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45)
三、醫論 (45)
1. 27.少陽病小柴胡湯證
蓋少陽之病由汗解,原非正路,而其留於脅下之邪作汗解尤難,乃至服小柴胡湯後,本欲上透膈膜,因下後氣虛,不能由上透出,而其散漫於手少陽者,且又以同類相招,遂於蓄極之時而開旁通之路,此際幾有正氣不能勝邪氣之勢,故汗之先必發熱而振動,此小柴胡湯方中所以有人參之助也。是以愚用此方時,於氣分壯實者,恆不用人參,而於誤服降藥後及氣虛者,則必用人參也。
人身之膜原,無處不相聯絡,女子之胞室亦膜也。其質原兩膜相合,中為夾室,男女皆有,男以化精,女以通經,故女子之胞室亦曰血室。當其經水初過之時,適有外感之傳經者乘虛襲入,致現少陽證病狀,亦宜治以小柴胡湯,《傷寒論》中亦曾詳論之矣。
《傷寒論》原文: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之病既自陽明傳少陽矣,間有遵少陽之法治之,其證復轉陽明者,此雖僅見之證,亦宜詳考治法。
《傷寒論》原文: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喻嘉言曰:風寒之邪,從陽明而傳少陽,起先不渴,里證未具,及服小柴胡湯已,重加口渴,則邪還陽明,而當調胃以存津液矣。然不曰攻下,而曰以法治之,意味無窮。蓋少陽之寒熱往來,間有渴證,倘少陽未罷而恣言攻下,不自犯少陽之禁乎?故見少陽重轉陽明之證,但云以法治之,其法維何?即發汗利小便已,胃中躁煩,實大便難之說也。
若未利其小便,則有豬苓、五苓之法,若津液熱熾,又有人參白虎之法,仲景圓機活潑,人存政舉,未易言矣。
少陽證,不必皆傳自陽明也。其人若膽中素有積熱,偶受外感,即可口苦、心煩、寒熱往來,於柴胡湯中加生石膏、滑石、生杭芍各六錢,從小便中分消其熱,服後即愈。若其左關甚有力者,生石膏可用至一兩(小柴胡湯證宜加石膏者甚多,不但此證也),自無轉陽明之虞也。
小柴胡湯本為平和之劑,而當時醫界恆畏用之,忌柴胡之升提也。即名醫若葉天士,亦恆於當用柴胡之處避而不用,或以青蒿代之。誠以古今之人,稟賦實有不同,古人稟質醇厚,不忌藥之升提,今人體質多上盛下虛,上焦因多有浮熱,見有服柴胡而頭疼目眩者,見有服柴胡而齒齦出血者,其人若素患吐血及腦充血證者,尤所忌服。至愚用小柴胡湯時,恆將原方為之變通,今試舉治驗之數案以明之。
同莊張××,少愚八歲,一方之良醫也。其初習醫時,曾病少陽傷寒,寒熱往來,頭疼發熱,心中煩而喜嘔,脈象弦細,重按有力。愚為疏方調治,用柴胡四錢,黃芩、人參、甘草、半夏各三錢,大棗四枚,生薑三大片,生石膏一兩,俾煎湯一大盅服之。
白話文:
少陽病的治療,如果用發汗的方式來解決,其實並不是正確的方法。特別是當邪氣停留在脅肋部位時,用發汗更難以奏效。即使服用小柴胡湯後,本來應該讓邪氣往上透出體外,但如果因為用了瀉下的藥物而導致身體虛弱,邪氣就無法向上透出,反而會散布到手少陽經脈。這些邪氣還會互相吸引,最終在積聚到一定程度時,會開闢其他的途徑發散出去。這時,正氣幾乎無法抵抗邪氣的勢力,所以發汗之前一定會先出現發熱和顫抖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小柴胡湯中要加入人參來輔助的原因。因此,我在使用這個方子時,對於身體強壯的人,通常不會使用人參;但如果病人因為誤服降氣的藥物導致身體虛弱,就一定要使用人參。
人體內的膜狀組織是相互連接的,女子的子宮也是膜狀組織。它由兩層膜合在一起,中間形成一個夾層。無論男女都有,男性用來產生精液,女性則用來月經。所以女性的子宮又稱為血室。當女性剛結束月經時,如果正好有外感病邪侵入,就會乘虛而入,引起少陽病的症狀,這時候也應該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傷寒論》中也有詳細的論述。
《傷寒論》原文說:「婦女得了傷風,七八天後持續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而且發作時間有規律,正值月經剛結束時,這是邪熱進入血室的表現。體內的血一定會凝結,所以會像瘧疾一樣,發作時間有規律,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傷寒病從陽明經傳到少陽經後,有時會用治療少陽病的方法治療,但卻又轉回陽明經。這種情況雖然不多見,但也應該仔細考慮治療方法。
《傷寒論》原文說:「服用柴胡湯後,如果出現口渴的症狀,這表示病情轉回陽明經,應該用治療陽明病的方法治療。」
喻嘉言說:「風寒邪氣從陽明經傳到少陽經,起初不會口渴,內部症狀還不明顯。但服用小柴胡湯後,如果口渴加重,就表示邪氣又回到陽明經,應該用調理腸胃的方法來保存體液。但《傷寒論》沒有說用攻下的方法,而是說「以法治之」,這裡面包含的意義很深。因為少陽病的忽冷忽熱症狀,有時也會伴有口渴,如果少陽病還沒好就擅自攻下,不就違背了治療少陽病的禁忌嗎?所以當看到少陽病又轉回陽明經時,只是說要「以法治之」,那具體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指發汗、利尿後,如果胃部煩躁、大便困難,就要用其他方法治療。
如果沒有利小便,可以用豬苓湯、五苓散;如果津液熱盛,可以用人參白虎湯。張仲景的醫術靈活多變,根據病人的情況調整治療方法,是很難用言語來完全描述的。」
少陽病不一定都從陽明經傳來。如果患者本身膽中就有積熱,又恰好受到外邪侵襲,就可能出現口苦、心煩、忽冷忽熱的症狀。這時可以在柴胡湯中加入生石膏、滑石、生杭芍各六錢,從小便中排出熱邪,服藥後就會痊癒。如果左手的寸關脈搏很有力,生石膏可以用到一兩(小柴胡湯證適合加石膏的情況很多,不僅僅只有這個例子),這樣就不會有轉成陽明病的風險。
小柴胡湯本來是一種很平和的方劑,但當時的醫生們卻常常害怕使用,他們忌諱柴胡的升提作用。即使是像葉天士這樣的名醫,在應該用柴胡的時候,也常常避開不用,或者用青蒿來代替。這是因為古人和現代人的體質確實有所不同。古人的體質純厚,不怕藥物的升提作用,但現代人的體質大多是上盛下虛,上焦往往有虛熱,有人服用柴胡後會出現頭痛、頭暈,甚至牙齦出血的情況。如果患者本身就有吐血或腦充血的病史,就更不能服用柴胡了。所以我在使用小柴胡湯時,常常會對原方進行調整。下面我舉幾個我實際治療過的案例來說明。
我的同鄉張某某,比我小八歲,是當地一位很有名的醫生。他剛開始學醫的時候,曾患少陽傷寒,出現忽冷忽熱、頭痛發熱、心中煩悶、想嘔吐的症狀,脈象細弦,重按有力。我為他開了藥方進行調理,用了柴胡四錢,黃芩、人參、甘草、半夏各三錢,大棗四枚,生薑三大片,生石膏一兩,煎成一大碗湯讓他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