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三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上 (9)

1. 蔥豉湯

(肘後),傷寒初覺頭痛,身熱,脈洪,便當服此。

蔥白(一握),豉(一升),煎服取汗出。如無汗,加葛根三兩(崔氏)

白話文:

將蔥白(一把)和大豆(一升)一起煮,喝下煮好的湯,使汗水排出。如果沒有汗水,則加入葛根三兩(根據崔氏的說法)。

蔥通陽,(蔥中空,為肺菜,散手太陰陽明之邪。)豉升散,均能發汗。邪初在表,宜先服此以解散之。免用麻黃者之多所顧忌,用代麻黃湯者之多所紛更也。去淡豉,加生薑,名連須蔥白湯。(活人)治同。

白話文:

蔥使人體的陽氣通暢,蔥中空,是肺的根菜,能散手太陰陽明的風邪。豉升散,都能使汗液排出。風邪剛在體表時,應該先服用這個方劑將風邪散掉。避免服用麻黃的人,有很多顧忌,使用代麻黃湯的人,也有很多紛亂的更換。去掉淡豉,加上生薑,命名為連須蔥白湯。(活人)治療方法相同。

2. 人參敗毒散

(活人),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風痰咳嗽。及時氣疫癘,嵐瘴鬼瘧。或聲如蛙鳴,眼赤口瘡。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痹毒痢,諸瘡斑疹。(風寒在表,則惡寒發熱,頭痛項強。風寒在肺,則鼻塞聲重,痰多咳嗽,聲如蛙鳴。俗名蝦蟆瘟,邪氣實也。

白話文:

(活人),治療傷寒頭痛,畏寒高燒,脖子僵硬、視力模糊,鼻塞聲音低沉、風痰咳嗽。以及時氣瘟疫、嵐瘴鬼瘧。或聲音像青蛙鳴叫、眼睛紅腫、口腔潰瘍。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嚨腫痛、痢疾,各種瘡疹。(風寒在體表,則畏寒發熱,頭痛脖子僵硬。風寒在肺部,則鼻塞聲音低沉,痰多咳嗽,聲音像青蛙鳴叫。俗稱蝦蟆瘟,邪氣很盛。)

風寒濕熱之氣上干,則目赤口瘡,下流則足腫。傷於陽明則腮腫,結於少陰則喉痹。壅於腸胃則毒痢,發於皮膚則瘡疹。)

白話文:

風、寒、濕、熱等病邪上犯頭面,就會出現眼睛發紅、口腔潰瘍的症狀;下注足部,就會出現足腫脹的症狀。邪氣侵犯到陽明經,則會出現腮腫;侵犯到少陰經,則會出現喉嚨閉塞的症狀。邪氣壅滯在腸胃,則會出現痢疾;發作在皮膚,則會出現瘡疹。

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桔梗,茯苓(一兩),甘草(五錢),每服一兩,加薑三片,薄荷少許煎。口乾舌燥,加黃芩。腳氣,加大黃蒼朮。膚癢,加蟬蛻。

白話文:

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桔梗、茯苓(一兩)、甘草(五錢),每次服用一兩,加上三片生薑和少量薄荷煮沸。

如果口乾舌燥,加上黃芩。

如果有腳氣,加上大黃和蒼朮。

如果有皮膚瘙癢,加上蟬蛻。

羌活入太陽而理遊風,獨活入少陰而理伏風,兼能去濕除痛。柴胡散熱升清,協川芎和血平肝,以治頭痛目昏。前胡枳殼,降氣行痰,協桔梗茯苓,以泄肺熱,而除濕消腫。人參甘草,輔正以匡邪。疏導經絡,表散邪滯,故曰敗毒。(喻嘉言曰:暑濕熱三氣門中,推此方為第一。

白話文:

羌活可以進入太陽經,治療遊走性的風症;獨活可以進入少陰經,治療潛伏的風症,兼能祛除濕邪,止痛。柴胡可以散熱、升清陽,與川芎協同作用,活血平肝,用於治療頭痛、視物昏花。前胡、枳殼可以降氣、行痰,與桔梗、茯苓協同作用,宣泄肺熱,祛除濕邪,消腫止痛。人參、甘草可以扶正祛邪。疏導經絡,驅散邪滯,所以說可以敗毒。(喻嘉言說:暑、濕、熱三氣蘊結於門戶,推舉此方為第一。)

三氣合邪,豈易當哉,其氣互傳,則為疫矣。方中所用皆辛平,更有人參大力者,荷正以祛邪。病者日服二三劑,使疫邪不復留,詎不快哉。奈何俗醫減去人參,曾與他方有別耶。又曰:傷寒宜用人參,其辨不可不明。蓋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驅之。唯元氣旺者,外邪始乘藥勢以出。

白話文:

三股病氣聚合在一起,形成疫病,可不是容易對付的。它們互相傳播,就會爆發疫病。方劑中所用的皆為辛味平性之藥,再加入人參大力之藥,藉助正氣來去除邪氣。病人每天服用二三劑,使疫邪不再殘留,難道不痛快嗎?無奈俗醫卻減去人參,與其他方劑有什麼區別呢?又說:傷寒宜用人參,這個道理不可不明確。人受到外來邪氣的侵襲,一定先要用汗來驅除它。只有元氣旺盛的人,外邪才會隨著藥力而排出。

若素弱之人,藥雖外行,氣從中餒,輕者半出不出,重者反隨元氣縮入,發熱無休矣。所以虛弱之體,必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中少助元氣,以為驅邪之主,使邪氣得藥,一湧而出,全非補養衰弱之意也。即和解藥中,有人參之大力者居間,外邪遇正,自不爭而退舍。否則邪氣之縱悍,安肯聽命和解耶。

白話文:

體虛的人,即使服用外行驅邪的藥物,由於元氣不足,輕微的情況是藥效發揮不出來,嚴重的則會使元氣更加受損,發燒不止。所以,虛弱體質的人,一定要服用人參三到七分,加入表藥中稍微扶助元氣,作為驅邪的主藥,讓邪氣在藥物的的作用下,一湧而出。這與滋補虛弱的身體完全是兩回事。即使在調和藥物中,只要有人參的大力加入其中,外邪遇到正氣,自然會不戰而退。否則邪氣的兇猛跋扈,怎麼肯聽從調和的命令呢?

不知者謂傷寒無補法。邪得補而彌熾。即痘疹瘧痢,以及中風中痰中寒中暑癰疽產後,初時概不敢用。而虛人之遇重病,可生之機,悉置不理矣。古方表汗,用五積散參蘇飲敗毒散,和解用小柴胡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方,皆用人參,領內邪外出,乃得速愈,奈何不察耶。外感體虛之人,汗之熱不退。

白話文:

不瞭解的人會說傷寒不能用補法治療,因為邪氣得到補助會更加旺盛。所以對於天花、瘧疾、痢疾,以及中風、痰厥、感受寒邪或暑熱、癰疽和產後病,在疾病初期都不敢使用補法。然而虛弱的人遇到重病時,可能有生機的機會就被忽略了。古代的處方中,發汗解表時會使用五積散、參蘇飲、敗毒散等;調和解表則會用小柴胡湯、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方劑,這些方子都用人參來引導體內的邪氣向外排出,從而使病情快速好轉,為什麼不仔細研究呢?對於體質虛弱又感染外邪的人,僅僅發汗是無法退熱的。

下之和之,熱亦不退。大熱呻吟,津液灼盡,身如枯柴。醫者技窮,正謂元氣已漓,故藥不應手爾。倘元氣未漓,先用人參三五七分,領藥深入驅邪,何至汗和不應耶。東垣治內傷外感,用補中益氣,加表藥一二味,熱服而散外邪,有功千古。傷寒專科,從仲景至今,明賢方書,無不用參。

