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德

《專治麻痧初編》~ 卷三 (2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4)

1. 疹涕

凡疹出至二三日,必兩鼻孔俱干,待收完看,毒氣輕者,清涕即來就思飲食,此不必服藥。若清涕來遲不思飲食者,須要清肺解毒,必俟清涕出方可不用藥。

白話文:

疹子發出來二三天後,鼻子必定都會乾燥。等到疹子快要消退時,如果毒氣輕微,就會自然流清涕,並且想吃東西,這就不用吃藥了。如果清涕流得很慢,也不想吃東西,就需要清肺解毒,必須等到清涕流出來才能停藥。

2. 疹吉凶

或熱或退五六日而後出者,輕。

透發三日而漸沒者,輕。

淡紅滋潤頭面勻淨而多者,輕。

頭面不出者,重。

紅紫黯燥者,重。

咽喉腫痛不食者,重。

冒風沒早者,重。

移熱大腸變痢者,重。

黑黯乾枯一出即沒者,不治。

鼻扇口張目無神者,不治。

鼻青糞黑者,不治。

氣喘心前吸者,不治。

白話文:

疹子的吉凶判斷:

疹子發熱或退熱五六天後才出現的,預後較輕。

疹子三天內透發出來,然後逐漸消退的,預後較輕。

疹子顏色淡紅,皮膚滋潤,均勻分布在頭面部,且數量多的,預後較輕。

疹子不出現在頭面部的,預後較重。

疹子顏色紅紫暗沉,乾燥的,預後較重。

伴隨咽喉腫痛,無法進食的,預後較重。

受風寒後疹子很快消失的,預後較重。

疹子導致體內熱邪移至大腸,引起痢疾的,預後較重。

疹子顏色黑暗乾燥,一出就消失的,預後危重,難以治愈。

鼻翼扇動,張口呼吸,眼睛無神的,預後危重,難以治愈。

鼻樑青紫,大便黑色的,預後危重,難以治愈。

氣喘,胸口吸氣困難的,預後危重,難以治愈。

3. 總論治法

疹喜清涼而惡濕,痘喜溫暖而惡涼,此固其大法也。然亦當有得其宜者,如疹子初出亦須和暖則易出,所以發苗之初只要發出得盡,則疹毒便解。非若痘之苗而秀,秀而實,而後毒解也。痘瘡成熟之時,若太溫熱則反潰爛不收,是痘之後亦喜清涼也。故治痘疹者無過熱,無過寒,必溫涼適宜,使陰陽和平,是為得之。

痘宜內實可用補劑,疹忌內實只惟解散。惟初熱發表時略相似耳,既出之後痘宜補氣,以生血,疹宜養陰,以制陽,何也?蓋疹熱甚則陰分受其熬煎,而血多虛耗,陰金被克,故治以清火滋陰為主,而不可少動其氣,若燥悍之劑,首尾皆深忌也。世知痘證所繫之重,而不知疹之殺人尤烈,方書多忽而不備,良可太息也夫。

斑疹之毒皆由於火,《內經》曰:赫曦之紀,其病瘡瘍。故或遇二火司天,或司運之歲,肺金受制,感而發者居多。輕者如蚊跡之狀,或壘腫於皮膚間,名曰癮疹。重者如珠點紅暈,或片片如錦紋,名曰斑疹。大抵色赤者吉,色黑者凶,其證似傷寒發熱,凡三四日而出,七八日而靨也。

凡此之類皆屬邪熱,治之之法惟辛涼解利而已。即若吐瀉亦斷不可用溫補也,如豆蔻乾薑之類切勿輕用,而初發之時尤不可大汗,只宜升麻葛根透邪煎之屬微表之耳,故用宜斟酌,有不可一概取必也。

