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治麻痧初編》~
1. 張氏《侶山堂類辨》
2. 疹論(古名疹今名瘄)
張氏隱菴曰:痘乃先天之毒,疹屬後天之邪。先天之止有水火,後天始備五行。產下發聲吮乳肇自後天,是以發聲之時,口中有毒即嚥下而歸於陽明。故瘄之毒氣發於陽明,上達於肺,出於皮毛,肺主氣而外合皮毛。是以痘毒走於血分,而氣以化之為順。瘄毒走於氣分,而血以和之為順。
若走於血分而見雲頭紫赤斑者逆也,瘄乃氣分之毒更速於痘,若停留於胃則爛牙齦,阻滯在肺則為鼻扇喘急,發表疏里清熱解毒,事在良醫之臨證妙用者也。夫氣為陽,血為陰,痘乃精血中毒。故應四時之生長收藏,以合地支之數。瘄乃氣分之毒,是以一日三烹,三而三之,以應陽九之終。
痘發於陰,故宜頭面稀疏,不喜獨見陽位,瘄發於陽,故喜大烹頭面,不宜惟在心胸。此人之陰陽血氣應天地自然之道也。治瘄主方。
葛根,荊芥,防風,杏仁,牛蒡子,甘草,桔梗,陳橘皮
上方用泉水煎服。再隨四時之氣而加減用之。如寒閉者宜麻黃,熱閉者宜石膏,食閉者宜枳樸山楂,熱甚者加黃芩黃連,毒甚者加白花地丁西河柳,渴者加知母,喘者倍杏仁。蓋痘疹有血氣之分,而用藥亦宜分別。肺主氣而心主血,故清痘之熱毒宜以連為君,而芩為佐;清瘄之熱毒,以芩為君而連佐之。
又如金銀花花開黃白,藤名忍冬,能啟陰氣而解痘瘄之熱毒,蓋黃走血,而白走氣也。若夫白花地丁又專於瘄證者也。此用藥之大關目,學者引伸觸類微妙無窮。
白話文:
疹子(古代稱疹,現代稱瘄)論述:
張氏隱菴說:痘瘡是先天體質的毒素所致,疹子則是後天外邪引起的。先天的只有水火兩種元素,後天則具備五行。嬰兒出生後發聲、吮吸乳汁都屬於後天因素,所以嬰兒發聲時,口中的毒素會吞咽下去,進入陽明經。因此,疹子的毒氣從陽明經發起,向上到達肺部,再從皮膚毛髮排出,因為肺主氣,且與皮膚毛髮相通。所以,痘瘡毒素入侵血分,則以氣來化解它為順;疹子毒素入侵氣分,則以血來調和它為順。
如果毒素入侵血分,出現紫紅色斑點,那就是逆行;疹子是氣分之毒,比痘瘡發病更快。如果停留在胃部,則會爛牙齦;停留在肺部,則會鼻塞氣喘。因此,疏風解表、清熱解毒,是良醫臨證時妙用的關鍵。氣屬陽,血屬陰,痘瘡是精血受毒素侵犯。所以治療要順應四季的生長收藏,配合地支的數目。疹子是氣分之毒,因此一日三次煎藥服用,三次為一組,以符合陽九之數的終極狀態。
痘瘡發於陰,所以痘疹在頭面部位應稀疏,不喜歡單獨出現在陽位;疹子發於陽,所以喜歡在頭面部位大量出現,而不宜只出現在心胸部位。這是人體陰陽血氣應和天地自然之道。治療疹子的主要方劑:
葛根、荊芥、防風、杏仁、牛蒡子、甘草、桔梗、陳橘皮
上方藥物用泉水煎服。再根據四季之氣加減用藥。例如,寒邪閉阻者宜用麻黃;熱邪閉阻者宜用石膏;食積閉阻者宜用枳實、山楂;熱邪很盛者加黃芩、黃連;毒邪很盛者加白花蛇舌草、西河柳;口渴者加知母;氣喘者加倍杏仁。總之,痘瘡和疹子有血氣之分,用藥也應區別對待。肺主氣,心主血,所以治療痘瘡的熱毒,宜用黃連為主藥,黃芩為輔藥;治療疹子的熱毒,宜用黃芩為主藥,黃連為輔藥。
