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三上 (9)
卷三上 (9)
1. 蔥豉湯
(肘後),傷寒初覺頭痛,身熱,脈洪,便當服此。
蔥白(一握),豉(一升),煎服取汗出。如無汗,加葛根三兩(崔氏)
蔥通陽,(蔥中空,為肺菜,散手太陰陽明之邪。)豉升散,均能發汗。邪初在表,宜先服此以解散之。免用麻黃湯者之多所顧忌,用代麻黃湯者之多所紛更也。去淡豉,加生薑,名連須蔥白湯。(活人)治同。
白話文:
蔥豉湯:
這個方子出自《肘後備急方》,是用於治療剛開始感覺到頭痛、身體發熱、脈搏洪大等傷寒初期症狀,應該立即服用此藥。
使用蔥白一把、豆豉一升,用水煎煮後服用,目的是要讓身體微微出汗。如果服藥後沒有出汗,可以加入葛根三兩(這是崔氏的用法)。
蔥具有疏通陽氣的作用(蔥的內部是空心的,屬於肺的食物,可以疏散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的邪氣),豆豉具有向上發散的作用,兩者都具有發汗的功效。當外邪剛開始侵入體表時,應該先服用這個方子來疏散邪氣。這樣可以避免使用麻黃湯,因為麻黃湯有許多需要顧慮的地方,而許多人又會任意變更麻黃湯的用法。如果去除豆豉,加入生薑,就成了連須蔥白湯(出自《活人書》),治療的病症與蔥豉湯相同。
2. 人參敗毒散
(活人),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風痰咳嗽。及時氣疫癘,嵐瘴鬼瘧。或聲如蛙鳴,眼赤口瘡。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痹毒痢,諸瘡斑疹。(風寒在表,則惡寒發熱,頭痛項強。風寒在肺,則鼻塞聲重,痰多咳嗽,聲如蛙鳴。俗名蝦蟆瘟,邪氣實也。
風寒濕熱之氣上干,則目赤口瘡,下流則足腫。傷於陽明則腮腫,結於少陰則喉痹。壅於腸胃則毒痢,發於皮膚則瘡疹。)
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桔梗,茯苓(一兩),甘草(五錢),每服一兩,加姜三片,薄荷少許煎。口乾舌燥,加黃芩。腳氣,加大黃蒼朮。膚癢,加蟬蛻。
羌活入太陽而理遊風,獨活入少陰而理伏風,兼能去濕除痛。柴胡散熱升清,協川芎和血平肝,以治頭痛目昏。前胡枳殼,降氣行痰,協桔梗茯苓,以泄肺熱,而除濕消腫。人參甘草,輔正以匡邪。疏導經絡,表散邪滯,故曰敗毒。(喻嘉言曰:暑濕熱三氣門中,推此方為第一。
三氣合邪,豈易當哉,其氣互傳,則為疫矣。方中所用皆辛平,更有人參大力者,荷正以祛邪。病者日服二三劑,使疫邪不復留,詎不快哉。奈何俗醫減去人參,曾與他方有別耶。又曰:傷寒宜用人參,其辨不可不明。蓋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驅之。唯元氣旺者,外邪始乘藥勢以出。
若素弱之人,藥雖外行,氣從中餒,輕者半出不出,重者反隨元氣縮入,發熱無休矣。所以虛弱之體,必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中少助元氣,以為驅邪之主,使邪氣得藥,一湧而出,全非補養衰弱之意也。即和解藥中,有人參之大力者居間,外邪遇正,自不爭而退舍。否則邪氣之縱悍,安肯聽命和解耶。
