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德

《專治麻痧初編》~ 卷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2)

1. 疹出沒

疹子出沒常以六時為準,假如子後出午後即收,午後出子後即收,乃陽生陰成,陰生陽成,造化自然之數也。凡此旋出旋收者輕,若一出連綿三四日不收者,乃陽毒太甚,宜大青湯或用荊芥牛蒡子甘草元參石膏桔梗主之;若逡巡不出者,乃風寒外束,皮膚閉密也,宜荊防敗毒散主之。

疹已出而覆沒者,乃風寒所逼而然。若不早治毒必內攻以致癢塌而死。急用升麻湯加荊芥牛蒡子甘草熱服,則疹必復出而安矣。

發熱六七日以後,明是疹子卻不見出,此必皮膚堅厚腠理閉密,或為風寒所襲,或曾有吐瀉,皆能伏也。急用托裡散表之劑,如麻黃湯去杏仁加蟬蛻升麻,外用胡荽酒之類,如一向未更衣者,必毒甚於內,伏而不出,《局方》涼膈散加牛蒡子主之。

疹子只怕不能得出,若出盡則毒便解,故治疹者於發熱之時,當察時令寒暄酌而治之。如時證大寒以桂枝葛根湯或麻黃湯發之,時證大熱以升麻葛根湯或合人參白虎湯發之,不寒不熱以荊防敗毒散發之。如盡一劑不出再作本湯服之,外用胡荽酒,又以苧麻蘸酒遍身戛之,務令亟出。如三四作更不出,加腹中脹痛,氣喘昏悶則死證也。

景岳曰:按此萬氏之法極得因時制宜之善,已盡發表之義矣。然發表之義亦最不易,即如營衛不足而疹有不能出者,其證甚多,若徒知發之,而不知滋之,則營衛有弱者,非惟不能發,而且恐窮其源矣。此其或在脾胃,或在血氣,必得其神。庶乎有濟如傷寒三表之法,實亦有關於此。

疹毒出盡則邪氣解散,正氣自然和平。如發熱煩悶,或嘔吐,或泄瀉,此毒邪壅遏尚未出盡也。煩熱者黃連解毒湯,嘔泄者柴胡橘皮湯並外用胡荽酒及苧麻戛法如前,待疹子出盡,則煩熱自去,嘔吐自止矣。

疹有既收而餘毒未盡,至三日之外又復發出,或至五六次不已者,此因發熱之時,不避風寒,致令邪氣鬱於肌肉之間,留連不散,雖曾解散終屬未暢耳,若兼雜證亦當隨證治之。

白話文:

疹子出現的時間通常以六個時辰為準,例如子時後出,則午時就會消退;午時後出,則子時就會消退,這是陰陽互生,自然造化的規律。疹子時出時收的比較輕,如果連續三四天都不消退,就是陽毒太盛,應該服用大青湯,或者用荊芥、牛蒡子、甘草、元參、石膏、桔梗等藥物治療;如果疹子遲遲不出現,就是風寒阻滯,皮膚閉塞,應該服用荊防敗毒散。

疹子已經出現又消失,是風寒入侵造成的。如果不早治療,毒邪就會內攻,導致奇癢難耐而死亡。應立即服用升麻湯,加入荊芥、牛蒡子、甘草,熱服,疹子就會重新出現而痊癒。

發熱六七天後,疹子卻不見出現,這可能是皮膚厚實,腠理閉塞,或者風寒侵襲,或者曾經嘔吐腹瀉,導致疹毒潛伏。應該使用疏通裡氣、宣發表邪的藥物,例如麻黃湯去杏仁,加蟬蛻、升麻,外用芫荽酒等。如果一直沒換衣服,毒邪就積聚在體內,潛伏不出,可以用《局方》涼膈散加牛蒡子治療。

疹子最怕出不來,如果疹子都出齊了,毒邪就會解除,因此治療疹子,在發熱時,要根據當時的寒熱情況來治療。如果當時是寒證,就用桂枝葛根湯或麻黃湯來發疹;如果是熱證,就用升麻葛根湯或參白虎湯;不寒不熱,就用荊防敗毒散。如果服用一劑藥後疹子還不出,就再服用同樣的藥,外用芫荽酒,並用苧麻蘸酒在全身擦拭,務必讓疹子迅速出現。如果服用三四劑藥後疹子還是不出,並伴有腹脹、氣喘、昏迷等症狀,那就是危症。

