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六 (10)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0)

1. 癘風證十二

【歌】癩疾原來即癘風,遍身疙瘩癢生蟲。須臾鼻塌眉毛墮,暴酷應知惡氣鍾。

【論】夫癘風者,大風也,古名曰癩。受得天地殺物之風,暴悍酷烈可畏。然血隨氣化,氣既不施,血為之聚,血聚則肉爛生蟲,須臾鼻崩眉墮,不外乎陽明一經,蓋陽明無物不受故也。風之入人也,氣受之則上身多;血受之則下身多;氣血俱受,上下俱多。甚重,自非醫者神手,病者鐵心,罕有免於死者。

按法治之,尤當絕厚味,忌酒色,不致再發,再發則無救矣。知命者可以守此戒乎?

在上多

在上多者,醉仙散,取臭涎惡血於齒縫出。

醉仙散

治大風之神藥。

胡麻仁(半兩),牛蒡子(半兩),蔓荊子(半兩),防風(半兩,去蘆),枸杞子(半兩,以上五味同炒黑色),栝蔞根(半兩),苦參(半兩),白蒺藜(半兩,炒)

末之,每一兩加輕粉一錢拌勻,大人用一錢,空心,日午、臨臥各一服,茶湯調下,五、七日效,量大小虛實,加減與之。

在下多

在下多,通天再造散,取陳蟲惡物穀道中出。

通天再造散

錦紋大黃(一兩),角刺(一兩半,獨生黑大者),鬱金(半兩),白牽牛(取頭末六兩,半生半熟),

末之,每服二錢,臨臥冷酒調,日未出時面東服,以淨桶伺候,泄出蟲,如黑色,年久根深,赤色日近者,二、四日又進一服,直候無蟲,則絕根矣。

通治

癘風通用升麻散。取汗,浮萍散。

白芷(二錢),當歸(二錢),熟半夏(二錢),白茯苓(二錢),蒼朮(一兩),乾葛(一兩),升麻(一兩),桔梗(一兩),枳殼(五錢),乾薑(五錢),大黃(五錢,蒸),白芍藥(七錢),陳皮(兩半),甘草(兩半)

每服四錢,生薑、燈草煎服。

浮萍散

治癩風

浮萍(一兩),荊芥(半兩),麻黃(去根、節,半兩),川芎(半兩),甘草(半兩)

末之,每一兩,水二鍾,入蔥白、豆豉煎服,汗出則愈。

白話文:

【歌訣】原本所稱的癩疾就是現在說的癘風,患者全身長滿疙瘩且奇癢無比,宛如被蟲咬一般。病情發展迅速,鼻子塌陷,眉毛脫落,這種極度惡化的症狀,正是受到邪惡氣息影響的結果。

【討論】所謂的癘風,是一種嚴重的風濕疾病,在古時候就稱為癩病。這種疾病是由天地間能摧毀生命的風所引發,其強烈程度令人害怕。然而,氣血是相輔相成的,一旦氣血運行受阻,血液就會聚集在某處,造成局部組織腐爛,滋生細菌或寄生蟲。短時間內,鼻子會塌陷,眉毛會脫落,這都是因為陽明經絡受到影響,因為陽明經絡對外來物質接受性較高。當風進入人體,如果隻影響到氣,通常會在上半身產生反應;如果隻影響到血,則反應會出現在下半身;若是氣血同時受到影響,那麼全身都會出現反應。病情嚴重時,除非醫生有高超的技術,病人有堅韌的意志,否則很少有人能逃過死劫。

按照正確的治療方式,患者必須嚴格忌口,避免酒精和辛辣食物,這樣才能防止病情復發。若病情再次爆發,那將無法挽救。對於瞭解自身命運的人來說,應該遵守這樣的戒律吧?