不知者謂傷寒無補法。邪得補而彌熾。即痘疹瘧痢,以及中風中痰中寒中暑癰疽產後,初時概不敢用。而虛人之遇重病,可生之機,悉置不理矣。古方表汗,用五積散參蘇飲敗毒散,和解用小柴胡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方,皆用人參,領內邪外出,乃得速愈,奈何不察耶。外感體虛之人,汗之熱不退。
下之和之,熱亦不退。大熱呻吟,津液灼盡,身如枯柴。醫者技窮,正謂元氣已漓,故藥不應手爾。倘元氣未漓,先用人參三五七分,領藥深入驅邪,何至汗和不應耶。東垣治內傷外感,用補中益氣,加表藥一二味,熱服而散外邪,有功千古。傷寒專科,從仲景至今,明賢方書,無不用參。
何為今日醫家,單除不用,全失相傳宗旨,使體虛之人,百無一活,曾不悟其害之也。蓋不當用參而殺人者,是與耆朮歸桂姜附等藥,同行溫補之誤。不謂與羌獨柴前芎半枳桔芩膏等藥,同行汗和之法所致也,安得視等砒鴆耶。嘉靖己未,江淮大疫,用敗毒散,倍人參,去前胡獨活,服者盡效。
萬曆己卯大疫,用本方復效,崇禎辛巳壬午,大飢大疫,道殣相望。汗和藥中,惟加人參者多活。更有發斑一證最毒,惟加參於消斑藥中,全活甚眾。凡饑饉兵荒之餘,飲食起居不節,致患時氣者,宜用此法。)
加陳廩米,名倉廩散,治噤口痢。(乃熱毒衝心。食入即吐。單陳廩米煎湯。治痢後大渴,飲水不止。)加大黃芒硝,名硝黃敗毒散,治熱毒壅積。加黃芩,名敗毒加黃芩湯,治溫病,不惡寒而渴。加連翹金銀花,名連翹敗毒散,治瘡毒,如有風熱。加荊芥防風,名荊防敗毒散,亦治腸風下鮮血。(血鮮者為腸風,隨感而見也,血瘀者為臟毒,積久而發也。)
白話文:
人參敗毒散
這個藥方(出自《活人方》),可以治療因為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發冷發熱、脖子僵硬、眼睛昏暗、鼻塞、聲音沙啞、風痰咳嗽,以及流行性傳染病、瘴氣、瘧疾,或是出現聲音像青蛙叫、眼睛紅腫、口瘡、濕毒蔓延、腳腫、腮腫、咽喉腫痛、痢疾、各種皮膚病和疹子等症狀。
(外感風寒侵入體表,就會出現怕冷發熱、頭痛脖子僵硬的症狀。風寒侵入肺部,就會出現鼻塞、聲音沙啞、痰多咳嗽、聲音像青蛙叫的狀況。這在民間俗稱蝦蟆瘟,表示邪氣很盛。
風寒濕熱之氣往上侵犯,就會導致眼睛紅腫、口瘡;往下流注就會造成腳腫。侵犯陽明經就會造成腮腫,積聚在少陰經就會導致咽喉腫痛。鬱積在腸胃就會造成痢疾,發在皮膚就會出現瘡疹。)
藥方組成: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桔梗、茯苓(各一兩)、甘草(五錢)。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一兩,加入三片生薑,少許薄荷一起煎煮。
如果出現口乾舌燥,可以加入黃芩。如果出現腳氣,可以加入大黃和蒼朮。如果皮膚發癢,可以加入蟬蛻。
羌活能進入太陽經,調理遊走的風邪;獨活能進入少陰經,調理潛伏的風邪,而且還能去除濕氣、止痛。柴胡能散熱、提升清陽之氣,搭配川芎能調和氣血、平肝,用來治療頭痛、眼睛昏暗。前胡和枳殼能降氣、化痰,搭配桔梗和茯苓能宣洩肺熱、去除濕氣、消腫。人參與甘草能扶助正氣、抵禦邪氣。這個藥方能疏通經絡,發散體表的邪氣,所以叫做「敗毒」。
喻嘉言說:「在暑濕熱三種邪氣所引起的疾病中,這個方子堪稱第一。這三種邪氣同時侵犯人體,是很難對付的,它們互相傳染,就會變成傳染病。這個方子裡的藥物都是性味辛平的,再加上人參這種能夠大補元氣的藥物,就能扶助正氣,去除邪氣。病人每天服用兩三次,就能使傳染病邪氣不再停留,不是很痛快嗎?可是現在的醫生卻把人參去掉,這樣跟其他藥方有什麼區別呢?
