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十九卷 (15)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十九卷 (15)

1. 疔瘡

(多生四肢,發黃,疱中或紫黑,先癢後痛,先寒後熱也。)

夫疔瘡者,皆臟腑積受熱毒,邪氣相搏於經絡之間,以致血凝滯,注於毛孔,手足、頭面,各隨五臟部分而發也。其形如粟米,或痛或癢,以致遍身麻木、頭眩、寒熱、時生嘔逆,甚則四肢沉重,心驚眼花。蓋疔腫初發時,突起如疔蓋,故謂之疔。含蓄毒氣,突出寸許,痛癢異常,一二日間,害人甚速,是尤在癰疽之上也。

《內經》以白疔發於右鼻,赤疔發於舌根,黃疔發於口唇,黑疔發於耳前,青疔發於目下,蓋取五色之應五臟,各有所屬部位而已。然或肩、或腰、或足,發無定處。如在手足頭面及骨節間者最急,其餘猶可緩也。凡疔瘡,皆宜刺瘡中心至痛處,又刺四邊十餘刺,令惡血出乃敷藥,藥力方得入於針孔中則佳。若不刺破,藥力不能入。

又看口中頰邊舌上有赤黑如珠子者是也。諸疔名目雖多,其治法略同。初起宜以針刺出毒血,將蟾酥丸或回疔錠子之類,從針孔紝入之,上用膏藥貼之,乃服飛龍奪命丹發汗,及五香連翹漏蘆湯之類,並清心之劑。蓋諸瘡皆屬心火,心清則毒氣消散,而易愈矣。

追毒丹,取黃,去疔頭,追膿毒,立效。

蟾酥(用酒化),蜈蚣(酒炙),硇砂,白丁香(各一錢。無此味,加巴豆),雄黃(二錢),輕粉(一錢),硃砂(二錢,為衣),巴豆(七粒,去殼不去油)

上為末,用酒打糊為丸,麥子大,兩頭尖入於針破口內,用水沉膏貼之,後用膏藥及生肌藥,追出膿血毒物。又有如黑陷漏瘡者,四圍死敗肉不去,不生肌者,不可治也。亦用此藥追毒,去死肌敗肉,生新肉,愈矣。小者用一粒,大者加用之,病輕者不必用針,只以手指甲爬動,於瘡頂上安此藥,水沉膏貼之,其瘡即時紅腫為度。去其敗肉為妙。用之神驗。

水沉膏,將白及末放在盞內,用水沉下去,用紙貼之,如用膏,不可用生肌藥。凡用拈點之藥,用此膏圍貼,則不傷好肉。

追疔奪命丹,能立取效驗,使腫內消。

羌活,獨活,青皮(君),防風(君),黃連,赤芍,細辛,甘草節,蟬蛻,殭蠶,金線重樓,澤蘭,金銀花(各等分)

有膿加何首烏、白芷。要通利加青木香、大黃、梔子、牽牛。毒在下加木瓜。各等分。

上每服五錢,先將一貼,加澤蘭、金銀花各一兩,生薑十片,同藥擂爛,好酒鏇之,熱服。不善酒者,水煎,仍以酒水各一盞半,生薑十片,煎至熱服之,汗出為度。病退再加大黃二錢,煎熱取利一兩次,去餘毒為妙。此方以藥味觀之,甚若不切,然效速如神。方不失一,百發百中。

如有別證再出,宜隨加減治之。若心煩、嘔吐,加甘草節一錢、綠豆粉一錢,酸漿水下。嘔逆噁心,加乳香、豆粉,甘草湯下。

白話文:

疔瘡多發生在四肢,顏色發黃,膿疱內可能呈現紫黑色,起初會發癢,之後轉為疼痛,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熱。