上半身症狀較重

若上半身症狀較重,可以使用醉仙散,這種藥物能幫助清除牙縫中的惡臭分泌物及壞血。

醉仙散

這是治療嚴重風濕疾病的神藥。

藥方包含:胡麻仁、牛蒡子、蔓荊子、防風(需去除蘆)、枸杞子,各半兩,五種藥材一起炒至黑色;栝蔞根、苦參、白蒺藜各半兩(白蒺藜需炒)。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一兩藥粉加入一錢輕粉,充分攪拌均勻。成人每次服用一錢,分別在早晨空腹、中午和睡前各服用一次,以茶湯送服。服用五到七天後可見效,根據病情輕重和身體狀況,調整用量。

下半身症狀較重

若下半身症狀較重,可使用通天再造散,這種藥物能幫助排出腸道中的陳舊蟲卵等異物。

通天再造散

藥方包含:錦紋大黃一兩、角刺一兩半(選獨生且黑色大的)、鬱金半兩、白牽牛六兩(其中一半生用,一半熟用)。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睡前以冷酒送服,次日清晨面向東方服用,準備一個清潔的容器等候排泄,若排出的物質呈黑色,表示病根已深,若為紅色,則表示病情較新。每兩到四天再服用一次,直到完全排出蟲卵,即可斷根。

全面治療

癘風的全面治療可用升麻散,若要出汗,則可用浮萍散。

藥方包含:白芷、當歸、熟半夏、白茯苓各二錢,蒼朮、乾葛各一兩,升麻、桔梗、枳殼各一兩,乾薑、大黃各五錢(大黃需蒸過),白芍藥七錢,陳皮、甘草各兩半。

每次服用四錢,以生薑和燈芯草煎煮後服用。

浮萍散

這是治療癩風的藥方。

藥方包含:浮萍一兩,荊芥、麻黃(去根、節)、川芎、甘草各半兩。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以兩碗水煮沸,加入蔥白和豆豉煎煮後服用,若能出汗,則病情有望痊癒。

2. 腸風臟毒證十三

【歌】腸風臟毒從何別?腸胃停寒與蓄熱。血濁色黯臟毒因,蘊毒於中幾蓂莢。腸風血色清且鮮,外邪隨感而隨泄。

【論】人之腸胃不虛,則邪氣無由而入。或坐臥風濕,醉飽房勞,生冷停寒,酒面積熱,以致榮血失道,滲入於大腸之經,此腸風、臟毒之所由作也。故挾熱下血暴發者,則血色清鮮,腹中有痛;若挾寒而下血兼積久者,則血色凝濁而色黯,腹內微痛。故暴病則為腸風,蓋腸風者,邪從外入,隨感而隨見是也;積久始發,濁者為臟毒,蓋臟毒者,久積其毒而始發是也。有先血後便者,其血來也近;先便後血者,其血來也遠。

俗謂糞前、糞後,非也。若臟毒證積熱日久,忽鬱於寒,實非寒也,不可以標寒而用熱劑也。

腸風

丹溪云:腸風獨在胃、大腸出。若兼風者,蒼朮、秦艽、香附之類。便血久遠傷血致虛,並麻風、癬瘡見於面者,椿皮丸。又方腸風下血,香附一兩、枳殼七錢、芎、歸各五錢、槐角、甘草各二錢,薑、棗煎服。

椿皮丸

治腸風致虛。

龜板(二兩,酥炙),升麻(五錢),香附(五錢),白芍藥(兩半),側柏葉(一兩),椿根白皮(七錢半)

末之,粥丸桐子大,每服六十丸,以四物湯加白朮、黃連、甘草、陳皮作末調湯送下。

臟毒

寒食積毒於腸,日久始發,曰臟毒。積熱者,三黃丸。協濕,地榆丸。協寒,敗毒散。次以芎歸湯隨其寒熱而調之。熱加茯苓、槐花;寒加木香、茯苓。(方見頭痛。)收功,四物湯加參、耆、槐角。

三黃丸

治積熱便血。

蒼朮(一兩半),陳皮(一兩半),黃連(七錢半),連翹(半兩)

