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備要》~ 草部 (11)
草部 (11)
1. 桔梗
宣通氣血,瀉火散寒,載藥上浮
苦辛而平。色白屬金,入肺(氣分)瀉熱,兼入手少陰心、足陽明胃經。開提氣血,表散寒邪,清利頭目咽喉,開胸膈滯氣。
凡痰壅喘促、鼻塞(肺氣不利)目赤、喉痹咽痛(兩少陰火)、齒痛(陽明風熱)口瘡、肺癰乾咳(火鬱在肺)、胸膈刺痛(火鬱上焦)、下痢腹痛、腹滿腸鳴(肺火鬱於大腸),並宜苦梗以開之。為諸藥舟楫,載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劑。至於至高之分成功(既上行而又能下氣何也?肺主氣,肺金清,濁氣自下行耳),養血排膿,補內漏(故治肺癰。時珍曰:枳桔湯治胸中痞滿不痛,取其通肺利膈下氣也。
甘桔湯通治咽喉口舌諸病,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熱也。宋仁宗加荊芥、防風、連翹,遂名如聖湯。王好古加味甘桔湯,失音加訶子,聲不出加半夏,上氣加陳皮,涎嗽加知母、貝母,咳渴加五味,酒毒加葛根,少氣加人參,嘔加半夏、生薑,吐膿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膠,胸膈不利加枳殼,痞滿加枳實,目赤加梔子、大黃,面腫加茯苓,膚痛加黃耆,發斑加荊、防,疫毒加牛蒡、大黃,不得眠加梔子。昂按:觀海藏所加,則用藥之大較,亦可識矣)。
去浮皮,泔浸微炒用。畏龍膽、白芨。忌豬肉。
白話文:
桔梗
能夠疏通氣血,排除體內火氣和寒氣,並引導藥效向上作用。
味道苦而辛,性質平和。顏色白色,五行屬金,主要進入肺經(影響肺的氣分),能清瀉肺熱,同時也作用於手少陰心經和足陽明胃經。它能升提氣血,使寒邪從體表散發出去,並能使頭部、眼睛、咽喉清爽舒適,也能開通胸膈部位的氣滯。
凡是因痰液壅塞引起的喘促、鼻塞(因肺氣運行不暢)、眼睛發紅、喉嚨腫痛(少陰經的火熱)、牙痛(陽明經的風熱)、口腔潰瘍、肺癰引起的乾咳(火氣鬱結在肺)、胸膈刺痛(火氣鬱結在上焦)、腹瀉腹痛、腹脹腸鳴(肺火鬱結於大腸),都適合用桔梗來疏通。它就像船隻一樣,能承載其他藥物向上作用,也能引導苦味、峻下性質的藥物向下行。桔梗能使上行之氣到達頭頂,也能使氣下降(為什麼能上行又能下氣呢?因為肺主氣,肺氣清淨,濁氣自然會向下行),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排出膿液、修補內傷(所以能治療肺癰)。李時珍說:枳桔湯能治療胸悶不痛的症狀,就是取其疏通肺氣、開利胸膈、使氣下降的作用。
甘桔湯能廣泛治療咽喉、口腔等疾病,就是取其苦辛能散寒、甘平能除熱的功效。宋仁宗時期的藥方甘桔湯,加入了荊芥、防風、連翹,就命名為如聖湯。王好古在甘桔湯的基礎上進行加減,治療失聲時加入訶子,聲不出時加入半夏,上氣時加入陳皮,痰多咳嗽時加入知母、貝母,咳嗽口渴時加入五味子,酒毒時加入葛根,氣短時加入人參,嘔吐時加入半夏、生薑,吐膿血時加入紫菀,肺痿時加入阿膠,胸膈不適時加入枳殼,胸悶時加入枳實,眼睛發紅時加入梔子、大黃,面部浮腫時加入茯苓,皮膚疼痛時加入黃耆,發斑時加入荊芥、防風,疫毒時加入牛蒡子、大黃,失眠時加入梔子。我認為,觀察王好古的加減用藥,就可以大致了解用藥的規律了。
使用桔梗時,要去除外皮,用淘米水浸泡一下,再稍微炒一下。它畏懼龍膽、白芨,忌與豬肉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