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醫案合刻》~ 卷二 (2)
卷二 (2)
1. 卷二
真陰虧損,火炎為患,用滋降方。
熟地,河車,龜板,石決明,川斛,犀角,廉珠,黃柏,人中白,蓮鬚,淡天冬,丹皮炭,黑山梔,金櫻子,芡實,夏枯草
煎膏和丸。
耳內流膿,昔人謂之腎疳,用六味丸加味治。今用其法,兼清少陽。
六味丸加
桑螵蛸,黃甘菊,山梔,石決明,桑葉,黃柏(鹽水炒)
豬脊髓、芡實、粥為丸。
診脈左澀滯,右弦滑,飲邪為患。肝鬱不舒,若以燥藥治水則陰陽,以滋藥養肝則飲滯,皆非策也。議用加減當歸四逆,以養肝而利水,健脾運痰。
蒸於朮,霞天曲,酸棗仁,茯神木,半夏,橘紅,石決明,辰砂,砂仁,沉香
淡菜膠丸。
痰喘而見血燥,藥難於進矣,變法治之。
淡菜,霞天曲,青鹽陳皮,川貝,生蛤殼,蛤蚧
藕粉和丸。
脈小微數,真陰不足,今既見血,旋覆咳嗽,久爍肺金,不能無慮。溫燥不可進,姑從金水二藏治之。
炒熟地,麥冬,料豆衣,北沙參,霍石斛,山藥,藕
丸方
鰻鯉丸加
獺肝,人中白,熟地,川貝,全鱉,側柏葉,女貞子(旱蓮草汁蒸曬)
用十大功勞六斤,淡菜八兩,紅棗四兩,煎膏丸。
診脈,右部虛軟無力,左足內踝腫漸大,此足三陰經脈所行之處,藏真虧損何疑。議用峻補方。
六味丸加
河車,杜仲,菟絲子,川續斷,五味子,麥冬,牛筋,鹿筋,黃柏
用黃牛骨髓、羊骨髓、豬脊髓、精羊肉煎湯。入淡菜同熬膏丸。
休息痢已久,但其為痢也,與尋常之痢有異。其始先下濁水,後則下燥糞,所謂濁水燥糞,皆微帶紅色,水與糞各行,全不混入。故其燥愈甚,而水竟獨行其事也。夫渣滓之下,由於大腸,先從小腸而下,小腸屬火府為丙,大腸屬津液,屬金為燥,火性急速,故水速於下。金性燥,故糞結且硬也。治宜益脾陰以潤大腸之燥,並緩火性,使勿速下,庶與病機有裨。
生甘草,紅曲,料豆衣,鴨血,茯苓,琥珀屑
豬大腸煮爛和丸,夜服威喜丸。
脈左弦,右關上半主胃,亦見弦象,合之於左部,則血之下也。因乎肝火,而胃脘之病,亦因之而起。治在肝胃。
生白芍,炙草,沉香汁,藕節灰,蘇梗汁,金柑皮,荊芥炭,楂炭,炒黑石耳子,炒黑荷蒂
脈右尺舉按少力,左關弦,肝火易動,動則主疏泄,精泄不固,有自來矣。右尺主腎中之陽,脈象不鼓,一由真陽不足,一由心火不降。不降則不交,少陰之樞窒矣。從兩經論治,方合病機。
制於術,菟絲餅,麥冬,川斛,遠志炭,沙蒺藜,杜仲,巴戟肉,黃甘菊,丹皮炭,米仁,蓮蕊
久咳鼻衄,內熱口渴。
炒熟地,麥冬,料豆衣,丹皮,犀角,花粉,青蒿子,淡菜,山藥,蓮肉
藕汁和丸。
夢泄先傷其陰,故足跟腫痛,更兼下痢口渴,是真陰再竭矣。據述微惡寒,仲聖以此屬少陰病,則從厥少治,又何疑?
