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蘭蓀

《邵蘭蓀醫案》~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茅蓬陳,濕著經絡,寒熱交作,脈弦濡,舌黃滑,口渴,足跗冷徹骨中。宜宣明桂苓甘露飲加減。(三月二十九日)

白話文:

身體感覺沉重疲累,經絡濕氣較重,寒熱交替出現,脈搏弦細且濕潤,舌苔黃且濕滑,口渴,腳背冷到骨頭裡。建議使用宣明桂苓甘露飲加減方治療。(三月二十九日)

茯苓(四錢),綿茵陳(二錢),滑石(四錢),晚蠶砂(二錢,包),桂枝(七分),煅石膏(三錢),光杏仁(三錢),秦艽(錢半),江西術(一錢),防己(錢半),栝蔞根(三錢),澤瀉(三錢)

白話文:

白茯苓(20克),綿茵陳(10克),滑石(20克),晚蠶砂(10克,包起來煮),桂枝(3.5克),煅石膏(15克),光杏仁(15克),秦艽(7.5克),江西術(5克),防己(7.5克),栝蔞根(15克),澤瀉(15克)

介按:濕鬱脾胃之陽,脾胃以膜相連,邪伏於此,則寒熱交作。脾主四肢,故足多浮腫。治以桂苓甘露飲,導濕分消而宣通其陽。

白話文:

濕邪侵入脾胃,脾胃由膜相連,邪氣潛伏於此,就會引發寒熱交替的症狀。脾主掌四肢,所以足部容易浮腫。治療時可以使用桂苓甘露飲,去除濕氣、消散瘀血,疏通陽氣。

某,寒熱不清,脈濡數,舌滑白,咳嗽稍減,濕熱阻隔氣分。宜治手太陰,佐淡滲。(四月十八日)

綿茵陳(三錢),光杏仁(三錢),仙半夏(錢半),炒青皮(八分),白蔻仁(八分,沖),茯苓(四錢),炒條芩(錢半),川貝(錢半),滑石(四錢),廣橘紅(一錢),大腹皮(三錢),淡竹茹(一丸)

白話文:

綿茵陳(15克),光杏仁(15克),仙半夏(7.5克),炒青皮(4克),白蔻仁(4克,沖服),茯苓(20克),炒條芩(7.5克),川貝(7.5克),滑石(20克),廣橘紅(5克),大腹皮(15克),淡竹茹(1丸)

三帖。

介按:濕熱阻滯氣分,寒熱咳嗽。形同肺瘧,故用半貝丸意,以退寒熱。又以清肅肺氣而滲濕熱。

白話文:

譯文:

醫家按語:濕熱之氣阻滯氣分,導致寒熱咳嗽。症狀類似肺瘧,因此使用半貝丸的理念,以緩解寒熱。同時清肅肺氣,滲透濕熱之氣。

某,咳逆已除,脈弦,舌白,根微黃,大便溏,溺赤澀。濕熱蘊結。

栝蔞皮(三錢),原滑石(四錢),通草(錢半),蔻殼(錢半),赤苓(四錢),廣鬱金(三錢)枳殼(錢半),光杏仁(三錢),省頭草(錢半),新會皮(錢半),炒穀芽(三錢)

白話文:

栝樓皮(3錢),平滑石(4錢),通草(1.5錢),草蔻殼(1.5錢),赤茯苓(4錢),廣州鬱金(3錢),橘皮(1.5錢),光杏仁(3錢),省頭草(1.5錢),新會柑皮(1.5錢),炒麥芽(3錢)

清煎三帖。

介按:濕熱蘊結,脾弱便溏。治法於滲濕之中,參以芳香理氣,則濕易下趨。惟杏仁善泄肺氣,肺氣一降,未免與便溏有礙。

白話文:

按語:濕熱積聚在體內,導致脾虛大便稀溏。治療方法是利濕滲濕,同時配合芳香化濕理氣,這樣濕邪容易從下趨向。但杏仁有瀉肺氣的作用,肺氣一降,必定會影響大便稀溏的情況。

