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中風

黃帝問岐伯曰:中風半身不遂如何灸?答曰:凡人未中風,一兩月前或三五月前,非時足脛上忽酸重頑痹,此中風之候,急灸三里、絕骨四處三壯。後用薄荷、蔥、桃、柳葉煎湯淋洗,驅逐風氣於瘡口中出。灸瘡,春較秋灸常令兩腳有瘡為妙。凡人不信此法,飲食不節,酒色過度,忽中此風,言語謇澀,半身不遂,宜七處齊下火灸各三壯,風在左灸右,在右灸左。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如果中風導致半身不遂,應該如何使用艾灸治療?」

岐伯回答:「一般人在中風前的一兩個月或三到五個月,會出現不尋常的腳踝痠痛、沉重和麻木。這是中風的徵兆,應該立即在足三里和絕骨穴各灸三壯。

之後,使用薄荷、蔥、桃葉和柳葉煎煮的湯汁淋洗患處,將風邪從傷口排出。春天比秋天艾灸效果更好,建議讓雙腳都保持有艾灸後的傷口。

如果有人不相信這種方法,不節制飲食,過度飲酒作樂,突然中風導致言語不清、半身不遂,應該同時在七個穴位各灸三壯,風邪在左側就灸右側,在右側就灸左側。」

百會、耳前髮際、肩井、風市、三里、絕骨、曲池七穴,神效不能具錄,依法灸之,無有不愈。《醫說續編》論。

白話文:

百會穴、耳際髮線處、肩井穴、風市穴、足三里穴、絕骨穴、曲池穴等七個穴位,其神效無法一一記錄。按照正確的方法來施治,必定會很快痊癒。《醫說續編》論述。

徐平,中風不省,得桃源主簿為灸臍中百壯(即神闕穴,多灸良。凡灸先以鹽實之。)始蘇。更數月,乃不起。鄭紏云:有一親表中風,醫者為灸五百壯而蘇,後年八十餘。使徐平灸三五百壯,安知其不永年耶?(同上。)

白話文:

徐平中風昏迷,承蒙桃源的主簿為他灸臍中穴位100次(即神闕穴,灸得越多越好。所有灸法在施灸前,都先用鹽填滿穴位)。徐平這才甦醒。過了好幾個月,他還是起不來。鄭紏說:「我有一個親戚也中風了,醫生為他灸500次而甦醒,後來活到80多歲。假使徐平灸300到500次,誰知道他不能長壽呢?」(出處同上)

範子默,自壬午五月間口眼喎邪,灸聽會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無力,灸百會、髮際等七穴愈。次年八月間,氣塞涎上,不能語,金虎丹、膩粉服至四丸半,氣不通,涎不下,藥從鼻中出,魂魄飛揚,如墜江湖中,頃刻欲絕。灸百會、風池等左右頰車共十二穴,氣遂通,吐涎幾一碗許,繼又十餘行,伏枕半月餘,遂平。爾後又覺意思少異於常,心中憒亂,即便灸百會、風池等穴,立效。

白話文:

範子默,自壬午年五月間嘴角和眼睛歪斜,灸聽會等三穴後即痊癒。右手和右腳麻痺無力,灸百會、髮際等七穴後治癒。次年八月間,氣息阻塞,口涎上湧,無法說話。服用金虎丹、膩粉四丸半,氣息仍不通,口涎不出,藥物從鼻子流出,魂魄飛揚,如同掉進江河中,稍後瀕臨死亡。灸百會、風池等左右頰車共十二穴,氣息隨之暢通,吐出近一碗口涎,後續又吐了十餘次,臥牀半個月餘,逐漸恢復正常。之後又覺得思緒與平常有些不同,心中煩亂,立即灸百會、風池等穴,立見成效。

《本事方》云:十二穴,謂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顒、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髮際、大椎、風池也。用之立效。(同上。)

白話文:

《本事方》記載:十二個穴位,分別是:聽會穴、頰車穴、地倉穴、百會穴、肩顒穴、曲池穴、風市穴、足三里穴、絕骨穴、髮際穴、大椎穴、風池穴。使用這些穴位立竿見影。

鄉里有人,忽覺心腹中熱甚,急投藥鋪,說其狀。鋪家以為此中風之候,與治風藥,而風不作。予中心藏之,至夷陵,見一太守,夏中忽患熱甚,不免以水灑設簟,臥其上,令人扇之。次日忽中風,數日而殂,人皆咎其臥水簟上而用扇也。暨到澧陽,見一老婦人,夏中亦患熱,夜出臥廳上,次日中風,偶其子預合得小續命湯服之愈。乃知中風由心腹中多大熱,而後作也。

白話文:

家鄉有一個人,突然覺得心腹之間發熱嚴重,趕緊到藥鋪求醫,告知症狀。藥鋪老闆認為這是中風的前兆,給他開了治中風的藥,但中風並沒有發作。我心裡記住了此事,到了夷陵後,見一位太守,在夏天突然發熱嚴重,不得不用水灑在地上,鋪上竹蓆,躺臥其上,讓人扇風。第二天,他突然中風,幾天後便去世了。人們都認為這是因為他躺在水蓆上並用扇子的緣故。到了澧陽後,我看到一位老婦人,也在夏天患上發熱,晚上外出躺在廳堂上,第二天中風。碰巧她的兒子早早就配好了小續命湯,服用後就好了。於是,我明白了:中風是由於心腹積聚了很大的熱氣,然後才發作的。

(以上並《資生經》。)

岳鄂鄭中丞,頃年至潁陽,日食一頓熱肉,便中暴風。外甥盧氏為潁陽尉,有此方,當時便服,得汗隨瘥,神效。其方用緊細牛蒡根,取時須避風,以竹刀或荊刀刮去土,用生布拭淨,搗絞取汁一大升,和灼熱好蜜四大合,溫分為兩服,每服相去五六里。初服得汗,汗出便瘥。(本草。同上)

白話文:

嶽飛的參謀鄭中丞,去年到了潁陽,每天只吃一頓熱肉,因此得了痢疾。他外甥盧氏是潁陽縣令,有這個偏方,鄭中丞服用後馬上出汗,隨即痊癒,效果神奇。

這個偏方用結實細密的牛蒡根,採集時一定要避風。用竹刀或荊刀颳去泥土,用生布擦乾淨,搗碎擰出汁液一大升,加入灼熱的上品蜂蜜四大合,溫熱分為兩次服用,每次服用後走五、六里路。第一次服用後出汗,出汗後即可痊癒。(《本草綱目》。同上)

新武義唐丞季潤名灌雲:切記風中人,不可便服風藥;氣中人,不可便服氣藥。或覺有此症候,急用真好麝香肉三錢,乳缽研令極細,以真清麻油不拘多少,調令稀薄可飲為度,即令患人一服頓盡。須辨菜子油不可用,藥少即見效遲。如牙關緊,撬開灌入蘇省,然後服紫湯

白話文:

明朝名醫季潤名在《灌雲》中提醒:

  • 感受風寒的人,不要立即服用祛風藥;
  • 氣虛的人,也不要立即服用補氣藥。

如果出現相關症狀,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 取 3 錢上等沉香肉,研磨成極細的粉末。
  • 用少許純正的麻油調稀成可飲用的濃稠度。
  • 給患者服用一整碗,不要中途停頓。

注意:

  • 不要使用菜子油。
  • 藥量較少時就能見效。
  • 如果患者牙關緊閉,無法主動張口,可以灌入蘇合香丸,再服用紫蘇湯。

其方用川獨活刷洗去沙土,薄片切,以豆淋酒煎濃汁服之。累服至一二斤無害。服此二藥,永無手足偏廢、語言謇澀之患。後見得是中風,只服小續命湯之類,見得是中氣,只須服勻氣散,自然無事也。渠作漢東教官,得之太守張少衛,云屢試有驗。季潤亦以治數人矣,云麻油麝香煎五積散

白話文:

這個方子用到四川產的獨活,先刷洗乾淨沙土,切成薄片,用豆子澆的酒煎成濃汁服用。連續服用至一到兩斤沒有問題。服用了這兩種藥物,將永遠不會有手腳偏廢、言語不清的毛病。後見是中風,只服用小續命湯之類的藥物;見是中氣,只須服勻氣散,自然就沒事了。他擔任漢東教官時,從太守張少衛那裡得到這個方子,據說屢試有效。季潤也用這個方子治療了幾個人,據說用麻油和麝香煎五積散。

(《是齋方》同上。)

羅謙甫曰;按察書史李仲寬,年逾五旬,至元己巳春患風症,半身不遂,四肢麻痹,言語謇澀,精神昏憒。一友處一法:用大黃半斤,黑豆三升,水一斗同煮,豆熟去大黃,新汲水淘淨黑豆,每日服二三合,則風熱自去。服之過半,又一友云:通聖散四物湯黃連解毒湯,相合服之,其效尤速。

白話文:

羅謙甫說:按照史料記載,按察史李仲寬,年過五十,在至元己巳年春天患上風症,半身不遂,四肢麻痹,言語不清,精神恍惚。一位朋友給了他一個方法:用半斤大黃,三升黑豆,一斗水一起煮,黑豆煮熟後取出大黃,用新打的水清洗黑豆,每天服用二三杯,則風熱自會消散。服用過半時,另一位朋友說:將通聖散、四物湯、黃連解毒湯混合服用,效果更佳。

服月餘,精神愈困,又增喑啞不能言,氣冷手足寒。命予診視,細詢前由,盡得其說。診之,六脈如蛛絲,謂之曰;夫病有表裡虛實寒熱不等,藥有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君所服藥,無考憑,故病愈甚,今為不救,君自取耳。未幾而死。有曹通甫外郎,妻蕭氏,六旬有餘,孤寒無依,春月忽患風疾,半身不遂,語言謇澀,精神昏憒,口眼喎邪,與李仲寬症同。予刺十二經井穴,接其經絡之不通,又灸肩井、曲池。

白話文:

服用藥物一個多月後,精神更加睏倦,又增加了啞巴症狀,不能說話,身體發冷、手腳冰冷。病人請我診視,仔細詢問之前的病因,詳細瞭解了病情的說法。診脈時,發現六脈虛弱,像蛛絲一樣。我對他說:疾病有表有裏、虛有實、寒有熱等不同,藥物有君臣佐使、參奇配偶等不同的配伍原則。你服用的藥物,沒有遵循這些原則,因此病情加重,現在已經不治了,這是你自己造成的。沒過多久,他就死了。

曹通甫的外甥女,蕭氏,年齡超過六旬,孤苦無依。春天時突然患上風疾,半身不遂,說話結巴,精神恍惚,口眼歪斜,症狀和李仲寬的相同。我用針刺了她相關的經絡的井穴,疏通了受阻的經絡,又對她的肩井穴、曲池穴進行了艾灸。

詳病時月日,處藥服之減半,予曰:不須服藥,病將自愈。明年春,於張子敬郎中家,見其行步如故。予嘆曰:一夫人病得全者,不亂服藥之力。由此論之,李仲寬亂服藥,終於不救;蕭氏貧困,恬澹自如而獲安。《內經》曰:用藥無據,反為氣賊,聖人戒之。姚雪齋舉許先生魯齋之言,富貴人有二事,反不如貧賤人,有過惡不能匡救,有病不能醫療。噫!其李氏之謂歟。

白話文:

仔細記錄下發病的時日,減半服用藥物,我說:不需要吃藥,疾病會自行痊癒。第二年春天,在張子敬郎中的家中,看到她行走自如。我感嘆道:一個婦人能夠康復,是因為沒有胡亂服藥。由此推論,李仲寬胡亂服藥,最終無法救治;蕭氏家境貧困,淡泊自持,反而獲得安康。《內經》說:用藥沒有依據,反而會傷氣,聖人告誡我們。姚雪齋引用許先生魯齋的話說,富貴之人有兩件事不如貧賤之人:有過錯不能改正,有病不能醫治。唉!這不就是說李氏嗎?

陳自明治一婦人中風,牙關緊急,痰涎溢出,與神仙太乙丹一粒,服之而愈。(方見蠱門。)

白話文:

清代中醫陳自明治治癒了一個中風的婦人,她的牙關緊閉,痰涎溢出。陳自明治給她服用了「神仙太乙丹」一粒,婦人服後痊癒。(藥方的詳細配製方法請參考《蠱門》一書。)

宋時,東京開河,掘得石碑,梵書大篆,一時無能曉者,真人林靈素逐字辨繹,乃是治中風方,名去風丹也。詩云:天生靈草無根干,不在土間不在岸。始因飛絮逐東風,泛梗青青飄水面。神仙一味去沉疴,採時須在七月半。選甚癱風與大風,些小微風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鐵鏷頭上也出汗。

白話文:

在宋朝的東京,有人開鑿河流時挖到了一塊石碑。上面的文字是梵文和大篆,當時沒有人能解讀。真人林靈素逐字辨析後,發現它是一個治療中風的藥方,名叫「去風丹」。

詩歌這樣寫道:這種神奇的草藥沒有根莖,不在土中也不在岸上。它最初像隨風飛舞的柳絮,漂浮在水面上。神仙用它來治病,採集的時間必須是七月十五。

無論是全身癱瘓還是大風,還是輕微的風,都可以用它來治療。用豆漿調化三丸服用,即使頭上戴著鐵盔也會出汗。

其法以紫色浮萍,曬乾為末,煉蜜和丸彈子大,每服一粒,以豆淋酒化下,治左癱右瘓,三十六種風,偏正頭風,口眼喎邪,大風癩風,一切無名風及腳氣,並打撲傷折及胎孕有傷,服過百粒即為全人。此方後人易名紫萍一粒丹。(此與豨薟草丸相類,亦惟實症可用,虛者未必宜也。

白話文:

這個方法是使用紫色的浮萍,曬乾磨成細末,加入蜂蜜混合成彈珠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粒,用豆漿兌酒溶化後服用。可以治療左側癱瘓右側無力,以及三十六種風疾,包括偏正頭風、口眼歪斜、大風(風疹)和癩風(皮膚病),以及各種不明原因的風疾和腳氣。另外,也可以治療打撲傷折和胎孕受傷。服用超過一百粒,就能完全康復。後人將這個方子改名為「紫萍一粒丹」。(這個方子與豨薟草丸類似,都只能用於實症,虛症患者並不適合服用。)

《本草綱目》。)

許叔微云:範子默記,祟寧中,凡雨中風。始則口眼喎邪,次則涎潮閉塞。左右共灸十二穴得氣通。十二穴者,謂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顒、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髮際、大椎、風池也。依而用之,無不效。(《醫學綱目》。)

白話文:

許叔微說:範子默記錄,在祟寧年間,有人染上雨中風。一開始是口眼歪斜,接著是流口水、喉嚨塞住。左右兩邊各灸了十二個穴位,穴位通了以後,病就好了。這十二個穴位分別是: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顒、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髮際、大椎、風池。依照這個方法治療,沒有不有效的。(《醫學綱目》)

高評事中風頗緩,張令湧之,後服鐵彈丸,在《普濟》加減方中。或問張曰:君常笑人中風服鐵彈丸,今以用之何也?張曰:此收後之藥也。今人用之於大勢方來之時,正猶蚍蜉撼大樹,不識次第故也。

白話文:

高評事中風恢復得很慢,張令前去探望,後來服用了鐵彈丸,這個方子是《普濟方》中加減的。有人問張令:「您經常嘲笑別人中風後吃鐵彈丸,現在自己卻用了,這是為什麼?」張令回答:「這是治癒後調養的藥。現在的人在病情嚴重的時候使用它,就好像螞蟻想搖撼大樹一樣,不懂用藥的時機。」

