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一、醫方 (106)

回本書目錄

一、醫方 (106)

1. 5.加味苓桂朮甘湯

故仲景於上焦有微飲而短氣者,並出兩方,任人取用其一,皆能立建功效。況桂枝為宣通水飲之妙藥,茯苓為淡滲水飲之要品,又為二方之所同乎。且《金匱》之所謂短氣,乃呼氣短,非吸氣短也。何以言之,吸氣短者,吸不歸根即吐出,《神農本草經》所謂吐吸,即喘之替言也。

《金匱》之文,有單言喘者,又有短氣與喘並舉者。若謂短氣有微飲句,當兼呼氣短與吸氣短而言,而喘與短氣並舉者,又當作何解耶(惟論溢飲變其文曰氣短似言吸氣短)?

用越婢湯治風水,愚曾經驗,遇藥病相投,功效甚捷。其方《金匱》以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而愚臨證體驗以來,即非續自汗出者,用之亦可,若一劑而汗不出者,可將石膏易作滑石(分量須加重)。

白話文:

張仲景對於上焦(胸膈以上)有少量水飲導致呼吸短促的症狀,提出了兩個方子,讓人可以自行選擇使用其中一個,都能快速見效。況且桂枝是宣通水液的妙藥,茯苓是淡滲水液的重要藥材,這也是兩個方子共同使用的藥物。而且《金匱要略》所說的短氣,是指呼氣短促,不是吸氣短促。為什麼這麼說呢?吸氣短促是指吸進去的氣無法到達丹田就吐出來了,《神農本草經》所說的「吐吸」,就是喘的另一種說法。

《金匱要略》的條文中,有單獨說「喘」的,也有「短氣」和「喘」並列的。如果說「短氣有微飲」這句話,應當包含呼氣短促和吸氣短促兩種情況,那麼「喘」和「短氣」並列的情況,又該如何解釋呢?(只有在討論溢飲的時候,改變文字說「氣短」,看起來像說吸氣短促)。

我曾經用越婢湯治療風水病(因風邪引起的水腫),如果對症下藥,效果非常迅速。這個方子在《金匱要略》中是治療風水病,症狀是怕風、全身水腫、脈浮但不口渴、持續不斷地出汗、沒有明顯的發熱。而我臨床應用的經驗來看,即使不是持續不斷出汗的患者,使用這個方子也有效。如果服用一劑藥後不出汗,可以將方中的石膏換成滑石(劑量需要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