馬安趙,濕熱傷氣,寒熱交作,肢冷,嘔逆,便利,脈沉弱,舌黃滑,兩邊微白,脘悶。宜宣明桂苓甘露飲加減,尤防昏厥之變,候正。(六月十六日)

白話文:

馬安趙,濕熱之邪傷及肺氣,導致寒熱交替,四肢發冷,嘔吐反胃,大便稀溏,脈象沉弱,舌苔黃滑,舌兩側略微發白,胃腹脹悶。宜選用宣明桂苓甘露飲加減,特別注意預防昏厥,待病情穩定後再作調整。(六月十六日)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仙半夏(錢半),藿香(二錢),桂枝(八分),豬苓(錢半),條芩(三錢),焦曲(四錢),蒼朮(錢半),滑石(四錢),大豆卷(三錢)

白話文:

茯苓(4.5 公克),澤瀉(4.5 公克),半夏(2.25 公克),藿香(3 公克),桂枝(1.2 公克),豬苓(2.25 公克),條芩(4.5 公克),焦曲(6 公克),蒼朮(2.25 公克),滑石(6 公克),大豆卷(4.5 公克)

清煎二帖。

介按:濕阻氣分,凝遏清陽,鬱而為熱,治療大忌發散,汗之則變痙厥。今仿桂苓甘露飲意,藉滲濕清熱以通陽,是為正治。

白話文:

這段話的意思是:

身體出現濕阻氣分的情況時,會導致清陽(正氣)被凝滯,從而產生熱邪。在治療時,最忌諱使用發汗法,因為出汗會導致痙厥。

因此,治療的關鍵在於滲濕清熱,疏通陽氣。模仿桂苓甘露飲的原理,就是運用此法:透過滲濕清熱來通暢陽氣,纔是正確的治療方式。

遺風龐,濕熱寒熱。脈弦濡,中痞氣滯,腹痛便滑。姑宜和中利濕。

草果(五分),生香附(三錢),仙半夏(錢半),炒青皮(八分),川樸(一錢),赤苓(四錢)炒條芩(錢半),原滑石(四錢),大腹皮(三錢),廣木香(七分),威靈仙(錢半)

白話文:

草果(五克),生香附(三錢),仙半夏(一錢半),炒青皮(八克),川樸(一錢),炒赤苓(四錢),炒條芩(一錢半),原滑石(四錢),大腹皮(三錢),廣木香(七克),威靈仙(一錢半)

清煎三帖。

介按:脾失健運之職,胃失消化之權,濕熱蘊於膈膜,致寒熱交作,氣機阻滯,腹痛便泄。此方開達膜原,健脾和胃,理氣滲濕。均臻穩妥。

白話文:

脾胃功能失常,脾虛無法運化食物,胃氣不足無法消化,導致濕熱之氣集聚於膈膜,造成寒熱交替、氣機不暢,出現腹痛和腹瀉。這個方劑通過疏通膈膜,健脾和胃,理氣化濕,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達到治療效果。

盛陵徐,中焦未和,氣衝脘悶,脈滯澀,濕熱蘊蓄。宜順氣和中。

烏藥(二錢),綿茵陳(三錢),生香附(三錢),枳殼(錢半),厚朴(一錢),澤瀉(三錢),沉香曲(錢半),玫瑰花(五朵),生牡蠣(四錢),雞內金(三錢),通草(錢半)

白話文:

烏藥(8克),綿茵陳(12克),生香附(12克),枳殼(6克),厚朴(4克),澤瀉(12克),沉香曲(6克),玫瑰花(5朵),生牡蠣(16克),雞內金(12克),通草(6克)