潁長吏病口眼喎邪,張療之。目之斜,灸以承泣;口之喎,灸以地倉,俱效。苟不效者,當灸人迎。夫氣虛風入而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瀉,真氣為風邪所陷,宜灸。《內經》曰:陷下則灸之,正謂此也,所以立愈。又東杞一夫亦患此,脈其兩手急數,而弦張甚力而實,其人齒壯氣充,與長吏不同。

白話文:

一名姓張的官員患有口眼歪斜的毛病,於是找醫生求醫。醫生的診斷是:眼睛歪斜,是因為「承泣」穴位被風邪侵襲所致,所以用灸法治療;嘴巴歪斜,是因為「地倉」穴位被風邪侵襲所致,也用灸法治療。結果患者的症狀都好了。

如果灸法治療無效,那麼就要灸「人迎」穴位。因為風邪侵襲人體,導致氣虛,於是風邪就會偏勝,向上不能排出,向下不能宣瀉,正氣被風邪困住,所以適宜用灸法治療。《內經》中說:「陷下則灸之」,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因此患者灸後痊癒。

此外,還有一位名叫東杞的男子也患有這種病症。醫生把脈後發現,他的雙手脈搏急促而有力,而且弦脈特別緊實,此人牙齒堅固,氣血旺盛,與那位姓張的官員不同。

蓋風火交勝,乃調承氣湯六兩,以水四升,煎作三升,分四服,令稍熱啜之,前後約瀉四五十行,去一兩盆。次以苦劑投之,解毒數服,以升降水火,不旬日而愈。

白話文:

由於風邪和火邪相互作用,所以調整承氣湯的用量為六兩,加入四升水煎成三升,分四次服用,要溫熱後慢慢喝。前後大概要拉四五十次肚子,排出一到兩盆。接著用苦味的中藥來治療,解毒數次,以調節水火平衡,不超過十天就會痊癒。

王克明治廬守王安道,中風,噤不語。他醫望而去。克明曰:此非湯劑可及。燒地灑藥,畀安道其上,須臾而蘇。(《江西通志》。)

白話文:

王克明治去探望中風後的廬州知府王安道,王安道當時不能說話。其他醫生看後都走了。克明治說:這種病不是吃藥能治好的。他把地面燒熱,然後灑上藥粉,讓王安道躺在上面,一會兒王安道就甦醒過來了。(《江西通志》。)

李東垣治董監軍,寒月忽覺有風氣,暴僕。診得六脈俱弦甚,按之洪實有力,其症手攣急,大便閉澀,面赤熱,此風寒始至加於身也。四肢者,脾也,風寒之邪傷之,則筋攣。本人素嗜酒,內有實熱,乘於腸胃之間,故大便閉澀而面赤熱。

白話文:

李東垣醫治董監軍,在寒冷的月份中突然感覺有風氣入侵,導致暴發疾病。診斷後發現,董監軍的六脈都很弦緊,按壓時感覺洪實有力。他的症狀表現為手部抽筋,大便閉結,面部發紅發熱。這是因為風寒之邪剛入侵身體,影響到肢體。四肢屬於脾臟所管轄,風寒之邪損傷脾臟,導致筋肌抽筋。董監軍本身就嗜酒,體內有實熱,風寒之邪乘機入侵腸胃之間,所以大便閉結,面部發紅發熱。

內則手足陽明受邪,外則足太陰脾經受風寒之邪,用桂枝甘草以卻寒邪,而緩其急搐;黃柏之苦寒,以瀉實而潤燥,急救腎水;用升麻葛根以升陽氣,行手足陽明經,不令遏絕;更以桂枝辛熱,入手陽明經為引用。潤燥復以白芍,甘草專補脾氣,使不受風寒之邪,而退木邪,專益肺筋也。

白話文:

內部管道中,手足陽明經受到邪氣入侵。外部管道中,足太陰脾經受到風寒之邪。使用桂枝、甘草來驅散寒邪,緩解急促的痙攣。黃柏的苦寒性質,可以瀉除熱毒、滋潤乾燥,緊急救援腎水。使用升麻、葛根來提升陽氣,運行手足陽明經脈,防止陽氣阻塞。此外,再使用桂枝的辛熱性質,引入手陽明經。滋潤乾燥再使用白芍,甘草專門補益脾氣,使脾氣不受風寒之邪侵害,並祛除木邪,專門增益肺筋。

人參以補元氣,為之輔佐。加歸身去裡急而和血潤燥,名活血通經湯。桂枝二錢,白芍五分,余皆一錢,水二鍾半,煎至一鍾,乘熱服之,令臥暖房中,近火摩搓其手乃愈。

白話文:

加入人參以補充元氣,作為輔助治療。再加入生地黃,既能緩解裡急,又能活血潤燥,故名「活血通經湯」。桂枝二錢、白芍五分,其他藥材皆一錢,加入水二鍾半煎煮,煎至一鍾時趁熱服用。服用後臥牀於溫暖的房間,靠近火爐搓揉雙手,即可痊癒。

宋·瑞州楊某,醫道盛行,招者相繼。郡守得危疾,夜急招之。楊適醉歸,不能升車,裹藥授介。旦起盥面,不見澡豆,而所裹藥在焉,方知其誤,而郡守謝禮至矣。蓋郡守得卒風證,澡豆中有皂角去風也。(《墅談》。)

白話文:

宋朝瑞州的楊某,醫術高明,求醫的人絡繹不絕。郡守得了急症,在夜間緊急召他前去。楊某正好喝醉了回家,無法上車,便包好藥交給僕人送去。第二天早上起牀洗臉時,發現沒有澡豆,而包好的藥仍在原處。楊某這才知道自己弄錯了,而郡守的謝禮已經送到了。原來,郡守患的是卒中證,澡豆裡有皁角可以去風。

荊和王妃劉氏,年七十,病中風,不省人事,牙關緊閉,群醫束手。李時珍尊人,太醫吏目月池翁診視,藥不能入口,自午至子,不獲已,打去一齒,濃煎藜蘆湯灌之。少頃,噫氣一聲,遂吐痰而蘇,調理而愈。(《本草綱目》。)

白話文:

荊王與王妃劉氏,年已七十,患了中風,意識昏迷,牙關緊閉,眾多大夫都無法救治。李時珍的父親、太醫吏目月池大夫診治後,發現無法將藥物灌入王妃口中,從中午到午夜都束手無策。最後不得已,只好敲掉一顆牙齒,用濃煎的藜蘆湯灌入王妃口中。過了一會兒,王妃發出一聲嘆氣,隨即吐出一口痰,便甦醒過來。經過調理後,王妃病情痊癒。(《本草綱目》)

龔子才治桑環川、劉前溪,年近五旬,而桑多欲,劉嗜酒,其脈左手俱微,人迎盛,右脈滑大,時常手足痠麻,肌肉蠕動,此氣血虛而風痰盛也。謂三年內,俱有癱瘓之患。因勸其服藥謹慎,以防未然。桑然其言,每年制搜風順氣丸、(此藥亦未可常服。)延齡固本丹各一料,後果無恙。

白話文:

龔子才治療桑姓、劉姓兩位患者,年紀都接近五十,其中桑姓患者體力衰弱,劉姓患者嗜酒。他們的脈象皆是左手脈搏微弱,人迎脈強盛,右手脈搏滑動有力,經常感到手腳痠麻,肌肉抽動。這是氣血虛弱,風痰壅盛的徵兆。龔子才預測他們三年內都有癱瘓的危險。於是他勸誡兩人服用藥物調理,以預防不測。桑姓患者聽從了他的建議,每年定時服用疏風順氣丸(此藥不宜長期服用)和延齡固本丹。經過服藥調理,兩人後來都沒有出現癱瘓的症狀。

劉不信,縱飲無忌,未及三年,果中風卒倒,癱瘓語澀,與養榮湯加減,並健步虎潛丸兼服,年餘始愈。

白話文:

劉不信暴飲暴食,毫無節制,不到三年,果然中風癱瘓,言語不清。使用養榮湯加減方和健步虎潛丸一起服用,一年多後才痊癒。

萬密齋治蕭敬吾,庚戍冬得風疾,醫治之未盡,辛亥春,右肩膊抽掣,唇吻隨動。診之,脈浮緩而澀,此風邪在太陰經也。右寸浮而澀,肩膊動者,肺病也。(手太陰。)右關脈緩,唇動者,脾病也。(足太陰。)以黃耆蜜炙,白芍酒炒,甘草炙,作大劑服之。問何以不用治痰之藥?曰:此緩而治本也。

白話文:

萬密齋治療蕭敬吾,在庚戌年的冬天得了風疾,沒有徹底治癒。辛亥年的春天,右邊的肩膀和胳膊抽動,嘴脣也跟著動。診斷後,脈象浮緩而澀,這是風邪在肺經。右寸脈浮而澀,肩膀和胳膊動,說明是肺病。(手太陰。)右關脈緩,嘴脣動,說明是脾病。(足太陰。)用黃耆蜜炙,白芍酒炒,甘草炙,做成大劑藥煎服。詢問為什麼不用治療痰的藥物?回答說:這是緩慢地治療根本原因。

蓋氣傷衛肺者,衛氣之主也,黃耆之甘溫以補肺。白芍味酸,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甘草味甘,稼穡作甘,甘者己也,所以補脾。經曰:諸風振掉,皆屬於肝。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用甘草。肝欲收,酸以收之,故用白芍。乃守法調理,至初夏而安。

白話文:

凡是氣傷及肺的疾病,肺是衛氣的主控者,黃耆性甘溫,可以補肺。白芍味酸,曲折的植物往往是酸的,酸味屬「甲」。甘草味甘,五穀作物往往是甘的,甘味屬「己」,可以補脾。經書上說:各種的風症,都與肝臟有關。肝臟味苦,性急,要用甘味來緩和,所以用甘草。肝臟要斂藏,要用酸味來收斂,所以用白芍。這樣依法調理,到了初夏便痊癒了。

孫文垣治吳勉齋,體肥腴,嗜炮炙,任性縱欲,年六七十,極躁急。一日,跌傷齒,恬不為意。後連跌兩次,(將中而頻眩暈也。)次日晚,左手足忽不能動,口眼喎邪。診之,左洪大,右緩大,其色蒼黑,神昏鼾呼,呼長而吸短,呼至口,氣勃勃出不能回,終日偃臥如醉人。問曰:此非半身不遂乎?曰:症甚惡,不特此也。

白話文:

孫文垣為吳勉齋治療,吳勉齋身材肥胖豐滿,喜歡吃煎炸油膩的食物,放縱慾望,年約六七十歲,十分暴躁急躁。一天,吳勉齋摔傷了牙齒,卻毫不在意。後來接連摔了兩次,(導致中風而經常頭暈)。第二天晚上,吳勉齋的左手左腳突然不能動,口眼歪斜。孫文垣診脈後發現,左脈洪大有力,右脈緩慢有力,脈色青黑,神志昏迷,鼾聲如雷,呼氣長而吸氣短,呼氣時氣息猛地衝出不能收回,整天昏睡不醒,像醉了一樣。孫文垣問道:「這是不是半身不遂?」孫文垣回答道:「病情非常嚴重,不只是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者,中風已過之疾,其勢仍緩,亦有十餘年無恙者。今才病勢便若此,乃中風之漸,方來且不可測,與六君子加全蠍、殭蠶、天麻。兩日無進退,間作吐,前藥再加竹茹。兩日神始蘇,欲言而舌不能掉,前藥加石菖蒲遠志紅花,始能進粥數口,夜與正舌散同前藥飲之。

白話文:

半身不遂的人,是中風後遺症,情況比較緩慢,也有十幾年沒事的。現在剛發病就這樣,可能是中風的先兆,後續發展難以預測,用六君子湯加全蠍、殭蠶、天麻治療。兩天後病情沒有好轉,有時會嘔吐,再加竹茹。兩天後神志才清醒,想說話但舌頭不能動,在前藥中加入石菖蒲、遠志、紅花,才開始能喝幾口稀飯,晚上用正舌散和前面開的藥一起服用。

又三日,能坐,粥亦頗加,言尚謇澀,以筆書我左手痛甚,大小便艱少,又用四君子加陳皮、竹茹、當歸、白芍、紅花、鉤藤、天麻。服三日,神思大好,飲食日加。服彌月,手痛減,語言亦漸清。惟大便十日一行,此血少之故,補養久,自當瘥。病人常自言,吾病乃痰在膈間,安得一吐為快。

白話文:

又過了三天,能坐起來,食量也增加不少,說話還有些含糊不清,用筆寫字說左手很痛,大便小便都很少且困難,又加服四君子湯,並加上陳皮、竹茹、當歸、白芍、紅花、鉤藤、天麻。服用了三天,精神狀態大好,飲食日漸增多。服藥一個月後,手痛減輕,說話也逐漸清晰。只是大便十天一次,這是因為血氣不足的緣故,只要養血一段時間,自然就能痊癒。病人常自己說,我的病是痰在橫膈膜,要吐出來才痛快。

(蓋肝腎之氣上浮,病者不知,誤認為痰,不用峻劑養陰,俾龍雷之火下歸元海之過也。)孫曰:據脈乃大虛證,非痰為害,不可輕吐。有醫謂是病痰,吐而後補,可以全瘳,不然,必成痼疾。病人慾速效,決意吐之,家人不能阻,一吐而煩躁,猶曰:吐不快耳,須大吐始可。

白話文:

因為肝腎之氣上浮,患者不瞭解,誤認為是痰,不用滋補陰液的強力藥物,導致龍雷之火不能下歸元海。孫思邈說:根據脈象這是大虛證,不是痰作怪,不可輕易催吐。有位醫師認為這是痰引起的疾病,催吐後再滋補,可以痊癒,否則必定變成慢性病。患者想快點見效,決心催吐,家人勸阻不住,催吐一次後感到煩躁,還說:吐得不夠徹底,得大吐纔行。

再吐而神昏氣促,汗出如雨,竟斃矣。

程曉川客湖州,四十誕辰,徵妓行酒,宴樂彌月。一日忽覺兩小指無力,掉硬不舒,且不為用,口角一邊常牽引。診之,六脈皆滑大而數,浮而不斂,其體肥,面色蒼紫。據脈滑大為痰,數為熱,浮為風。蓋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以善飲,故多濕;近女,故真陰竭。而脈浮,中風之症已兆。

白話文:

如果喜悅時面色發黑,眼神黯淡,表示身體機能尚可恢復,患者應戒除酒色,以保護身體。

喜面色蒼紫,神藏,猶可治,宜戒酒色,以自保愛。以二陳湯滑石為君,芩、連為臣,健脾消痰,撤濕熱從小便出。加膽星、天麻以定風,竹瀝、薑汁拌曬,仍以竹瀝、薑汁打糊為丸,引諸藥入經絡化痰。又以天麻丸滋補筋骨,標本兩治。服二料,遂十年無恙。迨五十,妓飲如舊,酒色荒淫,忘其昔之致疾也。

可以使用二陳湯,加入滑石作為主藥,黃芩和黃連作為輔助藥,可以健脾消痰,祛除濕熱,通過小便排出。再加入膽星和天麻以平息風氣,將竹瀝和薑汁拌曬後,再用竹瀝和薑汁和勻製成丸劑,引導藥物進入經絡化痰。另外服用天麻丸以滋養筋骨,從根本上進行治療。

患者服用兩劑藥後,痊癒長達十年。但到了五十歲時,他又開始縱情酒色,忘記了自己曾經患病的原因。

於是手指口角掉硬牽引尤甚,未幾中風,右體癱瘓矣。歸而召診,脈皆洪大不斂,汗多不收,呼吸氣短。此下虛上竭之候。蓋腎虛不能納氣歸原,故汗出如雨,喘而不休,雖和、扁無能為矣。閱二十日而卒。

