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三 (4)
卷三 (4)
1. 諸血證二
【歌】血是人身水穀精,生於脾胃統於心。動言視聽皆資用,脈絡形容足壯神。陽火煎熬偏易耗,陰精有質故難成。虛勞咳咯真陰損,吐衄多因火載升。男子便紅緣濕火,女人血熱病崩淋。脈芤而澀知無血,色奪神枯是損陰。血熱血寒虛與實,臨時診候細詳情。若緣蓄血生潮熱,藥劑斟量及早行。血因脫損焦姜補,燕地歸芎信有靈。
【論】夫血者,水穀之精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於肝,宣布於肺,灌溉一身。故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掌得之而能攝,足得之而能履,髒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所以,視、聽、言、動、臟、腑、脈絡,靡不由於血之運用也,故曰:血者,神氣也。
持之則存,失之則亡,血盛則形盛,血弱則神衰,神靜則陰生,形役則陽亢。注之於脈,少則澀,充則實,故陽生陰長,取汁變化而為血。《內經》所謂:脈者,血之府也。生化旺,則諸經恃此而長養,衰耗竭,則百脈由此而空虛,可不謹養哉?蓋血屬陰,難成而易虧。由乎人之節欲者少,不能謹養,以致陽火滋甚,日漸煎熬,真陰內損,而吐衄,血妄行於上,便溺,血滲泄於下,而精神內損,百病由此而生焉。
【脈】諸證見血,皆見芤澀。隨其上下,以驗所出。大凡失血,脈貴沉細。設見洪大,後必難治。
四物湯
補血之要藥。
當歸(二錢,分三,治血中主藥也,通肝經,全能活血,各歸其經也)
熟地黃(一錢,血中血藥也,通腎經,能生真陰之虛也)
川芎(一錢半,血中氣藥也,通肝經,能行血滯於氣也)
白芍藥(一錢半,陰分藥也,通脾經,能治血虛腹痛也)
上銼,一劑,水煎服。
經脈不行,加紅花、蘇木。妊婦動胎,加艾葉、香附、蘇梗。血痢,加阿膠、艾葉。口乾煩渴,加麥冬、烏梅、乾葛。便秘,加桃仁、大黃。大渴煩躁,加人參、麥冬、知母、石膏。五心煩熱,加黃芩、柴胡、地骨皮、百合,虛煩不睡,加淡竹葉、石膏、人參。怔忡恍惚,加遠志、棗仁。
咳血
咳血者,火乘金位,肺絡受傷,故血從嗽而出也。丹溪云:先痰嗽而後見紅者,多是痰積生熱,以降痰火為急,宜煎桔梗、枳殼、黃芩、橘紅,送下天門冬丸。先見紅而後痰嗽者,多是陰虛火動,痰不下降,宜以四物湯加痰藥、火藥。
天門冬丸
治咯血、吐血,潤肺止嗽。
天門冬(一兩),阿膠(炮,五錢),甘草(五錢),貝母(去心,五錢),白茯苓(五錢),杏仁(五錢)
上為細末,蜜丸,如彈子大,噙化。
咯血
咯血者,痰中咯出血疙瘩也。
按:薛立齋云:此證多因心氣虛耗,不能主血,血不歸經,停留於內,故得咯而出。其證面色萎黃,五心煩熱是也。若鬱熱甚者,生地黃散。咯血及痰中血絲者,四物湯加竹瀝、薑汁、牛膝、童便、青黛。虛嗽咯血者,太平丸。勞瘵咯血者,詳本條內。
白話文:
[諸血證二]
【歌訣】
血液是人體水穀精華,由脾胃產生,歸心臟統管。所有活動、視聽都需要血液供應,血脈、形體、氣色都依賴血液來壯盛精神。陽氣過盛容易耗損血液,陰精有形質所以較難生成。虛勞咳嗽咯血是真陰虧損,吐血、鼻出血多因火氣上炎。男子大便出血多因濕熱,女子血熱會出現崩漏、淋漓不斷的出血。脈象空虛而澀是知道血液不足,面色憔悴、精神萎靡是陰液虧損。血熱、血寒、虛證、實證,要根據當時的診斷仔細分辨。如果因為體內蓄血而出現潮熱,要及早使用藥物治療。因失血過多導致的虛損,可以用炒焦的生薑來補血,用產自燕地的當歸和川芎效果靈驗。