清煎四帖。

介按:牡蠣澤瀉散,為治腰以下水氣不行之專方。蓋以澤瀉能啟水中之清氣上行,牡蠣能化下焦之濕濁阻滯。前清葉天士先生善用古方,至用牡蠣澤瀉散,只取此二味,未曾盡用原方。今此案亦宗此意,因其氣衝脘悶,又佐雞金散以理氣,確治濕熱蘊蓄之良劑。

白話文:

牡蠣澤瀉散是治療腰部以下水分循環不良的專用藥方。其中澤瀉可以幫助清除水道中的廢氣,而牡蠣可以化解下焦部位的水分淤積。清朝的名醫葉天士擅長使用古方,在使用牡蠣澤瀉散時,只取用這兩種藥材,並未依照原方完全使用。這個案例也遵循了這個思路,因為患者有腹部脹悶的症狀,因此搭配雞金散來理氣,是治療濕熱積聚的良方。

盛陵徐,胃氣稍振,濕猶未淨,舌滑嫩黃,脈濡。腰墜。宜滲利為妥。

赤苓(四錢),藿梗(二錢),蔻殼(錢半),仙半夏(錢半),省頭草(錢半),焦梔子(三錢)光杏仁(三錢),穀芽(四錢),綿茵陳(三錢),通草(錢半),大豆卷(三錢)

白話文:

赤小豆(4錢),香薷(2錢),草蔻殼(1.5錢),半夏(1.5錢),淡竹葉(1.5錢),焦山查子(3錢),光杏仁(3錢),麥芽(4錢),茵陳蒿(3錢),通草(1.5錢),大豆芽(3錢)

清煎三帖。

介按:病後余濕流於下焦,治用辛泄,又佐清熱,以存陽明之液,確有見地。其濕自上中蔓延下焦。故方法仍是開泄上中,源清則流自潔之意。

白話文:

醫生提出:生病後身體裡剩下的濕氣會流到身體下面部位,治療方法應該使用發散辛溫的藥物,再輔助清熱利尿的藥物,這樣做可以保存體內陽氣清澈的津液,這種觀點的確有理據。濕氣會從身體上面和中間部位蔓延到身體下面部位,所以治療方法依然是以疏通上面和中間部位的經脈,讓源頭乾淨了,流經的部分也會跟著乾淨。

安昌葉,濕熱未清,脈濡細,舌薄滑,午後背寒乍熱。宜宣明桂苓甘露飲加減治之。

桂枝(五分),江西術(一錢),綿茵陳(三錢),竹葉(錢半),茯苓(四錢),寒水石(三錢),原滑石(四錢),光杏仁(三錢),澤瀉(三錢),豬苓(錢半),釵斛(三錢)

白話文:

桂枝(2.5克)

江西術(5克)

綿茵陳(15克)

竹葉(7.5克)

茯苓(20克)

寒水石(15克)

原滑石(20克)

光杏仁(15克)

澤瀉(15克)

豬苓(7.5克)

釵斛(15克)

清煎四帖。

介按:濕熱未清,脾陽被遏,甘露飲加減極妙。惟釵斛一味,雖滋胃液,未免有戀濕之患。

漓渚吳,舌微黃,脈細數,背寒肢木,脘中窒痹。此屬濕邪。宜溫膽祛邪。

仙半夏(錢半),枳實(錢半),省頭草(三錢),廣鬱金(三錢),陳皮(一錢),焦山梔(三錢)薤白(一錢),麥冬(三錢),茯苓(四錢),淡豆豉(錢半),光杏仁(三錢),桑梗(一尺許)

白話文:

貝母半錢,枳實半錢,車前草三錢,川鬱金三錢,陳皮一錢,炙梔子三錢,薤白一錢,麥冬三錢,茯苓四錢,淡豆豉半錢,杏仁三錢,桑梗一尺左右

二帖。

介按:濕熱蔓延三焦,氣機阻塞而不流行,津液凝滯而為痰飲,脘中窒痹,良以痰阻氣機,故其治法,於溫膽湯加薤白、杏仁,以通胸中之陽,則背寒肢木自除。參以梔豉,泄其久郁之熱,佐以省頭草,滌其陳腐之氣而醒脾胃。此方從王孟英脫胎而來,深可為法。