景岳說:萬氏的治療方法,非常善於因時制宜,已經充分體現了發表解表的意義。但是發表的方法最不容易掌握,例如營衛不足,疹子出不來,症狀有很多種。如果只知道發汗,而不知道滋養,營衛就會虛弱,疹子不僅發不出來,還會傷及元氣。這可能與脾胃、氣血有關,必須掌握其根本。就像治療傷寒的三表法,也與此相關。

疹毒出盡,邪氣就會消散,正氣自然就會恢復平衡。如果發熱煩悶,或者嘔吐腹瀉,那是毒邪阻塞,尚未完全排出。煩熱者用黃連解毒湯,嘔吐腹瀉者用柴胡橘皮湯,並外用芫荽酒和苧麻擦拭,就像前面說的。等到疹子出盡,煩熱就會自行消失,嘔吐也會自行停止。

疹子已經消退,但餘毒未盡,三天後又再次出現,甚至反覆發作五六次不止,這是因為發熱時沒有避風寒,導致邪氣鬱結在肌肉之間,久久不散,雖然曾經消退,但終究沒有完全暢通。如果還有其他併發症,也應該根據具體情況治療。

2. 疹形色

凡看麻疹初出之法,多於耳後項上腰骽,先見其頂尖而不長,其形小而勻淨者吉也。若色見通紅則疹發於心,紅者火之正色也。若疹色淡白者心血不足也,養血化斑湯主之,或四物湯加防風。色大紅焰或微紫者,血熱也,或出太甚者,並宜大青湯主之,或四物去川芎加柴胡黃芩乾葛紅花牛蒡子連翹涼血滋陰而熱自除,所謂養陰退陽之義,亦五死一生之證也。若黑色者,則熱毒尤甚,而十死一生之證,此尤不可不明察之,而混為施治也。

凡疹初出色赤者,毒盛之勢也,但大便調,咳嗽多,右手一指脈輕重取皆有力,雖勢重無礙,但當隨證調理。若嗽少右手一指脈無力,雖三日後收,其渾身疹瘡變為紫色,壅結於皮膚之間,若用解利之藥,其色漸轉紅色,嗽多流涕,頗思飲食者生。若投二三劑難變者,難疔也。

白話文:

觀察麻疹初期的方法,大多從耳後、頸部、腰部開始出現。疹子一開始頂端尖尖的,而且不高,疹子形狀小而均勻乾淨,預後良好。如果疹子顏色鮮紅,表示疹子由心而發,紅色是火邪的顏色。如果疹子顏色淡白,表示心血不足,可用養血化斑湯治療,或用四物湯加防風。疹子顏色深紅發亮或略帶紫色,表示血熱,如果疹子出得太多,都應該用大青湯治療,或用四物湯去掉川芎,加入柴胡、黃芩、乾葛、紅花、牛蒡子、連翹,以涼血滋陰,則熱自退除,這是所謂「養陰退陽」的道理,但也屬於「五死一生」的危重病症。如果疹子顏色發黑,則表示熱毒非常嚴重,屬於「十死一生」的危重病症,這一點務必仔細觀察,不可混淆而錯誤治療。

麻疹初期疹子顏色鮮紅,表示毒邪盛行。但如果大便通暢,咳嗽較多,右手寸脈有力,即使病情較重,也並無大礙,只需根據病情調理即可。如果咳嗽較少,右手寸脈無力,即使三日後疹子消退,但全身疹子變成紫色,阻塞在皮膚之間,如果使用瀉下通利之藥,疹子顏色會逐漸轉為紅色,咳嗽較多,流鼻涕,而且想吃東西,則表示病情好轉。如果服用二三劑藥後病情仍然沒有好轉,則可能是難治的病症。

3. 疹涕

凡疹出至二三日,必兩鼻孔俱干,待收完看,毒氣輕者,清涕即來就思飲食,此不必服藥。若清涕來遲不思飲食者,須要清肺解毒,必俟清涕出方可不用藥。

白話文:

