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三 (5)
卷三 (5)
1. 諸血證二
生地黃散
治痰火鬱結,衄血、咯血、吐血,陰虛陽亢。
枸杞子(五分),軟柴胡(五分),黃連(炒,五分),地骨皮(五分),天門冬(五分),白芍藥(五分),甘草(炒,五分),黃芩(炒,五分),黃耆(五分),生地黃(五分),熟地黃(五分)
太平丸(方見虛勞門。)
吐血
吐血者,嘔出全血是也。
達按:經云:心主血,而不能藏,夜則復歸於肝。肝藏血,而不能主,晝則聽令於心。心為君,肝為相,君火一動,相火從之,相火一動,六經之火從之。火動,則血隨以動,火升,則血隨以升。善調攝者,寡欲節勞,常使君火不動,相火隱伏。火伏,則血隨以伏矣,何病之有?惟不知命者,不自量其血氣之強弱,本元之虛實,奔走道路而不憚其勞,縱情女色而強努其力,以有限之精神,而供無窮之作用。六經受傷,血液流迸,聚於兩脅胸臆之間,乘火而升。
其傷重者,從夾脊而上,如潮湧至,勢不可遏,法當從其出,不可強為之御也。蓋所出之血,皆敗血也,縱能止之,亦不歸經,久當復出,故不可御。必服以消血之藥,佐以潤下之劑,使其敗血下行,乃服止血之劑,以杜其根,服補血之劑,以還其元,庶可以收全功也。
花蕊石散(方見勞瘵條。)
四生丸
治吐血、衄血,陽乘於陰者。
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各等分)
上研,為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
麥門冬飲子
治氣虛吐血,或血虛不能攝血者。
麥冬(去心,一錢),黃耆(蜜炙,一錢),當歸身(五分),人參(五分),生地黃(五分),五味子(十粒,杵)
上銼,一劑,水煎服。
血不止加阿膠、炒蒲黃、白茅花。兼痰加貝母、桔梗。
丹溪方
治嘔血,衄血,一切火載血升,上行之證。
四物加山梔、童便、薑汁,或用韭汁,童便相和飲之。
衄血
衄血,鼻中出血也。夫氣血調和,則循環經絡。若勞傷元氣,陰虛火動,氣逆於肺,則血隨鼻而衄也,犀角地黃湯主之。經云: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是火邪勝也。身涼,脈靜者易治,是正氣復也。
犀角地黃湯
治熱鬱不解,泛行經絡,或流腸胃,隨氣湧泄,以致衄血,吐血,或為便血,或為蓄血等證。
犀角(上),生地黃(中),芍藥(中),丹皮(下)
上銼,水煎溫服。
若活血,加桃仁、紅花。若止血,加黃連、山梔。止衄,加黃芩、茅花。破瘀血,加桃仁、大黃,用此者,恐桃仁承氣太峻故也。如吐、衄血甚,不止者,用茅根、側柏、藕三味搗汁,磨京墨入本方調服即止。鼻衄不止者,外用劫法:用水紙搭在鼻沖,隨用山梔炒黑,牡蠣、龍骨火煅,京墨、百草霜共為細末,加血餘燒灰各等分,用茅花水濕蘸藥,入鼻中即止。如無茅花,將紙捻水濕蘸前藥末入鼻中,甚妙。
白話文:
諸血證二
生地黃散
治療痰火鬱結導致的鼻出血、咳血、吐血,以及陰虛陽亢。
藥物組成:枸杞子、柴胡、炒黃連、地骨皮、天門冬、白芍藥、炒甘草、炒黃芩、黃耆、生地黃、熟地黃(以上各五分)
太平丸(詳見虛勞篇)
吐血
吐血是指嘔吐出鮮血。
註解:經書記載:心主血,但不能長期貯藏血液,夜間血液會歸於肝臟;肝臟貯藏血液,但不能主動控制血液,白天則聽從心的調遣。心為君,肝為相,心火(君火)一動,肝火(相火)便隨之而動;肝火一動,六經之火便隨之而動。火動,則血隨之而動;火升,則血隨之而升。善於調養身體的人,會寡慾節勞,使心火始終不動,肝火潛伏。肝火潛伏,則血液也隨之潛伏,哪裡會有疾病呢?只有不知天命的人,不了解自身血氣的強弱、本元虛實,奔波勞碌不知疲倦,沉溺於男女之事而耗費精力,以有限的精神去應付無窮的工作。六經受損,血液外溢,聚集在兩脅及胸臆之間,乘著火氣而上升。
病情嚴重者,血液會從夾脊上升,如同潮水般湧來,勢不可擋,此時應順其自然讓血液排出,不可強行阻止。因為流出的血液都是敗血,即使能止住,也不會回歸經絡,日後還會再次流出,所以不可強行阻止。必須服用消血的藥物,輔以潤下通便的藥劑,使敗血下行,然後再服用止血藥物以斷絕病根,再服用補血藥物以恢復元氣,才能完全治癒。
花蕊石散(詳見勞瘵篇)
四生丸
治療吐血、鼻出血,以及陽氣亢盛於陰氣的症狀。
藥物組成:鮮荷葉、鮮艾葉、鮮柏葉、生地黃(各等分),研磨成丸,如雞蛋大小,每次服用一丸,水煎服。
麥門冬飲子
治療氣虛導致的吐血,或血虛不能攝血的症狀。
藥物組成:麥冬(去心)、蜜炙黃耆、當歸身、人參、生地黃、五味子(杵碎)。 血不止,加阿膠、炒蒲黃、白茅花;兼有痰症,加貝母、桔梗。
丹溪方
治療嘔血、鼻出血,以及一切火熱導致血液上湧的症狀。
藥物組成:四物湯加山梔子、童尿、薑汁,或用韭菜汁和童尿混合飲用。
衄血
衄血是指鼻出血。氣血調和,則血液循環於經絡。若勞傷元氣,陰虛火旺,氣逆於肺,則血液會從鼻子流出,犀角地黃湯主治此症。經書記載:凡見血,伴隨發熱、脈搏有力者難治,這是火邪旺盛;身體涼爽,脈搏平和者易治,這是正氣恢復。
犀角地黃湯
治療熱邪鬱結不解,瀰漫於經絡,或流注腸胃,隨氣而湧泄,導致鼻出血、吐血、便血或蓄血等症狀。
藥物組成:犀角、生地黃、芍藥、丹皮
若需活血,加桃仁、紅花;若需止血,加黃連、山梔子;若需止鼻血,加黃芩、白茅花;若需破瘀血,加桃仁、大黃(因桃仁、大黃峻猛,使用需謹慎)。如吐、鼻出血嚴重不止,可用茅根、側柏葉、藕三味搗汁,磨入墨汁於本方調服即止。鼻出血不止者,可外用以下方法:用水浸濕的紙片貼在鼻翼兩側的迎香穴,並使用炒黑的山梔子、煅牡蠣、煅龍骨、墨汁、百草霜、血餘灰(等分)混合,用白茅花水浸濕藥粉,塞入鼻孔即可止血。如無白茅花,可用濕潤的紙捻蘸藥粉塞入鼻孔,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