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立齋外科發揮》~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腸癰

神仙太乙膏,治癰疽,及一切瘡毒,不問年月深淺,已未成膿,並治之。如發背,先以溫水洗淨,軟帛拭乾,用緋帛攤貼,即用冷水送下;血氣不通,溫酒下;赤白帶下,當歸酒下;咳嗽,及喉閉纏喉風,並用新綿裹,置口中含化下;一切風赤眼,捏作小餅,貼太陽穴,以山梔子湯下;打撲傷損外貼,內服橘皮湯下;腰膝痛者,患處貼之,鹽湯下;唾血者,桑白皮湯下。以蛤粉為衣,其膏可收,十餘年不壞,愈久愈烈。又治瘰癧,並用鹽湯洗貼,酒下一丸。婦人經脈不通,甘草湯下。一切疥,別煉油少許,和膏塗之。虎犬並蛇蠍湯火刀斧傷,皆可內服外貼。

玄參,白芷,當歸,肉桂,大黃,赤芍藥,生地黃(各一兩)

為咀,用麻油二斤,入銅鍋內,煎至黑,濾去粗,入黃丹十二兩,再煎,滴水中,捻軟硬得中,即成膏矣。余嘗用,但治瘡毒諸內癰,有奇效。忽一婦月經不行,腹結塊作痛,貼之經行痛止。遂隨前云,治證用之,無不有效,愈知此方之妙用也。

蠟礬丸(方見發背門)

失笑散,治產後心腹絞痛欲死,或血迷心竅,不知人事,及尋常腹內瘀血,或積血作痛。又婦人氣血痛之聖藥也,及治疝氣疼痛。

五靈脂,蒲黃(俱炒,等分),每服二三錢,醋一合,熬成膏,入水一盞,煎七分,食前熱服。

四物湯(方見瘰癧門)

排膿散,治腸癰少腹脹痛,脈滑數,或裡急後重,或時時下膿。

黃耆(炒),當歸(酒拌),金銀花,白芷,穿山甲(蛤粉拌炒),防風,連翹,栝蔞(各二錢),作一劑,用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或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蜜湯調下,亦可。

瓜子仁湯,治產後惡露不盡,或經後瘀血作痛,或腸胃停滯,瘀血作痛,或作癰患,並效。

薏苡仁(四錢),桃仁(去皮尖,研),牡丹皮,栝蔞仁(各一錢),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白話文:

神仙太乙膏,可以用來治療癰疽,以及各種瘡毒,無論時間長短、病情深淺,不論是否已經化膿,都可以治療。如果是背部發炎,先用溫水洗乾淨,用柔軟的布擦乾,然後用紅色絲綢攤開藥膏貼上,接著用冷水吞服(藥)。如果氣血不通暢,則用溫酒吞服;如果是赤白帶下,則用當歸酒吞服;如果是咳嗽,以及喉嚨腫痛的纏喉風,則用新棉花包裹藥膏,放在口中含化後吞下。如果是各種風熱引起的眼睛發紅,則將藥膏捏成小餅,貼在太陽穴,用梔子湯吞服;如果是跌打損傷,外敷藥膏,內服橘皮湯;如果是腰膝疼痛,將藥膏貼在患處,用鹽水吞服;如果是咳血,用桑白皮湯吞服。藥膏外層用蛤粉包裹,可以保存,放十幾年也不會壞,而且放越久藥效越強。又可以治療瘰癧,用鹽水清洗後貼上,用酒吞服一丸。婦女月經不通暢,用甘草湯吞服。如果是各種疥瘡,另外用少許油煉過,與藥膏混合塗抹。虎、犬、蛇、蠍咬傷,以及燙傷、刀斧傷,都可以內服外敷。

藥膏的製作方法:

玄參、白芷、當歸、肉桂、大黃、赤芍藥、生地黃(各一兩),將這些藥材切碎,用麻油二斤,放入銅鍋中煎煮至黑色,濾掉藥渣,加入黃丹十二兩,再次煎煮,直到滴入水中,捻搓藥膏軟硬適中,就製成藥膏了。我曾經使用過,對於治療各種瘡毒,以及內癰,效果非常好。曾經有一個婦女月經不來,腹部結塊疼痛,貼上藥膏後,月經來了,疼痛也止住了。於是就依照之前的說法,用來治療相關的病症,沒有不見效的,更加明白這個藥方的神奇作用。

蠟礬丸(藥方在發背篇)

失笑散,可以用來治療產後心腹絞痛,痛到快要死掉的程度,或者因為血迷心竅,神智不清,不省人事,以及平常腹內有瘀血,或積血導致的疼痛。又是婦女氣血疼痛的良藥,也可以治療疝氣疼痛。

五靈脂、蒲黃(都炒過,等分),每次服用二三錢,用醋一合,熬成膏狀,加入一碗水,煎煮到七分,飯前熱服。

四物湯(藥方在瘰癧篇)

排膿散,可以用來治療腸癰,症狀是少腹脹痛,脈象滑數,或者有裡急後重(想上廁所但又排不出來的感覺),或者時時排出膿液。

黃耆(炒過)、當歸(用酒拌過)、金銀花、白芷、穿山甲(用蛤粉拌炒)、防風、連翹、栝蔞(各二錢),作為一劑藥,用水兩碗煎煮至八分,飯前服用。也可以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飯後用蜂蜜水調和服用,也可以。

瓜子仁湯,可以用來治療產後惡露排不乾淨,或者月經後瘀血作痛,或者腸胃停滯、瘀血作痛,或者形成癰患,都有效果。

薏苡仁(四錢)、桃仁(去掉外皮尖端,磨成粉)、牡丹皮、栝蔞仁(各一錢),作為一劑藥,用水兩碗煎煮至八分,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