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傷寒

一人患傷寒,得汗數日,忽身熱自汗,脈弦數,心不得寧,真勞復也。診之曰:勞心之所致,神之舍未復其初,而又勞傷其神,營衛所以失度也,當補其子,益其脾,解其勞,庶幾得愈。授以補脾湯,佐以小柴胡湯,解之而愈。補脾湯:人參、白朮、甘草、橘皮、青皮、乾薑各等分。(傷寒之後,防有餘熱,乾薑、白朮尚宜斟酌。)

侯國華病傷寒四五日,身微斑,渴欲飲。診之,沉弦欲厥,陰脈也。服溫藥數日不已,又以薑、附等藥,覺陽微回,脈漸生。因渴,私飲水一杯,脈退。又見頭不舉,目不開,問之,則犯陰陽易。只與燒裩散連進二服,出大汗,兩晝夜而愈。(陽易治法。)

《衍義》治傷寒汗不出搐腳法:用海蛤粉、烏頭各二兩,穿山甲三兩,為末,酒糊為丸,大一寸許,捏匾,置患人足心下。擘蔥白蓋藥,以帛纏足,坐於暖室,取熱湯浸腳至膝下。久則水溫,又添熱水,候遍身汗出為度。凡一二日一次,浸腳以和為度。(外治取汗法。以上俱《醫學綱目》。)

張子和曰:予之常溪,雪中冒寒入浴,重感風寒,遂病不起。但使煎通聖散單服之,一二日不食,惟渴飲水,亦不多飲。時時使人捶其股,按其腹,凡三四日不食,日飲水一二十度。至六日,有譫語妄見,以調胃承氣湯下之,汗出而愈。常謂人曰:傷寒勿妄用藥,惟飲水最為妙藥,但不可使之傷,常令揉散,乃大佳耳。

至六七日,見有下證,方可下之,豈有變異哉。奈何醫者禁人飲水,至有渴死者。病人若不渴,強與水飲亦不肯飲也。予初病時,鼻塞聲重,頭痛,小便如灰淋汁。及服調胃承氣一兩半,覺欲嘔狀,探而出之,汗出漐漐然。須臾下五六行,大汗,一日乃瘳。當日飲水下,則痰出約一二碗。

痰即是病也,痰去則病去矣。予時年六十一歲。(傷寒初起在表時,速以麻黃湯解之,則不至成下證。否則二三日後便入里,不得不用承氣矣。子和此案俱得法,惟解表略緩,故須繼以承氣耳。)

焦百善偶感風寒,壯熱頭痛,其巷人點蜜茶一碗使啜之。焦因熱服之訖,偶思張語曰:凡苦味皆能湧,今兼頭痛,是病在上。試以箸探之,吐畢,其痛立解。

孫兆治俞伯道,忽患微熱,心下滿,頭痛,汗不能解。眾醫以為溫病,用表。有謂食在膈者,治之不愈。召孫至,用半夏茯苓湯。問其故,曰:頭有汗,心下滿,非濕症,乃水結胸也。小便既去,其病乃愈。且如濕氣心下滿,自當遍身有汗。有食心下滿,豈得有汗?若言是表,身又不惡寒,疼痛,表症何在?故凡水結胸,頭必有汗。(出《傷寒口訣》。)

竇材治一人,患肺傷寒,(別名。)頭痛發熱,惡寒咳嗽,肢節疼,脈沉緊。服華蓋散、黃耆建中湯略解。至五日,昏睡譫語,四肢微厥,乃腎氣虛也。灸關元百壯,服姜附湯,始汗出愈。(作虛治。)

白話文:

[傷寒]

一人患傷寒,發燒數日,突然發熱且自汗,脈象弦數,心神不安,這是勞累過度導致的。診斷為:勞心所致,精神尚未恢復正常,又加重損傷了精神,導致營衛失調。應當補益腎氣,益脾,解除疲勞,或許就能痊癒。於是給予補脾湯,並佐以小柴胡湯,治療後痊癒。補脾湯藥方:人參、白朮、甘草、橘皮、青皮、乾薑等量。(傷寒之後,要預防餘熱未消,乾薑、白朮用量需斟酌。)

