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血證論》~ 卷八 (13)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3)

1. 卷八

指迷茯苓丸

茯苓(五錢),風化硝(三錢),半夏(三錢),枳殼(一錢)

腎著湯

白朮,紅棗,甘草,附子(各等分)

天靈蓋散

天靈蓋(檀香水洗酥炙三錢),檳榔(二錢),阿魏(一錢),麝香(少許),安息香(一錢),甘遂(一錢),硃砂(一錢)

上為末。用桃枝柳枝桑根皮榴根皮蔥白薤白。童便煎湯送下三錢。忍吐待下。子時服。巳時當下癆蟲。更進一服除根。如瀉不止。用龍骨黃連末。白湯下以止之。白粥補之。今不用天靈蓋。以虎頭骨代之。再加鰻魚骨。是尤理得心安。

黃連解毒湯

黃連(三錢),黃芩(三錢),黃柏(二錢),梔子(三錢)

通治三焦之熱。內外證加減隨宜。

五皮飲

陳皮,茯苓皮,姜皮,桑皮,大腹皮

各等分煎服。

瀉白散

地骨皮(三錢),生桑皮(三錢),糯米(四錢)

肺為火克。以此生金。清火利水。水清火自降矣。

五淋散

山梔子(三錢),車前子(三錢),當歸尾(三錢),甘草(一錢)

心遺熱於小腸。結而為淋。以此清心平肝利水。

四逆湯

乾薑(三錢),附子(三錢),甘草(一錢)

膽腎陽虛。四肢逆冷。下利不止。以此溫之。

小溫經湯

當歸(三錢),白芍(二錢),阿膠(三錢),川芎(一錢),人參(三錢),丹皮(三錢),麥冬(三錢),半夏(二錢),吳萸(一錢),生薑(一錢),桂枝(二錢),甘草(一錢)

此為調經第一方。行血消瘀散寒降痰。溫利而不燥烈。為去瘀之妙藥。

理中湯

白朮(三錢),人參(三錢),乾薑(二錢),甘草(一錢)

霍亂吐瀉腹痛。中土虛寒。以此溫補之。

人參敗毒湯

人參(二錢),羌活(二錢),獨活(一錢),柴胡(二錢),前胡(一錢),枳殼(一錢),桔梗(二錢),川芎(一錢),雲苓(二錢),甘草(一錢)

散寒發汗。兼利痰飲。

白話文:

[卷八]

指迷茯苓丸

茯苓(十五克),風化硝(九克),半夏(九克),枳殼(三克)

腎著湯

白朮、紅棗、甘草、附子(各等量)

天靈蓋散

天靈蓋(用檀香水洗過後酥炸,九克),檳榔(六克),阿魏(三克),麝香(少許),安息香(三克),甘遂(三克),硃砂(三克)

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桃枝、柳枝、桑根皮、石榴根皮、蔥白、薤白,加上童子小便煎湯,送服藥粉九克。服藥後,即使想吐也要忍住,等待藥力發作。在子時(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服藥,巳時(早上九點到十一點)應會排出癆蟲。再服一次藥以徹底根除。如果腹瀉不止,用龍骨和黃連磨成粉末,用白開水送服來止瀉,再喝白粥來補充體力。現在不用天靈蓋,改用虎頭骨代替,再加入鰻魚骨,這樣更合理也更讓人安心。

黃連解毒湯

黃連(九克),黃芩(九克),黃柏(六克),梔子(九克)

可以治療全身三焦的熱證,內外證候可隨病情需要增減藥材。

五皮飲

陳皮、茯苓皮、生薑皮、桑白皮、大腹皮

各等量煎服。

瀉白散

地骨皮(九克),生桑白皮(九克),糯米(十二克)

肺部受到火邪克制,用此方能生金(指肺氣),清熱利水,水清則火自然降。

五淋散

山梔子(九克),車前子(九克),當歸尾(九克),甘草(三克)

心臟的熱邪遺留到小腸,結聚而成淋病。用此方能清心、平肝、利水。

四逆湯

乾薑(九克),附子(九克),甘草(三克)

膽和腎的陽氣虛弱,導致四肢冰冷、腹瀉不止,用此方來溫補陽氣。

小溫經湯

當歸(九克),白芍(六克),阿膠(九克),川芎(三克),人參(九克),丹皮(九克),麥冬(九克),半夏(六克),吳茱萸(三克),生薑(三克),桂枝(六克),甘草(三克)

這是調經的首選方劑,能活血化瘀、散寒降痰,溫和而不會過於燥熱,是去除瘀血的妙藥。

理中湯

白朮(九克),人參(九克),乾薑(六克),甘草(三克)

霍亂導致的嘔吐、腹瀉、腹痛,是中焦脾胃虛寒的表現,用此方來溫補。

人參敗毒湯

人參(六克),羌活(六克),獨活(三克),柴胡(六克),前胡(三克),枳殼(三克),桔梗(六克),川芎(三克),茯苓(六克),甘草(三克)

能散寒發汗,同時也能調理痰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