白話文:

後來手指觸摸到嘴角就會觸發強烈的痙攣。沒多久中風,身體右側癱瘓了。患者回家後請我診治,脈象都非常洪大而不能收斂,出汗很多而不能收住,呼吸急促。這是下虛上竭的症狀。主要是腎虛不能吸納氣息歸於本源,所以汗水像雨一樣流出,喘息不停。即使是名醫扁鵲、和緩也不能挽回病情。二十天後過世。

李仕材治一商人,忽然昏僕,遺尿手撒,汗出如珠。咸謂絕症既見,決無生理。李曰:手撒脾絕,遺尿腎絕,法在不治。惟大進參、附,或冀萬一。遂以人參三兩,耆、朮、附各五錢,是夜服盡,身體稍稍能動。再以參附膏加生薑、竹瀝盞許,連進三日,神氣漸爽。後以理中、補中等湯,調養二百日而安。

白話文:

李仕材治療一位商人,商人突然昏迷,尿液和手汗不能控制,冷汗像珠子一樣冒出。大家認為這是一種絕症,不可能存活。李仕材說:手汗不能控制是脾臟衰竭,尿液不能控制是腎臟衰竭,這種情況是不治之症。但是,如果大力進補人參、附子,或許還有一線生機。於是,病人一晚服用了三兩人參、五錢耆草、五錢朮、五錢附子,服藥後身體逐漸能動彈了。接著,李仕材又用人參、附子膏加入生薑和少量竹瀝,連續用了三天,病人的神志逐漸清醒。後來,李仕材用理中湯、補中等湯調理了病人二百天,病人恢復了健康。

唐太守,多郁多思,又為府事勞神,昏冒痰壅,口喎語澀,四肢不隨,時欲悲泣,脈大而軟,此脾肺氣虛,風在經絡。以補中益氣去黃耆,加秦艽防風、天麻、半夏,十劑症減二三。更加竹瀝、薑汁,倍用人參,兼與八味,兩月乃愈。

白話文:

唐太守,思慮過多,又因公務繁忙傷神,導致頭腦昏沉、痰涎積滯,口齒不清,四肢不聽使喚,時常想哭泣,脈搏宏大而無力。這是由於脾肺氣虛,風濕侵入經絡所致。使用了補中益氣湯,加用秦艽、防風、天麻、半夏,十劑後症狀減輕兩三分。再加入竹瀝、薑汁,加倍使用人參,並配合八味丸治療,兩個月後痊癒。

一人自遠方歸,忽然中風昏冒,牙關緊閉。先以牙皂末取嚏,次以箸抉開,灌蘇合丸二丸,然後以防風散投之,連進三服,出汗如洗。此邪自外解矣,去麻黃、獨活、羚羊角,加秦艽、半夏及鉤藤、薑汁,十劑痰清神爽。服六君子加竹瀝、薑汁、鉤藤,兩月而瘥。(此治閉證之法。)

白話文:

有個人從遠方回來,突然中風昏倒,牙齒緊咬。

首先用牙皁末讓患者打噴嚏,然後用筷子撬開嘴巴,灌服蘇合丸兩丸。接著用防風散藥粉,連續服用三劑,患者出汗如洗。

此時外邪已經解除,停用麻黃、獨活、羚羊角,加入秦艽、半夏、鉤藤、薑汁,服用十劑,患者痰清神爽。

再服用六君子湯,加入竹瀝、薑汁、鉤藤,兩個月後痊癒。(這是治療中風閉證的方法。)

姚太史中風昏憒,語言不出,面赤時笑,(非腎絕而笑。)是心臟中風也。時初秋,診之六脈洪大,按之搏指,乃至虛反有盛候也,宜補中為主,佐以驅風化痰,方可回生。而病家惶懼,兩日不決,乃力任之。遂以大劑補中益氣,加秦艽、鉤藤、防風、竹瀝,再劑而神爽。加減調治,五十日始愈。

白話文:

姚太史發生中風,神志模糊不清,難以言語,臉色發紅有時會笑(但是不是腎功能衰竭導致的笑容)。這是心臟中風。當時是初秋時節,診斷時他的六脈強盛有力,按壓時脈搏跳動強勁,甚至反彈,表示體內氣血旺盛,應該以補益心氣為主要治療方針,搭配驅散風邪化解痰飲,這樣才能使病情好轉。然而病人家屬害怕猶豫,兩天都下不了決定,最後才決定讓醫生全力治療。於是醫生用大劑量的補中益氣方,加上秦艽、鉤藤、防風和竹瀝,兩劑藥後精神就好了起來。經過調整治療,五十天後才痊癒。

(脈證如此,而以補中益氣取效。設有實熱者,何以辨之,想其時必別有證據也。)

黃履素曰:余從弟履中,年方強仕,以勞心憂鬱,忽然昏憒,痰升遺溺,眼斜視,逾時不醒,竟類中風,灌以童便而蘇。此等症候,皆火挾痰而作,又非三生飲可治者,並薑湯亦不相宜也。(此當與江選薛立齋治王進士案同參。)

白話文:

黃履素說:我的堂弟黃履中,正是身體強壯、年富力強,因過度勞心憂鬱,突然昏迷不醒,吐痰失禁,眼睛不正視,很長時間醒不過來,完全像中風的症狀,灌以童便才甦醒。此類症狀,都是因為火氣帶着痰液所致,也不是服用「三生飲」就能治好的,而且薑湯也不適合。(此例應該與江選薛立齋治療王進士的案例參照。)

趙以德治陳學士敬初,因醮事,跪拜間就仆倒,汗注如雨。診之,脈大而空虛。年當五十,新娶少婦,今又拜跪致勞,故陽氣暴散,急煎獨參湯,連飲半日而汗止,神氣稍定,手足俱瘲,喑而無聲。遂於獨參湯中加竹瀝,開上湧之痰。次早,悲哭一日不止,因以言慰之,遂笑,復笑五七日無已時。

白話文:

趙某用中醫治療一名姓陳的學士,學士因為祭拜儀式而跪拜,導致身體虛脫仆倒,汗流如雨。趙某診斷後發現,他的脈搏又大又空虛。學士已經五十歲了,最近剛娶了一位年輕的夫人,再加上祭拜儀式跪拜的勞累,導致陽氣急速散發。趙某緊急煎服獨參湯,學士連喝半天才停止出汗,精神略有穩定,但手腳麻痺,無法說話。於是趙某在獨參湯中加入竹瀝,化解上湧的痰液。第二天,學士悲痛哭泣了一整天,趙某用言語安慰他後,學士忽然大笑起來,連續五七天都止不住地笑。

此哭笑為陰火動其精神,魂魄之臟相併故耳。正《內經》所謂五精相併者,心火併於肺則喜,肺火併於肝則悲是也。稍加連、柏之屬瀉其火,八日笑止手動,一月能走矣。(出《醫通》。)

白話文:

哭和笑是陰火擾動元神造成的,主要原因是魂魄歸藏器官互相干擾。正像《內經》中說的「五精相併」的情況:心火併於肺則喜,肺火併於肝則悲。稍微加入忍冬藤、柏葉等藥材,可以瀉火。八天後,笑會停止,手能動;一個月後,就能走路了。(出自《醫通》)

陸養愚治吳少參,年五十,新得美寵榮歸祭祖,跪拜間就倒僕,汗注如雨,渾身壯熱,人事不省。或欲灌以牛黃。脈之,關尺浮數而空,兩寸透入魚際,此陰虛甚而陽亢極也。若灌以牛黃則死矣。急用生地自然汁一升,人參一兩,麥冬五錢,五味子百粒,濃煎灌之。二三服,神氣稍定,汗止,似睡非睡。

白話文:

陸養愚醫生治療吳少參,五十歲。他最近得到寵愛,榮耀地回家祭祖。跪拜時突然倒下,大汗淋漓,身體發熱,失去意識。有人想用牛黃灌他。醫生號脈後發現,關脈尺脈浮數而空虛,兩寸脈透入魚際穴。這是陰虛非常嚴重,陽氣亢盛到極點。如果用牛黃灌他,他就會死掉。醫生趕緊用一升生地自然汁、一兩人參、五錢麥冬、一百顆五味子濃煎灌服。服用了二三劑後,神志逐漸安定,出汗停止,似睡非睡。

至五更時,作恐懼狀,如人將捕之。至清晨,又作盛怒狀,罵詈不止。至午間,又大笑一二時。至薄暮,又悲泣。自夜靜日作,病家以為鬼祟。此即《內經》所謂五精相併也。並於腎則恐,並於肝則怒,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劉河間曰:平時將息失宜,腎水不足,心火亢極,乃顯此症。

白話文:

到了凌晨,病人會表現出害怕的樣子,好像有人要抓他。到了清晨,又會表現得很憤怒,不停地謾罵。到了中午,又會大笑一兩個小時。到了傍晚,又會悲傷哭泣。從晚上到白天,反覆發作,家人都以為是鬼魂作祟。這就是《內經》所說的「五精相併」。五精和腎相併就會恐懼,和肝相併就會憤怒,和心相併就會喜悅,和肺相併就會悲傷。劉河間說:平時調養不當,腎水不足,心火過旺,就會出現這種症狀。

夜間陰盛,邪乃暫息,日中陽隆,遂遊行五臟而無寧時也。仍用前方減人參之半。旬日間,或但悲笑,或但罵詈恐懼,人事時省時不省,與之飲食,盡食方止,不與不思索,大小便亦通。至半月後始寧靜,乃調養氣血,百劑始愈。

白話文:

夜間陰氣強盛,邪氣便暫時平息。到了白天陽氣強盛,邪氣便在五臟遊走,沒有安靜的時候。仍然使用之前的方子,只是將人參減半。半個月後,患者時而悲傷時而大笑,時而罵人時而恐懼,有時候能認出人,有時候不認得。給他東西吃,他會吃光才肯罷休,不給他吃就不會主動要。大小便也能順利排出。到了滿一個月後,他的精神才漸漸安定下來。這時開始調理他的氣血,總共用了上百劑藥才痊癒。

長興林中尊,年逾五旬,因送按臺回,覺身體倦怠,頭目眩運,既而頭振動搖,欲語不能,喉中喘逆,咸與牛黃蘇合丸、大小續命湯已旬日,病如故。脈之,沉緩而弱,左關尺尤甚,此肝腎虛,精氣暴奪之候也。詢其由,乃因按院嚴厲,惟恐失錯,煩勞之極,歸而病作。《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白話文:

長興縣的林中尊,已經超過50歲。有一次送按察使回來後,感覺身體疲倦,頭暈目眩,接著頭部搖晃,想說話卻說不出來,喉嚨呼吸不順,大家就用牛黃蘇合丸和大、小續命湯給他治療了十天,病情卻依舊沒有好轉。把脈,脈象沉緩而微弱,尤其以左關尺脈最為明顯,這是肝腎虛弱,精氣急劇耗損的徵兆。詢問原因,原來是因為按察使嚴厲,他唯恐出錯,極度疲勞,回去後才發病。《黃帝內經》中說:各種頭暈目眩的疾病,都與肝有關。

劉河間曰:此非外來風邪,由將息失宜,腎水不足,心火亢甚所致。又經云:諸逆衝上,皆屬於火。今振動喘逆,職是故也。人至中年之際,腎氣原自不足,且經恐傷腎,今以矜持太過,損傷腎氣。《內經》曰:恐則氣下。聲者,氣之所發也。氣下,故聲不出。且肝腎之脈,俱挾舌本,法宜壯二經之氣,以治其標;滋二經之血,以治其本。

白話文:

劉河間說:這並不是外來的風邪,而是因為生活習慣不當,腎水不足,心火過旺造成的。古籍中也說:各種逆氣上衝,都屬於火。現在出現顫動喘息,正是這個原因。人到中年,腎氣本來就不足,加上因為恐懼損傷腎氣,現在又因為過於矜持,更進一步損害了腎氣。《黃帝內經》說:恐懼就會導致氣血下降。聲音是氣發出來的,氣血下降,聲音就發不出來。此外,肝腎的經脈都經過舌根,治療的方法應該是增強肝腎兩經的氣血,這樣就能治療表證;滋養肝腎兩經的血液,就能治療本證。

用枸杞為君以補腎,天麻、川芎為臣以益肝,又用人參、少加附子以為佐,二冬以為使。二劑約數兩,服後諸症頓減。用八味丸間服,十劑全愈。

白話文:

以枸杞為主藥以補腎,天麻、川芎為輔助藥以滋養肝臟,再加入人參、少量附子作為佐藥,二冬作為引導藥。兩劑約二兩,服用後各種症狀減輕。同時服用八味丸調養,十劑後完全痊癒。

鄒春元心泉,年未五旬,患中風,耳聾鼻塞,二便不通,四肢不隨而厥,語言不出。或言:皆說亡故之人,已灌牛黃錢許矣。或曰:經云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今口說亡人,目無所見,是見鬼與目盲也。又潔古云:中腑者著四肢,中臟者滯九竅。今手足不隨,上下秘塞,是臟腑兼中也。

白話文:

鄒春元這位老先生,不到五十歲就得了中風,耳朵聾了,鼻子塞住了,大小便不通,四肢都不能動,而且還昏迷了,說不出話來。有人說:他已經灌了牛黃錢許多的錢了,這是臨終之人才會做的。也有人說:醫經上說陽氣脫離了就會看到鬼,陰氣脫離了就會失明。現在他口口聲聲說看到死人,眼睛卻什麼也看不到,這是看到鬼還是失明呢?又根據古醫書上記載:中腑(指胃、大小腸、膀胱)出了問題,就會影響四肢;中臟(指肝、心、脾、肺、腎)出了問題,就會影響九竅。現在老先生的手腳不能動,大小便不通,說明臟腑都出了問題。

且六脈弦數無倫,《脈訣》云:中風之脈遲浮吉,急實大數三魂孤。脈症俱危,恐無生理。立方人參五錢,熟地一兩,桂、附各二錢半,未服。陸至脈之,浮按果極急數,中按稍覺和緩,此猶有胃氣,第兩尺重按覺空耳。乃曰:陰陽兼補,誠治本之法也,第上下秘塞之時,恐不能奏效。

白話文:

六脈弦數混亂,《脈經》上說,中風的脈搏是弦浮、跳動得厲害,脈緊、大、數,三魂遊離。這種脈象和症狀都很危急,恐怕患者無法存活。開了人參五錢、熟地一兩、桂枝、附子各二錢半的方劑,但患者還沒服藥。陸老先生來看脈象時,浮按脈搏確實很急數,中按時感覺稍稍平和,這說明患者還有胃氣,只是兩尺脈重按感覺空虛。陸老先生說:「補陰補陽的方子,的確是治本之法,但上下都閉塞的時候,恐怕無法發揮作用。」

宜先通二便,使濁陰降,則清陽之氣得以上升,然後議補。經謂病發急則先標而後本,先治其標,後治其本。咸謂病勢已危急,恐不可虛緩,遂將前藥灌之。連進數劑,俱停胸中,揉之作聲而不下腹。再促診,脈仍前,即袖中出家制神佑丸數十粒,抉其口納之,令灌以淡薑湯。

白話文:

首先要排清大小便,讓沉滯的陰氣下降,清陽之氣才能升發,然後才能考慮補益。經書上說,病情危急時先治標後治本,先解決表面症狀再治療根本問題。大家都認為病情已經非常危急,擔心不能再用緩和的方法,於是把之前配好的藥灌下去。連續灌了好幾劑藥,都停留在胸中,按壓時發出聲響,卻沒有進入腹中。再次查看脈象,仍然和之前一樣,於是他從袖中拿出自製的神佑丸,撬開病人的嘴,放進幾十粒,並讓人用淡薑湯灌服。