疹子發出來二三天後,鼻子必定都會乾燥。等到疹子快要消退時,如果毒氣輕微,就會自然流清涕,並且想吃東西,這就不用吃藥了。如果清涕流得很慢,也不想吃東西,就需要清肺解毒,必須等到清涕流出來才能停藥。

4. 疹吉凶

或熱或退五六日而後出者,輕。

透發三日而漸沒者,輕。

淡紅滋潤頭面勻淨而多者,輕。

頭面不出者,重。

紅紫黯燥者,重。

咽喉腫痛不食者,重。

冒風沒早者,重。

移熱大腸變痢者,重。

黑黯乾枯一出即沒者,不治。

鼻扇口張目無神者,不治。

鼻青糞黑者,不治。

氣喘心前吸者,不治。

白話文:

疹子的吉凶判斷:

疹子發熱或退熱五六天後才出現的,預後較輕。

疹子三天內透發出來,然後逐漸消退的,預後較輕。

疹子顏色淡紅,皮膚滋潤,均勻分布在頭面部,且數量多的,預後較輕。

疹子不出現在頭面部的,預後較重。

疹子顏色紅紫暗沉,乾燥的,預後較重。

伴隨咽喉腫痛,無法進食的,預後較重。

受風寒後疹子很快消失的,預後較重。

疹子導致體內熱邪移至大腸,引起痢疾的,預後較重。

疹子顏色黑暗乾燥,一出就消失的,預後危重,難以治愈。

鼻翼扇動,張口呼吸,眼睛無神的,預後危重,難以治愈。

鼻樑青紫,大便黑色的,預後危重,難以治愈。

氣喘,胸口吸氣困難的,預後危重,難以治愈。

5. 總論治法

疹喜清涼而惡濕,痘喜溫暖而惡涼,此固其大法也。然亦當有得其宜者,如疹子初出亦須和暖則易出,所以發苗之初只要發出得盡,則疹毒便解。非若痘之苗而秀,秀而實,而後毒解也。痘瘡成熟之時,若太溫熱則反潰爛不收,是痘之後亦喜清涼也。故治痘疹者無過熱,無過寒,必溫涼適宜,使陰陽和平,是為得之。

痘宜內實可用補劑,疹忌內實只惟解散。惟初熱發表時略相似耳,既出之後痘宜補氣,以生血,疹宜養陰,以制陽,何也?蓋疹熱甚則陰分受其熬煎,而血多虛耗,陰金被克,故治以清火滋陰為主,而不可少動其氣,若燥悍之劑,首尾皆深忌也。世知痘證所繫之重,而不知疹之殺人尤烈,方書多忽而不備,良可太息也夫。

斑疹之毒皆由於火,《內經》曰:赫曦之紀,其病瘡瘍。故或遇二火司天,或司運之歲,肺金受制,感而發者居多。輕者如蚊跡之狀,或壘腫於皮膚間,名曰癮疹。重者如珠點紅暈,或片片如錦紋,名曰斑疹。大抵色赤者吉,色黑者凶,其證似傷寒發熱,凡三四日而出,七八日而靨也。

凡此之類皆屬邪熱,治之之法惟辛涼解利而已。即若吐瀉亦斷不可用溫補也,如豆蔻乾薑之類切勿輕用,而初發之時尤不可大汗,只宜升麻葛根透邪煎之屬微表之耳,故用宜斟酌,有不可一概取必也。

標出不紅,現而發熱轉甚,或頭痛,身痛煩躁者,升麻湯或透邪煎。

色赤稠密,身痛煩躁者,升麻湯加紫草連翹。

寒熱並作,頭痛背強者,升麻湯加羌活防風連翹。

頭項面腫,升麻湯加牛蒡子荊芥;若脈強火盛熱渴者,宜清降其火,以白虎湯加減用之。

自汗煩渴,氣壅脈數者,化斑湯。

身熱煩渴泄瀉者,柴苓湯或四苓散,如夏月用益元散。

熱甚,小便赤澀,譫語驚恐者,導赤散、四苓散加辰砂,夏月益元散加辰砂。

咳嗽甚者,二母散、麥門冬湯、清肺湯。

喘者小柴胡湯去人參加五味子。(德按:痧疹初出究非虛喘,五味子切不可加)

