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本草備要

《本草備要》:實用與簡約的本草學典範

《本草備要》由清代著名醫學家汪昂編撰,是一部以實用性和簡約性為核心的本草學著作。作者旨在糾正前代本草著作中的繁瑣與疏漏,為臨床醫生與初學者提供一部易於攜帶和查閱的實用參考書。該書在中醫藥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僅總結了前代本草經驗,還進一步完善了中醫藥物學的理論與應用。

一、成書背景與編撰目的

汪昂撰寫《本草備要》的初衷在於糾正前代本草著作中的冗長和錯誤,尤其是針對《本草綱目》等經典,作者指出其過於繁瑣且不便於攜帶的缺點。因此,他編撰此書以實現以下目標:

  1. 補充與修訂:補充前代遺漏的重要藥材,同時修訂錯誤記載。
  2. 簡化內容:精選常用藥材,減少冗餘,保留核心內容。
  3. 提高實用性:提供藥材的性味、功效及應用方法,適合初學者與普通讀者使用。

二、內容架構與編排特色

全書根據藥材的性味與功能進行分類,結構簡明,主要包括:

  1. 十劑理論:汪昂以徐之才的「十劑理論」為基礎,對藥物的性味與功能進行總結,分為宣、通、補、瀉、澀、滑、燥、濕、輕、重十類,幫助讀者快速理解藥物的基本特性。
  2. 藥材記錄:每種藥材的記錄包括性味、歸經、功效、使用禁忌等。例如:
    • 黃芪:甘溫,具有補氣固表、瀉火解肌等功效。
    • 甘草:味甘,既能補脾益氣,又可解毒調和諸藥,被譽為「國老」。
  3. 附加古方:書中附有經典驗方,方便臨床應用。例如,四君子湯用於補脾益氣,白虎湯用於清熱瀉火。

三、藥物理論的核心觀點

  1. 性味與歸經理論: 汪昂詳細解釋了藥物的性味(酸、苦、甘、辛、鹹)及其對應的臟腑經絡。例如,酸入肝、甘入脾、苦入心,這些性味決定了藥物的作用方向和功能。
  2. 藥物加工的重要性: 書中特別強調炮製方法對藥物功效的影響,例如:
    • 甘草需經蜜炙以增強補益作用。
    • 附子需長時間炮製以降低毒性。
  3. 辨證施治與慎用藥材: 汪昂提醒用藥需結合患者的病情和體質,避免一刀切。例如,他指出甘草雖然常用,但對於中滿之證應慎用。

四、實用性與文化價值

《本草備要》的實用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適用廣泛: 書中藥材精選約400種,涵蓋了常見的治療需求,對於基層醫生和普通家庭應急用藥均有參考價值。
  2. 便於攜帶: 作者刻意精簡內容,使其體積小、攜帶方便,適合行醫者隨身攜帶使用。
  3. 文化傳承: 《本草備要》不僅是醫學著作,還包含了中醫藥文化的哲學思想,如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等理論。

五、對後世的影響

  1. 推動中醫教育: 由於內容簡明易懂,《本草備要》成為清代及近代中醫教育的重要教材,對於普及中醫知識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啟發後世著作: 汪昂的簡化模式對後世本草書籍的編寫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在中醫藥物學的標準化與實用化方面。
  3. 實證精神的引領: 書中大量引用臨床實例與經典方劑,為後世醫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證資料。

六、結語

《本草備要》是一部兼具實用性與學術價值的本草著作。汪昂以嚴謹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對中醫本草學進行了系統整理與創新,為後世中醫藥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該書不僅是古代醫學智慧的結晶,也是中醫藥文化的傳世典範,至今仍在中醫藥學教育和臨床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陳序

童序

自序

增補本草備要自序

本草備要凡例

藥性總義

草部 (1)

草部 (2)

草部 (3)

草部 (4)

草部 (5)

草部 (6)

草部 (7)

草部 (8)

草部 (9)

草部 (10)

草部 (11)

草部 (12)

草部 (13)

草部 (14)

草部 (15)

草部 (16)

草部 (17)

草部 (18)

草部 (19)

草部 (20)

草部 (21)

草部 (22)

草部 (23)

草部 (24)

草部 (25)

草部 (26)

草部 (27)

草部 (28)

草部 (29)

草部 (30)

草部 (31)

草部 (32)

草部 (33)

草部 (34)

草部 (35)

木部 (1)

木部 (2)

木部 (3)

木部 (4)

木部 (5)

木部 (6)

木部 (7)

木部 (8)

木部 (9)

木部 (10)

木部 (11)

木部 (12)

果部 (1)

果部 (2)

果部 (3)

果部 (4)

果部 (5)

谷菜部 (1)

谷菜部 (2)

谷菜部 (3)

谷菜部 (4)

谷菜部 (5)

谷菜部 (6)

金石水土部 (1)

金石水土部 (2)

金石水土部 (3)

金石水土部 (4)

金石水土部 (5)

金石水土部 (6)

金石水土部 (7)

金石水土部 (8)

禽獸部 (1)

禽獸部 (2)

禽獸部 (3)

禽獸部 (4)

禽獸部 (5)

鱗介魚蟲部 (1)

鱗介魚蟲部 (2)

鱗介魚蟲部 (3)

鱗介魚蟲部 (4)

鱗介魚蟲部 (5)

鱗介魚蟲部 (6)

人部 (1)

人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