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備要》~ 草部 (9)
草部 (9)
1. 天門冬
瀉肺火,補腎水,潤燥痰
甘苦大寒,入手太陰(肺)氣分,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肺為腎母),下通足少陰腎(苦能堅腎,寒能去腎家濕熱,故亦治骨痿)。滋腎潤燥,止渴消痰(《蒙筌》曰:腎主津液,燥則凝而為痰,得潤劑則痰化,所謂治痰之本也),澤肌膚,利二便。
治肺痿腫癰(肺痿者,屬於風寒咳嗽,短氣鼻塞胸脹,久而成痿,有寒痿、熱痿二證。肺癰者,熱毒蘊結,咳吐膿血,胸中隱痛。痿重而癰稍輕。治痿宜養血、補氣、保肺、清火;治癰宜瀉熱、豁痰、開提、升散。
癰為邪實,痿為正虛,不可誤治),吐膿吐血(苦泄血滯,甘益元氣,寒止血妄行),痰嗽喘促,消渴嗌乾(煩渴引飲,多食善飢,為消渴,由火盛津枯),足下熱痛,虛勞骨蒸,陰虛有火之證。然性冷利,胃虛無熱及瀉者忌用。
取肥大明亮者,去心皮,酒蒸。地黃、貝母為使,惡鯉魚。二冬熬膏並良(天冬滋陰助元消腎痰,麥冬清心降火止肺咳)。
白話文:
天門冬,能瀉除肺部的火氣,滋補腎臟的水液,潤澤乾燥的痰。
味道甘甜帶苦,藥性大寒,主要作用於手太陰肺經的氣分,能清瀉肺火,降低火氣,並且能補益水液的源頭(因為肺是腎的母親)。向下能通達足少陰腎經(因為苦味能堅固腎臟,寒性可以去除腎臟的濕熱,所以也能治療骨骼痿軟無力的疾病)。它能滋養腎臟、潤澤乾燥,止渴並化解痰液(《蒙筌》說:腎主導體內的津液,如果乾燥就會凝結成痰,給予潤澤的藥物就能化解痰液,這就是所謂的治療痰的根本原因),還能潤澤肌膚、使大小便順暢。
能治療肺痿、肺部腫痛化膿的疾病(肺痿這種疾病,多因風寒咳嗽,導致呼吸短促、鼻塞、胸悶,久而久之形成肺痿,有寒性肺痿和熱性肺痿兩種。肺癰這種疾病,是因熱毒鬱積,導致咳嗽吐膿血,胸部隱隱作痛。肺痿病情較重,肺癰病情稍輕。治療肺痿應當養血、補氣、保護肺氣、清除火氣;治療肺癰應當瀉除熱邪、化解痰液、開通肺氣、疏散邪氣。
肺癰屬於邪氣實證,肺痿屬於正氣虛弱,不能錯誤治療),還能治療吐膿吐血的症狀(苦味能瀉除瘀血,甘味能補益元氣,寒性可以阻止血液妄行),以及痰多咳嗽、呼吸急促、口渴咽乾(煩躁口渴、飲水過多、容易飢餓,稱為消渴,是因為火氣旺盛、津液枯竭),足底發熱疼痛、虛勞骨蒸、陰虛火旺等症狀。但因為藥性寒冷滑利,所以脾胃虛弱、沒有熱象以及容易腹瀉的人忌用。
選擇肥大、光亮的天門冬,去除中心和表皮,用酒蒸過。地黃、貝母可以作為輔助藥,忌與鯉魚同食。將天門冬與麥冬一起熬製成膏,效果更好(天門冬滋養陰液、輔助元氣、化解腎臟的痰液,麥冬能清心火、降肺火、止咳嗽)。
2. 麥門冬
補肺,清心,瀉熱,潤燥
