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44)
三、醫論 (44)
1. 27.少陽病小柴胡湯證
《傷寒論》原文: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此節載太陽篇)
【小柴胡湯方】,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用小柴胡湯加減法: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復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附錄】後世用小柴胡湯分量
柴胡(八錢),黃芩(三錢),人參(三錢),甘草(三錢),清半夏(四錢),生薑(三錢切),大棗(四枚擘)
小柴胡證喜嘔者,不必作嘔吐也,但常常有欲嘔之意,即為喜嘔。是以愚治傷寒,遇有覺噁心而微寒熱往來者,即投以小柴胡湯,一劑而愈。此《傷寒論》所謂:「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也。
方中重用柴胡,正所以助少陽之樞轉以引邪外出也。猶恐其樞轉之力或弱,故又助以人參,以厚其上升之力,則少陽之邪直能隨少陽之氣透膈上出矣。用半夏者,因其生當夏半,能通陰陽、和表裡,且以病本喜嘔,而又升以柴胡、助以人參,少陽雖能上升,恐胃氣亦因之上逆,則欲嘔之證仍難愈,用半夏協同甘草、薑、棗降胃兼以和胃也。用黃芩者,以其形原中空,故善清軀殼之熱,且亦以解人參之偏熱也。
小柴胡湯證,原忌發汗,其去滓重煎者,原所以減柴胡發表之力,欲其但上升而不外達也。乃太陽篇一百零三節,服小柴胡湯後,竟有發熱汗出之文,讀《傷寒論》者,恆至此而生疑,註疏家亦未見有詳申其義者,今試錄其原文細研究之。
《傷寒論》原文:凡柴胡湯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服小柴胡湯,以引少陽之邪透膈上出而無事出汗,原為小柴胡湯證治法之正規。然藥力之上升透膈頗難,必賴其人之正氣無傷,藥借正氣以運行之而後可以奏效。至誤下者,足少陽之邪多散漫於手少陽三焦脂膜之中,仍投以小柴胡湯,其散漫於手少陽者,遂可借其和解宣通之力,達於太陽而汗解矣。
其留於脅下板油中者,因誤降傷氣,無力上達,亦遂借徑於手少陽而隨之汗解,故於汗出上特加一卻字,言非發其汗而卻由汗解,此乃因誤下之後而使然,以明小柴胡湯原非發汗之藥也。其汗時必發熱蒸蒸而振者,有戰而後汗意也。
白話文:
少陽病小柴胡湯證
這個病症在發病後的五六天,可能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會忽冷忽熱,胸口和兩側肋骨感到脹滿不舒服,不想說話、沒食慾,心裡煩躁,容易想吐。也可能出現其他情況,像是胸悶但不一定想吐、口渴、肚子痛、肋骨下方感覺硬硬的、心悸、小便不順暢、不口渴但身體微微發熱,或是咳嗽。遇到這些情況,就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小柴胡湯的組成: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炙甘草(三兩)、半夏(半升,洗過)、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
將以上七種藥材加入一斗二升的水煮,煮到剩六升時,把藥渣濾掉,再把藥液煮到剩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天喝三次。
小柴胡湯的加減變化:
- 如果胸悶但不嘔吐,就去掉半夏和人參,加入一個栝樓果實。
- 如果口渴,就去掉半夏,加入人參(總共四兩半)和栝樓根四兩。
- 如果肚子痛,就去掉黃芩,加入芍藥三兩。
- 如果肋骨下方感覺硬硬的,就去掉大棗,加入牡蠣四兩。
- 如果心悸、小便不順暢,就去掉黃芩,加入茯苓四兩。
- 如果不口渴,身體微微發熱,就去掉人參,加入桂枝三兩,喝藥後微微出汗就會好。
- 如果咳嗽,就去掉人參、大棗和生薑,加入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後世使用小柴胡湯的劑量:
柴胡(八錢)、黃芩(三錢)、人參(三錢)、甘草(三錢)、清半夏(四錢)、生薑(三錢,切片)、大棗(四枚,掰開)。
關於「喜嘔」的解釋:
「喜嘔」並不是指真的會吐出來,而是指常常有想吐的感覺。所以我治療傷寒時,只要遇到病人感到噁心,同時又忽冷忽熱的,就用小柴胡湯,通常喝一次藥就會好。《傷寒論》說:「傷寒中風,只要出現柴胡證的其中一個症狀,就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不必全部症狀都出現。」
小柴胡湯的藥理分析:
方中大量使用柴胡,目的是幫助少陽經的氣機運轉,讓邪氣可以散發出去。為了避免氣機運轉的力量不足,所以加入人參來加強上升的力量,這樣少陽經的邪氣就可以順著氣機,往上穿透膈膜而散出。使用半夏是因為它在夏天中間生長,可以溝通陰陽、調和表裡,而且這個病本來就容易想吐,加上使用柴胡和人參來提升氣機,雖然少陽經的氣機可以上升,但可能會導致胃氣跟著上逆,使想吐的症狀更難好轉,所以用半夏來協同甘草、生薑、大棗,來下降胃氣、調和脾胃。使用黃芩是因為它的形狀中空,可以清熱,也可以平衡人參的熱性。
小柴胡湯的病症,原本就忌諱使用發汗的藥物。把藥渣濾掉後再煎一次,是為了減少柴胡的發散力量,讓它只是提升氣機,而不是往外散發。但是《傷寒論》太陽篇第一百零三條提到,服用小柴胡湯後,竟然有發熱、出汗的情況,讓讀《傷寒論》的人感到疑惑,註解的人也沒有詳細解釋。現在我試著分析原文。
《傷寒論》原文說:「凡是柴胡湯證,卻用了瀉下的方法,如果柴胡證狀還沒消失,再用柴胡湯,就會身體發熱,然後出汗而痊癒。」
服用小柴胡湯的目的是引導少陽的邪氣向上穿透膈膜而散出,本來不會出汗,這是小柴胡湯治療的正常途徑。但藥力要向上穿透膈膜不容易,必須依靠病人本身的正氣沒有損傷,藥物才能藉由正氣的運行而發揮作用。如果誤用了瀉下的方法,足少陽經的邪氣會散漫在手少陽三焦的脂肪膜中,這時再用小柴胡湯,它就可以藉由調和宣通的力量,將散漫在手少陽經的邪氣引到太陽經,然後通過發汗而痊癒。
至於那些停留在肋骨下脂肪中的邪氣,因為誤用瀉下而損傷了正氣,無力向上散出,也可以經由手少陽經而隨之發汗。所以,在「汗出」之前特別加了一個「卻」字,表示並非主動發汗,而是通過發汗而痊癒。這是因為誤用瀉下之後才導致的,說明小柴胡湯本來不是發汗的藥物。出汗時一定會發熱,身體顫抖,表示是先有戰慄,然後才發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