白話文:
[卷二]
陰虛火旺,用滋陰降火之法。
藥方用熟地、河車、龜板、石決明、川貝母、犀角、珍珠、黃柏、人參白、蓮子心、麥門冬、丹皮炭、山梔子、金櫻子、芡實、夏枯草,煎熬成膏或製成丸藥。
耳內流膿,古人稱之為腎疳,可用六味地黃丸加減治療。現今沿用此法,並加入清瀉少陽之藥。
六味地黃丸加減方:加桑螵蛸、黃甘菊、山梔子、石決明、桑葉、鹽水炒黃柏,再以豬脊髓、芡實、米粥製成丸藥。
脈象左側澀滯,右側弦滑,為飲邪所致。肝鬱氣滯,若用燥熱之藥治水,則陰陽失衡;若用滋膩之藥養肝,則飲邪更滯,皆非良策。宜加減當歸四逆湯,以養肝利水,健脾化痰。
藥方:制附子、神曲、酸棗仁、茯苓、半夏、橘紅、石決明、辰砂、砂仁、沉香,製成淡菜膠丸。
痰喘伴見血燥,藥物難以服用,需改變治療方法。
藥方:淡菜、神曲、青鹽陳皮、川貝母、生蛤殼、蛤蚧,用藕粉製成丸藥。
脈象細微數,真陰不足,現已見血,並伴有咳嗽,久病傷肺,需謹慎治療。溫燥之藥不可使用,暫時從滋補腎肺入手。
藥方:炒熟地黃、麥冬、黑豆衣、北沙參、石斛、山藥、藕,製成丸藥。
鰻鯉丸加減方:加獺肝、人參白、熟地黃、川貝母、鱉甲、側柏葉、女貞子(用旱蓮草汁蒸曬),再以十大功勞、淡菜、紅棗煎膏製成丸藥。
脈象右側虛軟無力,左側足內踝腫脹逐漸增大,此為足三陰經脈循行之處,臟腑真陰虧損,毋庸置疑。宜用峻補之法。
六味地黃丸加減方:加河車、杜仲、菟絲子、川續斷、五味子、麥冬、牛筋、鹿筋、黃柏,再以黃牛骨髓、羊骨髓、豬脊髓、精羊肉煎湯,與淡菜同熬製成膏丸。
久患痢疾,但此痢疾與尋常痢疾不同。起初下利濁水,之後下利燥糞,濁水和燥糞皆略帶紅色,水和糞各自排出,互不混雜。故而燥熱越甚,而濁水卻持續排出。渣滓由大腸排出,先從小腸排出,小腸屬火,大腸屬金,火性急,故水排出迅速;金性燥,故糞便乾燥堅硬。治療應益脾陰以潤燥,並緩解火性,使糞便不致迅速排出,方能符合病機。
藥方:生甘草、紅曲、黑豆衣、鴨血、茯苓、琥珀屑,與豬大腸煮爛後製成丸藥,夜間服用威喜丸。
脈象左側弦,右側關脈上半部亦弦,與左側脈象相合,表示血下行。因肝火旺盛,故胃脘亦受其影響而致病,治療應著眼於肝胃。
藥方:生白芍藥、炙甘草、沉香汁、藕節灰、蘇梗汁、金橘皮、荊芥炭、山楂炭、炒黑石耳、炒黑荷梗。
脈象右側尺脈舉按无力,左側關脈弦,肝火易動,動則疏泄過度,精氣外泄,久而久之。右側尺脈主腎陽,脈象不充實,一是真陽不足,一是心火不降,心火不降則不能與腎陽交濟,少陰之氣機受阻。應從肝腎兩經論治。
藥方:制附子、菟絲子、麥冬、川貝母、遠志炭、沙苑子、杜仲、巴戟天、黃甘菊、丹皮炭、薏苡仁、蓮子心。
久咳鼻衄,內熱口渴。
藥方:炒熟地黃、麥冬、黑豆衣、丹皮、犀角、花粉、青蒿子、淡菜、山藥、蓮子肉,用藕汁製成丸藥。
夢遺先傷陰,故足跟腫痛,加之下痢口渴,真陰已極度虧損。略感惡寒,仲景將此歸類於少陰病,則從溫補少陰入手,當無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