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備要

清代醫學家汪昂所著的《本草備要》,是中國本草學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以其超卓的實用性、精煉的內容與清晰的體例,成為後世醫家入門及臨床常備的經典之作。本書的問世,並非旨在開創全新的藥物理論,而是對浩如煙海的前代本草知識,進行了一次意義深遠的梳理、裁汰與重構。汪昂以其深厚的學養與豐富的臨床經驗,敏銳地洞察到當時醫學研習的困境:鴻篇巨製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雖「備則備矣」,卻因「卷帙浩繁」而使學者「卒難究殫」,且不便於攜帶;而坊間流行的《藥性歌賦》等小冊,雖「要則要矣」,卻又「未能備也」。正是在這種「備」與「要」的矛盾之間,《本草備要》應運而生,旨在實現「由博返約」,為醫者提供一部既涵蓋臨床所需,又簡明扼要、易於掌握的藥物學工具書。

《本草備要》的核心精神,體現在其嚴謹而極具巧思的編纂體例上。汪昂在書前開宗明義,以徐之才的「十劑」理論(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為全書總綱,將繁雜的藥物依其主要功效屬性進行歸納。這一框架性的設置,使得讀者在接觸具體藥物之前,便能對藥性的宏觀大要有初步的認識,極大地方便了初學者的理解與記憶。進入各論部分,全書精選了約四百種臨床常用藥物,對每一味藥的闡述都遵循著一套標準化且極其實用的格式。書中首先標明藥物的核心功效,如黃耆「補氣,固表,瀉火」,甘草「有補有瀉,能表能里」,讓讀者一目了然。接著,詳述其性味、歸經,並深入闡發其「所以主治之由」,將藥物的物理屬性與其療效緊密聯繫起來,而非簡單羅列功效。例如,在論述葛根能生津止渴時,他解釋道:「以能升胃氣、入肺而生津耳」,清晰地揭示了其作用機理。

本書在臨床實用性的追求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汪昂深知「病之未明,藥於何有」,因此在闡釋藥性時,時常結合具體的病證進行分析。他特別指出前人本草「統言者多,析言者少」的弊病,並在書中加以改進。例如,他明確區分治痰藥有燥濕之別,治頭痛藥有內傷外感之分,這種精細的辨證思維,有效避免了臨床上含混用藥的風險。更為可貴的是,每味藥下幾乎都附有禁忌,如「血燥無濕者禁用白朮」,「陰虛火動者忌用升麻」,這種對用藥安全的審慎態度,對臨床醫生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提醒。此外,書中常附古方,如白虎湯、四君子湯等,將藥物知識與方劑應用無縫對接,讀者不僅學藥,亦能學方,體現了理、法、方、藥一體的完整中醫思維。

汪昂的編撰,不僅是整理,更有其獨到的見解與考訂。在書中,他時常以「昂按」的形式,附上自己的臨床心得與學術思考。例如,在甘草條下,他感慨時師用甘草「不過二三分而止」,遠未達到仲景等古方中重用甘草以「贊助成功」的劑量,批評了當時醫界相習成風的弊病。這種批判性的反思,體現了他不泥於俗、力求還原古法精髓的嚴謹學風。同時,他對藥物的炮製、真偽鑑別、產地道地性等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如指出白朮「用糯米泔浸,陳壁土炒」,是「借土氣以助脾」,將炮製的實踐操作與其背後的醫理依據相結合,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本草備要》的影響力之所以能跨越數百年,延續至今,根本在於它成功地扮演了多重角色。對於初學者而言,它是一部體系清晰、由淺入深的絕佳啟蒙讀物。從「藥性總義」的宏觀理論,到「十劑」的功用分類,再到每一味藥的精解,構建了一條平緩而穩固的學習階梯。對於臨床醫者,它是一部可隨身攜帶、隨時查閱的案頭寶典。其精選的藥物涵蓋了大部分常見病症,其簡明的體例大大縮短了查閱時間。正如童濂序中所言,在「鄉僻無醫之所與不知醫之人」,此書亦能發揮巨大作用,其社會普及價值不可估量。