【論述】
血,是水穀的精華。在五臟之間調和,在六腑之間散布,才能進入脈絡。血液源源不斷產生,由脾胃化生,由心臟統管,由肝臟儲藏,由肺臟宣發,灌溉全身。所以,眼睛得到血液就能看見,耳朵得到血液就能聽見,手掌得到血液就能抓握,腳得到血液就能行走,臟腑得到血液就能產生津液,六腑得到血液就能產生氣。因此,視、聽、言、動、臟腑、脈絡,沒有一樣不是依靠血液的運行。所以說,血液是精氣神。
擁有血液就能生存,失去血液就會死亡。血液充足則身體強健,血液衰弱則精神萎靡。精神安靜則陰氣滋生,形體勞累則陽氣亢盛。血液注入脈中,不足則脈象澀滯,充盛則脈象充實。所以陽氣滋生,陰氣增長,從飲食中攝取精華轉化為血液。《內經》說:「脈是血液的府邸。」血液生化旺盛,各經脈就依賴它來滋養;血液衰竭,則百脈都會空虛。怎麼能不謹慎保養呢?血液屬陰,難以生成而容易虧損。由於人們少有節制慾望,不能謹慎保養,以致陽火過盛,日漸煎熬,真陰內耗,就會出現吐血、鼻出血等血液妄行於上的情況;或者出現大便、小便出血等血液滲泄於下的情況,這樣會損傷精神,各種疾病由此而生。
【脈象】
各種出血症狀,通常都會出現脈象空虛而澀。根據出血的部位上下來判斷出血原因。一般來說,失血的脈象以沉細為貴。如果出現洪大脈象,之後會比較難以治療。
【四物湯】
是補血的主要藥方。
- 當歸(二錢,分為三份煎服,是治療血症的主藥,能通肝經,全面活血,讓藥效各歸其經。)
- 熟地黃(一錢,是血中的血藥,能通腎經,滋養真陰的不足。)
- 川芎(一錢半,是血中的氣藥,能通肝經,行氣活血。)
- 白芍藥(一錢半,是屬於陰分的藥,能通脾經,治療血虛腹痛。)
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服。
如果經脈運行不暢,加入紅花、蘇木。孕婦有流產跡象,加入艾葉、香附、蘇梗。如果出現血痢,加入阿膠、艾葉。如果口乾煩渴,加入麥冬、烏梅、葛根。如果便秘,加入桃仁、大黃。如果大渴煩躁,加入人參、麥冬、知母、石膏。如果手腳心發熱,加入黃芩、柴胡、地骨皮、百合。如果虛煩失眠,加入淡竹葉、石膏、人參。如果心悸恍惚,加入遠志、酸棗仁。
【咳血】
咳血,是因為火氣侵犯肺部,使肺絡受損,所以血會隨著咳嗽出來。朱丹溪說:先有痰嗽,之後才見血的,多半是痰積聚生熱,應當先降痰火,適合煎服桔梗、枳殼、黃芩、橘紅,再送服天門冬丸。先見到血,之後才痰嗽的,多半是陰虛火旺,痰難以下降,適合用四物湯加上化痰、清火的藥物。
【天門冬丸】
治療咯血、吐血,能夠潤肺止咳。
- 天門冬(一兩)
- 阿膠(炒過,五錢)
- 甘草(五錢)
- 貝母(去心,五錢)
- 白茯苓(五錢)
- 杏仁(五錢)
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蜂蜜製成丸子,如彈珠大小,含化服用。
【咯血】
咯血,是指痰中夾雜著血塊。
按薛立齋的說法,此證多因心氣虛弱,不能統攝血液,血液不循經脈,停留在體內,所以咯出。患者會面色萎黃,手腳心發熱。如果鬱熱嚴重,可服用生地黃散。咯血或痰中帶血絲,可服用四物湯,加入竹瀝、薑汁、牛膝、童便、青黛。虛弱咳嗽咯血,可服用太平丸。勞瘵引起的咯血,詳細情形請參考本條目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