白話文:

用藥引發腹瀉和嘔吐,高燒依然不退。患著發燒時會呻吟,津液都被灼燒殆盡,身體就像枯柴一樣。醫師的醫術已經使盡全力了,認為是患著的元氣已經衰敗,所以藥物不能發揮功效。如果患著的元氣尚未衰敗,先使用三分、五分或七分的參量來服用,引領藥物深入驅邪,為什麼汗和病症都不會好轉呢?東垣治癒內傷外感,使用了補中益氣的藥物,再添加一到兩種表藥,在發熱時服下以散去外邪,對後世有很大的貢獻。傷寒專科,從張仲景到現在,名醫們的方書中沒有不用參的。

何為今日醫家,單除不用,全失相傳宗旨,使體虛之人,百無一活,曾不悟其害之也。蓋不當用參而殺人者,是與耆朮歸桂薑附等藥,同行溫補之誤。不謂與羌獨柴前芎半枳桔芩膏等藥,同行汗和之法所致也,安得視等砒鴆耶。嘉靖己未,江淮大疫,用敗毒散,倍人參,去前胡獨活,服者盡效。

白話文:

如今的醫生,只知道不用參,完全喪失了相傳的宗旨,使身體虛弱的人,幾乎沒有人能活下來,他們卻不瞭解這樣做的危害。其實,不當使用參而殺死人的,是與耆朮、歸桂、薑附等藥物,一起犯了溫補治病的錯誤。不能說與羌獨、柴前、芎半、枳桔、芩膏等藥物,一起犯了汗和治法的錯誤,怎麼能把參看成砒霜和毒藥呢?嘉靖己未年,江淮地區發生大瘟疫,使用敗毒散,加倍人參,去除前胡、獨活,服用的病人全都有效。

萬曆己卯大疫,用本方復效,崇禎辛巳壬午,大飢大疫,道殣相望。汗和藥中,惟加人參者多活。更有發斑一證最毒,惟加參於消斑藥中,全活甚眾。凡饑饉兵荒之餘,飲食起居不節,致患時氣者,宜用此法。)

白話文:

萬曆己卯年發生大規模的瘟疫,使用這個藥方使很多人都康復了。崇禎辛巳年和壬午年,發生嚴重的饑荒和瘟疫,到處都是死於路邊的人。服用這個藥方的人中,只有服用人參者能活下來。還有一些人得了發斑症,這是最嚴重的症狀,只有在消除斑點的藥物中加入人參,才能保住很多人的性命。凡是發生饑荒、兵亂之後,飲食起居不規律,導致生病的,都應該採用這個方法。

加陳廩米,名倉廩散,治噤口痢。(乃熱毒衝心。食入即吐。單陳廩米煎湯。治痢後大渴,飲水不止。)加大黃芒硝,名硝黃敗毒散,治熱毒壅積。加黃芩,名敗毒加黃芩湯,治溫病,不惡寒而渴。加連翹金銀花,名連翹敗毒散,治瘡毒,如有風熱。加荊芥防風,名荊防敗毒散,亦治腸風下鮮血。(血鮮者為腸風,隨感而見也,血瘀者為臟毒,積久而發也。)

白話文:

加入陳陳的稻穀,叫做倉廩散,用於治療噤口痢疾。(熱毒攻心。飲食即吐。單方自煮陳陳稻穀米湯。痢疾患者痊癒後,口渴劇烈不止,飲水無法止渴。)加入大黃和芒硝,叫做硝黃敗毒散,用於治療熱毒壅積。加入黃芩,叫做敗毒加黃芩湯,用於治療溫病,不惡寒但口渴。加入連翹和金銀花,叫做連翹敗毒散,用於治療瘡毒,兼有風熱證。加入荊芥和防風,叫做荊防敗毒散,也用於治療腸風下鮮血癥候。(鮮血屬於腸風,偶爾發作,瘀血屬於臟毒,積久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