此外,金銀花花開黃白,藤名忍冬,能疏通陰氣,解痘瘡和疹子的熱毒,因為黃色入血,白色入氣。白花蛇舌草則專治疹子。這是用藥的大原則,學習者可以由此引申觸類,妙用無窮。
3. 閻氏《胎產心法》
4. 妊娠麻疹論
閻氏誠齋曰:妊娠出疹當以四物加減,而加條芩艾葉以安胎清熱為主,則胎不動而麻疹自出矣。然熱毒蒸胎,胎多受傷,但胎雖傷而母實無恙也。蓋疹與痘不同,痘宜內實,以痘當從外解,故胎落毒氣乘虛而內攻其母亡;疹宜內虛,以疹當從內解,故胎落熱毒隨胎而下其母存。雖然與其胎去而母存,孰若子母兩全之為愈也。
且古之徒知清熱以安胎,不思疹未出而即以清熱為事,則疹難出而內熱愈深。是欲保胎反足以傷胎也。宜輕揚表托則疹出而熱自清,繼以滋陰清解則於疹於胎兩不相礙,不安胎而胎自安矣。如疹出不快宜白虎湯合用升麻葛根湯倍加元參牛蒡子治之,胎氣上衝急用苧根艾葉煎湯磨檳榔服之,再以四物湯進之,如又腹疼腰痠即知胎有必墮之機,如胎墮即以產法論治矣。
升麻葛根湯,此解表發散之方也,表熱壯盛,邪實於表,經曰:輕可去實,故用升麻葛根以疏表,所以然者升麻能解疫毒,升陽於至陰之下,以助發生之氣;葛根能解熱毒,兼疏營衛,以導起發之機。二味之外又加甘草佐之,以和在表之氣,芍藥佐之以和在裡之營,去其實邪,和其營衛,風寒自解,麻疹自出。
凡婦人方產之後或半月左右適逢出痘疹者,此無胎繫累,惟氣血尚虛,治宜大補營衛為主。若出多者,則加連翹牛蒡之類,余即照常一例而治,不必多疑反生他誤。
白話文:
妊娠麻疹論
閻氏誠齋說:孕婦出疹子,應該用四物湯加減,再加入黃芩、艾葉,以安胎清熱為主,這樣胎兒就不會動,麻疹就能自然痊癒。然而,熱毒蒸騰會傷害胎兒,雖然胎兒受損,但母親通常無恙。因為麻疹與痘疹不同,痘疹宜內實,需從外解,所以如果胎兒流產,毒氣乘虛而入,會危及母親性命;麻疹則宜內虛,需從內解,所以胎兒流產,熱毒會隨著胎兒排出,母親則能保住性命。雖然胎兒流產而母親保住性命也比子母俱亡要好,但最好還是能母子平安。
而且古人只知道用清熱的方法安胎,卻沒想到麻疹還沒出來就用清熱藥,反而會讓麻疹難以排出,內熱加深。這本想保胎,反而傷了胎兒。應該輕輕地疏通表邪,讓疹子出來,熱氣自然消退,然後再滋陰清熱,這樣既不影響疹子,也不影響胎兒,不用刻意保胎,胎兒自然就能安穩。如果疹子出得慢,可以用白虎湯配合升麻葛根湯,加倍元參、牛蒡子來治療;如果胎氣上衝,要急用苧根、艾葉煎湯,磨碎檳榔一起服用,再服用四物湯;如果還伴有腹痛腰痠,就知道胎兒有流產的危險,如果胎兒流產了,就按照產後治療的方法處理。
升麻葛根湯,這是解表發散的方劑。表熱盛,邪氣在表,經書說:輕可去實,所以用升麻、葛根來疏通表邪。這是因為升麻能解疫毒,升發陽氣於至陰之下,以幫助發病之氣;葛根能解熱毒,兼能疏通營衛,以引導疹子發出。除了這兩種藥之外,再加甘草來調和表面的氣機,加白芍藥來調和裡面的營氣,去除實邪,調和營衛,風寒自解,麻疹自然會出來。
凡是婦人在生產後大約半個月左右遇到出痘疹的,這就沒有胎兒的牽連了,只是氣血尚虛,治療應該以大補營衛為主。如果疹子出得很多,就加些連翹、牛蒡子之類的藥,其他的就按常規治療,不必多疑,以免造成其他錯誤。
5. 強氏《痘疹寶筏》
