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本草備要》~ 草部 (13)

回本書目錄

草部 (13)

1. 蒼耳子

一名枲耳,即詩卷耳

輕,發汗,散風濕

甘苦性溫。善發汗散風濕,上通腦頂,下行足膝,外達皮膚。

治頭痛目暗,齒痛鼻淵,肢攣痹痛,瘰癧瘡疥(採根葉熬,名萬應膏),遍身瘙癢(作浴湯佳)。

去刺,酒拌蒸。忌豬肉(《聖惠方》云:葉搗汁,治產後痢)。

白話文:

蒼耳子

又名枲耳,也就是詩經裡提到的卷耳。

性味輕微,具有發汗、疏散風濕的功效。

味道甘苦,性屬溫和。擅長發汗、驅散風濕,向上能通達頭頂,向下能到達足部和膝蓋,向外能通達皮膚。

可以用來治療頭痛、視力模糊、牙痛、鼻竇炎,以及肢體麻木、疼痛,還有瘰癧(淋巴結核)、瘡疥等皮膚疾病(採集根和葉熬製,叫做萬應膏),全身皮膚搔癢(用來洗澡效果好)。

使用時要去除蒼耳子上的刺,用酒拌勻後蒸熟。忌與豬肉同食(《聖惠方》記載:將蒼耳葉搗爛取汁,可以治療產後痢疾)。

2. 天麻

宣,祛風

辛溫,入肝經氣分。益氣強陰,通血脈,強筋力,疏痰氣。

治諸風眩掉,頭旋眼黑,語言不遂,風濕𤸷(音頑)痹,小兒驚癇(諸風掉眩,皆屬肝木。肝病不能榮筋,故見前症。天麻入厥陰而治諸疾,肝氣和平,諸疾自瘳)。血液衰少及類中風者忌用(風藥能燥血故也。昂按:風藥中須兼養血藥,制其燥也。養血藥或兼搜風藥,宣其滯也。古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根類黃瓜,莖名赤箭,有風不動,無風反搖,一名定風草。明亮堅實者佳,濕紙包煨熟,切片,酒浸一宿焙用。

白話文:

天麻,能疏散、祛除風邪。

性味辛溫,歸屬於肝經的氣分。可以增強氣血、強壯陰液,疏通血脈,增強筋骨力量,化解痰氣。

主要治療各種因風邪引起的眩暈、頭暈眼花、說話不清、風濕引起的麻木疼痛、小兒驚風癲癇(各種風邪引起的眩暈,都屬於肝木問題。肝功能失調無法滋養筋脈,所以會出現上述症狀。天麻進入厥陰經,可以治療這些疾病,當肝氣平和,各種疾病自然就會痊癒)。血液虧虛以及類似中風的患者不宜使用(因為風藥容易使血液乾燥。汪昂按:使用風藥的時候必須搭配養血的藥物,來制約風藥的燥性。使用養血的藥物,也要搭配一些祛風的藥物,來疏通氣血的阻滯。古人說:治療風邪要先治理血液,血脈暢通,風邪自然會消失)。

天麻的根部像黃瓜,莖叫做赤箭,在有風的時候不動,沒風的時候反而會搖晃,所以又名定風草。選擇外觀明亮、質地堅硬的比較好,用濕紙包住煨熟,切片,用酒浸泡一個晚上再烘乾使用。

3. 秦艽

宣,去寒濕

苦燥濕,辛散風。去腸胃之熱,益肝膽之氣,養血榮筋(風藥中潤劑,散藥中補劑)。

治風寒濕痹(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風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濕勝為著痹。痹在於骨則體重,在脈則血澀,在筋則拘攣,在肉則不仁,在皮則寒),通身攣急,(血不榮筋),虛勞骨蒸(時珍曰:手足陽陰經藥,兼入肝膽。陽明有濕,則手足痠痛寒熱,有熱則日晡潮熱骨蒸。

《聖惠方》治急勞煩熱,秦艽、柴胡各一兩,甘草五錢,為末,每服三錢。治小兒骨蒸潮熱食減瘦弱,秦艽、炙甘草各一兩,每服一二錢,錢乙加薄荷五錢),疸黃酒毒,腸風瀉血,口噤牙痛(齒下齦屬手陽明大腸經。張潔古曰:秦艽能去下牙痛,及本經風濕)。濕勝風淫之證,利大小便(牛乳點服,兼治黃疸,煩渴便赤)。

形作羅紋相交,長大黃白左紋者良。菖蒲為使,畏牛乳。

白話文:

宣散,能去除寒濕。

味道苦能夠乾燥濕氣,味道辛辣可以疏散風邪。能去除腸胃的熱邪,增益肝膽之氣,滋養血液,潤澤筋脈(在祛風藥中屬於滋潤的藥物,在散邪藥中屬於補益的藥物)。

能治療風寒濕引起的痺症(經典說:風、寒、濕三種邪氣混合侵入人體,就會形成痺症。風邪偏盛會導致游走性疼痛,寒邪偏盛會導致疼痛劇烈,濕邪偏盛會導致肢體沉重麻木。痺症侵犯骨骼會導致身體沉重,侵犯脈絡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侵犯筋脈會導致筋脈拘攣,侵犯肌肉會導致麻木不仁,侵犯皮膚會導致寒冷),以及全身筋脈攣縮抽筋(因血液不能滋養筋脈導致),虛勞骨蒸發熱(李時珍說:這藥能走手足陽經和陰經,同時也能入肝膽。陽明經有濕邪,就會導致手足痠痛寒熱,有熱就會出現午後潮熱骨蒸)。

《聖惠方》記載能治療急勞引起的煩熱,用秦艽、柴胡各一兩,甘草五錢,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能治療小兒骨蒸潮熱,食慾不振,身體消瘦,用秦艽、炙甘草各一兩,每次服用一到二錢,錢乙在此方中加入薄荷五錢)。還可以治療黃疸、酒毒,腸風瀉血,以及牙關緊閉、牙痛(下牙齦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張潔古說:秦艽能去除下牙痛,以及本經脈的風濕)。對於濕邪盛行,風邪肆虐的症狀有療效,能利小便和大便(用牛乳送服,還能治療黃疸,煩渴,小便赤黃)。

外形呈現羅紋狀,紋路交錯,長大,呈黃白色,紋路向左旋轉的品質最好。以菖蒲為輔助藥,忌與牛奶同用。

4. 豨薟草

宣,去風濕

苦辛。生寒,熟溫。

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筋骨冷痛,腰膝無力,風濕瘡瘍。若痹痛由脾腎兩虛、陰血不足,不由風濕而得者,忌服(風藥能燥血)。

江東人呼豬為豨,其草似豬詠臭,故名(唐·成訥有進豨薟表。宋·張詠進豨薟表云:其草金稜銀線,素莖紫荄,對節而生,頗同蒼耳。臣吃百服,眼目清明,即至千服,鬚髮烏黑,筋力輕健,效驗多端)。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採者尤佳。去粗莖,留枝葉花實,酒拌蒸曬九次,蜜丸,甚益元氣(豨薟辛苦氣寒,故必蒸曬九次加以酒蜜,則苦寒之陰濁盡去,而清香之美味見矣。數不至九,陰濁未盡,則不能透骨搜風而卻病也)。

搗汁熬膏,以甘草、生地煎膏,煉蜜三味收之,酒調服尤妙。

白話文:

豨薟草,具有疏通、驅除風濕的作用。

味道苦澀辛辣,性味生用偏寒,炮製後則轉溫。

可以治療肝腎的風邪,導致的四肢麻木、筋骨冷痛、腰膝無力,以及風濕引起的瘡瘍。但是,如果麻痹疼痛是由於脾腎虛弱、陰血不足,並非風濕所引起,就不要服用(因為驅風藥會使血更乾燥)。

江南一帶稱豬為「豨」,這種草的氣味類似豬身上的臭味,所以因此得名。(唐朝成訥曾上奏進貢豨薟草,宋朝張詠也曾上奏進貢豨薟草,並說:這種草有金色的稜線和銀色的紋路,莖是素色的,根部是紫色的,葉子對生,跟蒼耳很像。我吃了上百次,覺得眼睛明亮,吃到上千次,鬚髮變得烏黑,筋骨也變得輕快有力,效果很多。)在農曆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九月初九採摘的藥效最好。去除粗莖,留下枝葉花果,用酒拌勻後蒸曬九次,再做成蜜丸,對增強元氣很有益處。(豨薟草味道辛苦,藥性偏寒,所以必須經過蒸曬九次,加上酒和蜂蜜,這樣才能去除其苦寒的陰濁之氣,使其清香的味道顯現出來。如果蒸曬次數不到九次,陰濁之氣就沒辦法完全去除,也就無法深入骨骼去驅除風邪,達到治病的效果。)

也可以將新鮮的豨薟草搗爛取汁,熬製成膏狀,再用甘草、生地熬膏,最後加入蜂蜜一起收膏,用酒調服,效果更佳。

5. 威靈仙

宣,行氣,祛風

辛泄氣,咸泄水(《本草》苦,元素甘),氣溫屬木。其性善走,能宣疏五臟,通行十二經絡。

治中風痛風,頭風頑痹(濕熱流於肢節之間,腫屬濕,痛屬熱,汗多屬風,麻屬氣虛,木屬濕痰死血。十指麻木,亦是胃中有濕痰死血,脾主四肢故也。痛風當分新久,新痛屬寒,宜辛溫藥;久痛屬熱,宜清涼藥。河間所謂暴病非熱,久病非寒是也。大法宜順氣、清痰、搜風、散濕、養血、去瘀為要。

威靈仙傳曰:一人手足不遂數十年,遇新羅僧曰,得一藥可治,入山求之,乃威靈仙也,服之而愈),癥瘕積聚,痰水宿膿,黃疸浮腫,大小腸秘,風濕痰氣,一切冷痛。性極快利,積疴不痊者,服之有捷效。然疏泄真氣,弱者慎用。和砂仁、沙糖、醋煎,治諸骨哽。