疔瘡的產生,都是因為臟腑積聚了熱毒,邪氣在經絡之間相互搏鬥,導致血液凝滯,淤積在毛孔,手足、頭面等部位,都會根據五臟的部位而發病。疔瘡形狀像粟米,或痛或癢,嚴重者會導致全身麻木、頭暈、寒熱交替、時常嘔吐,甚至四肢沉重、心驚眼花。因為疔腫初發時,會突起一個像蓋子一樣的東西,所以稱為「疔」。疔瘡蘊含毒氣,突出約一寸,疼痛瘙癢異常,一兩天內就能迅速危害人體,其危害程度超過癰疽。

《內經》記載,白色疔瘡長在右鼻,紅色疔瘡長在舌根,黃色疔瘡長在嘴唇,黑色疔瘡長在耳前,青色疔瘡長在眼下,這是根據五色對應五臟,各自有其特定的部位。但實際上,疔瘡也可能出現在肩膀、腰部或足部等任何地方。如果長在手足頭面和關節處,則病情最危急,其他部位則相對較輕。所有疔瘡都應該用針刺入瘡瘍中心最痛處,再刺四周十幾針,讓惡血排出,然後敷藥,藥力才能通過針孔進入,療效才會更好。如果不刺破,藥力就無法進入。

如果在口腔、頰邊、舌頭上看到有像紅色或黑色珠子一樣的東西,也是疔瘡。雖然疔瘡的名目很多,但治療方法大致相同。初期應先用針刺出毒血,再將蟾酥丸或回疔錠等藥物從針孔送入,上面再貼上膏藥,然後服用飛龍奪命丹等發汗的藥物,以及五香連翹漏蘆湯等清熱解毒的藥物,並服用清心之劑。因為各種瘡瘍都屬於心火過旺,心火清除了,毒氣就能消散,病也就容易痊癒了。

追毒丹能迅速去除疔瘡,排出膿毒。

蟾酥(用酒化開)、蜈蚣(酒炙)、硇砂、白丁香(各一錢,如果沒有白丁香,就加巴豆)、雄黃(二錢)、輕粉(一錢)、硃砂(二錢,作藥丸外衣)、巴豆(七粒,去殼不去油)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用酒調成糊狀,做成麥粒大小、兩頭尖的藥丸,放入針刺的孔洞內,再用水沉膏貼敷,之後再用膏藥和生肌藥,以排出膿血毒物。如果出現黑陷漏瘡,四周壞死組織不脫落,也不長新肉的情況,則不可治療。也可用此藥追毒,去除壞死組織,長出新肉,使傷口癒合。小的疔瘡用一粒藥丸,大的疔瘡則增加用量。病情較輕者不必用針,只需用指甲輕輕刮動瘡頂,然後將藥丸放在瘡頂,再貼上水沉膏即可。讓壞死組織脫落是關鍵,此藥效力神奇。

水沉膏是用白芨粉末放在碗中,用水沉澱後,用紙貼在上面,像膏藥一樣使用,不能和生肌藥一起用。凡是用點塗藥物的,都用此膏圍繞貼敷,這樣就不會傷到好肉。

追疔奪命丹能迅速見效,使腫脹消退。

羌活、獨活、青皮(君藥)、防風(君藥)、黃連、赤芍、細辛、炙甘草、蟬蛻、僵蠶、金線重樓、澤蘭、金銀花(各等分)

如果化膿,就加入何首烏、白芷;需要通利大便的,就加入青木香、大黃、梔子、牽牛子;毒邪在下方的,就加入木瓜。以上藥材等量使用。

每次服用五錢,先取一劑,加入澤蘭、金銀花各一兩,生薑十片,將藥物搗爛,用好酒調勻,溫熱服用。不善飲酒者,可用水煎,仍然用酒水各一盞半,生薑十片煎熱服用,直到出汗為止。病情好轉後,再加大黃二錢,煎熱服用,通便一到兩次,以排出餘毒為佳。此方藥味看似不協調,但療效卻奇速如神,方子正確,百試百靈。

如有其他症狀出現,應根據情況增減藥物。如果心煩嘔吐,就加炙甘草一錢、綠豆粉一錢,用酸漿水送服。如果嘔吐噁心,就加乳香、豆粉,用甘草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