熱甚鼻衄,或便血、溺血熱甚者,黃連解毒湯;血甚者,犀角地黃湯。

傷寒嘔吐,六君子湯加藿香乾葛,或減去人參;熱甚嘔吐者,解毒湯;小便不利而嘔吐者,四苓散;一二日不通者,導赤散。

大便秘結,發熱身痛者,大柴胡湯;腹脹氣喘者前胡枳殼湯。

咽喉不利甘桔湯,兼風熱咳嗽者,加防風。

寒熱往來似瘧小柴胡湯,如兼咳嗽去人參。

靨後身熱不除者,升麻湯;或去升麻加黃芩黃連各用酒炒。

下利赤白腹痛者,黃芩芍藥湯,或加枳殼;身熱腹痛者,解毒湯。

餘毒未盡,變生癰疽瘡癤者,升麻湯加荊芥防風牛蒡子連翹。

景岳曰:按以上萬氏治疹諸條皆極詳明,然其中惟瀉痢、氣喘二證則最多疑似。蓋二證之由疹毒,因當如其治矣。然有不因疹毒者,如俗醫但見是疹無不概用寒涼,不知有可涼者,有不可涼者,其有脾氣本弱而過用寒藥,或以誤食生冷致傷脾胃,而為泄瀉者亦多有之,此一證也。

雖曰由疹而發,而實非疹毒之病矣,但察其別無熱證熱脈,而兼之色白氣餒者,便須速救脾腎,急從溫補。若執謂疹毒不可溫則無不危矣,此醫之當知本也。又如氣喘一證,大有虛實,蓋十喘九虛。若察其本非火證,又非外邪,而或以大瀉,或以大汗而致喘者,此皆氣脫之後也。

凡此二者皆不可不加細察,而或者以氣促作氣喘,則萬萬大誤矣。又痘瘡總論中有因人因證之辨,與此麻疹實同一理,所當參閱,故不可以麻疹之邪悉認為實火,而不知虛火之為害也。

徐氏東皋曰:痘難疹易之說此俗談耳,其有胃氣原弱所感入深,又或因瀉痢而發有不快,或發之未透,而隨現隨隱,久之邪氣漸入於胃,必泄瀉不已,出而復出,加之喘促,則必危矣。凡若此者又豈可以易言哉,所以但有出疹,若見虛弱急當先補脾胃,其有欲出不出,急當托裡發表以助之,且首尾俱不可瀉,(言用下也)一如痘證同也。

白話文:

總論治法

麻疹喜歡清涼而厭惡濕熱,痘疹喜歡溫暖而厭惡寒冷,這是它們的基本特性。但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對,例如麻疹初起也需要溫暖才能更容易疹子長出,所以發病初期只要疹子能充分長出來,疹毒就能消解。這和痘疹不同,痘疹需要先長出痘苗,再慢慢成熟,最後毒性才會消解。痘瘡成熟時,如果過於溫熱反而會潰爛難癒,所以痘疹後期也喜歡清涼。因此,治療痘疹不能過熱也不能過寒,必須溫涼適度,使陰陽平衡,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痘疹適合內實,可以用補藥;麻疹忌諱內實,只能用解散的藥物。只有初期發熱發表時略微相似,疹子長出後,痘疹適合補氣生血,麻疹則適合養陰制陽。這是因為麻疹熱盛會傷陰,耗損血液,陰金受損,所以治療以清火滋陰為主,而不能過多使用耗氣的藥物,燥熱的藥物從始至終都要忌用。世人知道痘瘡的嚴重性,卻不知道麻疹的致死率更高,許多醫書都忽略或未充分說明,令人惋惜。

斑疹的毒素都源於火,《內經》說:「太陽極盛之時,容易生瘡瘍。」所以,如果遇到太陽或太陰主事的年份,肺金受制,就會導致斑疹發生。輕者如蚊子叮咬的樣子,或皮膚隆起腫脹,叫做癮疹;重者如珠點紅暈,或成片狀像錦緞紋理,叫做斑疹。一般來說,顏色鮮紅者吉利,顏色發黑者凶險。其症狀類似傷寒發熱,通常三四天出疹,七八天結痂。