白話文:

王孟英提到:濕熱蔓延到整個三焦,導致氣機受阻不通暢,體液凝結成為痰液,造成胸腹阻塞。因為痰液阻礙氣機運行,所以治療方法是:在溫膽湯中加入薤白和杏仁,以此通順胸中陽氣,這樣背部寒涼、四肢麻木的症狀自然會消除。同時配合梔子、豉子來清瀉長久鬱積的熱,輔以省頭草來清除陳腐之氣,從而醒脾胃。此處方脫胎於王孟英的方子,值得效法。

遺風李,舌色黃滑,根厚,脈濡細,頭暈肢楚,惡寒微熱,溲數便結。宜甘露飲加減治之。(五月二十三日)

茯苓(四錢),炒條芩(錢半),光杏仁(三錢),棗兒檳榔(三錢),桂枝(五分),原滑石(四錢),防己(錢半),炒穀芽(四錢),澤瀉(三錢),豬苓(錢半),大豆卷(三錢)

白話文:

  • 茯苓:4 錢

  • 炒條芩:1.5 錢

  • 光杏仁:3 錢

  • 棗兒檳榔:3 錢

  • 桂枝:0.5 錢

  • 原滑石:4 錢

  • 防己:1.5 錢

  • 炒穀芽:4 錢

  • 澤瀉:3 錢

  • 豬苓:1.5 錢

  • 大豆卷:3 錢

清煎二帖。

介按:脾胃之陽,被濕熱鬱遏而不振。治以清濕熱而扶脾。則諸恙自退。

安昌顧,濕阻肺衛,脈弦,舌微黃,呃逆頻頻,溲溺赤。症屬重險。宜宣化肺氣,候正。(七月十八日)

栝蔞皮(三錢),通草(錢半),刀豆子(三錢),省頭草(三錢),京川貝(錢半),廣鬱金(三錢),赤苓(四錢),射干(錢半),廣橘紅(錢半),光杏仁(三錢),柿蒂(七個,引),枇杷葉(去毛,五片)

白話文:

  • 絲瓜皮(3 錢)
  • 通草(1.5 錢)
  • 刀豆(3 錢)
  • 桔梗(3 錢)
  • 川貝母(1.5 錢)
  • 廣鬱金(3 錢)
  • 赤茯苓(4 錢)
  • 射干(1.5 錢)
  • 廣陳皮(1.5 錢)
  • 苦杏仁(3 錢)
  • 柿蒂(7 個,用作引子)
  • 枇杷葉(去掉絨毛,5 片)

二帖。

介按:濕阻肺衛,化痰而壅濕膈膜,以致溲赤呃逆。清宣肺氣,治法極是。

遺風金,舌滑微黃,頭脹肢懈,脈濡細,咳逆。此屬濕熱。宜保和丸加減治之。(六月二十二號丙午初八日)

白話文:

舌苔黃滑,頭暈四肢無力,脈虛細,咳嗽並氣逆。這些症狀是由於內熱引起的。宜使用保和丸加減來治療。(六月二十二日下午八點)

焦六曲(四錢),山楂(三錢),綿茵陳(三錢),廣藿梗(二錢),連翹(三錢),赤苓(四錢)光杏仁(三錢),大豆卷(三錢),仙半夏(錢半),省頭草(錢半),原滑石(四錢)

白話文:

焦六曲(12克),山楂(9克),綿茵陳(9克),廣藿梗(6克),連翹(9克),赤苓(12克),光杏仁(9克),大豆卷(9克),仙半夏(1.5克),省頭草(1.5克),原滑石(12克)

清煎三帖。

介按:外受之濕,鬱於氣分,則咳逆頭痛,內起之濕,由口腹不慎,而蘊伏中焦,致脾胃失於消化。脾主四肢,今被濕熱阻滯則肢懈。治以消積滲濕,是屬濕熱夾食之候。

白話文:

由外部接觸到濕氣,積鬱在人體氣分中,就會引起咳嗽、逆氣和頭痛。而由內部產生的濕氣,則是因為口腹不慎,導致濕氣積聚在中間的焦脾,造成脾胃消化功能失常。脾主掌四肢功能,此時因濕熱阻礙,四肢就會無力痠軟。治療需要消積濕,這是濕熱夾雜食物所致的徵兆。

漁莊沈,瘧邪已除,脈弦濡,濕熱猶存,舌滑白,屢次衄血。宜清利為穩。(五月十七日)

綿茵陳(三錢),藿梗(二錢),大豆卷(三錢),穀芽(四錢),焦山梔(三錢),淡條芩(錢半),光杏仁(三錢),通草(錢半),蔻仁(八分,沖),原滑石(四錢),省頭草(錢半)

白話文:

清煎三帖。

介按:血行清道,從鼻而出,古名曰衄。此症系是陽明濕熱,化火而逼血上溢,故仍以清利濕熱,是屬根本療法。

白話文:

翻譯:

鼻出血,古稱衄。這種症狀是因為陽明經有濕熱,化為熱火,逼使血液上衝所致。因此,治療的根本方法是清利濕熱。

安昌徐,舌黃滑罩灰,脈弦濡,胃鈍,跗腫溺赤。此屬濕熱。宜越鞠丸法加減治之。(七月十二號丙午二十七日)

白話文:

安昌人徐某,舌頭黃滑並覆蓋灰苔,脈象較緊並且潤澤,胃口不佳,腳背腫脹且小便赤黃。此為濕熱所致。應採用越鞠丸治療,並根據病情加減用藥。(七月十二日丙午,即農曆七月二十七日)

焦六曲(四錢),白芷(八分),綿茵陳(三錢),藿梗(二錢),香附(二錢),茯苓(四錢),滑石(四錢),新會皮(錢半),焦山梔(三錢),雞內金(三錢),炒穀芽(四錢)

白話文:

焦六曲(12 克),白芷(2.4 克),綿茵陳(9 克),藿梗(6 克),香附(6 克),茯苓(12 克),滑石(12 克),新會皮(1.5 克),焦山梔(9 克),雞內金(9 克),炒穀芽(12 克)

清煎三帖。

介按:濕熱蘊伏脾胃,而兼氣鬱食積,以致跗腫溺赤,故以治六郁主方之越鞠丸加減。

遺風胡,濕熱內著,脘悶便結,骨熱,脈澀滯,舌厚嫩黃,足腫冷。宜清利。(六月十五日)

晚蠶砂(三錢),栝蔞子(三錢),焦六曲(四錢),炒枳殼(錢半),光杏仁(三錢),赤苓(四錢),原滑石(四錢),雞內金(三錢),仙半夏(錢半),淡芩(錢半),大腹皮(三錢),路路通(七個)

白話文:

焦 葉(六七個) 淡尖葉(三七個) 路繹(錢迴)子(四錢) 赤子(四錢) 滑石(四錢) 雞蛋金(三錢) 滑(半錢)(錢)淡 سود(金錢)鰭(金錢) 勝子(金錢)(錢)淡滑(金錢)(錢)路子(金錢)(錢) 赤(頭路)(錢)

三帖。

介按:舌苔黃厚,脘悶便結,是屬濕熱滯於陽明之證,徒事清熱泄邪,只能散流走之熱,而不能除胃中蘊結之邪。故於清利方中,佐以蠶砂、蔞仁,兼導濕濁之下趨。

白話文:

只能通過濕氣排出,不能蘊積導致濕濁沉積下趨。

遺風徐,舌黃罩灰,身潮熱,脈弦濡,濕熱蘊於經絡,便溏溺赤。姑宜清熱利濕,慎恐變幻。(八月九號丁未二十七日)