甘微苦寒。清心潤肺(東垣曰:入手太陰氣分),強陰益精,瀉熱除煩(微寒能瀉肺火,火退則金清,金旺則水生,陰得水養,則火降心寧而精益),消痰止嗽(午前嗽多屬胃火,宜芩、連、梔、柏、知母、石膏;午後嗽及日輕夜重者,多屬陰虛,宜五味、麥冬、知母、四物),行水生津(肺清則水道下行,故治浮腫;火降則腎氣上騰,故又治消渴)。
治嘔吐(胃火上衝則嘔,宜麥冬。又有因寒、因食、因痰、因虛之不同),痿蹶(手足緩縱曰痿蹶。陽明濕熱上蒸於肺,故肺熱葉焦,發為痿蹶。《經疏》曰:麥冬實足陽明胃經之正藥),客熱虛勞,脈絕短氣(同人參、五味,名生脈散。蓋心主脈,肺朝百脈,補肺清心,則氣充而脈復。
又有脈絕將死者,服此能復生之。夏月火旺灼金,服之尤宜。東垣曰:人參甘寒,瀉火熱而益元氣;麥冬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酸溫,瀉丙火而補庚金,益五臟之氣也。丙火小腸,庚金大腸,並主津液),肺痿吐膿,血熱妄行,經枯乳閉。明目悅顏(益水清火)。但性寒而泄,氣弱胃寒人禁用。
肥大者良,去心用。入滋補藥酒浸(制其寒)。地黃、車前為使。惡款冬花、苦參、青葙、木耳。
白話文:
麥門冬,味甘帶點苦,性微寒。
它能補益肺氣,清降心火,瀉除熱邪,滋潤乾燥。
能清心潤肺(李東垣認為它主要作用於手太陰肺經的氣分),強壯陰氣,增益精髓,瀉除熱邪,消除煩躁(因為它微寒,能瀉肺火,火退了,肺氣就會清淨,肺氣旺盛,腎水就會生成,陰氣得到水的滋養,就能降心火,使心神安寧,精髓也因此增長),能化痰止咳(早晨的咳嗽多半是胃火引起的,適合用黃芩、黃連、梔子、黃柏、知母、石膏;而下午或晚上加重的咳嗽,多半是陰虛引起的,適合用五味子、麥門冬、知母、四物湯),能疏通行水,產生津液(肺氣清淨,水道就會向下疏通,所以能治療浮腫;火氣下降,腎氣就會上升,所以又能治療消渴症)。
可以治療嘔吐(胃火上衝引起的嘔吐,適合用麥門冬。但嘔吐還有因為寒、食物、痰、虛弱等不同原因),痿軟無力(手腳無力鬆弛稱為痿蹶。陽明經的濕熱之氣上蒸於肺,導致肺熱,肺葉乾枯,就會出現痿蹶。《經疏》認為麥門冬是足陽明胃經的良藥),身體發熱、虛勞,脈搏微弱、呼吸短促(和人參、五味子一起用,稱為生脈散。因為心主脈,肺朝百脈,補肺清心,就能使氣血充足,脈搏恢復。
有些人脈搏微弱快要死了,服用生脈散也能救活。夏天火氣旺盛,灼傷肺金,服用生脈散尤其適合。李東垣說:人參味甘性寒,能瀉火熱而益元氣;麥門冬味苦性寒,能滋潤肺燥而清理水之源;五味子味酸性溫,能瀉小腸火而補大腸金,增益五臟之氣。小腸屬火,大腸屬金,兩者都主管津液)。可以治療肺痿吐膿,血熱妄行,月經枯竭,乳汁閉塞。能使眼睛明亮,容貌悅澤(因為它能滋養陰水、清除火熱)。但因為它性寒而有洩瀉的作用,氣虛體弱、胃寒的人不適合使用。
選擇肥大飽滿的麥門冬為佳,使用時要去除心部。可以將其浸泡在滋補藥酒中(以減弱其寒性)。地黃、車前子可以作為輔助藥。不宜與款冬花、苦參、青葙子、木耳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