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 卷六 (17)
卷六 (17)
1. 飲食
水穀入胃,其濁者為渣滓,下出幽門,達大小腸,而為糞,以出於穀道;其清者,倏然而化,依脾氣而上升於肺,其至清而至精者,由肺而灌溉乎四體,為汗液津唾,助血脈,益氣力,為生生不息之運用也。其清中之濁者,下入膀胱而為溺。此虞天民醫學正傳所論,其言水穀消化之道甚明。
故全錄之。凡食不化者,責之於脾,六君子湯主之。水不化者,責之於肺,二陳湯,加防己桑皮桔梗木通治之。消渴者肺火也,甘露飲加花粉治之。消穀者胃火也,白虎湯,加黃連人參枳殼厚朴生地黃治之。飲一溲二,為下消,腎虛也,腎氣丸主之。食入即吐,為火逆,瀉心湯加生薑竹瀝治之。
但用水漱口,而不欲飲者,多是經脈中有瘀血,宜四物湯,加紅花血通乾漆冰片蔥白桃仁治之。食入良久,翻胃吐出,或不化而飧泄者,為脾不磨食,六君子湯,加肉豆蔻破故紙吳茱萸五味子治之。
夫人之所以能化食思食者,全賴胃中之津液。吾於總論已詳言之,有津液則能化食,能納食,無津液則食停不化。觀停食病,食入反吐,糞如羊屎,可知無津液則食不能化之故矣。觀噤口痢,咽乾津竭,食不得下,可知無津液則食不能納之故矣。痢證噤口者,另詳便血門。膈食不化。
以及血虛津枯,不思飲食者,宜用左歸飲,加天花粉人參玉竹黨參蓮米白芍芝麻治之。
一凡平人內傷飲食,多是中寒洞泄,治宜理中湯,平胃散,以溫燥之。若失血之人,內傷飲食,則反多壅實生熱之證,往往手足潮熱,口乾氣逆,衝脈作咳。若用溫燥之藥,不惟飲食不化,且更加壅熱矣。用小柴胡湯,加枳殼厚朴大黃,輕則加萊菔子麥芽。越鞠丸加減亦治之。
白話文:
食物進入胃裡後,混濁的部分會變成食物殘渣,從胃的出口(幽門)往下進入小腸和大腸,最後形成糞便,從肛門排出。而清澈的部分則迅速地被消化吸收,依靠脾的運化功能上升到肺部。其中最清澈精微的部分,會由肺散佈到全身各處,成為汗液、唾液,幫助血液運行,增強氣力,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清澈部分中較混濁的則下降到膀胱,變成尿液。以上是《虞天民醫學正傳》中對於食物消化過程的描述,非常清楚明瞭,所以完整地記錄下來。
凡是食物消化不良,要歸咎於脾的虛弱,可以用六君子湯來治療。水分代謝不好,則要歸咎於肺的功能失調,可用二陳湯,再加上防己、桑皮、桔梗、木通等藥材來治療。患有消渴症(糖尿病)是肺火旺盛,可以用甘露飲加上花粉來治療。而容易消化過快、感到飢餓則是胃火旺盛,可以用白虎湯,再加上黃連、人參、枳殼、厚朴、生地黃等藥材來治療。如果喝一杯水卻排出兩次小便,這是下消的症狀,是腎虛導致的,可以用腎氣丸來治療。如果食物吃進去就吐出來,這是火氣上逆,可以用瀉心湯加上生薑、竹瀝來治療。
如果只是用水漱口卻不想喝水,多半是經絡中有瘀血,可以使用四物湯,再加上紅花、血通、乾漆、冰片、蔥白、桃仁等藥材來治療。如果食物吃下去很久才吐出來,或是消化不良導致腹瀉,這是脾胃的運化功能不足,可以用六君子湯,再加上肉豆蔻、破故紙、吳茱萸、五味子等藥材來治療。
人之所以能夠消化食物,並感到想吃東西,完全依靠胃中的津液(消化液)。我已經在總論中詳細說明過了。有津液就能消化食物,也能夠接受食物;沒有津液就會導致食物停滯不消化。觀察食物停滯不消化的疾病,會發現患者吃進去就吐出來,糞便像羊屎一樣,由此可知沒有津液就無法消化食物的道理。觀察噤口痢疾,會發現患者咽喉乾燥、津液枯竭,食物難以下嚥,由此可知沒有津液就無法接受食物的道理。至於痢疾導致無法進食的情況,在便血門會有更詳細的說明。至於因胸膈食滯不化,以及血虛津液枯竭而不想吃東西的情況,則可以使用左歸飲,加上天花粉、人參、玉竹、黨參、蓮米、白芍、芝麻等藥材來治療。
一般人因為飲食不當而導致內傷,多半是屬於中寒導致腹瀉,可以用理中湯、平胃散等溫燥的藥方來治療。但如果是有失血情況的人,因為飲食不當導致內傷,反而容易出現氣血壅塞、產生熱象的症狀,常常會出現手足潮熱、口乾、氣逆、衝脈作咳等情況。如果用溫燥的藥物來治療,不但無法消化食物,反而會加重壅塞和熱象。這時應該使用小柴胡湯,加上枳殼、厚朴、大黃等藥材;情況較輕微的則可以加上萊菔子、麥芽。或者可以用加減過的越鞠丸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