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德

《專治麻痧初編》~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程氏云鵬《慈幼筏》

拔疔散

番滷砂,白丁香,蟾酥(酒化),輕粉,大蜈蚣,全蠍(酒漂),硃砂,雄黃(各一錢),金頂砒(五分),射香(三分),乳香(六分)

共為細末,取活穿山甲,或甲中油,杵成膏,如麥粒大,針透疔根,插入一粒,候四邊裂縫,是疔根搖動,可拔去,若刺針無血,插藥乾枯,膿汁不變,終無生理。

德按:如無穿山甲鮮血,擬用炙甲片一錢代之。一方用金頂砒、大蜈蚣、人指甲、水鄉陳年久爛陰黴所剩舊木橋梁老杉木節煅為炭各等分研末,薄貼蓋之,其疔撥出即愈。

疔毒在肉如丁著木,必藉此毒烈之性方可拔出,此藥當預備以應急用。

許氏橡村曰:疔毒當服解毒之劑,外以銀針挑破,口含清水吸去惡血,才可敷藥,重者須用拔疔散,解毒之劑如連翹牛蒡子銀花甘草穭黑豆之類必加蒲公英、白菊花根二味,蒲公英化肌肉之毒,野白菊花治疔毒之聖藥也。

上編曰:方論

白話文:

拔疔散的製作方法:

將番滷砂、白丁香、酒化蟾酥、輕粉、大蜈蚣、酒漂全蠍、硃砂、雄黃(各一錢)、金頂砒(五分)、射香(三分)、乳香(六分)研磨成細粉。再用活穿山甲的血或穿山甲油將藥粉調成膏狀,製成麥粒大小的藥丸。用針刺入疔瘡根部,插入一粒藥丸。待疔瘡周圍出現裂縫,疔瘡根部鬆動後,即可拔出。如果針刺沒有出血,藥丸乾燥,膿液沒有變化,就表示藥物沒有效用。

備註:如果沒有新鮮穿山甲血,可以用炙過的穿山甲片一錢代替。還有一個方法是用金頂砒、大蜈蚣、人指甲、以及陳舊腐朽陰濕木橋老杉木節燒成炭,研磨成粉末,薄薄地敷在疔瘡上,疔瘡就能被拔出而痊癒。

拔除疔瘡需要毒性很強的藥物,才能將其拔出,所以這個藥方要預先準備好,以備不時之需。

許氏橡村的說明:治療疔瘡應同時服用解毒藥物,並用銀針挑破疔瘡,用清水漱口吸出污血後,再敷藥。病情嚴重者,需使用拔疔散,解毒藥物例如連翹、牛蒡子、銀花、甘草、黑豆等,務必加入蒲公英和白菊花根,蒲公英能化解肌肉中的毒素,野白菊花是治療疔瘡的良藥。

2. 喻氏《解後須知》

喻氏嘉言曰:蓋凡人當感後身中之元氣已虛,身中之邪熱未淨,於此而補虛則熱不可除,於此而清熱則虛不能任,即一半補虛,一半清熱,終屬模糊不得要領。然舍補虛清熱,外更無別法。當細辨之。補虛有二法一補脾,一補胃。如瘧痢後脾氣衰弱飲食不能運化,宜補其脾。

如傷寒後胃中津液久耗,新者未生,宜補其胃。二者有霄壤之殊也。清熱亦有二法:初病時熱為實熱,宜用苦寒藥清之,大病後之熱為虛熱宜用甘寒藥清之。二者亦霄壤之殊也。人身天真之氣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是虛,生津液即是補虛,故以生津之藥合甘寒清熱之藥而治感後之虛熱,如麥門冬生地黃牡丹皮人參梨汁竹瀝之屬,皆為合法。河間每用天水散以清虛熱,正取滑石甘草一甘一寒之義也。

設誤投參耆苓朮補脾之藥為補,寧不並邪熱而補之乎。至於飲食之補,但取其氣不取其味,如五穀之氣以養之,五菜之氣以充之,每食之間便覺津津汗透,將身中蘊蓄之邪熱以漸運出於毛孔何其快哉。人皆不知此理,急於用肥甘之味以補之,不思油膩阻滯經絡,邪熱不能外出,久久充養完固,愈無出期矣。前哲有鑑於斯,寧食淡茹蔬使體暫虛,而邪易出乃為貴耳。

德按:《內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物理論》云:穀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養生之術,常令穀氣少,則病不生。穀氣且然,況五味饜飫為五內之害乎。

龍集庚寅十二月望十六日辛亥寫成。

白話文:

喻氏說:凡是疾病痊癒後,人體元氣虛弱,邪熱尚未完全清除。此時單純補虛,則邪熱無法去除;單純清熱,則虛弱的身體無法承受。如果一半補虛一半清熱,效果模糊不清,難以奏效。然而,除了補虛清熱之外,也沒有其他方法,必須仔細辨別。

補虛有兩種方法:一補脾,一補胃。例如瘧疾痢疾痊癒後,脾氣虛弱,飲食無法正常消化吸收,就應該補脾;傷寒痊癒後,胃中津液長期耗損,新的津液尚未生成,就應該補胃。這兩種情況大相徑庭。

清熱也有兩種方法:疾病初期,熱邪為實熱,宜用苦寒藥物清除;大病痊癒後,體內之熱為虛熱,宜用甘寒藥物清除。這兩種情況也大相徑庭。

人體的先天之氣都蘊藏在胃部,津液不足就是虛,生津液就是補虛。因此,治療病後虛熱,應該用生津的藥物配合甘寒清熱的藥物,例如麥門冬、生地黃、牡丹皮、人參、梨汁、竹瀝等,都是合適的藥物。河間先生常用天水散來清虛熱,正是取其滑石甘草一甘一寒的功效。

如果錯誤地使用人參、黃耆、白朮等補脾藥物,豈不是會讓邪熱更盛?至於飲食的調補,應該注重其氣而不注重其味,例如用五穀之氣來滋養身體,用五種蔬菜之氣來充實身體。每次吃完飯後,感到津液充盈,汗液微微滲出,體內積聚的邪熱逐漸通過毛孔排出,這是多麼令人快慰的事!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急於用肥甘厚味來進補,卻沒有想到油膩的食物會阻塞經絡,邪熱無法排出,久而久之,病情反而難以痊癒。前輩們深知這個道理,寧願吃些清淡的蔬菜水果,使身體暫時虛弱一些,讓邪氣更容易排出,才是最重要的。

我補充說明:《內經》說: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損。《物理論》說:穀物之氣過盛於元氣,人就會肥胖而不長壽。養生的方法,就是讓穀物之氣少一些,這樣就不容易生病。穀物之氣尚且如此,更何況過度享用各種美味佳餚,會損害五臟六腑呢?

龍集庚寅十二月望十六日辛亥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