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外科方》~ 救解諸毒傷寒雜病一切等證 (3)

回本書目錄

救解諸毒傷寒雜病一切等證 (3)

1. 神授太乙散

攪腸沙證,發即腹痛難忍。但陰沙腹痛而手足冷,看其身上紅點,以燈草蘸油點火燒之。陽沙則腹痛而手足暖,以針刺其十指背近爪甲處一分半許,即動爪甲而指背皮肉動處血出即安。仍先自兩臂捋下其惡血,令聚指頭出血為好。又痛不可忍,須臾能令人死,古方名乾霍亂,急用鹽一兩,熱湯調,灌入病人口中,鹽氣到腹即定。又將石沙炒令赤色,冷水淬之,良久澄清水,一二合服。

又方:陳樟木、陳皮、陳壁土各等分,水濃煎去滓,連進三四服即安。

治霍亂吐瀉,諸藥不納。

綠豆,胡椒(各四十九粒)

上二味,研碎,水煎服。如渴甚,研為細末,新汲井水調服,其效如神。

又霍亂洞瀉不止:上新艾一把,水二碗,煎一碗,頓服。若無新艾,舊艾葉濃煎湯服。

又方

木瓜(一兩),茱萸(半兩,湯泡七次),茴香(二錢),甘草(二錢)

上銼,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紫蘇十葉,煎,空心服。

治癰疽發背:初生灸法,累試有驗。

凡人初覺癰疽背發,已結未結,赤熱腫痛,先以濕紙覆其上,立視候其紙先干處,即是結疽頭處。取大蒜切成片如當三錢厚,安在頭上,用火艾壯灸之三壯,換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最要早覺早灸為上。方發一二日者,十灸十愈;三四日者六七愈;五六日者三四愈;過七日則不可灸矣。

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用大蒜研成膏作餅子鋪瘡頭上,聚艾燒之,亦能安也。若背上初發赤腫,內有一粒黃如粟米者,即用獨蒜切片,如前灸法治之,次日去痂,膿自潰已。

竹筒吸毒方:諸般惡瘡並治。苦竹長一二寸,用頭節妙,刮去青皮似紙薄為佳,其大小隨瘡斟酌。

應毒瘡,初發時用:

白蒺藜,蒼朮,烏桕皮,厚朴(各五錢重)

上四味,㕮咀,用水一銚,同前竹筒煎煮,以藥捋干為度。乘竹筒熱,以手按之於瘡上,頃之,其筒自黏在瘡上,不必手按也。仍更用前藥分兩,再煮一筒,候前竹筒冷,以手拔去,再換熱者,如前法,其膿自吸入筒中而瘡愈矣。

白話文:

[神授太乙散]

攪腸沙證(一種腹痛劇烈、腸道絞痛的疾病),發作時會腹痛到難以忍受。如果是陰沙引起的腹痛,患者會手腳冰冷,身上會出現紅色斑點。這時可以用燈芯草沾油點火,燒灼這些紅點。如果是陽沙引起的腹痛,患者會手腳溫熱,可以用針刺患者十個手指背部,靠近指甲的地方約一分半的位置,只要刺到指甲微微抬起、指背皮膚肌肉會動的地方,讓血流出就會好轉。另外,先將患者兩手臂的惡血往下捋,讓血集中在指尖放出更好。如果腹痛太過劇烈,很快就會讓人死亡,古代稱之為「乾霍亂」,要趕快用一兩鹽,用熱水調開,灌入患者口中,鹽的氣味到達腹部就會平靜下來。也可以將石沙炒到紅色,然後放入冷水中淬一下,稍待片刻等水澄清,取出一兩合服用。

另一個藥方:用陳樟木、陳皮、陳壁土各等分,用水濃煎後去渣,連續服用三四次就會好轉。

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各種藥都無法服用時:

用綠豆和胡椒(各四十九粒),將兩者磨碎,用水煎服。如果口渴嚴重,將藥磨成細末,用剛從井裡打上來的新鮮井水調服,效果非常神奇。

如果霍亂引起的腹瀉不止:用新鮮艾草一把,加兩碗水煎成一碗,一次喝完。如果沒有新鮮艾草,可以用老艾葉濃煎成湯服用。

另一個藥方:用木瓜(一兩)、茱萸(半兩,用湯泡七次)、茴香(二錢)、甘草(二錢),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用四錢,加水一碗半,生薑三片、紫蘇十片,一起煎煮,空腹服用。

治療癰疽(一種皮膚瘡瘍)和發背(背部毒瘡):初期使用艾灸的方法,多次嘗試都有效。

一般人剛覺得長癰疽或發背時,無論瘡瘍已經形成還是剛開始,只要有紅腫熱痛的現象,先用濕紙覆蓋在上面,然後觀察紙先乾的地方,那就是瘡瘍的中心。取大蒜切成約三錢厚的薄片,敷在瘡頭上,用艾草點燃後灸三壯(艾灸的單位),更換一片蒜,痛的灸到不痛,不痛的灸到痛時才停止。最重要的是早發現早治療,越早灸越好。如果發病一兩天,艾灸十次能好十次;三四天,艾灸六七次能好;五六天,艾灸三四次能好;如果超過七天,就不適合艾灸了。

如果同時長了十幾個瘡頭,而且集中長在一起,將大蒜搗成泥狀做成餅,敷在瘡頭上,再用艾草燒灸,也能治癒。如果背上剛開始出現紅腫,裡面有一粒像粟米大小的黃色硬塊,用獨蒜切片,用前述方法灸治,隔天去掉結痂,膿就會自然流出。

竹筒吸毒的方法:能治療各種惡瘡。用苦竹,取一兩寸長、有竹節的那一段最好,刮去青皮,越薄越好,大小可以根據瘡的大小調整。

應用於毒瘡,初期發作時使用:

用白蒺藜、蒼朮、烏桕皮、厚朴(各五錢重),將以上四種藥材切碎,加一銚水,和竹筒一起煮,等藥汁煮乾為度。趁竹筒還熱時,將竹筒按在瘡上,稍後竹筒就會自動吸附在瘡上,不用手按著。然後再用同樣的藥材分量,煮另一根竹筒,等第一根竹筒冷卻後,用手拔開,換上熱的竹筒,照這樣的方法重複操作,膿就會被吸入竹筒,瘡就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