標出不紅,現而發熱轉甚,或頭痛,身痛煩躁者,升麻湯或透邪煎。

色赤稠密,身痛煩躁者,升麻湯加紫草連翹。

寒熱並作,頭痛背強者,升麻湯加羌活防風連翹。

頭項面腫,升麻湯加牛蒡子荊芥;若脈強火盛熱渴者,宜清降其火,以白虎湯加減用之。

自汗煩渴,氣壅脈數者,化斑湯。

身熱煩渴泄瀉者,柴苓湯或四苓散,如夏月用益元散。

熱甚,小便赤澀,譫語驚恐者,導赤散、四苓散加辰砂,夏月益元散加辰砂。

咳嗽甚者,二母散、麥門冬湯、清肺湯。

喘者小柴胡湯去人參加五味子。(德按:痧疹初出究非虛喘,五味子切不可加)

熱甚鼻衄,或便血、溺血熱甚者,黃連解毒湯;血甚者,犀角地黃湯。

傷寒嘔吐,六君子湯加藿香乾葛,或減去人參;熱甚嘔吐者,解毒湯;小便不利而嘔吐者,四苓散;一二日不通者,導赤散。

大便秘結,發熱身痛者,大柴胡湯;腹脹氣喘者前胡枳殼湯。

咽喉不利甘桔湯,兼風熱咳嗽者,加防風。

寒熱往來似瘧小柴胡湯,如兼咳嗽去人參。

靨後身熱不除者,升麻湯;或去升麻加黃芩黃連各用酒炒。

下利赤白腹痛者,黃芩芍藥湯,或加枳殼;身熱腹痛者,解毒湯。

餘毒未盡,變生癰疽瘡癤者,升麻湯加荊芥防風牛蒡子連翹。

景岳曰:按以上萬氏治疹諸條皆極詳明,然其中惟瀉痢、氣喘二證則最多疑似。蓋二證之由疹毒,因當如其治矣。然有不因疹毒者,如俗醫但見是疹無不概用寒涼,不知有可涼者,有不可涼者,其有脾氣本弱而過用寒藥,或以誤食生冷致傷脾胃,而為泄瀉者亦多有之,此一證也。

白話文:

總論治法

麻疹喜歡清涼而厭惡濕熱,痘疹喜歡溫暖而厭惡寒冷,這是它們的基本特性。但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對,例如麻疹初起也需要溫暖才能更容易疹子長出,所以發病初期只要疹子能充分長出來,疹毒就能消解。這和痘疹不同,痘疹需要先長出痘苗,再慢慢成熟,最後毒性才會消解。痘瘡成熟時,如果過於溫熱反而會潰爛難癒,所以痘疹後期也喜歡清涼。因此,治療痘疹不能過熱也不能過寒,必須溫涼適度,使陰陽平衡,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痘疹適合內實,可以用補藥;麻疹忌諱內實,只能用解散的藥物。只有初期發熱發表時略微相似,疹子長出後,痘疹適合補氣生血,麻疹則適合養陰制陽。這是因為麻疹熱盛會傷陰,耗損血液,陰金受損,所以治療以清火滋陰為主,而不能過多使用耗氣的藥物,燥熱的藥物從始至終都要忌用。世人知道痘瘡的嚴重性,卻不知道麻疹的致死率更高,許多醫書都忽略或未充分說明,令人惋惜。

斑疹的毒素都源於火,《內經》說:「太陽極盛之時,容易生瘡瘍。」所以,如果遇到太陽或太陰主事的年份,肺金受制,就會導致斑疹發生。輕者如蚊子叮咬的樣子,或皮膚隆起腫脹,叫做癮疹;重者如珠點紅暈,或成片狀像錦緞紋理,叫做斑疹。一般來說,顏色鮮紅者吉利,顏色發黑者凶險。其症狀類似傷寒發熱,通常三四天出疹,七八天結痂。

所有這些都屬於邪熱,治療方法只有辛涼解毒利濕。即使是吐瀉,也絕對不能使用溫補藥物,像豆蔻、乾薑之類的藥物絕對不能輕易使用,尤其是在初期發病時更不能大量出汗,只宜使用升麻葛根透邪的藥物微微透發邪氣而已,所以用藥需謹慎斟酌,不能一概而論。

