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治麻痧初編》~ 卷三 (7)
卷三 (7)
1. 疹
凡疹之出雖先以發散為貴,若表實不易透,或風寒壅遏者發解可也;若表虛自汗,疹毒易出而妄投之,豈免虛虛之禍乎,臨疹當辯虛實不同一治。
凡出疹首尾慎不可用燥悍之藥者,蓋疹從肺始,肺屬金而西兌,勝燥之方性勇悍而少柔,喜清潤而畏燥烈,故曰疹要清涼,投清涼則升,用燥烈則亟。倘不得已而用麻黃桑皮等性燥之藥,必須蜜炒,再加性潤之藥佐之,以折其悍氣則可矣。若誤用之則金愈燥烈,譬猶滔天之焰復添以油,豈有不斃之理哉。
錢氏論疹要清涼,以辛涼之藥發之當矣。而昧者遂以清涼作寒涼看,始出便用芩連梔膏等以涼其邪熱,眼見圜闠之中疹兒殞歿相繼者多矣。蓋曰:疹者亦穢液之氣也,伏藏於人身之中,初無形臭,必待風寒時氣,鼓擊而出,則汗解之宜也。辛散之宜也。其可以苦者堅之乎。寒者束之乎。
經曰:邪氣盛則實。邪既盛矣,非汗散由何而解,若以苦而堅其肌皮,以寒而束其毫腠,則欲出未出之疹邪,使之從何地而宣泄乎。乃致反戈內攻,喘脹悶亂而死者多矣。間有受毒之輕,感邪之淺,或邪毒出於大半,其暴烈之勢稍衰者,亦從而侵蝕於喉舌而為疳,或留連於腸胃而為滯,延綿日久使兒悴弱而斃者亦多矣。凡用寒涼但可施於君相之令、炎夏之時,疹盡出之後亦當中病即止。
若寒水之司嚴寒之令,疹未盡出而投之,則火為寒鬱豈能發越乎。
白話文:
基本上,疹子剛開始發作時,用發散的方式來處理是比較好的。但如果表面的病邪很強,不容易透發出來,或是因為風寒的關係導致氣機鬱滯,這時用發散的方式來疏通是可行的。但如果患者本身體質虛弱,容易出汗,疹毒也容易發出來,卻胡亂使用發散的藥物,這不是會讓虛弱的身體更虛弱嗎?所以處理疹子時,一定要分辨清楚患者是屬於虛證還是實證,不能用同一種方法來治療。
凡是出疹子,從頭到尾都絕對不能使用過於燥烈的藥物。因為疹子是從肺開始的,肺在五行中屬金,方位是西方,性質是比較乾燥的。而那些性質剛強燥烈的藥物,缺乏柔和之性,反而喜歡清潤而害怕燥烈。所以說,治療疹子要用清涼的藥物,使用清涼的藥物疹子才能透發出來,使用燥烈的藥物病情反而會加劇。如果真的不得已要使用麻黃、桑白皮等性質燥烈的藥物,一定要先用蜂蜜炒過,再加入一些滋潤的藥物來輔助,才能減弱它們的燥烈之性。如果誤用了燥烈的藥物,就像火上加油一樣,只會讓病情更嚴重,怎麼可能治好呢?
錢乙認為治療疹子要用清涼的藥物來發散,這是正確的。但是有些人卻把清涼的藥物誤解為寒涼的藥物,剛開始出疹子就使用黃芩、黃連、梔子等寒涼的藥物來清熱,結果看到很多疹子的孩子因此死亡。其實,疹子也是一種污濁的氣,潛伏在人體內,剛開始沒有形狀和氣味。必須等到風寒等外邪侵犯時,才會被鼓動而發出來。這時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疏散,用辛散的藥物來發散,怎麼可以用苦味的藥物來收斂?怎麼可以用寒涼的藥物來束縛呢?
醫書說:「邪氣強盛就會表現出實證。」既然邪氣已經很強盛了,不用發汗的方式來疏散,那要怎麼解除呢?如果用苦味的藥物來收斂皮膚,用寒涼的藥物來束縛毛孔,那這些想要透發出來的疹邪要怎麼宣洩呢?結果反而會讓邪氣內攻,導致喘氣、腹脹、胸悶煩躁而死亡的案例很多。有時患者受到的毒邪比較輕微,感受的外邪比較淺,或者邪毒已經發出來一大半,症狀稍微減輕,但是毒邪也會侵犯喉嚨和舌頭而形成疳病,或者滯留在腸胃而形成積滯,拖延很久導致孩子虛弱而死亡的案例也很多。凡是使用寒涼的藥物,只能在君火相火當令、夏天炎熱的時候使用,疹子完全透發出來之後也要適可而止,見效就停止使用。
如果冬天寒冷的時候,在疹子還沒完全透發出來時就使用寒涼的藥物,寒邪會把火氣鬱悶住,那又怎麼能發散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