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十九卷 (14)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十九卷 (14)

1. 五發癰疽通治方

治癰疽,用生甘草為末,酒調二錢服,連進數服即消。前方乃清熱消毒之劑,若因膏粱積熱,金石蓄毒,血氣壅滯者最宜。如脾胃虛,血氣衰弱者不宜概用。恐胃寒故也。

升麻湯,肺癰胸乳間作痛,嘔吐膿血腥穢。

升麻,苦梗,薏仁,地榆,黃芩,赤芍,丹皮,甘草,各等分,水煎服。

穀道前後生癰,謂之懸癰。粉草一兩截斷,以澗水浸潤,炙令透,內細銼,無灰酒煎服。有久患此已破,服兩劑瘡即愈。

崔氏云:治手足甲疽,或因修甲傷肉,或因損足,成瘡潰爛。上腳用綠礬置鐵板上煅色赤如金者為真,沸定取出研末,以鹽湯洗搽之。

薛氏云:前症即脫疽也。此方固有良驗,尤當調元氣為善。大抵此症,先醇酒、炙煿,膏粱厚味傷脾,或房勞虧腎水,故有先渴而後患,有先患而後渴者。若色赤作痛自潰可治,色黑不潰不治。色赤作痛者,先用不隔蒜灸,活命飲、托裡散,再用十全大補湯、加減八味丸。色黯不痛者,隔蒜灸,桑枝灸,亦用十全大補湯、加減八味丸。

則毒氣不致上侵,元氣不致虧損,庶可保生。亦有因修手足、口咬等傷者,若元氣怯弱,或犯勞事,外塗寒涼,內服克伐,損傷脾胃,患處不潰,色黯上延,亦多致死。重者須解去,當以腳力轉解周骱輕拽,使筋隨骨出,而毒得泄。否則,毒筋內斷仍上潰。雖云無益,且偏僻之處,氣血罕到,藥難導達,況攻毒之劑,先傷脾胃,反損元氣,不若灸法為良。重者須解毒為善。

故孫真人云:在肉則剜,在指則截,雖親之遺體不忍毀傷,然不如是,則勢必至於夭沒。非體親之心也。況患處已壞,雖解不痛,又何憚而不為乎?女子亦有此患,多因鬱怒虧損肝脾所致。治法與前同。

白話文:

五種癰疽的通用治療方法

治療癰疽,將生甘草磨成粉末,用酒調和二錢服用,連續服用幾次就能消腫。這個方子是清熱解毒的藥方,特別適合因飲食過於豐盛積熱,或因接觸金屬礦物蓄積毒素,以及氣血瘀滯的人。如果脾胃虛弱、氣血衰退的人,就不適合使用這個方子,因為可能會導致胃寒。

升麻湯:治療肺部癰腫,發生在胸部和乳房之間,會感到疼痛,並嘔吐帶有膿血和腥臭味的物質。

藥方:升麻、桔梗、薏仁、地榆、黃芩、赤芍、丹皮、甘草,各取相同份量,用水煎煮後服用。

肛門前後長癰,叫做懸癰。取一兩粉甘草切斷,用山澗水浸泡濕潤後,在火上烤透,再切細,用無灰的酒煎煮後服用。如果這個癰已經破潰,服用兩劑藥,瘡就會癒合。

崔氏說:治療手腳甲溝炎,可能是因為修剪指甲時傷到肉,或是腳部受傷,形成潰爛的瘡。用綠礬放在鐵板上煅燒,燒到顏色像黃金一樣的時候,才是真品。取出後磨成粉末,用鹽水清洗患處並塗抹。

薛氏說:前面說的病症就是脫疽。這個藥方確實有效,但更重要的是要調養元氣。這種病症大多是因為長期飲用醇酒,吃燒烤油炸、肥甘厚膩的食物,損傷脾胃;或者因為房事過度導致腎水虧損,所以會先感到口渴才發病,也有先發病才感到口渴的。如果患處顏色發紅,疼痛,並且可以潰破,就可以治療;如果顏色發黑,不潰破就無法治癒。患處顏色發紅、疼痛的,先用隔蒜灸,配合活命飲、托裡散,再用十全大補湯、加減八味丸。患處顏色黯淡不痛的,用隔蒜灸、桑枝灸,也用十全大補湯、加減八味丸。

這樣毒氣就不會向上侵犯,元氣也不會虧損,或許可以保住性命。也有因為修剪手腳指甲或用牙齒咬傷等造成的,如果元氣虛弱,或過度勞累,又在患處塗抹寒涼藥物,內服攻伐藥物,就會損傷脾胃,導致患處不潰破,顏色黯淡並且向上蔓延,很多都會因此喪命。病情嚴重的需要將患處的毒解開,應該用腳的力量轉動解開關節,輕輕牽拉,使筋隨骨骼出來,這樣毒素才能排出。否則毒筋內部斷裂仍然會向上潰爛。雖然這樣做沒有益處,而且偏遠的地方氣血難以到達,藥物難以送達,何況攻毒的藥物會先損傷脾胃,反而會損耗元氣,不如用艾灸的方法更好。病情嚴重的必須要解毒才能有好的結果。

所以孫真人說:長在肉上的要挖掉,長在手指上的要截掉。雖然是親人的身體,不忍心毀傷,但是如果不這樣做,勢必會導致死亡。這並非是愛惜身體的心意。況且患處已經壞死,即使解剖也不會疼痛,又何必害怕而不去做呢?女子也會患上這種病,大多是因為憂鬱憤怒導致肝脾虧損引起的。治療方法和前面說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