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三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上 (10)

1. 川芎茶調散

(局方),治諸風上攻,正偏頭痛,惡風有汗,憎寒壯熱,鼻塞痰盛,頭暈目眩。(正偏頭痛者,風中於腦,作止無時也。中風,故有汗惡風。風邪在表,故憎寒壯熱。風寒傷於皮毛,腠理密緻,不得泄越,氣並於鼻,故鼻塞。火升故痰盛,痰熱上攻,故頭暈目眩。)

薄荷(八錢),芎藭,荊芥(四錢),甘草(炙),羌活,白芷(二錢),防風(錢半),細辛(一錢)每三錢,茶調服。一方加菊花(一錢)殭蠶(三分)名菊花茶調散,治頭目風熱。(菊花清熱明目。殭蠶消風化痰。)

羌活治太陽頭痛,白芷治陽明頭痛,川芎治少陽頭痛,細辛治少陰頭痛,防風為風藥卒徒,皆能解表散寒。以風熱在上,宜於升散也。頭痛必用風藥者,以巔頂之上,惟風可到也。薄荷荊芥,並能消散風熱,清利頭目,故以為君。(辛香輕清,能入肝經氣分,而搜風熱,肝風散,則頭目清明。

)同諸藥上行,以升清陽,而散鬱火。(清陽不升。則濁陰上干。故頭痛。)加甘草者,以緩中也。用茶調者,茶能上清頭目也。(凡頭痛用羌防芎芷辛溫等藥,由風木虛,土寡於畏,壅塞而成痛,故用此助肝以升散之也。若服辛散藥反甚者,則宜用酸澀收而降之,乃愈。)

白話文:

這個方子(川芎茶調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要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頭部不適,像是正頭痛、偏頭痛,以及怕風、出汗、怕冷發熱、鼻塞痰多、頭暈眼花等症狀。(正偏頭痛,是因為風邪侵入腦部,發作沒有規律。因為是風邪侵入,所以會出汗怕風。風邪在體表,所以會怕冷發熱。風寒侵襲皮膚毛孔,使毛孔緊閉,無法排汗,氣就往鼻子跑,所以會鼻塞。體內有熱,所以痰多,痰熱上攻,就會頭暈眼花。)

藥方組成: 薄荷(八錢)、川芎、荊芥(四錢)、炙甘草、羌活、白芷(二錢)、防風(一錢半)、細辛(一錢)。每次服用三錢,用茶水調和後服用。

另一個加味方,加入菊花(一錢)和殭蠶(三分),稱為菊花茶調散,主要治療頭部和眼睛因風熱引起的不適。(菊花可以清熱明目,殭蠶可以消除風邪和化解痰液。)

羌活主要治療太陽經引起的頭痛,白芷主要治療陽明經引起的頭痛,川芎主要治療少陽經引起的頭痛,細辛主要治療少陰經引起的頭痛,防風則是風藥中的先鋒,都能夠解表散寒。因為風熱在頭部,所以要用能往上發散的藥物。之所以頭痛要用風藥,是因為頭頂只有風藥可以到達。薄荷和荊芥,都能夠消散風熱,使頭腦清醒,所以作為主要藥物。(它們性味辛香、輕清,能進入肝經的氣分,搜尋風熱,肝風散去,頭腦自然清明。)

配合其他藥物一起向上發散,可以提升清陽之氣,消除鬱積的火氣。(清陽之氣不升發,濁陰之氣就會向上干擾,所以會頭痛。)加入甘草,是為了緩和藥性。用茶調服,是因為茶能使頭目清爽。(凡是頭痛用到羌活、防風、川芎、白芷、細辛等溫性藥物,是因為肝風虛弱,脾土相對虛弱,導致氣機阻塞而疼痛,所以用這些藥物來幫助肝氣升發。如果服用辛散的藥物反而更加嚴重,就應該改用酸澀的藥物來收斂和下降,才能治好。)

2. 再造散

(節庵),治陽虛不能作汗。(陶節庵曰:治頭痛項強,發熱惡寒無汗。服發汗藥一二劑,汗不出者,為陽虛不能作汗,名曰無陽證。庸醫不識,不論時令,遂用麻黃重藥,劫取其汗,誤人多矣。此方必脈證中有虛寒之實據,方可用也。)

人參,黃耆,桂枝,甘草,附子(炮),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煨姜,棗二枚。加炒芍藥一撮煎。

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汗之無汗,邪盛而真陽虛也。故以參耆甘草薑桂附子,大補其陽,而以羌防芎細,發其表邪。加芍藥者,散中有收,且能滋調營衛,為諸陽藥取汗之助也。(節庵曰:人第知參耆能止汗,而不知其能發汗,以在表藥隊中,則助表藥而解散也。東垣丹溪治虛人感冒,多用補中益氣,加表藥,即同此意。)

白話文:

再造散

(節庵認為)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陽氣虛弱,無法正常出汗的情況。(陶節庵說:這個方子是治療頭痛、脖子僵硬、發燒怕冷又沒有汗的症狀。如果吃了發汗的藥一兩劑,還是不出汗,那就是陽氣虛弱無法正常出汗,這種情況叫做「無陽證」。庸醫不了解,不分時間季節,就用麻黃這種猛藥強行發汗,因此耽誤了很多人。這個方子必須是在脈象和症狀都顯示有虛寒的確鑿證據時,才能使用。)

藥方組成:人參、黃耆、桂枝、甘草、炮附子、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煨過的生薑,還有兩顆紅棗。另外再加一小撮炒過的白芍一起煎煮。

醫書上說:「陽氣所化生的汗液,就像天地降下的雨水一樣。」沒有汗的原因,是因為邪氣太盛,同時真正的陽氣也虛弱了。所以用人參、黃耆、甘草、生薑、桂枝、附子這些藥來大補陽氣,再用羌活、防風、川芎、細辛這些藥來發散體表的邪氣。加上芍藥的原因,是為了使發散的藥性中帶有收斂的作用,而且能滋養並調和營衛(身體的防禦系統),輔助其他陽藥發汗。(節庵說:人們只知道人參和黃耆能止汗,卻不知道它們也能發汗。當它們與發散體表的藥一起使用時,就能夠幫助這些發散的藥把邪氣散開。像是金元時期的名醫李東垣和朱丹溪,他們治療體虛的人感冒時,常常用補中益氣的藥,再加一些發散體表的藥,道理和這個方子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