6. 麻疹論
云間秦氏曰:麻疹乃時行不正氣候,暄熱非其時而有其氣,傳染而成者也。稱之為胎毒誤矣。《內經》曰:少陰所至為瘍疹。夫少陰所至者乃君火有餘,熱令大行,戊子戊午之歲也。在人則心火主之,心火大過則制已所勝而燒爍肺金,肺主皮毛故色紅如錦見於皮膚之間,實心火侮而乘之之色也。經又曰:疹屬於脾。
故《金鏡錄》謂毒盛於脾,熱留於心。乃知心與脾肺俱受邪而發者。其欲出之時腮紅眼赤,壯熱憎寒,身體疼痛,嘔吐泄瀉,咳嗽煩渴,是其候也,其脈陽浮而數,陰實而大,宜服開豁腠理湯,升麻葛根荊芥防風前胡羌活紫蘇牛蒡蟬蛻桔梗枳殼甘草陳皮等,使之易出。如頭面愈多鮮明勻淨,精神爽健,氣息和平,此吉兆也。
若紫黑乾燥晦暗模糊,或未出透,身熱煩悶,聲啞喘急,隱隱難出,出而復隱,此危急之兆也,速將前方加炒麻黃石膏檉柳之類以發之。如不出透,或喘更甚,此為不治之證也。若大便堅燥不可輕用下藥或用豬膽蜜煎法導之,則自來矣。其或微瀉者不必治之,正假此以發泄熱毒也,若痧後瀉痢不止此又熱毒下陷之故,當以五苓散去桂加芩連芍藥木通之類,毒解熱退則瀉痢自止,不可用燥濕溫補之劑。古人云可汗不可下,可表不可補是也。
其痧後壯熱氣促不止者,此餘毒留連未盡也,須用瀉熱清金之劑,以竹葉石膏湯加芩連元參桔梗枳殼牛蒡花粉蟬蛻之類。痧後咳嗽不止者二陳加栝蔞桔梗元參黃芩象貝治之,渴則花粉知母,喘則葶藶蘇子桑白皮杏仁可也。若痧出過三日後而不沒不化者,此內有實熱也,加清利之藥則自解矣,乃治麻疹之大概也。
凡初出之時,大忌米穀生冷葷腥麵食風寒暑濕穢濁之氣,苟有不慎最為深患,間有犯之而獲愈者,此因內稟之氣實外感之邪輕耳,不可執此以望僥倖也。
上海強氏健按:麻疹水痘皆時行傳染,多肺家之候,必兼咳嗽喘息,鬚髮得透化得清始無後患。大法以風熱暑濕為治,藥貴輕清不事辛溫香燥,忌用發散風藥,蓋風藥勝反動其火耳。
云間秦氏曰:夫痘已出而有稠密細小如麻子者,此夾疹也。《心鑑》云:痘毒之發被風閉塞腠理,熱毒激動腑毒,故與痘並出,此亦無妨於痘也,蓋疹出於六腑,痘出五臟,臟屬於陰乃為積受之地其毒深,腑屬於陽而為傳道之所其毒淺。故痘之始終每於二旬為限,而疹之消散一晬而已,可不從其急而先治之乎,經曰:急者先治,治宜先散其疹,而後治其痘。疹不散則痘不起。
若疹散痘起綻凸勻調紅潤其勢吉。若疹散而痘稠密平塌灰白紫滯者其勢亦險也。故曰痘夾疹者吉凶相半也。又有出痘之時或冒風寒不能自汗發而為疹,亦與外感發疹者同,先散其疹而後痘得起也。
上海強氏健按:疹有赤白二種,赤者屬風熱,白者屬暑濕,無論四時皆因外感而發,麻出夾疹亦從時氣所感,發熱之初必先見嘔惡咳嗽噴嚏,而皮膚隱隱如麻根散而有頭粒者為疹。須先托透清解以化之,則痘易起不比斑之甚也。若壯熱昏沉色赤而即發煩悶者,痘色雖善時氣,毒深亦有凶候,未可信為夾疹之痘多吉也。
前輩拘泥於痘屬臟疹屬腑,又云疹系先天之陽毒,又云斑屬三焦無根之火,疹屬心火諸說皆似是而實非也,又謂為脾胃遊火,是與外感時氣更相悖矣。究其實在皆外邪所中,傳入於胃,熱鬱成斑,客於肺則結而為疹,俱在經之證,而諸說盡屬穿鑿之言明矣。《內經》曰:風為陽邪,其傷在表,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合也,故發疹必兼咳嚏等證;皮毛屬表之表,故疹出沒無時,喜溫暖而惡寒冷,故覆蓋宜謹也。