根叢須數百條,長者二尺余,色深黑,俗名鐵腳威靈仙。忌茗、麵湯。

白話文:

威靈仙的藥性是宣散、運行氣機、驅除風邪。

它的味道辛辣能發散氣,鹹味能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本草》記載味苦,元好問認為味甘),藥性溫和,五行屬木。它的藥性善於行走,能宣通疏導五臟,通行十二經絡。

可以治療中風、痛風、頭風、頑固性麻痺(濕熱停留在肢體關節之間,腫脹屬於濕氣,疼痛屬於熱邪,多汗屬於風邪,麻木屬於氣虛,關節僵硬屬於濕痰瘀血。十指麻木也是因為胃中有濕痰瘀血,因為脾主管四肢的緣故。痛風要分新舊,新發的疼痛屬於寒邪,適合用辛溫的藥物;久病的疼痛屬於熱邪,適合用清涼的藥物。張元素所說的「新病不是熱證,久病不是寒證」就是這個道理。治療的總原則應該以順氣、清除痰液、驅散風邪、消除濕氣、滋養氣血、去除瘀血為主。

《威靈仙傳》記載:有一個人手腳不能動彈數十年,遇到一個新羅來的僧人說,有一種藥可以治療,就入山尋找,找到的就是威靈仙,服用後病就好了。此外,威靈仙還能治療腫塊積聚、痰飲宿膿、黃疸浮腫、大小便不通暢、風濕痰氣,以及一切寒冷的疼痛。藥性非常快速且有效果,對於久病不癒的人,服用後有顯著的效果。但因為它有疏泄真氣的作用,體質虛弱的人要謹慎使用。和砂仁、砂糖、醋一起煎煮,可以治療魚骨等卡住喉嚨。

威靈仙的根鬚有很多,多達數百條,長的超過二尺,顏色深黑,俗稱鐵腳威靈仙。服用時忌喝茶和麵湯。

6. 釣藤鉤

宣,除風熱,定驚

甘微苦寒。除心熱,平肝風。

治大人頭旋目眩,小兒驚啼瘛瘲(音熾縱。筋急而縮為瘛,筋緩而弛為瘲,伸縮不已為瘛瘲,俗謂之搐搦是也),客忤胎風,發斑疹。主肝風相火之病,風靜火息,則諸證自除(相火散行於膽、三焦、心包)。

有刺,類釣鉤。藤細多鉤者良(純用鉤,其功加倍)。久煎則無力。

白話文:

能夠宣散、清除風熱,有安定驚嚇的作用。

味道甘甜帶點微苦,藥性偏寒涼。可以清除心火,平息肝風。

能夠治療大人頭暈目眩,以及小孩受到驚嚇哭鬧、抽搐(抽搐是指筋脈急速收縮,鬆弛是指筋脈緩慢鬆弛,不斷收縮鬆弛稱為抽搐,俗稱抽筋),還有受到驚嚇、胎裡帶來的風邪,以及發出斑疹等症狀。主要治療肝風與相火引起的疾病,當風邪平息、火氣消散,那麼各種症狀自然就會消除(相火散佈在膽、三焦、心包)。

這種藥材帶有刺,形狀像釣魚的鉤子。藤蔓細且鉤子多的品質比較好(單獨使用鉤子的部分,藥效會加倍)。熬煮太久會失去藥效。

7. 茵芋

宣,去風濕

辛苦微溫,有小毒。

治風濕拘攣痹痛(時珍曰:古方治風癇,有茵芋丸;治風痹,有茵芋酒;治產後風,有茵芋膏。風濕諸證多用之。茵芋、石南、莽草,皆治風妙品,近世罕知。莽草辛溫有毒,治頭風癰腫乳癰疝瘕。蘇頌曰:古方風濕諸酒多用之,今人取葉煎湯熱含,治牙蟲喉痹甚效。甄權曰:不入湯)。

莖赤,葉如石榴而短厚,莖炙用。

白話文:

茵芋,具有宣散的功效,可以去除風濕。

味道辛苦,藥性稍微溫熱,帶有小毒。

可以治療風濕引起的筋骨拘攣、麻木疼痛(李時珍說:古代藥方治療風癇,有茵芋丸;治療風痹,有茵芋酒;治療產後風,有茵芋膏。風濕類的各種症狀大多用它。茵芋、石南、莽草,都是治療風病的好藥,但現在很少人知道。莽草味道辛辣,藥性溫熱且有毒,可以治療頭風、癰腫、乳癰、疝氣腫塊。蘇頌說:古代治療風濕的藥酒大多會使用它,現在人們取它的葉子煎湯,趁熱含漱,治療牙蟲、喉痹非常有效。甄權說:茵芋不適合放入湯藥中煎煮)。

它的莖是紅色的,葉子像石榴葉但更短且厚實,藥用時取莖炙烤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