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蘭蓀醫案》~ 卷一 (2)
卷一 (2)
1. 風
介按:風邪外侵,日久不解,又以肝膽鬱熱內熾,而肺氣不宣,因致咳嗽不已,迎風頭疼,故治法於清肺疏風之中,佐以平肝降氣之品。
安昌葉,風熱頭脹,脈數,氣輪紅,外寒內熱,心悸。宜清疏為穩。(九月十二日)
冬桑葉(三錢),木賊草(錢半),人中黃(八分),淡竹葉(錢半),焦山梔(三錢),夏枯草(二錢),甘菊(二錢),蜜銀花(三錢),蕤仁(錢半),生石決明(六錢),光杏仁(三錢)
清煎二帖。
又,風熱未清,脈小數,不時汗出,厥陽上越則熱,仍遵前法加減為妥。(九月十七日)
冬桑葉(三錢),生牡蠣(四錢),青葙子(三錢),穭豆皮(三錢),甘菊(二錢),丹皮(三錢),刺蒺藜(三錢),女貞子(錢半),茯神(四錢),焦梔子(三錢),蕤仁(一錢)
清煎三帖。
又,舌微黃,脈弦細數,午後寒熱不清,姑宜清少陽為主。(九月二十二日)
青蒿(錢半),遍釵斛(三錢),淡竹葉(錢半),女貞子(錢半),炙鱉甲(三錢),蕤仁(一錢),刺蒺藜(三錢),通草(錢半),丹皮(二錢),生石決明(五錢),冬瓜子(三錢)
清煎四帖。
介按:此症外因感冒風熱,內因肝膽鬱熱。第一方清熱疏風;次方因厥陽上越,不時汗出,參用女貞子、穭豆皮,加減恰好;第三方,因此時外邪已去,少陽之鬱熱未淨,以致午後寒熱,治以清少陽,平肝熱。方法亦佳。
某,帶下腰疼不減,脈浮虛,夾風邪,嗆咳,癸澀,牙縫出血。宜清肺疏風為主。(二月二十九日)
霜桑葉(三錢),川貝母(錢半),杜仲(三錢),烏元參(三錢),焦梔子(三錢),蘇梗(錢半),川斷(二錢),粉丹皮(二錢),光杏仁(三錢),生牡蠣(四錢),絲瓜絡(三錢,引加),竹肉(一丸)
介按:帶脈不固,腎液未充,是以帶下腰疼,茲以更感風熱之邪,犯及肺胃,以致咳嗆而牙縫出血。此方既清肺胃之熱,復補腎液之虛,乃是欲要調經先須去病之意。
白話文:
[風]
病人因風邪入侵,時間久了沒有好轉,又伴隨肝膽鬱熱內盛,肺氣不宣,導致持續咳嗽,迎風頭痛。因此治療方法以清肺疏風為主,輔以平肝降氣的藥物。
第一次用藥:安昌葉(病人姓名),出現風熱頭痛、脈搏快速、臉頰潮紅、外感寒邪內有鬱熱、心悸等症狀。宜清熱疏風為宜。(九月十二日)處方:冬桑葉三錢,木賊草一錢半,人中黃八分,淡竹葉一錢半,焦山梔三錢,夏枯草二錢,甘菊二錢,蜜銀花三錢,蕤仁一錢半,生石決明六錢,光杏仁三錢。水煎服,兩劑。
第二次用藥:風熱未消,脈搏細弱而快,時而冒汗,厥陰經氣上逆導致發熱,仍沿用之前的藥方加減。(九月十七日)處方:冬桑葉三錢,生牡蠣四錢,青葙子三錢,穭豆皮三錢,甘菊二錢,丹皮三錢,刺蒺藜三錢,女貞子一錢半,茯神四錢,焦梔子三錢,蕤仁一錢。水煎服,三劑。
第三次用藥:舌苔略黃,脈搏弦細而快,下午出現寒熱交替不明顯的症狀,暫時以清解少陽經鬱熱為主。(九月二十二日)處方:青蒿一錢半,遍地釵三錢,淡竹葉一錢半,女貞子一錢半,炙鱉甲三錢,蕤仁一錢,刺蒺藜三錢,通草一錢半,丹皮二錢,生石決明五錢,冬瓜子三錢。水煎服,四劑。
總結:此病症外因是感冒風熱,內因是肝膽鬱熱。第一方清熱疏風;第二方因厥陰經氣上逆,時而冒汗,所以加入女貞子、穭豆皮,加減調整恰當;第三方,因為此時外邪已去除,但少陽經的鬱熱未消,導致午後寒熱,因此治療方法以清解少陽經鬱熱,平肝火。治療方法也很好。
另一位病人:帶下、腰痛持續不減,脈搏浮弱,夾雜風邪,咳嗽並伴有痰鳴聲,月經閉塞,牙齦出血。宜清肺疏風為主。(二月二十九日)處方:霜桑葉三錢,川貝母一錢半,杜仲三錢,烏元參三錢,焦梔子三錢,蘇梗一錢半,川斷二錢,粉丹皮二錢,光杏仁三錢,生牡蠣四錢,絲瓜絡三錢(引經藥,加量),竹瀝一丸。
總結:帶脈不固,腎精不足,所以出現帶下、腰痛,又因為感受風熱之邪,侵犯肺胃,導致咳嗽並伴有痰鳴聲和牙齦出血。此方既能清肺胃之熱,又能滋補腎精之虛,是先治病後調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