藥已下,即為灸百會穴,使陽氣上升,又灸關元穴,不使陽氣下陷。一二壯,目即能開,眉頻蹙。問痛否?能點頭,四肢亦少動。謂之曰:忍至七壯可生矣,亦點頭。灸將畢,腹欲便,既而前後俱通,去垢穢極多。少頃,又瀉一行,令急以前藥倍人參煎候。及再便,有暈意,徐灌之,自蘇。

白話文:

服藥後,再灸百會穴,幫助陽氣上升;又灸關元穴,防止陽氣下陷。灸一兩壯,眼睛就能睜開,眉毛經常皺起來。問他痛不痛?他可以點頭,四肢也能稍稍動一下。對他說:“忍到灸七壯就能活了。”他也點頭。灸快終了時,肚子想上廁所,之後前後都通暢了,排出的污垢很多。一會兒後,又瀉了一次,趕緊照之前藥方的倍量煎服人參湯。再次上廁所後,出現暈眩的症狀,慢慢地餵他湯水,就甦醒了。

此後人事漸省,第手足振掉,左半身不遂,於大補氣血藥中,少佐卻風順氣消痰之品,如秦艽、全蠍、殭蠶、烏藥、星、半之類,調治年餘而愈。蓋此症初起,氣血不足為本,九竅閉塞為標。先通其秘者,急則治其標也。迨後見風症,亦不足為本,風症為標,而專補氣血,少佐風藥者,緩則治其本也。

白話文:

後來病情逐漸緩解,四肢得以活動,左半身功能恢復正常。在服用大補氣血的藥物時,再稍微加入一些消除風邪、順氣化痰的藥材,例如秦艽、全蠍、殭蠶、烏藥、星、半夏等,調理一年多後痊癒了。這是因為此症初期發作時,氣血不足是根本原因,九竅閉塞是症狀表現。先疏通九竅,是緊急處理症狀的方法。後來出現風邪症狀,氣血不足仍然是根本原因,風邪症狀是症狀表現,而專門補氣血,輔助使用祛風藥物的方法,是慢慢調理根本原因的方法。

範溪云患口喎不正,四肢拘急,自汗惡風,凡針灸、塗、貼、諸風藥遍嘗不效,已半年。脈之,左手浮緊,右手洪緩。此風客陽明,留而不出,鬱而為熱。雖宜解散,然邪在一經,雜進諸經之藥,誅伐無過,徒虛其表,而不能去邪,故反惡風自汗,而無救於口之喎也。經曰:胃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

白話文:

範溪說:有位病人,患有嘴巴歪斜不正,四肢僵直拘急,自發出汗,怕吹風,針灸、塗抹、貼藥、服用各種治風的藥物全都用遍了,但都沒用,已經這樣半年了。我為他把脈,左手浮脈而緊,右手洪脈而緩。這是風邪侵犯陽明經,停留不出,鬱結化熱。雖然應該疏散風熱,但邪氣只在陽明經,如果用各種藥物一起治療,會過度攻伐,只會耗傷表氣,無法驅邪,所以反而更加惡化了怕吹風和自發出汗的症狀,對嘴巴歪斜的問題也於事無補。經書上說:「胃經和足陽明經的經脈分佈在嘴巴周圍,環繞嘴脣。」

茲病口喎唇邪,是乃陽明一經之症,麻、桂、羌活豈所宜哉?以葛根五錢,升麻二錢,以逐陽明固結之邪;白芷二錢,殭蠶一錢五分,以達頭面不正之氣;黃耆一錢五分,桂枝五分,以固周身疏漏之表;桔梗一錢,甘草五分,載諸藥上行。二劑便效,數劑全愈。後以養榮血,實腠理,少佐清熱去痰之品調理之。

白話文:

現在這個病症是口眼歪斜一邊,這是陽明經的一種症狀,麻黃、桂枝、羌活這些藥當然不適合。用葛根五錢、升麻二錢,來驅散陽明經的瘀結之邪;白芷二錢、殭蠶一錢五分,來疏通頭面不正的氣;黃耆一錢五分、桂枝五分,來鞏固全身疏漏的表氣;桔梗一錢、甘草五分,作為引藥,使其他藥材上行。兩劑便見效,數劑即可痊癒。之後用養血生津、填充腠理的藥物,佐以清熱化痰的藥材調理治療。

(此宜與許叔微一案合參。)

李思瑭母,年六旬,體甚肥,正月間忽中風卒倒,不省人事,口噤喉鳴,手足不隨,服牛黃丸、小續命不效。脈之,浮洪而滑,右手為甚,緣奉養極厚,形氣盛而脈有餘。經云:消癉擊僕,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痰也。又云:土太過令人四肢不舉。丹溪所謂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當先用子和法湧吐之。

白話文:

李思瑭的母親,年過六十,身材肥胖。正月時突然中風暈倒,昏迷不醒,嘴巴閉合,喉嚨發出鳴叫聲,手腳無法動彈。服用牛黃丸、小續命湯治療無效。把脈時發現,脈浮大而滑,右手脈搏尤其明顯,主要是因為她生活條件很好,身材肥胖,脈象過於強盛。傳統醫學典籍中提到,消瘦的人容易患上這種病,而肥胖的人則會因為痰濕過多而導致疾病。又說,體內濕氣過多會產生痰,痰會化熱,熱氣會化風。治療這位病人,應該先用和平緩和的方法讓她吐出痰液。

乃以稀涎散、齏汁調灌之,湧出痰涎碗許。少頃,又以三化湯灌之,至晚,瀉兩三行,喉聲頓息,口亦能言。但人事不甚者,知上下之障塞已通,中宮之積滯未去也,用二陳湯加枳實黃連萊菔子木香、白蔻仁,每日二服。數日,人事漸爽,腹中知飢,令進稀粥。大便結,每日以潤字丸五分,白湯點薑汁送下。

白話文:

於是用稀涎散和齏汁灌入喉嚨,痰涎湧出約有一碗那麼多。稍後,再用三化湯灌入,直到晚上,瀉下兩三次,喉嚨的聲音立即消失,嘴巴也能說話。但病人的神智還不太清醒,知道上下呼吸道的障礙已經暢通,但中焦的積滯還沒有消除。使用二陳湯加入枳實、黃連、萊菔子、木香、白蔻仁,每天服用兩次。幾天後,病人的神智逐漸清醒,肚子感到飢餓,讓病人進食稀粥。大便不通,每天服用潤字丸五分,用白湯點綴薑汁送服。

猶時有拘攣燥結之患,知為血耗津衰,以四物加秦艽、黃芩、甘草數十帖,三月而愈。

白話文:

當時由於身體虛弱無力,久,因此,久,

陸祖愚治趙一陽,年過五旬,中風卒倒,牙關緊閉,戴眼上竄,手握而四肢振掉。或以稀涎散吹入鼻中,吐稠痰數碗。投小續命湯二劑,反口開手撤,眼合遺溺,四肢厥逆,人事昏沉,喉鳴發熱。脈之,洪滑而歇止。症已危甚,勉力用方,二陳加南星、枳實以導其痰,四物以養其血,佐以牙皂、薑汁、竹瀝,二劑,痰喘漸輕。六劑,人事清爽。

白話文:

中醫陸祖愚治療趙一陽,他已經五十多歲了。某天突然中風昏倒,牙關緊閉,雙眼往上斜視,雙手握緊,四肢抽搐。有人用稀涎散吹入他鼻中,他吐出好幾碗稠痰。服用了兩劑小續命湯之後,牙關鬆開,雙手放下,眼睛閉合,大小便失禁,四肢冰冷,神智昏沉,喉嚨有鳴聲,發熱。陸祖愚把脈後發現,脈象宏大滑溜,但會間歇性停止跳動。情況十分危急,陸祖愚努力用藥,開了二陳湯加南星、枳實來化痰,用四物湯來補血,再輔以牙皁、薑汁、竹瀝。兩劑藥後,痰喘症狀逐漸減輕。六劑藥後,神智恢復清醒。

改用參、朮、歸、芍,大補氣血而安。

李翠岩,年近七旬,肥盛多勞。一日,行至門外,視一人如兩人,一路如兩路,一門如兩門,不知從何處入,遂卒然仆倒。扶歸,懶於言語,尚能道其病狀。咸以中風治之,投消痰搜風十餘劑,遂冷汗如雨,驚惕振掉,昏不知人。脈左寸浮大,按之無神,余俱遲弱而空,已神色昏沉,不能言矣。

白話文:

李翠巖,快近七十歲了,身材肥胖且勞累過度。有一天,他走到屋外時,看到一個人好像兩個,一條路好像兩條,一扇門好像兩扇,不知道從哪裡走進去,於是突然摔倒。被人扶回家後,他懶得說話,但還能說出自己的病情。所有的人都認為他是中風了,給他服用了十幾劑幫助消化痰液、疏散風邪的藥,結果他出大汗,驚恐不安,昏迷不醒,不認識人了。把脈時發現,左手的寸部脈浮而大,按下去沒有力道,其他部位的脈都遲緩虛弱,他的精神已經昏沉,不能說話了。

此屬虛脫,宜培補正氣為主,用四君加耆、歸、地、芍、天麻、杜仲、牛膝、棗仁,二劑汗止,五劑能言語識人,七八劑頓愈。每劑加人參三錢,二十餘劑,飲食步履如常。

白話文:

這屬於虛弱無力的狀態,應以培補正氣為主。使用四君湯(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加上耆老、歸身、熟地、白芍、天麻、杜仲、牛膝、棗仁等藥物。服用兩劑後,出汗情況會得到控制;服用五劑後,就能說話並認人;服用七、八劑後,就會很快痊癒。每劑藥方中加入三錢人參,連續服用二十多劑,就可以恢復正常的食慾和活動能力。

馬元儀治周某,神昏不語,狀如中風,已半月。脈之,右虛微無力,乃陽虛之候也。胸中時滿,或癡立如呆,上焦之陽不用矣。足膝無力,轉側不能,下焦之陽不用矣。諸陽既微,陰乃用事,不行溫補,陰日以長,陽日以消,如氣化有肅殺而無陽和,物其能久乎。遂與附桂理中湯,大培元氣,半月而神始清,便乃行,一月而食漸進,足可履。

白話文:

馬元儀為名叫周某的病人治病,他神志不清,不說話,像中風了一樣,持續了半個月。把脈後發現,右邊的脈搏很虛弱,沒有力氣,這是陽氣虛弱的徵兆。他的胸口時常感到脹滿,有時像呆子一樣站著,這是上焦的陽氣不行了。他的雙腿無力,不能轉身或移動,這是下焦的陽氣不行了。由於各處的陽氣都很微弱,所以陰氣開始佔據上風。如果不進行溫補,陰氣會越來越多,陽氣會越來越少,猶如陽光明媚的景象變為肅殺陰寒,萬物如何能長存?於是馬元儀給他服了附桂理中湯,用來大補元氣。半個月後,他的神智才開始清醒,能說話了。一個月後,他逐漸能進食,也能走路了。

兼進八味丸,調理而安。

馮楚瞻治張銓部,先年以焦勞,遂得怔忡耳鳴諸症。醫以痰治,湧出痰涎鬥許,復用滾痰丸,痰勢雖清,精神內奪,初秋卒倒僵仆,痰湧齁鼾,目竄口開,手足強直,自汗如雨,危甚。脈之,六部皆豁大無倫,其候欲脫,刻不容緩矣。乃用人參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五錢,濃煎灌之。

白話文:

馮楚瞻治療張銓的病症。幾年前,張銓因過度勞累而患上了心神不寧、耳鳴等症狀。醫師診斷為痰症,並用藥物使他嘔出了大量痰液。之後,醫師又使用了化痰丸,雖然痰症減輕,但張銓的精神狀況卻變差了。初秋時,他突然昏倒在地,全身僵直,痰液湧出並發出呼嚕聲,雙眼上翻,嘴角張開,手腳抽搐,冷汗淋漓,情況危急。馮楚瞻把脈後發現,張銓的脈象在六個部位都異常寬大,接近於脈絕的徵兆,十分危急。於是,馮楚瞻使用大量的人參(三兩)、白朮(二兩)和附子(五錢)進行煎煮,然後灌服給張銓。

日三劑,按時而進。服後,脈勢漸斂,身熱漸和,潰汗漸收。次日,仍用前方,日二服,夜一服。至三日,諸症漸減,僵仆不省如故,此工夫未到,故標症稍平,而元神未復也。仍照前服,服後必灌濃米汁半鍾,以保胃氣,助藥力。或有勸入風藥者,曰:保之不暇,敢散之乎?有勸加痰藥者,曰:保之實難,敢消之乎?有勸入清火者,曰:尤誤矣。

白話文:

每日服用三劑藥,按時服用。服用後,脈搏逐漸好轉,體熱逐漸緩解,出汗逐漸減少。第二天,仍服用前方的藥物,每日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一次。到了第三天,各種症狀逐漸減輕,但是患者仍然僵直昏迷,這是因為治療時間還不夠,所以表症雖然稍微好轉,但是患者的元氣還沒有恢復。繼續按照之前的方案服用藥物,服用後必須灌下半杯濃米汁,以保護胃氣並增強藥效。有人建議加入驅風藥,但醫師說:現在保住病情都很困難,怎麼敢再散發病情?有人建議加入化痰藥,但醫師說:病情保住就很難了,怎麼敢去消解它?有人建議加入清火藥,但醫師說:這更是錯誤了。

元陽欲脫,挽之猶恐不及,敢清之乎?余之重用白朮、附子者,既壯人參培元之力,而消痰去風息火之義已在其中。若稍涉標治,則虛證蜂起,勢益難矣。違眾勿用。三日所用人參計三十五兩,附子六兩,白朮二十四兩。至晚間,忽能言語,稍省人事,進粥半碗而睡,其齁鼾目竄諸症仍在。

白話文:

如果元氣即將離體,還來不及挽救,怎麼敢再消耗它呢?我之所以大量使用白朮和附子,除了增強人參補益元氣的力量外,還能消痰祛風清熱。如果稍有偏離目標去治療,就會導致虛症層出不窮,更加難以救治。與眾人意見相左,但請不要用。三天內使用人參共三十五兩,附子六兩,白朮二十四兩。到了晚上,患者突然能說話,神志稍有清醒,喝了半碗粥,然後就睡著了。打鼾和眼睛上竄等症狀仍然存在。

蚤間陽分,用大補心脾氣血之藥,如棗仁、當歸、白朮、白芍、茯神、遠志、人參、桂圓、五味之類。下午陰分,用八味湯沖人參濃汁。服之六七日後,諸症漸平。每日人參尚用四五兩,後蚤間,以生脈飲送八味丸,加牛膝、杜仲、鹿茸、五味子四五錢。日中,加減歸脾與八味湯,照前煎服。

白話文:

早上陽氣盛,使用大補心脾氣血的藥物,例如棗仁、當歸、白朮、白芍、茯神、遠志、人參、桂圓、五味子等。

下午陰氣盛,使用八味湯送服濃縮的人參汁。

服用六七天後,各種症狀逐漸減輕。每天仍服用四五兩人參,早上的時候,服用生脈飲送服八味丸,另加牛膝、杜仲、鹿茸、五味子四五錢。

中午,調整藥方,加入歸脾與八味湯,按照之前的份量煎服。

日漸輕強,飲食倍進,一月而起。大凡治危篤症候,全在根本調理得力,自然邪無容地。先哲云,識得標,只取本,治千人,無一損也。

白話文:

隨著時間推移,病情逐漸好轉,飲食增加,一個月後便能起身活動。一般治療危重病症,關鍵在於調理根本,自然能消除邪氣。前輩曾說,瞭解表象,抓住根本,治療千人,絲毫無損。