從更宏觀的學術傳承角度看,《本草備要》上承《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中采《本草綱目》、《經疏》之精華,下啟後世如《本草從新》等一系列簡明本草的編纂風氣。它在龐雜的古典文獻與緊迫的臨床需求之間,找到了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汪昂與其另一部著作《醫方集解》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一套完整的、以實用為導向的中醫教育體系,深刻地影響了清代以降數代醫家的學術養成。

總而言之,《本草備要》不僅僅是一部藥物學著作的簡編,它更是汪昂醫學思想與治學精神的結晶。它以「備」與「要」為核心,化繁為簡,以清晰的邏輯、實用的內容、審慎的態度,為中醫藥學的學習與應用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部著作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淵博的知識轉化為觸手可及的智慧,將深奧的醫理融入日常的臨床實踐,從而真正做到了「嘉惠斯人」,成為歷代醫者書案上不可或缺的傳世之作。


陳序

童序

自序

增補本草備要自序

本草備要凡例 (1)

本草備要凡例 (2)

藥性總義 (1)

藥性總義 (2)

藥性總義 (3)

草部 (1)

草部 (2)

草部 (3)

草部 (4)

草部 (5)

草部 (6)

草部 (7)

草部 (8)

草部 (9)

草部 (10)

草部 (11)

草部 (12)

草部 (13)

草部 (14)

草部 (15)

草部 (16)

草部 (17)

草部 (18)

草部 (19)

草部 (20)

草部 (21)

草部 (22)

草部 (23)

草部 (24)

草部 (25)

草部 (26)

草部 (27)

草部 (28)

草部 (29)

草部 (30)

草部 (31)

草部 (32)

草部 (33)

草部 (34)

草部 (35)

草部 (36)

草部 (37)

草部 (38)

草部 (39)

草部 (40)

草部 (41)

草部 (42)

草部 (43)

草部 (44)

草部 (45)

草部 (46)

草部 (47)

草部 (48)

草部 (49)

草部 (50)

草部 (51)

草部 (52)

草部 (53)

草部 (54)

草部 (55)

草部 (56)

草部 (57)

草部 (58)

草部 (59)

草部 (60)

草部 (61)

草部 (62)

草部 (63)

草部 (64)

草部 (65)

草部 (66)

草部 (67)

草部 (68)

草部 (69)

草部 (70)

木部 (1)

木部 (2)

木部 (3)

木部 (4)

木部 (5)

木部 (6)

木部 (7)

木部 (8)

木部 (9)

木部 (10)

木部 (11)

木部 (12)

木部 (13)

木部 (14)

木部 (15)

木部 (16)

木部 (17)

木部 (18)

木部 (19)

木部 (20)

木部 (21)

木部 (22)

木部 (23)

果部 (1)

果部 (2)

果部 (3)

果部 (4)

果部 (5)

果部 (6)

果部 (7)

果部 (8)

果部 (9)

果部 (10)

谷菜部 (1)

谷菜部 (2)

谷菜部 (3)

谷菜部 (4)

谷菜部 (5)

谷菜部 (6)

谷菜部 (7)

谷菜部 (8)

谷菜部 (9)

谷菜部 (10)

谷菜部 (11)

谷菜部 (12)

金石水土部 (1)

金石水土部 (2)

金石水土部 (3)

金石水土部 (4)

金石水土部 (5)

金石水土部 (6)

金石水土部 (7)

金石水土部 (8)

金石水土部 (9)

金石水土部 (10)

金石水土部 (11)

金石水土部 (12)

金石水土部 (13)

金石水土部 (14)

禽獸部 (1)

禽獸部 (2)

禽獸部 (3)

禽獸部 (4)

禽獸部 (5)

禽獸部 (6)

禽獸部 (7)

禽獸部 (8)

禽獸部 (9)

禽獸部 (10)

鱗介魚蟲部 (1)

鱗介魚蟲部 (2)

鱗介魚蟲部 (3)

鱗介魚蟲部 (4)

鱗介魚蟲部 (5)

鱗介魚蟲部 (6)

鱗介魚蟲部 (7)

鱗介魚蟲部 (8)

鱗介魚蟲部 (9)

鱗介魚蟲部 (10)

鱗介魚蟲部 (11)

人部 (1)

人部 (2)

人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