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垣醫案》~ 卷五 (13)
卷五 (13)
1. 吳宮詹少溪翁以長君秋捷受賀過勞而傷飲食
丁酉冬,宮詹少溪吳公,年七十二,以長君秋闈之捷,應酬賀者過勞過飲,又傷於犬肉,市醫概用消導之劑投之,漠如也。反加內熱。常州張氏,荊溪縉紳大家恃為鎖鑰者,至則謂公高年過勞,消劑峻而致內熱,用補可愈也。因投人參,則右脅脹痛,盡夜難支。張又謂補法不瘥,唯少行氣之味,故無功耳。
於前藥加木香、砂仁,辛熱止痛之劑,益嘔吐不止,脹痛轉劇,而大便燥結。張不自咎不認病而誤投,乃遍語縉紳相知曰:吳少翁老年膈食,非其所宜。丹溪復生,無能為也。少翁聞予在苕,而急予治,予兼程而往,至則腦之念一日也。診其脈,左弦右滑,兩手皆數,且搏指,諦視其色,神藏氣固,唯肌肉略瘦,手心甚熱。
予曰:此內傷症,非膈食症也。公曰:諸君言吐而大便燥結,食不得下,非膈而何?予曰:否,公原不熱不痛又不吐,由誤飲藥而使然耳。書云: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大便既燥而用補,非也。經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尤用辛熱,非之非也,以是而治,比之以油救火,益令其熾耳。
予見與諸醫不侔也。即與琥珀調中丸一帖,其夜脅痛稍緩,次早診之,脈仍如前。予決謂非通不可,即以龍薈丸與調中丸兼服之,五日內下黑糞十五六次,諸症悉減,飲食大進,改以保和丸,調中丸調理。念七日,公即能巾櫛,元旦命庖人治酒,榜人艤舟拉予泛於南門,持觴為予壽曰:與兄別者十六年,不憚勞涉險而赴吾急,自今以後之齒,皆兄之賜也。敢不銘心,為歡竟日。
至穀日,予乃別而復之苕。
白話文:
丁酉年冬天,宮詹少溪吳老先生,七十二歲,因為大兒子在秋季科舉考試中考中,為了應酬前來祝賀的人而過於勞累,又喝多了酒,再加上吃了狗肉,結果身體出了問題。城裡的醫生都用消食導滯的藥來治療,但都沒有效果,反而更加內熱。常州的張醫生,是當地士紳名流非常倚重的名醫,他來診治後說,吳老先生是年紀大了又過於勞累,消食的藥太過峻猛才導致內熱,用補藥就能治好。於是開了人參,但吳老先生卻右脅脹痛,整晚都難以忍受。張醫生又說,補藥沒有效果,是因為缺少一些行氣的藥味,所以才沒用。
於是在之前的藥方中加入了木香、砂仁等辛熱止痛的藥,結果吳老先生嘔吐不止,脹痛更加劇烈,大便也乾燥結塊。張醫生不認為是自己誤診,反而到處跟其他士紳說:吳老先生是老年得了膈食症,沒辦法治療了,就算華佗再世也沒用。吳老先生聽說我在苕溪,就急忙請我去治療。我趕路過去,一天就到了。診斷他的脈象,左邊弦脈,右邊滑脈,兩手的脈都跳得很快,而且搏動有力。仔细看他的氣色,精神還不錯,只是肌肉稍微瘦了一點,手心很熱。
我說:這是內傷,不是膈食症。吳老先生說:大家都說我吐,大便又乾結,食物吃不下去,這不是膈食是什麼?我說:不是的,老先生原本沒有發熱,也沒有疼痛,也不嘔吐,是因為吃錯藥才變成這樣的。《黃帝內經》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大便既然已經乾燥,還用補藥,是不對的。《黃帝內經》又說:食物吃不下去,是因為體內有火。還用辛熱的藥,更是大錯特錯,這樣治療,就像用油去救火,只會讓火燒得更旺。
我認為我的判斷和那些醫生不一樣。於是給吳老先生開了一帖琥珀調中丸,當晚他的脅痛就稍微緩解了。第二天早上診脈,脈象仍然和之前一樣。我認為必須通便,於是開了龍薈丸和調中丸一起服用。五天內,吳老先生排出了十五六次黑色的糞便,各種症狀都減輕了,飲食也恢復正常。我改用保和丸和調中丸給他調養。過了七天,吳老先生就可以梳洗打扮了。元旦那天,他讓廚師準備酒席,又叫人準備好船,拉著我到南門外,舉著酒杯祝我長壽,說:我和您分別十六年了,您不辭辛勞,冒著危險來救我,從今以後能活著,都是您的恩賜。我一定銘記在心。我們歡樂地度過了一整天。
到了吉日,我就告別吳老先生,回到了苕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