疹子不紅,卻發熱加重,或頭痛、身痛、煩躁者,用升麻湯或透邪煎。

疹子顏色鮮紅稠密,身痛煩躁者,升麻湯加紫草連翹。

寒熱交替,頭痛、背痛者,升麻湯加羌活、防風、連翹。

頭面頸部腫脹者,升麻湯加牛蒡子、荊芥;如果脈象有力,火盛熱渴者,應該清降火邪,用白虎湯加減。

自汗煩渴,氣壅脈數者,用化斑湯。

身熱煩渴、腹瀉者,用柴苓湯或四苓散,夏季用益元散。

熱盛,小便短赤澀痛,神志不清、驚恐者,用導赤散、四苓散加辰砂,夏季用益元散加辰砂。

咳嗽嚴重者,用二母散、麥門冬湯、清肺湯。

喘息者,用小柴胡湯去人参加五味子。(德按:痧疹初起並非虛喘,五味子絕對不能加)

熱盛鼻出血,或便血、尿血者,用黃連解毒湯;出血嚴重者,用犀角地黃湯。

傷寒嘔吐者,用六君子湯加藿香、乾葛,或減去人參;熱盛嘔吐者,用解毒湯;小便不利而嘔吐者,用四苓散;一二天不通者,用導赤散。

大便秘結,發熱身痛者,用大柴胡湯;腹脹氣喘者,用前胡枳殼湯。

咽喉不利者,用甘桔湯,兼有風熱咳嗽者,加防風。

寒熱往來似瘧疾者,用小柴胡湯,如果兼有咳嗽則去人參。

疹子消退後,身體發熱不退者,用升麻湯;或去升麻,加酒炒黃芩、黃連。

腹瀉,大便赤白夾雜,腹痛者,用黃芩芍藥湯,或加枳殼;身體發熱腹痛者,用解毒湯。

餘毒未盡,生長癰疽瘡癤者,升麻湯加荊芥、防風、牛蒡子、連翹。

景岳說:萬氏治療麻疹的這些條款都非常詳細明確,但是其中瀉痢、氣喘這兩種症狀最容易混淆。因為這兩種症狀可能是由疹毒引起的,應該根據其病因治療。但也有非疹毒引起的,比如一些庸醫見到麻疹就使用寒涼藥物,不知道哪些可以寒涼,哪些不可以寒涼,脾胃本就虛弱的人過度使用寒涼藥物,或者誤食生冷食物損傷脾胃而導致瀉痢的人很多,這就是一種情況。

雖然說是麻疹引起的,但實際上並非疹毒的病症。如果觀察到沒有熱證熱脈,而且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就必須迅速救治脾腎,立即溫補。如果執著於認為疹毒不能溫補,那就會非常危險,這是醫生必須知道的根本原則。還有氣喘這一症狀,有虛實之分,十個喘息九個是虛證。如果觀察到本非火證,也不是外邪,而用大瀉或者大汗的方法導致喘息,這就是氣虛脫落之後的表現。

這兩種情況都必須仔細觀察,不要將氣促誤認為氣喘,那就會犯大錯。痘瘡總論中有人因證之辨,與麻疹實際上是一樣的道理,應該參考,所以不能把麻疹邪氣都認為是實火,而不知道虛火的危害。

徐氏東皋說:痘難疹易的說法是俗話,如果胃氣原本虛弱,邪氣入深,或者因為瀉痢而發病,或者疹子發得不透,時隱時現,久而久之邪氣漸入胃中,必定腹瀉不止,反覆發作,加上喘促,那就必定危險。像這種情況怎麼能輕易說呢?所以只要出疹,如果見到虛弱,就應該先補益脾胃,如果疹子想出卻出不來,就應該托裡發表來幫助它,而且前後都不可瀉(指下瀉),這一點和痘疹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