譚掌科,年六十餘,卒然暈僕,痰涎湧盛,不省人事。頃之,吐痰碗許,少蘇。長班用力擁之輿中,挾其兩腿而歸。醫與疏風清熱豁痰,旬余痰涎不減,煩躁倍常,頭痛、腿疼更甚。脈之,兩寸甚洪大,兩尺右關甚沉微。此孤陽獨亢於上,弱陰不能斂納,且中宮脾土亦虛,陽無退藏之舍,上浮顛頂,為脹為疼。

白話文:

譚掌科,六十多歲,突然昏倒,痰液大量湧出,昏迷不醒。過了一會兒,他吐出一碗痰,稍微清醒了一點。家人使勁把他扶上車,並夾著他的雙腿送他回家。

醫生給他開的藥方是疏風清熱,化痰。十幾天過去了,痰液依然沒有減少,反而變得更加煩躁不安,頭痛和腿痛更加劇烈。把脈後發現,兩寸脈搏非常洪大,兩尺脈搏的右關脈則非常沉弱。這說明陽氣獨自亢盛在上面,陰氣虛弱不能收斂容納。而且中宮的脾土也虛弱,陽氣沒有退藏的處所,於是上浮到頭頂,導致脹痛。

宜壯水以制之,培土以藏之,補火以導之,佐以滋肺清金,以成秋降之令,則收斂蟄藏。熟地八錢為君,乳炒白朮五錢為臣,米炒麥冬三錢為佐,製附子一錢五分為使,煎成,另用人參五錢,熬汁沖服,頭疼頓減,諸症漸痊。但腿痛如故,蓋長班用力挾之而傷也,視之,五指之痕在焉。

白話文:

宜用滋水的方法來剋制它,用培土的方法來收藏它,用補火的方法來疏導它,輔助以滋補肺氣清熱肅金,以完成秋天收斂萬物藏伏的指令,這樣就能使寒氣閉藏。熟地八錢為君藥,乳炒白朮五錢為臣藥,米炒麥冬三錢為佐藥,製附子一錢五分為使藥,煎服,另外用人參五錢,熬汁送服,頭痛立減,諸症逐漸痊癒。但腿痛依然如故,因為長時間用力挾持,所以導致了腿部受傷,仔細觀察,五個手指印痕還在。

此外因當外治,用豬肘生精肉搗爛,入肉桂細末,蔥白、食鹽和勻,厚罨患處而安。後因素患晨瀉,飲食不甘,令早晨空心參湯送八味丸。午間,食前以炒黃白朮三十兩、製附子三兩,共熬成膏,人參細末六兩,收成細丸,白湯吞下三錢。半月後,脾胃頓強,精神倍長。

白話文:

另外,需要外治。用生豬肘子精肉搗爛,加入肉桂粉末、蔥白、食鹽攪拌均勻,厚厚敷在患處即可。後來因為患者晨間腹瀉,飲食沒有胃口,於是讓他早晨空腹服用參湯送服八味丸。中午,飯前用炒黃的白朮 30 兩、製附子 3 兩熬成膏狀,加入人參粉末 6 兩,搓成小丸,用白湯送服 3 錢。半個月後,患者脾胃明顯增強,精神也好了很多。

景氏婦,年近五旬,中風已五六日,汗出不止,目直口噤,遺尿無度。或以為壞症。脈之,雖甚微,而重按尚有不疾不徐自然之勢,此即胃氣也。乃曰:遺尿本屬當時脫症,故不治。若多日,安得不尿,且坐視數日而不脫,斷非絕症也。投以參附湯二三劑漸蘇,重服溫補而愈。

白話文:

景氏的妻子,接近五十歲,中風已經五、六天,汗水一直冒出,眼睛直視,嘴巴緊閉,小便失禁。有人認為是絕症。我替她把脈,雖然脈象很微弱,但用重力按壓時,尚有一種不快不慢的自然趨勢,這正是胃氣。於是說道:小便失禁原本是當時脫症的症狀,所以不需治療。如果這麼多天,怎麼可能不會小便,而且坐等好幾天都不脫症,肯定不是絕症。於是服用參附湯二、三劑,病情漸漸好轉,持續服用溫補的藥物而痊癒。

金教諭,夏月壯熱頭疼咳嗽。醫謂感冒,用羌、前、蘇、橘、半、枳之類,未終劑,頭疼如破,舌強不清,潰汗黏手,左臂麻木,神氣不堪,脈洪大,空緩而無力。知為氣虛類中,誤投發散,當此疏泄之時,幾成脫症。與熟地一兩二錢,麥冬三錢,炒白朮四錢,牛膝二錢四分,五味子八分,製附子一錢五分,人參八錢另煎沖服,日三劑,不五日全安。時有李庠生,同日得病,症候無異,一劑發散,汗出徹夜,次日死矣。

白話文:

金教諭在夏季患有壯熱、頭痛和咳嗽。醫生認為是感冒,使用了羌活、前胡、蘇子、橘皮、半夏、枳殼等藥物,但還沒用完一劑,頭痛就劇烈如破裂,舌頭僵硬說不清楚話,出汗黏膩沾手,左臂麻木,精神氣色極差,脈博強大但空虛緩慢無力。知道是氣虛證,誤用了發散藥物。像現在這樣疏泄的時機,幾乎變成脫證(陽氣外脫)。於是給他用了熟地黃一兩二錢,麥冬三錢,炒白朮四錢,牛膝二錢四分,五味子八分,製附子一錢五分,人參八錢另煎沖服。每天三劑,不到五天就完全康復了。當時恰好李庠生病,病情症狀與金教諭無異,服用一劑發散藥後,出汗徹夜不休,第二天就死了。

張路玉治春榜趙明遠,平時六脈微弱,患中風,經歲不痊。診之,左手三部弦大而堅,知為腎臟陰傷,壯火食氣之候。且人迎斜內向寸,又為三陽經滿溢入陽維之脈,是不能無顛仆不仁之虞。右手三部浮緩,而氣口以上微滑,乃痰湧於膈之象。以清陽之位,而為痰氣佔據,未免侵漬心主,是以神識不清,語言錯誤也。

白話文:

張路玉醫治春榜應試的趙明遠,平常脈搏微弱,患了中風後,一年都沒有痊癒。診脈後發現,左手三部脈象弦大而硬,表示腎臟陰氣受損,壯火消耗氣血的時候。而且人迎穴的脈絡斜向內側,延伸到寸口脈,這是三陽經氣盛而溢入陽維脈的緣故,因此擔心會有昏倒或神志不清的危險。右手三部脈象浮緩,而氣口穴以上脈象微滑,是痰氣湧上膈膜的表現。本來清陽之位(心、肺)的位置,被痰氣所佔據,難免會侵犯心主神明,所以神識不清,說話錯誤。

或者以其兼口角微涎,目睛恆不易轉,以為邪在經絡,用祛風導痰之藥,不知此本腎氣不能上通於心,心臟虛熱生風之症,良非風燥藥所宜。或者以其小便清利倍常,為銀箔,而用八味壯火之劑,不知此症雖虛,而虛陽伏於肝臟,所以陽事易舉,飲食易飢,又非益火消陰藥所宜。

白話文:

有人因為病人兼有口角流涎、眼睛轉動困難,就把這些症狀當作邪氣在經絡中的表現,使用祛風導痰的藥物。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是因為腎氣無法上通於心,導致心臟虛熱生風而引起的症狀,並不適合使用祛風燥熱的藥物。

還有人因為病人小便清利異常,就把這當作是因為水氣在體內,而使用八味壯火的藥劑。但其實這個症狀雖然屬於虛證,但虛陽卻潛伏在肝臟,所以病人容易勃起,容易感到飢餓。這種情況也不適合使用補陽消陰的藥物。

或者以其向患休息久痢,大便後常有痰紅漬沫,而用補中益氣,不知脾氣陷於下焦者,可用升舉之藥,此陰虛久痢之餘,有何清氣在下?若用升、柴,升動肝腎,虛陽鼓激膈上痰飲,能保其不為喘脹逆滿之患乎?今與河間地黃飲子,助其腎,通其心,一舉而兩得之。但不能薄滋味,遠房室,則藥雖中病,終無益於治療也。

白話文:


對於患有長期腹瀉的病人,大便後常帶有血絲泡沫,如果用補中益氣湯,卻不知道脾氣已經陷於下焦,應該用升舉的藥物。這種陰虛久瀉的情況下,哪會有清氣留在下面?如果使用升舉藥物,可能會讓肝腎升動,虛火上升,導致痰飲衝入膈上,難道不會引起喘息、脹滿、逆滿等問題嗎?

我現在開具河間地黃飲給他,一方面可以幫助他的腎臟,另一方面可以疏通他的心臟,一舉兩得。但是,他不能吃得太清淡,也不能遠離房事,否則即使藥物對症,也無法治癒他的病症。

惟智者以善調攝為第一義。

侍衛金漢光妾中風,四肢不能舉動,喘鳴肩息,聲如曳鋸,不能著枕,寢食俱廢半月餘。脈之數大,按久無力,尺內愈虛,以上皆右手寸關也。至於左手,關尺弦數,按之漸小,惟寸口數盛。或時昏眩煩亂,所服皆二陳、導痰,雜以秦艽、天麻之類不應。又與牛黃丸,痰涎愈逆,危殆益甚。

白話文:

侍衛金漢光的妾得了中風,四肢抬不起來,喘氣鳴叫,聲音像鋸子拉動一樣,不能靠著枕頭睡覺,吃飯喝水都廢了一個多月。把脈,脈搏數次且有力,按壓很久才無力,尺脈最為虛弱,以上都是右手的寸關脈。按左手,關尺脈弦緊而數次,按壓後逐漸變小,只有寸口脈數次明顯。有時昏迷眩暈,煩躁不安,所服用中藥皆為二陳湯、導痰藥,還夾雜著秦艽、天麻等藥材,但病情沒有好轉。再給牛黃丸,痰涎更逆,危險加劇。

因以六君子或加膽星、竹瀝,或加黃連、當歸、甫四劑,喘頓除。再二劑,飲食漸進,堪就枕。又四劑,手足運動。十餘劑後,可徐行矣。

白話文:

使用「六君子」方劑,或加入膽星草、竹瀝,或加入黃連、當歸,服用四劑,喘息症狀立刻消失。再服用兩劑,飲食逐漸增加,可以躺著睡覺。再服用四劑,手腳能活動。服用十多劑後,可以慢慢行走。

漢川令顧莪在夫人,高年氣虛痰盛,所以抑鬱,忽然下體墮床,舌強不語,肢體不遂。以是日曾食濕面,醫用消導不應,轉增困憊,人事不省,頭項腫脹。診之,六脈皆虛濡無力,醫猶謂大便六七日不通,擬用攻下。張曰:脈無實結,何可妄攻?且病人素有脾病,大便常五六日一行,而艱苦異常。

白話文:

漢川縣令顧莪的夫人,年紀大了,氣虛痰多,因此情緒低落。突然間,她從牀上摔下來,舌頭發硬無法言語,四肢癱軟無力。因為她當天吃了濕面,醫生使用消食化導的藥物,但沒有效果,反而加重了她的疲倦,意識不清醒,頭頸部腫脹。診脈後,發現脈搏都很虛弱無力,醫生仍然認為是大便六七天沒有通,打算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張醫生說:「脈象沒有實結,怎麼可以隨便攻下?而且病人一直有脾病,大便通常五六天才解一次,而且非常困難。」

乃令先試以糜飲,以流動腸胃之樞機,日進六君子湯,每服用人參二錢,煎成頓熱,分三次服。四劑後,大便自通。再四劑,自能起坐,數日間可扶掖徐行。因戒其左右,慎防步履,以病人氣虛痰盛故也。

白話文:

先讓病人試著喝粥,讓腸胃通道通暢起來。每天服用六君子湯,每次用人參 2 錢,煮沸後趁熱,分 3 次服用。服用 4 劑後,大便會自然暢通。再服用 4 劑,病人就能自行坐起來,幾天後就能扶持著緩慢行走。但要告誡病人及其周圍的人,要注意步履,因為病人氣虛痰盛。

呂東莊治沈凝芝內人,時當就臥,忽作寒熱,至夜半,即不能言,喘急。或以為感傷,或以為氣逆痰結,用烏藥順氣散不效。診之,聲如曳鋸,手撤遺尿,口開不能言,有汗如雨,曰:此類中風也。已傷臟,不可治矣。凝芝曰:即無救理,應用何藥?曰:初發即當用易簡附子散,今無及矣。

白話文:

呂東莊大夫替沈凝芝的妻子看病。當時,她正準備上牀睡覺,突然開始發冷發熱,到了半夜,她已經不能說話,喘氣也急促起來。有人認為她是受了風寒,有人認為是氣逆痰結,使用了烏藥順氣散卻沒有效果。

呂大夫診查後發現,她的聲音像鋸子拉動時發出的聲音,手腳發軟,小便失禁,嘴巴張開卻說不出話來,而且汗流如雨。他說道:「這是中風的一種類型,已經傷到了五臟,無法醫治了。」

凝芝問道:「即使沒有救治的可能,也要用藥吧?用些什麼藥呢?」呂大夫說:「如果在病發初期就使用易簡附子散,或許還有救。現在已經晚了,無力迴天了。」

乃自進之,喘聲忽止,且稍發語,疑尚可救。曰:五臟俱絕,今得參、附,氣少蘇耳,終無濟也。果三日而歿。

韓貽豐治司空徐元正風氣,滿面浮虛,口角流涎不已,語含糊不能出喉,兩腿沉重,足趑趄不克逾戶限。脈之,曰:此症非針不可。遂呼燃燭,舉手向頂門欲用針。徐公及其令孫皆大惶駭云:此處安可用火攻?強之再三,終究不允而罷。後聞韓之針頗神,復邀,與針百會、神庭、腎門、命門、環跳、風市、三里、湧泉諸穴道,俱二十一針。方針之初下也,以為不知當作如何痛楚,及藥爇氣氤氳,不可名狀,連聲讚歎,以為美效。

白話文:

韓貽豐治療司空徐元正的風氣,症狀為滿臉浮腫,口角流涎,言語含糊不清,雙腿沉重,步履蹣跚無法跨過門檻。韓貽豐診脈後說:「這種病症必須針灸才能治癒。」於是點燃蠟燭,舉起手準備在徐元正的頭頂施針。徐元正和他的孫子都非常驚恐,說:「這個地方怎麼可以使用火攻?!」韓貽豐再三勸說,最終還是沒有得到他們的同意。後來聽說韓貽豐的針灸很神奇,徐元正又請他來針灸。韓貽豐為他針灸了百會、神庭、腎門、命門、環跳、風市、三里、湧泉等穴位,一共二十一針。針灸一開始的時候,徐元正以為會很痛,但當針灸藥物的熱氣燻蒸上來時,他感到非常舒服,連聲讚歎,認為效果很好。

積久周身之病,一時頓去。(《神針心法》。)

柴嶼青治考功吳景星太翁,卒中昏憒,滿面油光,兩關弦緊,投以附子理中湯。次日,心中明白,面上浮光即斂。調理數月而康。

白話文:

柴嶼青醫生替考功司吳景星老先生看病。吳老年紀大,中風昏迷,滿臉油光,兩邊太陽穴的肌肉緊繃,於是柴醫生給他開了附子理中湯。到了第二天,吳老先生的神智清醒了,臉上的油光也消失了。調養了幾個月之後,就恢復健康了。