所有這些都屬於邪熱,治療方法只有辛涼解毒利濕。即使是吐瀉,也絕對不能使用溫補藥物,像豆蔻、乾薑之類的藥物絕對不能輕易使用,尤其是在初期發病時更不能大量出汗,只宜使用升麻葛根透邪的藥物微微透發邪氣而已,所以用藥需謹慎斟酌,不能一概而論。

疹子不紅,卻發熱加重,或頭痛、身痛、煩躁者,用升麻湯或透邪煎。

疹子顏色鮮紅稠密,身痛煩躁者,升麻湯加紫草連翹。

寒熱交替,頭痛、背痛者,升麻湯加羌活、防風、連翹。

頭面頸部腫脹者,升麻湯加牛蒡子、荊芥;如果脈象有力,火盛熱渴者,應該清降火邪,用白虎湯加減。

自汗煩渴,氣壅脈數者,用化斑湯。

身熱煩渴、腹瀉者,用柴苓湯或四苓散,夏季用益元散。

熱盛,小便短赤澀痛,神志不清、驚恐者,用導赤散、四苓散加辰砂,夏季用益元散加辰砂。

咳嗽嚴重者,用二母散、麥門冬湯、清肺湯。

喘息者,用小柴胡湯去人参加五味子。(德按:痧疹初起並非虛喘,五味子絕對不能加)

熱盛鼻出血,或便血、尿血者,用黃連解毒湯;出血嚴重者,用犀角地黃湯。

傷寒嘔吐者,用六君子湯加藿香、乾葛,或減去人參;熱盛嘔吐者,用解毒湯;小便不利而嘔吐者,用四苓散;一二天不通者,用導赤散。

大便秘結,發熱身痛者,用大柴胡湯;腹脹氣喘者,用前胡枳殼湯。

咽喉不利者,用甘桔湯,兼有風熱咳嗽者,加防風。

寒熱往來似瘧疾者,用小柴胡湯,如果兼有咳嗽則去人參。

疹子消退後,身體發熱不退者,用升麻湯;或去升麻,加酒炒黃芩、黃連。

腹瀉,大便赤白夾雜,腹痛者,用黃芩芍藥湯,或加枳殼;身體發熱腹痛者,用解毒湯。

餘毒未盡,生長癰疽瘡癤者,升麻湯加荊芥、防風、牛蒡子、連翹。

景岳說:萬氏治療麻疹的這些條款都非常詳細明確,但是其中瀉痢、氣喘這兩種症狀最容易混淆。因為這兩種症狀可能是由疹毒引起的,應該根據其病因治療。但也有非疹毒引起的,比如一些庸醫見到麻疹就使用寒涼藥物,不知道哪些可以寒涼,哪些不可以寒涼,脾胃本就虛弱的人過度使用寒涼藥物,或者誤食生冷食物損傷脾胃而導致瀉痢的人很多,這就是一種情況。

雖然說是麻疹引起的,但實際上並非疹毒的病症。如果觀察到沒有熱證熱脈,而且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就必須迅速救治脾腎,立即溫補。如果執著於認為疹毒不能溫補,那就會非常危險,這是醫生必須知道的根本原則。還有氣喘這一症狀,有虛實之分,十個喘息九個是虛證。如果觀察到本非火證,也不是外邪,而用大瀉或者大汗的方法導致喘息,這就是氣虛脫落之後的表現。

這兩種情況都必須仔細觀察,不要將氣促誤認為氣喘,那就會犯大錯。痘瘡總論中有人因證之辨,與麻疹實際上是一樣的道理,應該參考,所以不能把麻疹邪氣都認為是實火,而不知道虛火的危害。

徐氏東皋說:痘難疹易的說法是俗話,如果胃氣原本虛弱,邪氣入深,或者因為瀉痢而發病,或者疹子發得不透,時隱時現,久而久之邪氣漸入胃中,必定腹瀉不止,反覆發作,加上喘促,那就必定危險。像這種情況怎麼能輕易說呢?所以只要出疹,如果見到虛弱,就應該先補益脾胃,如果疹子想出卻出不來,就應該托裡發表來幫助它,而且前後都不可瀉(指下瀉),這一點和痘疹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