次喝完,藥效就會太猛,很容易導致病人神志不清、煩躁不安,所以一定要謹慎。

景岳說:根據萬氏的這種方法,認為醫生用藥太早,恐怕會耗散元氣,所以一定要等到疹子出現後才治療,而且一次服用藥物,恐怕藥效太猛,都只是擔心沒有益處反而有害。這確實是他獨到的經驗之談。但是依我看來,醫生水平有高低,藥物也有適合與否,只要確診是這種病,發病過程沒有什麼異常,那麼在疹子還沒出來之前,可以解毒或補益,就能預防;疹子出來後,也一定有好的調理方法,而不至於藥效太猛,這取決於醫生的醫術高低,而不是早用藥或晚用藥的問題。我經常看到庸醫誤診,大多數是因為病人根本不信藥,才導致病情惡化。

萬氏的這種說法,是絕對不能違背的。

疹子發熱五六天就一定會出來了。如果醫生用藥卻不能退燒,父母看到藥物沒效,醫生看到發燒咳嗽都治不好,或者用其他的方法治療,病人又換醫生,這就是世界上很多治療失敗的原因。

4. 麻疹初熱

麻疹發熱之初與傷寒相似,惟疹子則面頰赤,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目中有淚,呵欠善睡,或吐瀉,或手捋眉目面赤為異耳,但見此候即是疹子,便宜謹避風寒,戒葷腥厚味。古法用升麻葛根湯以表散毒邪,余制透邪煎代之更佳,或柴歸飲亦妙。但使皮膚通暢腠理開豁,則疹毒易出。

不可作傷寒,妄加汗下也。妄汗則增熱,而為衄血咳血,為口瘡咽痛,為目赤腫,為煩躁乾渴,為大小便不通。妄下則裡虛,為滑泄,為滯下。經曰:必先歲氣,母伐天和,言不可妄汗妄下也。

凡疹初熱疑似之間,切不可輕易用藥,總有他證,必待五日腮下見疹,方可用升表之劑。嗽多,連打噴嚏,鼻流清涕,或流鼻血,飲食減少,好飲涼水,只宜調理飲食,戒葷腥麵食。

疹子初發熱時未見出現,咳嗽百十餘聲不已,上氣喘急而目胞腫,時臥時起,此火毒內蒸,肺葉焦舉,宜甘桔湯合白虎湯加牛蒡子薄荷主之。如疹出之時咳嗽口乾心煩者,此毒在心肺,發未盡也,瀉白散加天花粉連翹元參黃連主之。

疹子欲出未出之時,宜早為發散,以散其毒則無餘患,若不預解使之盡出,多致毒蓄於中,或為壯熱,久枯瘁,或成驚癇,或為瀉痢,或為咳血喘促,或作疳蝕而死,此雖一時戾氣之染,然未有不由於人事之未盡也。

白話文:

麻疹初期發熱症狀與傷寒相似,但麻疹患者的面頰會泛紅,並伴隨咳嗽、噴嚏、流清鼻涕、流淚、打呵欠、嗜睡,也可能嘔吐或腹瀉,或用手揉搓眉眼,面部發紅,這些都是麻疹的獨特症狀。一旦發現這些症狀,就應立即注意保暖,避免風寒,忌食辛辣油膩厚味的食物。傳統療法使用升麻葛根湯以疏散體表毒邪,我另創的透邪煎效果更好,柴胡桂枝湯也相當有效。只要讓皮膚通暢,毛孔舒展,疹毒就容易排出。

不可將麻疹誤認為傷寒,而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盲目發汗會加重病情,導致流鼻血、咳血、口瘡、咽喉疼痛、眼睛紅腫、煩躁、口乾舌燥、大小便不通。盲目瀉下則會導致體虛,出現腹瀉、便秘等症狀。古籍記載:「必須順應季節的變化,不可違背自然規律」,說明不可輕易使用發汗或瀉下療法。

麻疹初期發熱,症狀不明顯時,切勿輕易用藥,需觀察其他症狀。必須等到第五天腮下出現疹子,才能使用疏散表邪的藥物。如果咳嗽頻繁,連續打噴嚏,流清鼻涕或鼻血,食慾不振,喜歡喝涼水,則只需調整飲食,忌食辛辣油膩及麵食即可。

如果麻疹初期發熱,但疹子尚未出現,且咳嗽劇烈頻繁(一百多次以上不止),呼吸急促,眼瞼腫脹,患者時躺時坐,這是由於體內火毒內盛,肺部受損,應使用甘桔湯、白虎湯,並加入牛蒡子、薄荷治療。如果疹子出現後,仍然咳嗽、口乾、心煩,表示毒邪尚未完全排出,毒素仍在心肺,應使用瀉白散,並加入天花粉、連翹、元參、黃連治療。

麻疹疹子即將出現但尚未出現時,應及早使用發散的藥物,將毒邪排出,以免發生其他併發症。如果不及時治療,使疹毒無法完全排出,容易導致高燒、長期消瘦、驚厥、腹瀉、咳血、呼吸困難,甚至出現疳蝕而死亡。雖然麻疹是受到外邪侵襲所致,但病情發展與否,也與治療是否得當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