薊州牧楊芋,丙寅春,五旬余,卒中肢廢,口不能言,大小便難,中府而兼中臟也。初進通幽湯不應,加大黃、麻仁,二劑始通,舌稍轉動。又用加減大秦艽湯,數劑始能言,但舌根尚硬。後用地黃飲子,及參、耆、術等兼服,舌柔胃強,左手足尚不能舉動。此由心境不堪,兼之參餌調服也。今庚午秋,聞其在楚,已痊愈。

白話文:

薊州牧楊芋在甲午年春天,五十多歲時,突然中風半身不遂,口不能言,大便困難,病在中府和中焦。一開始服用通幽湯無效,加大黃、麻仁兩味藥,二帖藥後才通便,舌頭也稍微能動了。又服用加減大秦皮湯,服了好幾帖才開始能說話,但舌根還硬。後來服用地黃飲子,同時服用參、黨、術等藥物,舌頭軟了,胃也強了,但左手腳還不能動。這是因為心境不佳,加上參藥保養也不恰當所致。如今金秋時節,聽說他在楚地已經完全康復了。

大司寇阿年已七旬,偶患胃痛延治,至則其勢已減,其六脈平和,兩尺神完氣足。如此稟厚者,不可多見。乃以曾經口眼喎邪,至今面部微有不正為患,曰:陽臟之脈,前因心火暴盛無制,遂流經絡而然,惟有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常服丸劑,可保期頤。

白話文:

官居大司寇的阿年已經七十多歲,偶然出現胃痛才來求醫,到醫館時病情已經減輕,六條脈象平和,兩條尺脈氣血充足。像他這樣體質強健的人,實在少見。但是,他曾經患過口眼歪斜的疾病,至今臉部還有一些變形,這是因為陽臟的經絡,由於心火過於旺盛而失去控制,於是流竄到經絡中才會出現這個症狀。只有強化水氣的臟器,才能平息陽氣,建議阿年長期服用丸劑,這樣可以保他健康長壽。

薛立齋治靳太師夫人,先胸脅脹痛,後四肢不遂,自汗如雨,小便自遺,大便不實,口緊目瞤,飲食頗進十餘日。或以為中臟。曰:非也。若風既中臟,真氣將脫,惡症已見,禍在反掌,安能延至十日?乃候其色,面目俱赤而或青。診其脈,左三部洪數,惟肝尤甚。乃知胸乳脹痛,肝經血虛,肝氣否塞也。

白話文:

薛立齋醫生為太師靳治療疾病。一開始,靳太師胸部和肋骨部位感到脹痛,接著四肢不能動彈,自發性流汗,小便不自覺地流出來,大便不成形,嘴巴緊閉,經常眨眼,還能進食約莫十天。有的醫生診斷為臟腑器官阻塞了。薛立齋說:「不是這樣的。如果真的是風邪侵犯了臟腑,那真氣就要消散,病情危急已經顯現,隨時可能死亡,怎麼能再拖十天呢?他仔細觀察靳太師的臉色,發現他的臉色都是紅色的,有時候還會發青。把脈後發現,靳太師左邊的三個部位脈搏都跳得很大,尤其肝脈。這才明白,靳太師的胸部和肋骨之所以脹痛,是因為肝經血虛,肝氣阻塞的緣故。

四肢不收,肝經血虛,不能養筋也。自汗不止,肝經血熱,津液妄泄也。小便自遺,肝經熱甚,陰挺失職也。大便不實,肝木熾盛克脾土也。用犀角散四劑,諸症頓愈。又用加味逍遙散調理而安。後因鬱怒,前症復作,兼發熱吐嘔,飲食少思,月經不止,此木盛剋土,而脾不能攝血也。

白話文:

四肢無力、收縮不良,是因肝經血虛,無法濡養筋脈所致。自汗不止,是因肝經血熱,津液無故外泄所致。小便失禁,是因肝經熱盛,下焦閉合失職所致。大便不成形,是因肝木過於旺盛,剋制脾土所致。使用犀角散四劑,各種症狀立刻痊癒。之後再用加味逍遙散調養,病情平穩。後來因為鬱怒,之前的症狀復發,並伴有發熱、嘔吐、食慾不振、月經不止等情況,這是因為木盛剋土,脾臟無法收攝血液所致。

用加味歸脾為主,佐以逍遙散而愈。後每遇怒,或睡中手搐搦,復用前藥愈。

白話文:

主要使用加味歸脾湯治療,輔助使用逍遙散而痊癒。後來每遇生氣,或在睡夢中手抽搐,再次使用上述藥物就康復了。

大參朱云溪母,於九月忽仆地,痰壅不省人事,唇口喎邪,左目緊小。或用痰血之劑,其勢稍緩。至次年四月初,其病復作,仍進前藥,勢亦漸緩。至六月終,病乃大作,小便自遺,或謂風中於臟,以為不治。診之,左關洪弦而數,此屬肝火血燥也。遂用六味丸加五味、麥冬、芎、歸,一劑而飲食頓進,小便頓調。

白話文:

大名鼎鼎的朱云溪大夫的母親,在九月時突然倒地昏迷,痰液堵塞,人事不省,嘴脣和嘴巴歪斜,左眼緊閉。有人用了祛痰血的藥,病情稍微緩解。到了第二年四月初,病情再次發作,仍然服用之前的藥物,病情也漸漸緩解。到了六月底,病情大發作,小便失禁。有人說風邪侵入了臟腑,認為無法治癒。我為她診脈,左關脈洪大有力而頻數,這屬於肝火旺盛、血燥。於是使用了六味丸,加上了五味子、麥冬、川芎、當歸,一劑藥下去,進食飲水量頓時增加,小便也恢復正常。

隨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山梔、鉤藤、丹皮而安。至十月,復以傷食,腹痛作瀉,左目仍小,兩關尺脈弦洪鼓指,以六君加木香、吳茱、升麻、柴胡,一劑而痛瀉俱緩。以六君加肉果、故紙,一劑諸脈頓平,痛瀉俱止。夫左關弦洪,由肝火血燥,故左目燥小;右關弦洪,由肝邪乘脾,故唇喎口邪,腹痛作瀉;二尺鼓指,由元氣下陷。

白話文:

隨後使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山梔子、鉤藤、丹皮,症狀得以安穩。到十月,患者又因為飲食過量而受傷,腹痛腹瀉,左眼仍然乾澀,兩側關尺脈弦洪,鼓動手指。使用六君子湯加木香、吳茱萸、升麻、柴胡,一劑之後,腹痛腹瀉都緩解了。使用六君子湯加肉果、故紙,一劑之後,全身各脈搏動平穩,腹痛腹瀉都停止了。左關脈弦洪,是由於肝火血燥,所以左眼乾澀;右關脈弦洪,是由於肝邪侵犯脾臟,所以導致嘴脣歪斜、口角歪斜,腹痛腹瀉;兩尺脈鼓動手指,是由於元氣下陷。

設以目緊口喎,誤作中風,投以風藥;以腹痛泄瀉,誤作積滯,投以峻攻,復耗元氣,為害甚矣。以陽虛惡寒,圍火過熱,致增痰喘,誤服寒劑而卒。

白話文:

如果把眼睛緊閉、嘴巴歪斜誤認為是中風,而使用治療中風的藥物;把肚子痛、拉肚子誤認為是食物積滯,而使用強烈攻下的藥物,這會進一步耗損元氣,造成嚴重的傷害。因為陽氣不足而怕冷,圍著火爐太熱,導致痰多氣喘,誤服寒性藥物而死亡。

一婦人,因怒仆地,語言謇澀,口眼喎邪,四肢拘急,汗出遺溺,六脈洪大,肝脈尤甚。皆由肝火熾盛,蓋肝主小便,因熱甚而自遺也,(經云:肝虛者善溺。)用加味逍遙散加鉤藤,及六味丸尋愈。(亦可入氣厥。)

白話文:

一名婦人因生氣而跌倒在地,說話變得含糊不清,嘴巴和眼睛歪斜,四肢抽搐,汗流不止,大小便失禁。診脈時,六脈浮大,肝脈尤其明顯。這些症狀都是由於肝火旺盛造成的。因為肝臟主管小便,由於熱氣過盛,才導致小便失禁。(《內經》說:「肝虛的人容易小便失禁。」)治療時,使用加味逍遙散加上鉤藤,以及六味丸,不久後就痊癒了。(這種情況也可以用於治療氣厥。)

一婦人經行,口眼喎邪,痰涎壅盛。此血虛而肝火動,用加味逍遙散加丹皮,治之尋愈。後因飲食停滯,日吐痰涎。此脾氣虛,不能攝涎歸經也,用六君子二十餘劑而安。

白話文:

一位女性在經期時,出現口眼歪斜、痰涎過多的癥狀。這是因為氣血不足,導致肝火旺盛。於是,醫生給她使用了加味逍遙散和丹皮,很快她的癥狀就痊癒了。後來,她因為飲食問題,每天都會吐出痰涎。這是因為脾氣虛弱,無法將唾液收歸經脈。醫生給她使用了六君子湯,服用二十多劑後,她的癥狀得到了緩解。

一婦人因怒,口眼喎邪,痰涎上湧,口噤發搐。此脾肺氣虛而肝木旺,用六君子加木香、鉤藤、柴胡,治之漸愈。又用加味歸脾湯調理而安。

白話文:

一位女子因為生氣,導致嘴巴和眼睛歪斜,喉嚨中有痰液湧上來,嘴巴張不開並出現抽搐。這是一種脾肺虛弱,肝氣過於旺盛的情況。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鉤藤、柴胡來治療,逐漸康復。之後又用加味歸脾湯來調理身體,最終痊癒。

一婦人,元氣素虛,勞則體麻發熱,痰氣上攻。或用烏藥順氣散、祛風化痰丸之類,肢體痿軟,痰涎自出,面色痿黃,形體倦怠,而脾肺二脈虛甚。此氣虛而類風,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十全大補湯,漸愈。又用加味歸脾湯調理尋愈。

白話文:

有一個婦女,身體虛弱,勞動後身體發麻發熱,痰液上湧。如果使用烏藥順氣散、祛風化痰丸等藥物,會導致四肢無力,痰液自行流出,面色蒼黃,身體疲乏,脾肺兩條經絡虛弱得很厲害。這是氣虛而類似風寒症狀,早上服用補中益氣湯,晚上服用十全大補湯,逐漸康復。又服用加味歸脾湯調理,不久就痊癒了。

一婦人,口眼喎邪,四肢拘急,痰涎不利而惡風寒,其脈浮緊。此風寒客於手足陽明二經,先用省風湯二劑,後用秦艽升麻而愈。

白話文:

一位婦人,眼神斜視,四肢僵硬不靈活,有痰液但吐不出來,並且畏懼風寒,脈象浮動而緊繃。這是風寒入侵了手陽明和足陽明兩條經絡。先使用省風湯兩劑,後來再使用秦艽升麻,治療後痊癒。

王海藏云:某黃門,卒中風,病發時服紫菀丸,泄出惡膿四升,赤黃水一升,一肉蟲如亂髮,愈。(方見癆風門)

白話文:

王海藏記載:某位太監突發中風,發病時服用紫菀丸,排出大量的惡臭膿液和紅黃色水液,各約四升,還有一條形狀像亂髮的肉蟲,之後病就好了。(詳情請見癆風條目)

姚僧垣治大將軍樂平公竇集,暴感風疾,精神瞀亂,無所知覺。諸醫先視者,皆云已不可救。僧垣後至,曰:困則困矣,終當不死。若專以見付,當為治之。其家欣然,請受方術。僧垣為合湯散,所患即瘳。大將軍永世公叱伏列椿,時苦痢疾而不廢朝謁。燕公嘗問僧垣曰:樂平、永世俱有痼疾,若永世差輕。

白話文:

姚僧垣治療大將軍樂平公竇集,他突然患上風疾,精神混亂,失去知覺。先前的眾位醫生都說他沒救了。僧垣後來趕到,說:「情況危急是不假,但最終不會死。如果完全交給我,我就能治好他。」樂平公的家人都很欣喜,請僧垣傳授醫術。僧垣為他配製湯藥散劑,竇集的病很快就痊癒了。大將軍永世公叱伏列椿,經常患有痢疾,但從不耽誤上朝謁見。燕公曾經問僧垣:「樂平和永世都有老毛病,但永世的情況好像較輕。」

對曰:夫患有淺深,時有克殺。樂平雖困,終當保全;永世雖輕,必不免死。謹曰:君言必死,當在何時?對曰:不出四月。果如其言,謹嘆異之。(《周書》。)

白話文:

有人回答說:疾病有深淺,疾病也有輕重之分。樂平雖然病得很嚴重,但最終應該可以保住性命;永世雖然病得很輕,但也一定避免不了死亡。我謹慎地問:你說我一定會死,大概會在什麼時候?那人回答說:不會超過四個月。結果真的像他所說的一樣,我感到非常驚訝。

高祖親戍東征,至河陰遇疾,口不能言,臉垂覆目,不復瞻視,一足短縮,又不得行。僧垣以為諸臟俱病,不可並治。軍中之要,莫先於語。乃處方進藥,帝遂得言。次又治目,目疾便愈。末乃治足,足疾亦瘳。比至華州,帝已痊復。(同上。)

白話文:

太祖親自率軍東徵,到了河陰遇到疾病,不能說話,臉上浮腫覆蓋著眼睛,不能看東西,一條腿縮短了,也不能走路。僧垣認為是各個臟腑都有病,不能同時治療。軍隊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說話。於是開了藥方服藥,皇帝於是能夠說話了。接著又治療眼睛,眼睛的疾病很快就好了。最後才治療腳,腳的疾病也治好了。等到到達華州,皇帝的身體已經完全恢復。(同上。)

李季虯曰:予乙卯春,正月三日,忽患口角歪邪,右目及右耳根俱痛,右頰浮腫。仲淳曰:此內熱生風及痰也。治痰先清火,清火先養陰,最忌燥劑。蘇子橘紅天冬、花粉、鮮沙參甘菊花各三錢,貝母、白芍各四錢,麥冬五錢,甘草七分,天麻一錢,連翹二錢,加竹瀝、童便各半杯,霞天膏四五錢,日服二劑。

白話文:

李季虯說:我在乙卯年(清順治二年,1646年)春天,正月初三,忽然嘴歪斜,右眼和右耳根都痛,右臉浮腫。楊仲淳說:這是內熱生風和痰液引起的。治療痰液首先要清熱,清熱首先要滋養陰氣,最忌諱使用燥熱的藥物。蘇子、橘紅、天冬、花粉、鮮沙參、甘菊花各三錢,貝母、白芍各四錢,麥冬五錢,甘草七分,天麻一錢,連翹二錢,再加入竹瀝、童便各半杯,霞天膏四五錢,每天服兩劑。

初四至初九日,加生地三錢;初十加牛膝四錢,黃柏二錢;十三日去連翹,加石斛三錢五分,五味子七分,扁豆二錢,乾葛八分;十八日去連翹、天麻、乾葛、扁豆,加蓮肉四十粒。二十二日定方:天冬、甘菊、沙參各三錢,麥冬、生地、牛膝各五錢,炙草一錢,貝母、蘇子、橘紅、花粉各二錢,棗仁六錢,五味八分、蓮肉四十粒。

白話文:

初四到初九:增加生地黃 3 錢。

初十:增加牛膝 4 錢,黃柏 2 錢。

十三日:去除連翹,增加石斛 3 錢 5 分,五味子 7 分,扁豆 2 錢,乾葛 8 分。

十八日:去除連翹、天麻、乾葛、扁豆,增加蓮肉 40 粒。

二十二日:固定配方:

  • 天冬、甘菊、沙參 各 3 錢
  • 麥冬、生地、牛膝 各 5 錢
  • 炙草 1 錢
  • 貝母、蘇子、橘紅、花粉 各 2 錢
  • 棗仁 6 錢
  • 五味子 8 分
  • 蓮肉 40 粒

