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六 (8)

回本書目錄

卷六 (8)

1. 腳氣證九

【歌】腳氣多因清濕致,風寒暑挾須分異。浮弦之脈挾於風,濡從濕兮數從暑。挾於寒者脈必遲,得病必從足上起。頭痛身熱肢節疼,人皆誤作傷寒治。但看足膝多不仁,或軟或腫或疼痹。嘔逆便秘體轉筋,胸膈痞滿心中悸。此病根從濕上來,治濕當分南北地。

【論】夫腳氣,始受於濕,復挾風、寒、暑熱之邪而成。故先起於腿足,必腳屈弱而舉體轉筋,肢節疼而足胻腫,小腹不仁,心中悸動,胸滿便澀。但發熱頭痛身疼之候,絕似傷寒,人多誤治,故仲景以腳氣為類傷寒證,另立篇目以別之。丹溪云:腳氣多從於濕,而有濕熱、濕寒、風濕之別,食積流注之因。

白話文:

腳氣大多是因為體內濕氣過多而引起的,但風寒暑氣也可能伴隨其中,需要區分。脈搏浮弦,多半是風邪作祟;脈象濡緩,則可能是濕氣或暑氣所致;如果脈搏遲緩,很可能是寒邪入侵;而腳氣的發病部位通常從足部開始。患者可能出現頭痛、發熱、四肢關節疼痛等症狀,很多人會誤以為是傷寒而進行治療。但只要觀察到腳部、膝蓋出現麻木、軟弱、腫脹或疼痛等症狀,或者伴有嘔吐、便秘、全身抽筋、胸悶、心悸等症狀,就可以判斷是腳氣。腳氣的根本原因是濕氣過重,治療濕氣時,還需要考慮南北地區的差異。

腳氣的病因是體內濕氣過重,並伴隨風寒暑熱等邪氣。因此,初期症狀多從腿腳開始,患者會出現腳部屈伸乏力、全身抽筋、關節疼痛、腳踝腫脹、腹部麻木、心悸、胸悶、排便不暢等症狀。由於發熱、頭痛、身痛等症狀與傷寒相似,因此很多人會誤診。張仲景將腳氣歸類於傷寒範疇,並專門撰寫一篇章節來區分二者。丹溪翁認為腳氣主要由濕氣引起,但濕氣又有濕熱、濕寒、風濕之分,飲食積滯導致濕氣流注也是常見原因。

羅謙甫云:南北腳氣,受病不同,南方地土卑濕,清濕襲虛而病起於下,此南方腳氣從外受也。北方地高陵居無濕,其俗飲潼乳酒面,以飲多快食為能,或奉養太過,亦滋其濕,水性潤下,氣不能拘,故下注於足,而成腫痛,此北方腳氣之從內受也。學者當推究所因而治之。

謹按:前證乃腎火挾濕見於皮肉,紅腫如雲痕,或隱見紅色,按之熱且痛是也。紅腫自足起,漸行至股,其勢必上升,升至心者不治,急宜治之,勿令上升為妙。

【脈】腳氣之脈,其狀有四:浮弦為風,濡弱濕氣,遲澀因寒,洪數熱鬱。風寒熱溫,熱下寒熨。

濕勝者,足重痛,或脛腫,防己飲或除濕丹。濕勝心下痞滿,開結導飲丸。(二方俱見前濕證。)

白話文:

羅謙甫說,南北方的腳氣病因不同,南方地勢低窪潮濕,濕氣容易侵襲虛弱的人體,從而引起腳氣病,這是外因導致的。北方地勢高,多為陵墓,比較乾燥,但北方人喜歡喝乳酒,飲食過快,或過度滋補,也會滋生濕氣,水性向下流動,氣無法約束,所以會向下流注於足部,造成腫痛,這是內因導致的。學習者應該根據病因來治療。

根據古籍記載,腳氣病是由於腎火挾濕,表現在皮肉上,出現紅腫,就像雲彩的痕跡一樣,有的隱約可見紅色,按壓時會感到熱痛。紅腫從足部開始,逐漸向上蔓延到股部,最終會向上蔓延到心臟,如果蔓延到心臟就無法治愈,所以一定要及時治療,不要讓它向上蔓延。

腳氣病的脈象有四種:浮弦脈是風邪,濡弱脈是濕邪,遲澀脈是寒邪,洪數脈是熱邪。風寒熱溫,熱則往下,寒則往上。

如果濕氣過盛,就會出現足部沉重疼痛,或小腿腫脹,可以用防己飲或除濕丹來治療。如果濕氣過盛,導致心下痞滿,可以用開結導飲丸來治療。這兩種藥方都適用於濕氣過盛的腳氣病。