因其生長於輕清之地,可一汗而化之,非臟腑之病而拖時日者比,只須升麻葛根湯加牛蒡杏仁蟬蛻木通甘草桔梗前胡石膏檉柳托化兼施,疹必退而痘自起。諸家證論各採其精者集之,獨論疹一段未當,然不可缺,此但取秦氏所謂發痘時感冒一句斯為大旨,更加詳辨以破疑團,使後人不墮迷津而當於用也,然又不可忍煞風寒在表擅投羌防荊芥枳殼赤芍等藥,發散破氣,劫奪損血,反致風從火熾,疹不化而痘難起,無漿中變往往因之誤事。
云間秦氏曰:夫斑者形似蚤班有點無頭,又有形似雲頭,色赤成片而膚上浮起無頭粒者,乃謂之丹,總乃血之形也。因謂火毒壅遏煎熬陰血,血熱相搏與痘相夾而發,急用涼血解毒,輕而小者加以涼解可化。至如紫青黑者乃毒氣壅結之甚,面腫唇裂十無一生。予曾間治而獲效者,因諸色之斑雖現,而痘自起發,且能安睡進食,多服紫草犀角石膏及一切涼血解毒等方,此亦僥倖中之萬一,不宜一概施治,反取謗於人也。
上海強氏健按:斑之由來多因侵染時氣,邪毒壅於陽明,熱搏其血乘發痘之際。必兼嘔吐夾出也,非痘家應有之物,夫痘為先天正氣之毒,斑乃後天時氣之邪,感之輕者斑紅點小而少,感之重者斑赤紫或藍黑點大而多。輕者升麻葛根湯加石膏豆豉蟬蛻以托之,兼連翹花粉以化之。
重而紫赤者更加犀角黃連大青紫草,若藍黑則毒盛胃爛即倍用清涼亦無及矣,如止有兩三點而痘色潤,神氣清尚可治療。前輩未詳時氣之由特表而出之。蓋痘之善惡雖具於先天,然因時氣觸之而發,故曰時痘。所謂時氣者,一時之氣遞相傳染也,一歲之中分四時,四時之內分六節,而六節之氣相更變,則有善有惡,乃從寒暑晦明所致。人在氣交之中,感其善氣則痘雖重而無夾帶,感其惡氣則痘雖輕而雜斑疹。
若痘本惡而又值惡令,則斑毒異色不但現於肢體且先見於唇舌,邪盛正憊不終朝而死矣,此時氣之傳變每以逐節更張。健常經歷灼見最應沿村比戶,一時遇此惡氣無可措手,須從避之之法庶可免禍。世人未知其故,盡委於先天蘊毒而失察乎。時痘之義將二字分究之各有吉凶之秘存焉。
至於夾丹乃本兒平素胎毒或血熱風濕相搏趁此兼發,是遊行之火聚於皮毛,而無青黑之色與斑較為輕也,前方中加檉柳蘆根茅根浮萍冬梨汁俱可化之,痘自起發矣。敢以告諸來者。
上編曰徵今上
德按:經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心主之脈,一陽三焦之脈,皆循喉嚨,氣熱內結故為喉痹。究屬腎水不足,君火相火為病耳。設或素本陰虧勞倦體質,外感風邪,惡寒咽痛,脈不浮大洪數,身無煩熱,咳嗽,口不渴,大便結,法當養陰清熱。
倘若春夏潮熱適值天時疫戾,誤認痧疹隱伏,疑似爛喉丹痧,輒用麻黃豆豉升柴羌葛荊防大力之類升提發表,火趁風威焰烈莫遏,劫奪津液而變證逢起矣,所以《醫門法律》申明風溫不可發汗,濕溫不可發汗之條,大凡風熱相搏發為風溫,熱濕交合發為濕溫,六淫化火莫疾乎風,治之復發其汗,如此死者醫殺之也。
光緒庚寅閏二月朔日辛丑一介道人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