二月十二日定方:天冬、茯苓、貝母、沙參各三錢,麥冬、棗仁、牛膝各五錢,蘇子、橘紅、甘菊各二錢五分,黃柏、甘草各一錢五分,花粉、玄參各二錢,五味七分,生地、白芍各四錢,蓮肉六十粒。十日後,去花粉,後又去玄參,加石斛三錢。至五月盡,病始痊愈。(前方中曾加參二錢,服二劑反覺浮大上升,即去之。

白話文:

2 月 12 日,定下的藥方:

  • 天冬、茯苓、貝母、沙參:各 3 錢
  • 麥冬、棗仁、牛膝:各 5 錢
  • 蘇子、橘紅、甘菊:各 2 錢 5 分
  • 黃柏、甘草:各 1 錢 5 分
  • 花粉、玄參:各 2 錢
  • 五味子:7 分
  • 生地、白芍:各 4 錢
  • 蓮肉:60 粒

服用十天後,去掉花粉,再過一段時間,去掉玄參,加入石斛 3 錢。

到了五月底,病情才開始痊癒。(先前藥方中曾加入人參 2 錢,服用兩劑後反而覺得浮腫加重,因此去掉了。)

)先時合成丸藥,病中仲淳以為可服。方用人參十兩,乳浸,飯上蒸;五味子十兩,蜜蒸烘乾;山萸八兩;沙蒺藜十二兩,半炒為末,一半打糊和藥;巴戟天八兩,以甘菊花枸杞子同酒浸蒸曬乾;蓮鬚六兩;枸杞子十二兩;川牛膝十兩;酒蒸天冬六兩;蓮肉十二兩;炒白茯苓八兩;黃柏四兩;蜜炙砂仁二兩;生地十二兩;鹿角霜十二兩,酥拌炒如飛面;鹿茸六兩;菟絲子末八兩;甘菊花六兩。煉蜜和蒺藜糊,和丸桐子大。

白話文:

初時製成丸藥,在發病期間,仲淳認為可以服用。

藥方使用:

  • 人參 10 兩,浸泡在乳汁中,放在飯上蒸熟;
  • 五味子 10 兩,用蜂蜜蒸過後烘乾;
  • 山茱萸 8 兩;
  • 沙蒺黎 12 兩,一半炒成粉末,一半搗糊與其他藥材混合;
  • 巴戟天 8 兩,用甘菊花、枸杞子與酒一起浸泡,蒸熟後曬乾;
  • 蓮鬚 6 兩;
  • 枸杞子 12 兩;
  • 川牛膝 10 兩;
  • 天冬 6 兩,用酒蒸熟;
  • 蓮肉 12 兩;
  • 炒白茯苓 8 兩;
  • 黃柏 4 兩;
  • 蜜炙砂仁 2 兩;
  • 生地 12 兩;
  • 鹿角霜 12 兩,用酥油拌炒至細如麵粉;
  • 鹿茸 6 兩;
  • 菟絲子粉 8 兩;
  • 甘菊花 6 兩。

用煉過的蜂蜜與沙蒺黎糊混合,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

每服六錢,空心飢時各一服,淡鹽湯送下。過百日後,更定丸方:黑芝麻三斤,桑葉酒拌蒸曬三斤,何首烏九蒸九曬三斤,蒼朮黑豆拌蒸三次二斤,牛膝如蒸蒼朮法二斤,甘菊花二斤,大生地三斤,天冬酒蒸二斤,柏子仁二斤,枸杞子二斤。

白話文:

每次服用六錢,空腹時和飢餓時各服用一劑,以淡鹽湯送服。超過一百天後,再製定以下丸方:黑芝麻三斤,用桑葉酒拌蒸曬三斤,何首烏九次蒸曬三斤,蒼朮和黑豆拌蒸三次共二斤,牛膝按照蒸蒼朮的方法蒸制二斤,甘菊花二斤,大生地三斤,天冬用酒蒸制二斤,柏子仁二斤,枸杞子二斤。

沈明生治潘子芬,軀幹魁梧,素無恙。然室多姬妾,且縱飲,皆致疾之媒也。乙巳夏,忽患類中風,項強胸滿,不良於行,說舉足即覺首重而欲仆地。或知其嗜酒及內,病由上盛下虛,即用參、附峻補,治久轉劇。診之,六部沉滑有力,殊非腎家不足之象。然病人舍補而別商,則紛然辨難,棄不用矣。

白話文:

沈明生醫治潘子芬,潘子芬身形魁梧,一向健康。但他的房中姬妾眾多,且沉迷於飲酒,這些都是致病的原因。乙巳年的夏天,他突然患上類似中風的疾病,脖子僵硬、胸部發脹,行走困難,剛抬腳就覺得頭重,想要倒地。有人知道他嗜酒和房事過度,認為他的疾病是由於上盛下虛所致,於是用了參、附等藥物大補,但治療時間越長,病情反而越嚴重。診脈時,他的六部脈象沉滑有力,這明顯不是腎虛之象。然而,這個病人放棄了補藥,去尋求其他醫生的意見,結果眾說紛紜,難以辨別,於是放棄了治療。

因語之曰:病本不足,更無可疑,但補虛而不去病,甚於攻克也,今當分途治之。湯劑以補虛,吾立方而君自制服丸劑以去病。則有家秘神方,未可明告,奉饋服之兩旬,必奏殊功。潘以刻期甚邇,欣然見從。煎方以六君、理中加減,而不用附子,別制大劑消痰丸,服十日而項強若失,陸續去痰積稠黏甚多。潘惟恐其虛,復生猶豫。

白話文:

由於各種說法:病症本質是虛弱不足,毋庸置疑,但是隻補虛不能治病,比積極攻克病症還要糟,現在應該分開治療。湯藥用來補虛,我開方由您自行煎服;丸劑用來治病,我有一個家傳的祕方,不能告訴您,送您兩旬服用,必定會收到奇效。潘某因為約會期限將至,欣然答應。湯藥方劑使用六君子加減和理中湯,不使用附子,另外配置了一劑大劑量的化痰丸,服用十天後頸部僵硬的感覺好像消失了,陸續咳出粘稠黏膩的痰積很多。潘某唯恐虛證,又開始猶豫不決。

乃謂之曰:大便雖行,神氣日旺,況有參、術以培補養脾元,何慮之有?去痰莫如盡,此之謂也。勉其盡劑,果越兩月而步履復康矣。

白話文:

他告訴我:大便雖然通暢,但精神氣色日益強壯,再加上有參鬚和白術來滋補養護脾的根本,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祛除痰濕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全力,這就是這個道理。鼓勵他吃完所有的藥,果然兩個多月後,他的腳步又能恢復正常了。

黃錦芳治曹姓兒,年十餘歲,脈伏不見,牙關緊急,口不能言,手足俱厥,口紅而燥,大便數日不解,手足牽引不伸,並有痛楚不可著手之象。知其素有內熱,被暴風寒邪束其筋骨,不急為之裡外雙解,無以救其卒暴之厄。用吹藥以開其關舉,方用麻黃、防風各一錢,細辛三分,牙皂一錢,桂枝二錢,以解其外;杏仁十粒,烏藥一錢,枳實八分,川厚朴二錢,黃連五分,大黃三錢,以通其內。服二劑,手足頗活,大便未行,口有臭氣,舌有燥胎,脈微見,身有潮熱。

白話文:

黃錦芳醫生治療曹姓男兒,年紀約十多歲,把脈摸唔到,牙關緊閉,講唔到嘢,手腳都變紫,嘴脣紅兼乾燥,大便幾日都冇通,手腳扯住拉唔直,仲有痛感,一掂都唔得。醫生知佢本來就有內熱,再俾寒邪束住筋骨,唔快啲幫佢疏通返,就冇辦法救到佢。於是用藥粉吹入佢個口幫佢開番個關,再用麻黃、防風各一錢,細辛三分,牙皁一錢,桂枝二錢,幫佢化解寒邪;杏仁十粒,烏藥一錢,枳實八分,川厚朴二錢,黃連五分,大黃三錢,幫佢通返條腸。服咗兩劑藥,手腳都靈活咗,但大便仲未通,口有陣陣臭味,舌頭有少少乾裂,脈象有啲睇返到,但個人仲有啲熱氣。

原方加乾葛、黃芩,服之厥退,手足皆熱,大便頓解而愈。

徐靈胎曰:今之患中風偏痱等病者,百無一愈,十死其九。非其症不治,皆醫者誤之也。凡古聖定病之名,必指其實,名曰中風,則其病屬風可知。既為風病,則主病之方,必以治風為本,故仲景侯氏黑散風引湯防己地黃湯,及唐人大小續命湯,皆多風藥,而因症增減。

白話文:

徐靈胎說:現在得中風、偏癱等病的人,一百個沒有一個能治好,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會死亡。並不是這些疾病難治,而是醫生誤診了。古人給疾病命名的時候,一定是根據疾病的實際情況,叫做中風,那肯定是因為這個疾病是屬於風邪引起的。既然是風病,那麼治療它的方子,必定以治療風邪為根本,所以仲景的侯氏黑散、風引湯、防己地黃湯,以及唐代人的大小續命湯,都使用了大量的風藥,然後根據症狀的不同增加或減少用量。

蓋以風入經絡,則內風與外風相煽,以致痰火一時壅塞,惟宜先驅其風,繼清痰火,而後調其氣血,則經脈可以漸通。今人一見中風等症,即用人參、熟地、附子、肉桂等純補、溫熱之品,將風火痰熱,盡行補住,輕者變重,重者即死。或有元氣未傷,而感邪淺者,亦必遷延時日,以成偏枯永廢之人。

白話文:

由於風邪進入經絡,內外風邪互相煽動,導致痰火一時阻塞。因此,治療宜先驅趕風邪,其次清除痰火,最後調養氣血,這樣經脈才能逐漸通暢。現在有些人一見到中風等症狀,就用人參、熟地、附子、肉桂等純補、溫熱藥物,將風邪痰火全部堵住,輕症變重症,重症甚至死亡。或者有些人元氣沒有受損,只是受邪較淺,也會拖延時日,變成半身不遂或終生殘廢。

此非醫者誤之耶?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補正即所以驅邪,此大謬也。惟其正虛而邪湊,尤當急驅其邪,以衛其正。若更補其邪氣,則正氣益不能支矣。即使正氣全虛,不能托邪於外,亦宜於驅風藥中少加扶正之品,以助驅邪之力,未有純用溫補者。譬之盜賊入室,定當先驅盜賊,而後固其牆垣。

白話文:

難道是醫生誤診了嗎?有人說邪氣乘虛而入,因此元氣一定虛弱,所以補強元氣就能驅邪,這是大錯特錯的。正是因為元氣虛弱邪氣才會乘虛而入,更應該急著驅除邪氣,保護元氣。如果再補強邪氣,元氣就更加無法抵禦邪氣了。即使元氣完全虛弱,邪氣無法附著在體外,也應該在驅風藥中加入少量補強元氣的藥材,以幫助驅邪的力量,不會有人只使用溫補藥物的。就好像盜賊闖入屋內,應該先把盜賊趕出去,然後再加固牆壁。

未有盜賊未去,而先固其牆垣者。或云補藥托邪,猶之增家人以御盜也。是又不然。蓋服純補之藥,斷無專補正不補邪者之理,非若家人之專於御盜也。是不但不驅盜,並助盜矣。況治病之法,凡久病屬虛,驟病屬實。所謂虛,謂正氣虛也;所謂實者,謂邪實也。中風乃急暴之症,其為邪實無疑。

白話文:

不等到小偷離開,就先加固城牆。有人說,補藥託邪,就像增加家人來防禦小偷。這話也不對。服用純補藥物,根本沒有專補正而不補邪的道理,不像家人只專心防禦小偷。所以不僅沒有驅逐小偷,反而助長了小偷。何況治療疾病的方法,通常長期患病屬於虛證,急性發作屬於實證。所說的虛,是指正氣不足;所說的實,是指邪氣充盛。中風是急症,毫無疑問是邪氣充盛。

天下未有行動如常,忽然大虛而僕者,豈可不以實邪治之哉?其中或有陰虛陽虛,感熱感寒之別,則於治風方中,隨所現之症加減之,漢唐諸法俱在,可取而觀也。故凡中風之類,苟無中臟之絕症,未有不可治者。余友人患此症者,遵余治法,病一二十年而今尚無恙者甚多。

白話文:

在世界上,沒有人平時行動正常,卻突然虛弱無力倒下的,難道不可以使用治療實證邪氣的方法來醫治嗎?其中可能有陰虛、陽虛,感受熱邪或感受寒邪的區別,那麼就在治療風證的方劑中,根據所出現的症狀加減用藥,漢代唐代的各種方法都可以在,可以取來參考。所以凡是中風之類的病,只要沒有內臟絕症,沒有不能治好的。我的朋友患有這種病的,按照我的治療方法,病情持續了一二十年,至今仍然沒有症狀的人很多。

惟服熱藥者,無一存者矣。

徐靈胎曰:病有一定之傳變,有無定之傳變。一定之傳變,如傷寒太陽傳陽明,及《金匱》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類。又如痞病變臌,血虛變浮腫之類,醫者可預知而防之。無定之傳變,或其人本體先有受傷之處,或天時不和又感時行之氣,或調理失宜更生他病,則無病不可變,醫者不能預知而為防者也。總之,人有一病,皆當加意謹慎,否則病後增病,則正虛而感益重,病亦變危矣。

白話文:

徐靈胎說:疾病的傳變有規律性的變化,也有不規律性的變化。規律性的變化,比如傷寒太陽經傳變為陽明經,以及《金匱要略》中看到肝臟疾病,知道肝臟會傳變到脾臟。又比如痞病變為臌脹,血虛變為浮腫。醫生可以預測並加以防範。不規律性的變化,可能是人體本身先有受傷的地方,或者天時不和順又感染流行的病氣,或者調理不當又產生其他疾病,那麼沒有什麼疾病不可以變化的,醫生無法預測並加以防範。總之,人一旦生病,都應該小心謹慎,否則病後病情加重,正氣虛弱而受邪氣侵襲更加嚴重,疾病也會變得很危險。

至於既傳之後,則標本緩急,先後分合,用藥必兩處兼顧,而又不雜不亂,則諸病亦可漸次平復,否則新病日增,無所底止矣。至於藥誤之處,正復多端,或過於寒涼而成寒中之病,或過服溫燥而成熱中之病,或過於攻伐而元氣大虛,或過於滋潤而脾氣不實,不可勝舉。近日害人最深者,大病之後,邪未全退,又不察病氣所傷何處,即用附子、肉桂、熟地、麥冬、人參、白朮、五味、萸肉之類,將邪火盡行補澀。始若相安,久之氣逆痰升,脹滿昏沉,如中風之狀,邪氣與元氣相併,諸藥無效而死。

白話文:

至於傳染之後,病情輕重緩急、先後順序都要有所區分,用藥必須同時顧及表徵和根本,但又不雜亂無章,那麼各種疾病都可以逐漸康復。否則會日益產生新病,後果不堪設想。至於用藥錯誤的地方,的確繁多複雜,有些過於寒冷涼爽,導致寒中之病;有些過度服用溫熱乾燥的藥物,導致熱中之病;有些過度攻伐導致元氣大虛;有些過度滋潤導致脾氣不實,不勝枚舉。近年來,最嚴重的是大病之後,邪氣尚未完全散去,又沒有仔細觀察病氣所傷何處,就立即使用附子、肉桂、熟地、麥冬、人參、白朮、五味子、萸肉等藥物,將邪火全部補澀。一開始好像很安穩,時間久了氣息逆流、痰液上升,導致腹部脹滿、昏沉,猶如中風一般,邪氣與元氣相結合,各種藥物都無效,最終導致死亡。

醫家病家,猶以為病後大虛症所致,而不知乃邪氣固結而然也。余見甚多,可不深戒?