他又說:治療傷寒應該使用人參,這個道理一定要明白。人受到外邪侵襲,首先要通過發汗來驅除邪氣。只有元氣充足的人,外邪才會借助藥力排出體外。如果本身就虛弱的人,藥雖然能夠使外邪往外走,但是自身的氣卻因為藥物的消耗而衰弱。輕微的會導致邪氣不能完全排出,嚴重的反而會隨著元氣縮回體內,導致發燒不止。所以體質虛弱的人,必須在表藥中加入三五七分人參,來幫助元氣,作為驅邪的主力,讓邪氣借助藥力一湧而出,這不是為了補養虛弱。即使在調和的藥方中,也有人參這種有強大力量的藥物在中間,外邪遇到正氣,自然就會退去。否則,邪氣如此蠻橫,怎麼可能聽從調和呢?
不懂的人說傷寒不能用補藥,認為邪氣得到補益反而會更加囂張。即使是像麻疹、瘧疾、痢疾、中風、中痰、中寒、中暑、癰疽、產後等疾病,剛開始也都不敢用補藥。這樣一來,虛弱的人遇到重病,本來可以活命的機會,都被白白錯過了。古代治療發汗的方子,像五積散、參蘇飲、敗毒散;調和的方子,像小柴胡湯、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都使用人參,來帶領內部的邪氣向外排出,才能快速痊癒,為什麼你們都不了解呢?外感風寒、體質虛弱的人,如果發汗後熱不退,用瀉下或調和的方法,熱也不會退。病人會高燒不止,呻吟不止,津液耗盡,身體像枯木一樣。醫生會束手無策,認為是元氣已經耗盡,所以藥物才會沒有效果。如果元氣沒有耗盡,先用三五七分人參,帶領藥力深入體內驅除邪氣,怎麼會出現發汗或調和都沒用的情況呢?
東垣治療內傷外感,使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一兩味表藥,熱服,可以散發外邪,功勞千古。傷寒專科,從張仲景至今,歷代名醫的醫書,沒有不用人參的。為什麼今天的醫生卻把人參單獨去掉不用,完全失去了歷代相傳的宗旨,導致體虛的人難以存活,難道沒有發現其中的害處嗎?之所以不應該使用人參卻反而殺人,是跟耆、朮、歸、桂、姜、附等藥物一起用,造成溫補的錯誤。而人參跟羌、獨、柴、前、芎、半、枳、桔、芩、膏等藥物一起用,是用來發汗和調和的方法,怎麼可以認為人參是毒藥呢?
嘉靖己未年,江淮地區發生大瘟疫,使用敗毒散,加倍人參,去掉前胡、獨活,服藥的人都有效。萬曆己卯年發生大瘟疫,使用這個方子也有效。崇禎辛巳年和壬午年,發生大饑荒和瘟疫,路上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在發汗和調和的藥方中,只有加入了人參的,存活的人比較多。還有一種發斑的病症最為兇險,只有在治療發斑的藥方中加入人參,才能救活很多人。凡是遇到饑荒、兵亂之後,飲食起居不正常,導致患上時氣病的,都應該使用這個方法。」
另外,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加減藥物,形成其他方子:
- 加入陳年糧倉米,稱為「倉廩散」,治療因熱毒攻心導致的噤口痢疾(吃了就吐)。單用陳年糧倉米煎湯,可以治療痢疾後大渴,喝水不止。
- 加入大黃、芒硝,稱為「硝黃敗毒散」,治療熱毒壅積。
- 加入黃芩,稱為「敗毒加黃芩湯」,治療溫病,不惡寒但口渴。
- 加入連翹、金銀花,稱為「連翹敗毒散」,治療瘡毒,如果有風熱。
- 加入荊芥、防風,稱為「荊防敗毒散」,也治療腸風下鮮血(血色鮮紅的是腸風,隨發隨見;血色瘀黑的是臟毒,積久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