侯國華患傷寒四五天,身上出現輕微斑點,口渴想喝水。診脈,脈沉弦且將要厥冷,這是陰虛的表現。服用溫熱藥物數日不見效,又加用生薑、附子等藥物,感覺陽氣略有恢復,脈象漸好。因為口渴,私自喝了一杯水,脈象就退了。又出現抬不起頭,睜不開眼的情況,詢問後得知是陰陽失調。只用燒裩散連續服用兩劑,大汗淋漓,兩天一夜便痊癒。(陽虛的治療方法。)

《衍義》記載治療傷寒汗不出、抽搐的腳部療法:取海蛤粉、烏頭各二兩,穿山甲三兩,研磨成粉,用酒糊做成丸藥,直徑約一寸,捏扁,放在患者足心下方。掰開蔥白蓋在藥丸上,用布纏住腳,坐在溫暖的房間裡,用熱水浸泡腳至膝蓋以下。水冷了就添加熱水,直到全身出汗為止。一般一到兩天一次,浸泡腳的時間要適中。(外治法取汗。)

張子和說:我曾在常溪,冒雪天寒冷洗澡,再次感受風寒,病倒了。只服用通聖散,一兩天不吃飯,只渴了就喝水,喝的也不多。時常讓人捶打大腿,按壓腹部,一共三四天不吃飯,每天喝十幾杯水。到第六天,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的情況,用調胃承氣湯瀉下,汗出而痊癒。經常告誡別人說:傷寒不要亂用藥,單純喝水是最好的藥物,但不可喝到傷身,經常揉按身體,效果最佳。

到第六七天,出現下瀉的症狀,才可以瀉下,怎麼會有其他變化呢?為什麼醫生禁止病人喝水,以至於有人渴死?病人如果不渴,強迫他喝水也不肯喝。我初次生病時,鼻子堵塞聲音沉重,頭痛,小便像混有灰燼的尿液。服用一兩半調胃承氣湯後,感覺想吐,催吐後,大量汗出。不久後大便五六次,大汗淋漓,一天就好了。當天喝水後,吐出的痰約有一兩碗。

痰就是病症,痰去了病就好了。我當時61歲。(傷寒初期在表證時,應迅速使用麻黃湯解表,就不會發展成下證。否則二三天後就會入裡,不得不使用承氣湯了。子和的這個案例都得法,只是解表略微緩慢,所以需要接著用承氣湯。)

焦百善偶然感受風寒,發熱頭痛,街坊鄰居給他喝了一碗蜂蜜茶。焦百善因為發熱而喝完後,想起張仲景的話:凡苦味都能引發嘔吐,現在又頭痛,病在上面。於是試著用筷子催吐,吐完後,頭痛立刻好了。

孫兆治癒俞伯道,突然患上輕微發熱,心下痞滿,頭痛,汗出不能解表。許多醫生認為是溫病,用解表藥物治療,沒有效果。有人認為是食物停滯在膈下,治療無效。於是請孫兆來診治,使用了半夏茯苓湯。問其原因,他說:頭痛有汗,心下痞滿,不是濕邪,而是水氣結於胸中。小便排出後,病就好了。而且,如果濕邪導致心下痞滿,必然全身出汗。如果食物停滯在心下痞滿,怎麼可能出汗呢?如果說是表證,身體又不惡寒,疼痛,表證在哪裡?所以凡是水氣結胸,頭部一定出汗。(出自《傷寒口訣》)

竇材治療一人,患肺傷寒(另一名稱),頭痛發熱,惡寒咳嗽,四肢關節疼痛,脈象沉緊。服用華蓋散、黃耆建中湯略有緩解。到第五天,昏睡胡言亂語,四肢微厥,這是腎氣虛弱。灸關元穴一百壯,服用生薑附子湯,開始出汗痊癒。(虛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