白話文:

患者現在狀態:

  • 呼吸出現異味。
  • 舌頭發黃,且覆蓋著一層灰白的苔形物。
  • 身體發熱。
  • 脈搏弦細而有力,且濡滑。

診斷:濕熱蘊積在經絡之中,導致大便稀溏,小便發赤。

治療建議:

  • 應立即採取清熱利濕的治療方法,以防病情發生變化。

(注:這個病歷是在 8 月 9 日,丁未年,27 日時所寫)

知母(錢半),栝蔞皮(三錢),仙半夏(錢半),赤苓(四錢),草果仁(錢半),炒枳殼(錢半),條芩(錢半),通草(錢半),大腹皮(三錢),原滑石(四錢),光杏仁(三錢)

白話文:

成分:

  • 炒知母(0.5錢)
  • 栝蔞皮(3錢)
  • 仙半夏(0.5錢)
  • 赤苓(4錢)
  • 草果仁(0.5錢)
  • 炒枳殼(0.5錢)
  • 條芩(0.5錢)
  • 通草(0.5錢)
  • 大腹皮(3錢)
  • 原滑石(4錢)
  • 光杏仁(3錢)

清煎二帖。

介按:濕熱蘊結膜原,膜原為脾胃相聯之處,濕勝則便溏,熱勝則潮熱。案中用草果治太陰之寒,知母除陽明之熱,二味合用,為治濕伏膜原而致寒熱交作之良品。

白話文:

注:濕氣和熱氣積聚在脈膜上,脈膜是脾胃相連的地方。濕氣盛的話,便溏;熱氣盛的話,潮熱。此病例中用草果治療太陰寒證,知母治療陽明熱證,兩味藥合用,是治療濕氣潛伏在脈膜上,導致寒熱交作的良藥。

某,濕熱未罷,脈澀滯,舌厚微黃,足跗酸楚,脘悶。姑宜和中清利。(五月十八日)

晚蠶砂(三錢),焦六曲(四錢),綿茵陳(三錢),藿香梗(二錢),赤苓(四錢),厚朴(一錢),原滑石(四錢),雞內金(三錢),防己(錢半),枳殼(錢半),香附(三錢)

白話文:

晚蠶砂(15克),焦炭(20克),綿茵陳(15克),藿香梗(10克),赤苓(20克),厚朴(5克),生滑石(20克),雞內金(15克),防己(7.5克),枳殼(7.5克),香附(15克)

清煎三帖。

介按:夏季身痛屬濕,宜用木防己、蠶砂,此葉香岩先生之言也。今以治足跗酸楚,洵是對症發藥。其用六曲、雞金,必系夾食。又用厚朴、枳殼,以除脘悶。餘味均是淡滲之品,藉除未罷之濕熱。又藿梗、香附以理氣,氣機轉運,則濕熱自去矣。

白話文:

介按:夏季身體疼痛多屬於濕氣過重,此時宜使用木防己、蠶砂等中藥材。這是葉香巖先生所說。現在用此方治療足跗痠痛,的確對症下藥。其中加入六曲、雞金,一定是因為夾雜有食物積滯。另加厚朴、枳殼,用於消除胃腹脹悶。其餘中藥材均屬性味清淡,滲濕利尿,用於清除未完全消退的濕熱。還有藿梗、香附用於理氣,氣機通暢,濕熱自然而然地消退。

濕熱發黃,脈澀滯,舌滑,面跗浮。症屬重極。宜清利,候正。(八月初三日)朱墅田,綿茵陳(三錢),大豆卷(三錢),雞內金(三錢),冬瓜皮(三錢),赤苓(四錢),白蔻仁(八分),新會皮(錢半),生米仁(四錢),防己(錢半),滑石(四錢),光杏仁(三錢)

白話文:

因為濕熱導致黃疸,脈象澀滯,舌苔滑膩,臉部浮腫。症狀屬極重。應採用清利解毒的方劑,待症狀好轉後再調整。

(八月初三日)朱墅田開方:

  • 綿茵陳:3錢
  • 大豆卷:3錢
  • 雞內金:3錢
  • 冬瓜皮:3錢
  • 赤茯苓:4錢
  • 白蔻仁:8分
  • 新會陳皮:1.5錢
  • 生米仁:4錢
  • 防己:1.5錢
  • 滑石:4錢
  • 光杏仁:3錢

清煎三帖。

介按:濕與熱合,瘀郁不解,未能達表通里,勢必蒸發為黃。茲用辛淡泄濕,使內瘀之濕熱下趨,則黃從小便而解。

白話文:

介氏按語:濕氣與熱氣結合在一起,鬱積不散,無法達到表皮和通暢經絡,必定會蒸發成黃色。現在使用辛味和淡味藥材祛除濕氣,讓體內鬱結的濕熱下降,這樣黃色物質就會從小便排出體外。

西莊黃,跌僕傷筋,環跳腫痹作痛,脈濡左勁,舌黃滑,濕熱作瀉。姑宜和絡、清熱、利濕。(八月十九號戊申初七日)

白話文:

西莊的黃先生,跌倒後傷了筋脈,環跳穴腫脹麻木疼痛,脈象濡緩有力,舌頭黃滑,有濕熱瀉洩的病症。現在應該先調理血脈,清熱,利濕。 (八月十九日戊申年七月初七日)

地龍(錢半),百葉煎(二錢),炒米仁(四錢),藿梗(二錢),豨薟草(三錢),茯苓(四錢),通草(錢半),車前(三錢),大腹皮(三錢),木瓜(三錢),新會皮(錢半),(引)桑枝(一尺許)

白話文:

材料:

  • 錢半 乾地龍 (甘草)
  • 二錢 百葉煎
  • 四錢 炒米仁
  • 二錢 藿梗
  • 三錢 豨薟草
  • 四錢 茯苓
  • 錢半 通草
  • 三錢 車前
  • 三錢 大腹皮
  • 三錢 木瓜
  • 錢半 新會皮

煎煮方法:

  • 加入一尺左右的桑枝,一起煎煮。

三帖。

介按:因跌僕傷筋而濕鬱腫痹,氣窒絡瘀,壅閉不宣,不通而痛,故用地龍、豨薟、桑枝,以宣通脈絡。又因濕勝便泄,而用健脾滲濕之劑,以清熱止瀉。且米仁、木瓜二味,為治濕熱阻滯,以致足筋痠痛之妙品。

白話文:

因跌倒摔傷而造成筋骨受損,導致濕氣鬱積,腫脹麻木,氣血瘀滯不暢,阻礙氣血運行,不通則痛,因此使用地龍、豨薟、桑枝,來疏通活絡脈絡。又因為濕氣過盛導致腹瀉,所以加入健脾利濕的藥材,以清熱止瀉。此外,米仁和木瓜這兩味藥,是治療濕熱阻滯,導致足筋痠痛的良藥。

遺風龐,舌滑白,脈濡細,脘悶,溲溺赤,汗出津津。宜和中清利。

焦六曲(四錢),藿香梗(一錢),炒穀芽(四錢),新會皮(錢半),赤苓(三錢),蔻殼(錢半),枳殼(錢半),省頭草(三錢),川樸(一錢),通草(錢半),淡竹葉(錢半),荷葉(一角)

白話文:

焦六曲(12克),藿香梗(3克),炒穀芽(12克),新會陳皮(1.5克),赤茯苓(9克),蔻殼(1.5克),枳殼(1.5克),省頭草(9克),川樸(3克),通草(1.5克),淡竹葉(1.5克),荷葉(15平方公分)

三帖。

介按:濕濁上干則脘悶,胃熱內蒸則汗出,病在中焦氣分,故開中焦氣分濕熱,兼以和胃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