防己飲

治濕腳氣神效。

白朮(一錢,炒),木通(八分),防己(八分),檳榔(八分),川芎(八分),甘草梢(七分),犀角(一錢),蒼朮(炒,一錢),黃柏(酒炒,一錢),生地黃(酒炒,一錢)

水煎熱服。

挾寒

挾寒濕者,六物附子湯、五積散、(方見中寒。)健步丸。(方見腰痛。)

白話文:

防己飲可以有效治療濕腳氣。配方包括白朮(炒,一錢)、木通(八分)、防己(八分)、檳榔(八分)、川芎(八分)、甘草梢(七分)、犀角(一錢)、蒼朮(炒,一錢)、黃柏(酒炒,一錢)、生地黃(酒炒,一錢),用水煎熱服用。如果夾寒濕,可以使用六物附子湯、五積散(方法見中寒章節)、健步丸(方法見腰痛章節)。

六物附子湯

附子(四錢),肉桂(四錢),防己(四錢),白朮(炒,三錢),茯苓(三錢),甘草(炙,二錢)

每半兩,姜煎服。

挾熱

挾濕熱者,走痛,當歸拈痛湯。濕熱甚,大便不通,大黃左經湯或羌活導滯湯。

當歸拈痛湯

當歸(酒洗,一錢),白朮(炒,一錢),蒼朮(米泔浸,曬乾,炒,一錢),黃芩(酒炒,一錢),羌活(一錢二分),防風(去蘆,一錢),澤瀉(去毛,八分),豬苓(八分),茵陳(一錢),乾葛(一錢),苦參(一錢),人參(六分),知母(六分),升麻(一錢),甘草(六分)

白話文:

六物附子湯

組成:

  • 附子(四錢)
  • 肉桂(四錢)
  • 防己(四錢)
  • 白朮(炒,三錢)
  • 茯苓(三錢)
  • 甘草(炙,二錢)

用法:

  • 每服半兩,用薑煎服。

應用:

  • 挾熱:
  • 挾濕熱者,走痛,用當歸拈痛湯。
  • 濕熱甚,大便不通,用大黃左經湯或羌活導滯湯。

當歸拈痛湯

組成:

  • 當歸(酒洗,一錢)
  • 白朮(炒,一錢)
  • 蒼朮(米泔浸,曬乾,炒,一錢)
  • 黃芩(酒炒,一錢)
  • 羌活(一錢二分)
  • 防風(去蘆,一錢)
  • 澤瀉(去毛,八分)
  • 豬苓(八分)
  • 茵陳(一錢)
  • 乾葛(一錢)
  • 苦參(一錢)
  • 人參(六分)
  • 知母(六分)
  • 升麻(一錢)
  • 甘草(六分)

上銼,作一帖,水二鍾,煎八分,空心熱服。

大黃左經湯

細辛(八分),茯苓(七分,去皮),羌活(一錢,去蘆),大黃(煨,二錢),甘草(炙,六分),前胡(七分),枳殼(炒,七分),厚朴(姜炒,八分),黃芩(炒,一錢),杏仁(十四粒,去皮、尖)

薑、棗水煎服。

羌活導滯湯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一劑藥,加入兩碗水,煎煮八分之七的時間,空腹時趁熱服用。這方名為左經湯,由細辛、茯苓、羌活、大黃、甘草、前胡、枳殼、厚朴、黃芩、杏仁等藥材組成。另加薑、棗用清水煎服,這方名為導滯湯。

羌活(半兩,去蘆),獨活(半兩,去蘆),防己(二錢),當歸(二錢),大黃(酒蒸,一兩),枳實(炒,二錢)

每七錢,水煎服。

挾風

挾風者,麻黃左經湯。風濕痹痛足弱,獨活寄生湯,(方見腰痛。)或半夏左經湯。

麻黃左經湯

麻黃(去節,一錢),細辛(一錢),乾葛(一錢),白朮(四分),茯苓(八分),防己(一錢),肉桂(七分),羌活(去蘆,一錢),防風(去蘆,一錢),甘草(六分)

白話文:

需要半兩去蘆的羌活、半兩去蘆的獨活、二錢防己、二錢當歸、一兩酒蒸的大黃、二錢炒過的枳實,每劑七錢,用水煎服。

如果屬於挾風症,可以服用麻黃左經湯。風濕痹痛足弱,可以服用獨活寄生湯(方劑見腰痛部分),或半夏左經湯。

麻黃左經湯的藥方為:去節的一錢麻黃、一錢細辛、一錢乾葛、四分白朮、八分茯苓、一錢防己、七分肉桂、去蘆的一錢羌活、去蘆的一錢防風、六分甘草。

薑、棗水煎服。

半夏左經湯

半夏(一錢),乾葛(一錢),細辛(一錢),白朮(炒,四分),麥門冬(八分),白茯苓(八分),桂枝(八分),防風(去蘆,八分),乾薑(五分),黃芩(炒,七分),小草(六分),柴胡(八分),甘草(炙,六分)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食積

食積流注於下作腳氣,蒼朮防己丸。食不消,胸痞痛者,開結導飲丸。

白話文:

半夏、乾葛、細辛、炒白朮、麥門冬、白茯苓、桂枝、去蘆防風、乾薑、炒黃芩、小草、柴胡、炙甘草各適量,再加上三片薑、兩枚棗,用水煎服。

蒼朮防己丸

蒼朮(一兩,炒),防己(一兩),黃柏(一兩,酒炒),南星(八錢,薑製),川芎(五錢),白芷(一兩),犀角(一兩),檳榔(八錢)

肥人加貝母(一兩,去心),橘皮(一兩,去白)

末之,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七十丸,空心白湯下。

開結導飲丸

白朮(一兩,炒),橘皮(一兩),澤瀉(一兩,去毛),茯苓(一兩,去皮),神麯(炒,一兩),麥芽(炒,一兩),半夏(一兩,薑製),枳殼(炒,半兩),巴豆霜(半兩),青皮(半兩,炒),乾薑(半兩)

末之,蒸餅糊丸如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白湯下。

白話文:

蒼朮防己丸與開結導飲丸配方解讀

蒼朮防己丸

  • 藥材:
  • 蒼朮 (一兩,炒):一兩重的蒼朮,用炒製的方式處理。
  • 防己 (一兩):一兩重的防己。
  • 黃柏 (一兩,酒炒):一兩重的黃柏,用酒炒製的方式處理。
  • 南星 (八錢,薑製):八錢重的南星,用薑製的方式處理。
  • 川芎 (五錢):五錢重的川芎。
  • 白芷 (一兩):一兩重的白芷。
  • 犀角 (一兩):一兩重的犀角。
  • 檳榔 (八錢):八錢重的檳榔。
  • 肥人加藥:
  • 貝母 (一兩,去心):一兩重的貝母,去除心部。
  • 橘皮 (一兩,去白):一兩重的橘皮,去除白色部分。
  • 製作方法:
  •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
  • 用酒糊將粉末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
  • 每劑七十丸,空腹用白湯服用。

開結導飲丸

  • 藥材:
  • 白朮 (一兩,炒):一兩重的白朮,用炒製的方式處理。
  • 橘皮 (一兩):一兩重的橘皮。
  • 澤瀉 (一兩,去毛):一兩重的澤瀉,去除毛。
  • 茯苓 (一兩,去皮):一兩重的茯苓,去除皮。
  • 神麴 (炒,一兩):一兩重的神麴,用炒製的方式處理。
  • 麥芽 (炒,一兩):一兩重的麥芽,用炒製的方式處理。
  • 半夏 (一兩,薑製):一兩重的半夏,用薑製的方式處理。
  • 枳殼 (炒,半兩):半兩重的枳殼,用炒製的方式處理。
  • 巴豆霜 (半兩):半兩重的巴豆霜。
  • 青皮 (半兩,炒):半兩重的青皮,用炒製的方式處理。
  • 乾薑 (半兩):半兩重的乾薑。

備註:

  • 以上配方僅供參考,實際用藥需根據醫師囑咐進行。
  • 古代藥量單位「兩」和「錢」的重量,與現代單位有所不同,需根據實際情況換算。
  • 藥材的炮製方法,如炒、酒炒、薑製等,都對藥效有影響。

現代醫學觀點:

以上兩個方劑,蒼朮防己丸主要用於治療濕阻中焦、脾胃氣滯所致的腹脹、腹痛、食積等症狀,而開結導飲丸則主要用於治療濕痰阻滯、氣機不暢所致的胸悶、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但由於這些方劑中部分藥材具有較強的藥性,且現代醫學對這些方劑的藥理作用尚在研究中,因此,使用時務必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