尤在涇曰:中風者,風從外入,天地之邪氣也;類中風者,風自內生,肝臟之厥氣也。肝之生氣,暴而病速。肝氣既厥,諸氣從之,諸液又從之。諸氣化火,諸液化痰,輻湊上焦,流溢經絡,如風雨之驟至,如潮汐之驟湧,而不可當也,豈特如景岳所謂氣血虛敗而已哉。昔賢於此症,或云火,或云痰,或云氣虛,誠俱有之。

白話文:

尤在涇說:中風是由於外邪風氣入侵,是天地間的不良氣候所致;類似中風的疾病是由於內在肝臟氣血虧虛所致。肝臟的生發之氣,一旦突然病發,就會迅速加重。肝氣虧虛時,其他氣血也會隨之衰竭,體液也會隨之減少。各種氣血化為火熱,各種體液化為痰液,它們會集中在胸腔上部,溢出到經絡中,就像暴風雨突然來臨,就像潮水突然湧來,勢不可擋,這不僅僅是像景嶽所說的那樣氣血虛弱而已。前人對於這個症狀,有的說是熱(火),有的說是痰,有的說是氣虛,其實這些說法都有道理。

余惜其終屬模糊而未肯綮也。熱風,熱化為風也。患人頭目昏眩,口痛鼻燥,熱氣出,微惡風,時時有熱是也。是雖辛涼,不能解之。孟詵說:患熱風人,宜食牛乳,謂其氣味甘寒而性濡潤,能使肌熱除而風自熄。求之草木,蘆根、蔗漿、梨汁之屬,性味相似,亦《內經》風淫於內,治以甘寒之旨也。

白話文:

肝陽化風,逆行脾胃之分,液聚成痰,流走肝膽之絡,左體麻痹,心膈痞悶,所由來也。而風火性皆上行,故又有火升、氣逆、鼻衄等症。此得之飢飽勞郁,積久而成,非一朝一夕之故矣。治法清肝之火,健脾之氣,非旦夕可圖也。羚羊角、橘紅、白朮、枳實、天麻、半夏、茯苓、甘草、麥冬。

白話文:

脾胃氣滯會導致胸悶、腹脹、不思飲食等症狀。

張石頑治一人,汗出偏沮,脈來不柔,時自歇止。肝陽有餘,而胃陰不足,於是稠痰濁火,擾動於中,壅滯於外。目前雖尚安和,然古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智者見微知著,自當加意調攝為佳。人參、石斛、南棗、半夏、茯苓、炙草、麥冬、丹皮、小麥

白話文:

張石頑診治了一位病患,症狀有偏身出汗、脈象不順、時而中斷。判斷是肝陽過旺,胃陰不足,導致痰濁內擾,阻滯於體內外。雖然目前病情尚可,但中醫講究「治未病」,在疾病發作前就予以調理。因此建議患者注重調養身體,服用參芪五物湯,藥方組成如下:

人參、石斛、南棗、半夏、茯苓、炙草、麥冬、丹皮、小麥

黃履素曰:三生飲,施於中風之寒證妙矣。或有虛火沖逆,熱痰壅塞,以致昏瞶顛仆者,狀類中風,烏、附非所宜服。立齋治王進士虛火妄動,挾痰而作,急灌童溺,神思便爽。(案見江選。)予從弟履中,年方強仕,以勞心憂鬱,忽然昏瞶,痰升遺溺,眼斜視,逾時不醒,竟類中風,灌以童便而蘇。此等皆火挾痰而作,斷非三生飲可投,並薑湯亦不相宜。

白話文:

黃履素說:三生飲在治療中風的寒症上非常有效。但有些患者虛火上逆,熱痰堵塞,導致昏迷抽搐,症狀類似中風,這時就不適合服用烏頭和附子。立齋曾經治療過王進士的例子:虛火狂動,夾帶痰液而發作,他緊急灌服童尿,王進士的神智就清醒過來了。(這個案例記載在《江選》中。)

我堂弟履中,正值壯年為官,因勞心憂鬱,突然昏迷,痰液上湧,遺尿在外,眼睛對視時斜視,過了很久都沒有醒來,完全像中風的症狀。我灌了童尿後,他就甦醒了。像這樣的患者都是虛火夾痰所致,絕對不能服用三生飲,薑湯也不適合。

(雄按:不但三生飲不可服,雖當歸、枸杞之類亦不宜用。余治顧聽泉案可參。)同一卒然昏瞶,而所因不同,須細審之。《太平廣記》載梁新見一朝士,診之曰:風痰已深,請速歸去。其朝士復見鄚州高醫治,趙鄂診之,言疾危與梁說同。惟云只有一法,請啖沙梨,不限多少,咀嚼不及,絞汁而飲。

白話文:

(鄭曼青注:不僅三生飲不能服用,即使是當歸、枸杞之類的藥材也不適合服用。我曾經治療過的顧聽泉的病例可以參考。)相似的昏迷症狀,但病因不同,需要仔細診斷。《太平廣記》記載,梁朝有一位醫生看診一位官員,診斷是「風痰已深」,請他趕快回家。這位官員又去找了鄚州的高明醫生趙鄂看診,趙鄂也診斷說病情危急,跟梁朝醫生的說法相同。但是趙鄂提出一個特別的方法,請患者吃梨子,不限數量,嚼不完的就榨汁喝。

到家旬日,依法治之而愈,此亦降火消痰之驗也。(雄按:《資生經》亦云:凡中風,由心腹中多大熱而作也。)

白話文:

回家十天後,按照醫生方法治療痊癒了,這也是清熱化痰的驗證。(按語:根據《養生之道》記載:凡是中風,都是因為心腹中有過多熱氣造成的。)

徐靈胎曰:天下卒死之人甚多,其故不一。內中可救者十之七八,不可救者僅十之二三。惟一時不得良醫,故皆枉死耳。夫人內外無病,飲食行動如常,而忽然死者,其臟腑經絡,本無受病之處,卒然感犯外邪,如惡風穢氣,鬼邪毒厲等物,閉塞氣道,一時不能轉動,則大氣阻絕,昏悶迷惑,久而不通,愈聚愈塞,如繫繩於頸,氣絕則死矣。若醫者知其所犯何故,以法治之,通其氣,驅其邪,則立愈矣。

白話文:

徐靈胎說:世上有許多人突然死亡,原因各不相同。其中有十之七八是可以救活的,只有十之二三是無法救活的。只是因為一時未能遇到好醫生,所以都白白地死了。如果一個人內外都沒有疾病,飲食起居都如常,卻突然死亡了,那麼他的臟腑經絡原本沒有受到疾病的損傷,而是突然受到外來的邪氣侵襲,比如惡風、穢氣、鬼邪、毒厲之物,這些邪氣會阻塞氣道,導致氣流一時無法運行,人就會出現大氣阻絕、昏悶迷糊的症狀。如果長時間無法疏通,邪氣就會越聚越多,堵塞得越厲害,就像用繩子勒住脖子,氣息斷絕就會死亡。如果醫生知道患者所受何種邪氣侵犯,就能根據相應的法則進行治療,疏通氣道,驅逐邪氣,那麼患者就會很快康復。

又有痰涎壅盛,阻遏氣道而死者,通氣降痰則蘇,此所謂痰厥之類也。以前諸項,良醫皆能治之,惟臟絕之症則不治。其人或勞心思慮,或酒食不節,或房欲過度,或惱怒不常,五臟之內,精竭神衰,惟一線真元未斷,行動如常。偶有感觸,其元氣一時斷絕,氣脫神離,少頃即死。

白話文:

還有一種是痰液過多堵塞了呼吸道而死亡的,疏通氣道、化解痰液就能甦醒,這也是所謂的「痰厥」之類。前面提到的各種症狀,好醫生都能治療,唯有臟腑敗絕的症狀是沒法治療的。

這些人有的思慮過度,有的飲食不節制,有的房事過渡,有的經常生氣發怒,導致五臟六腑的精氣耗盡,神志衰弱,只剩下一點微弱的生命之氣,看起來還活着。

偶爾受到外邪刺激,這寶貴的一點生機立刻斷絕,元氣一散,神識飛離,很快就會死亡。

既不可救,又不及救,則卒死之最急而不可治者也。至於暴遇鬼神,適逢冤譴,此又怪異之事,不在疾病之內矣。

白話文:

如果既無法挽救,也來不及挽救,那麼突然死亡就是最緊急且無法治療的。至於突然遇到鬼神或遭遇冤屈譴責,這種事情屬於異常現象,不屬於疾病的範疇內。

定風酒,補血息風。凡病虛風病者,飲之輒愈。且藥味和平,衰年者頻服,甚有裨益,而無流弊,真妙方也。天冬、麥冬、熟地、川芎、五加皮、牛膝、秦艽各五錢,川桂枝三錢,絹袋盛之,汾酒二十斤,淨白蜜、赤沙糖、陳米醋各一斤。攪勻,浸以瓷壇,豆腐皮封口,壓以巨磚,煮三炷香,取起,埋土中七日可飲矣。

白話文:

定風酒可以補血、鎮定風氣。所有因虛弱而導致風病的患者,飲用此酒後都能很快痊癒。而且此藥性味平和,即使是年紀大衰弱的人,經常服用也有益處,不會有副作用,真是妙方。

藥材:

  • 天冬、麥冬、熟地黃、川芎、五加皮、牛膝、秦艽 各5錢
  • 川桂枝 3錢

製作方法:

  1. 將藥材裝入紗布袋中。

  2. 加入汾酒20斤、蜂蜜、紅糖、米醋各1斤。

  3. 攪拌均勻,倒入瓷壇中。

  4. 用豆腐皮封口,上壓重物。

  5. 點燃三炷香的時間後取出,埋入土中7天後即可飲用。

至寶丹,治中惡氣絕,中風不語,中諸物毒,熱役煩躁,氣喘吐逆,難產悶亂,死胎不下。以上並用童便一合,生薑自然汁四五滴,和溫化下,三丸至五丸神效。又治心肺積熱嘔吐,邪氣攻心,大腸風秘,神魂恍惚,頭目昏眩,口乾不眠,傷寒狂語,並皆治之。又治小兒諸癇,急驚心熱,卒中客忤,不得眠,煩躁,風涎搐搦。

白話文:

至寶丹有下列功效:

  1. 治療中風:氣絕、中風不語。

  2. 治療中毒:各種毒物的中毒。

  3. 治療發燒:發熱煩躁、氣喘嘔吐。

  4. 治療難產:難產悶亂、死胎不下。

使用方法:以上症狀均可使用童便 1 合 (約 200 毫升),加新鮮生薑汁 4-5 滴,溫熱後服用,每次服用 3-5 顆丹丸,效果顯著。

另外,至寶丹還有以下功效:

  1. 治療心肺積熱:嘔吐、邪氣攻心。

  2. 治療大腸風祕:大腸不通。

  3. 治療神經錯亂:神魂恍惚、頭目昏眩。

  4. 治療失眠:口乾、失眠。

  5. 治療傷寒:傷寒狂語。

此外,至寶丹還可以治療小兒癲癇、高燒夜驚、中風、失眠、煩躁、風涎搐搦等症狀。

每二歲兒服二丸,人參湯。(徐靈胎曰:此安神定魄必備之方,真神丹也。)暹羅犀角鎊,硃砂研水飛,觀音面者佳,雄黃研水飛,琥珀研水飛,玳瑁鎊各一兩,牛黃五錢,麝香研,龍腦研各一錢,金、銀各五十張,水安息香一兩,無灰酒熬膏,如無,以旱息香代之。上將生犀、玳瑁為末,入余藥研勻,將安息香膏重湯煮凝,後入諸藥,搜和成劑,丸如桐子大,參湯化下三丸至五丸。《本事方》中人參、南膽星、天竺黃。

白話文:

兩歲兒童服用兩顆藥丸,配以人參湯。(徐靈胎說:這是安神定魄的必備方子,是真正的養心丹。)

材料:

  • 暹羅犀牛角粉末 1 兩
  • 硃砂研磨用水飛 1 兩
  • 觀音面(一種天然礦物) 1 兩
  • 雄黃研磨用水飛 1 兩
  • 琥珀研磨用水飛 1 兩
  • 玳瑁粉末 1 兩
  • 牛黃 5 錢
  • 麝香研磨 1 錢
  • 龍腦研磨 1 錢
  • 金箔、銀箔 各 50 張
  • 水安息香 1 兩

做法:

  1. 將犀牛角和玳瑁研磨成粉末。

  2. 將其他藥材與研磨的粉末混合均勻。

  3. 用無灰酒將水安息香熬成膏狀,如果沒有無灰酒,可以用旱息香代替。

  4. 將藥材混合物與安息香膏一起煮沸凝固。

  5. 加入其他藥材,攪拌均勻。

  6. 將藥物搓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

  7. 以人參湯送服,每次服 3-5 顆。

備註:

  • 《本事方》中提到的其他藥材:人參、南膽星、天竺黃。

王晉三曰:此治心臟神昏,從表透里之方也。犀角、玳瑁、牛黃、琥珀,以有靈之品,內通心竅;硃砂、雄黃、金銀箔,以重墜之藥,安鎮心神;佐以龍腦、麝香、安息香,搜剔幽隱諸竅。故熱入心包絡,舌絳神昏者,以此丹入寒涼湯藥中用之,能驅陰起陽,立展神明,有非他藥之可能及。

白話文:

王晉三說:這是治療心臟虛弱、神智昏迷的一種方法,屬於從表層影響到內裡的方劑。犀角、玳瑁、牛黃、琥珀這些靈性物品,能通達心竅;硃砂、雄黃、金銀箔等重墜藥物,能安撫鎮靜心神;輔以龍腦、麝香、安息香,可深入各個隱祕的孔竅。因此,如果熱邪進入心包絡,導致舌頭發紅神智昏迷,使用這種丹藥加入寒涼湯藥中服用,能夠驅逐陰邪升發陽氣,立刻讓神智恢復清醒,非其他藥物所能比擬。

若病起頭痛而後神昏不語者,此肝虛魄升於頂,當用龍骨牡蠣救逆以降之,又非至寶丹所能蘇也。

白話文:

如果疾病是從頭痛開始,接著神智不清,失去意識,這是因為肝氣虛弱,魂魄上升到頭頂所致。這種情況需要使用龍骨、牡蠣等藥物來救援,讓魂魄下降,光憑至寶丹是無法救治的。

葉天士治呂某案曰:陽邪襲經絡而為偏痱,血中必熱,艾灸反助絡熱,病劇廢食。清涼固是正治,然柔劑不致傷血,且有息風功能。犀角、羚羊角、生地、元參、連翹、橘紅、膽星、石菖蒲。(徐靈胎曰:方論俱佳。)

白話文:

葉天士醫治呂某時說:陽氣邪氣侵犯經絡而造成偏痱,體內的血液必定發熱,艾灸反而會讓經絡更熱,使病情加重、食慾不振。清涼解熱固然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但溫和的藥物不會損傷血液,而且還能平息風氣。方中使用的藥材有犀角、羚羊角、 生地、元參、連翹、橘紅、膽星、石菖蒲。(徐靈胎評價說:這個處方和醫理都非常好。)

華岫云曰:凡肢體拘攣,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強言謇,此本體先虛,風陽挾痰火壅塞,以致營衛脈絡失和。治法,急則先開關,繼則益氣充血,盈脈絡通利,則病可痊愈。(徐靈胎曰:此數語是總訣。)

白話文:

華字面上,同時歲苦:澀,板,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