末之,生地搗爛糊丸,桐子大,白湯下。

地榆丸

治臟毒挾濕者。

白朮(半兩),黃柏(炒,二錢),生地黃(二錢),白芍藥(二錢),地榆(二錢),黃芩(炒,二錢),香附(二錢)

共末,蒸餅為丸。

敗毒散

治協寒便血。

羌活(一錢,去蘆),獨活(一錢,去蘆),柴胡(一錢,去毛),前胡(一錢,去蘆),枳殼(炒,八分),茯苓(八分,去皮),川芎(七分),甘草(五分,炙),桔梗(八分,去蘆)

姜三片,水二鍾,煎一鍾服。

白話文:

【歌謠】腸風和臟毒如何區別?它們源於腸胃中的寒氣停留和熱氣積聚。臟毒導致血液混濁、顏色深暗,那是因為毒素在體內積聚,就像一個個的莢莢。而腸風引發的出血,血色清新鮮艷,這是因為外來的邪氣隨即引起排泄。

【討論】人的腸胃如果健康,邪氣就沒有侵入的機會。但若是長時間處於潮濕環境,或是醉酒、過飽、過勞、食用生冷食物導致寒氣停留,或是飲酒、辛辣食物造成熱氣積累,這些都可能導致血液流失正常路徑,滲入大腸的血管,進而產生腸風和臟毒。因此,如果是由熱氣引起的急性出血,血色通常較為鮮明,且腹部會有疼痛感;若是因寒氣導致長期出血,血色會變得凝固混濁且顏色偏暗,腹部的疼痛感較輕微。所以,急性發病的情況稱為腸風,因為腸風是由外來邪氣引起,且隨即出現症狀;長期積累後才發病的情況稱為臟毒,因為臟毒是毒素在體內積累一段時間後才爆發。如果血先於糞便排出,表示出血位置較近;糞便先於血排出,表示出血位置較遠。

俗語說的糞前、糞後,其實並不正確。若臟毒患者長期熱氣積聚,突然受到寒氣影響,這時實際上並不是寒氣問題,不能單純依表面寒象而使用溫熱的藥物。

【腸風】

丹溪先生指出:腸風主要發生在胃和大腸。如果同時伴隨風邪,可以使用蒼朮、秦艽、香附等藥物。長期出血導致血虧虛弱,或是患有麻風、面部皮膚病的患者,可以使用椿皮丸。另一個治療腸風出血的方子,使用香附、枳殼、芎、歸、槐角、甘草等藥材,與薑、棗一同煎煮服用。

椿皮丸

用於治療腸風導致的虛弱。

藥材包括:酥炙龜板、升麻、香附、白芍藥、側柏葉、椿根白皮。

將藥材磨成粉末,再用粥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六十粒,用四物湯加上白朮、黃連、甘草、陳皮的湯水送服。

【臟毒】

寒食積毒在腸胃中,經過一段時間才爆發,這種情況稱為臟毒。對於熱氣引起的出血,可以使用三黃丸。若是伴有濕氣,可以使用地榆丸。若是伴有寒氣,可以使用敗毒散。接著再根據寒熱狀況,使用芎歸湯進行調理。熱氣重的可添加茯苓、槐花;寒氣重的可添加木香、茯苓。(相關方子請參考頭痛篇。)最後,使用四物湯加上參、耆、槐角來鞏固療效。

三黃丸

用於治療熱氣引起的出血。

藥材包括:蒼朮、陳皮、黃連、連翹。

將藥材磨成粉末,再用生地黃搗爛成糊,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用白開水送服。

地榆丸

用於治療臟毒伴有濕氣的情況。

藥材包括:白朮、黃柏、生地黃、白芍藥、地榆、黃芩、香附。

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再用蒸餅做成丸子。

敗毒散

用於治療伴有寒氣的出血。

藥材包括:羌活、獨活、柴胡、前胡、炒枳殼、茯苓、川芎、炙甘草、桔梗。

加入三片薑,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