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備要》~ 草部 (16)
草部 (16)
1. 昆布
功同海藻而少滑,性雄。治水腫癭瘤,陰㿉膈噎(含之咽汁)。
出登萊者,搓如繩索;出閩越者,大葉如菜。洗去鹹味用。
白話文:
昆布的功效和海藻相似,但比較不滑膩,屬性偏陽剛。可以治療水腫、癭瘤,以及陰囊腫大、胸膈阻塞等症狀(將昆布含在口中,慢慢吞嚥汁液)。
產於登州、萊州一帶的昆布,搓起來像繩索一樣;產於福建、廣東一帶的昆布,葉子很大像蔬菜一樣。使用前要洗去鹹味。
2. 獨活
宣,搜風,去濕
辛苦微溫。氣緩善搜,入足少陰(腎)氣分,以理伏風。
治本經傷風頭痛,頭暈目眩(宜與細辛同用),風熱齒痛(文潞公《藥准》用獨活、地黃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痙癇濕痹(項背強直,手足反張曰痙;濕流關節,痛而煩曰濕痹。風勝濕,故二活兼能去濕),奔豚疝瘕(腎積曰奔豚,風寒濕客於腎家所致。瘕疝亦然)。有風不動,無風反搖,又名獨搖草(故治風)。
《本經》云:獨活一名羌活。古方惟用獨活,後人云是一類二種,遂分用。以形虛大有臼如鬼眼,節疏色黃者為獨活;色紫節密,氣猛烈者為羌活。並出蜀漢。又云自西羌來者名羌活(故名胡王使者,今採諸家所分經絡、主治各證,以便施用)。
白話文:
獨活
具有宣散、驅除風邪、去除濕氣的功效。
味道辛苦,藥性稍微溫和。藥性作用緩慢,但擅長搜尋風邪,主要進入足少陰腎經的氣分,用來調理潛伏在體內的風邪。
可以治療本經(足少陰腎經)引起的風寒頭痛、頭暈目眩(適合與細辛一起使用),以及風熱引起的牙痛(文潞公的《藥准》記載將獨活、地黃等分為末,每次服用三錢)。此外,還能治療痙攣、癲癇、濕痹(頸背僵硬,手足向後抽搐稱為痙;濕氣停留在關節,引起疼痛煩躁稱為濕痹。由於風邪勝過濕邪,所以獨活和羌活都能夠去除濕氣)、奔豚、疝氣積塊(腎臟積聚稱為奔豚,是因為風寒濕邪侵襲腎經所導致。疝氣積塊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體內有風邪,但沒有發作,一旦發作就會搖動不定,所以又稱為「獨搖草」(因此可以治療風邪)。
《本經》記載:獨活又名羌活。古時候的醫方都只使用獨活,後人認為這兩者是一類但有兩種,於是分開使用。外型空虛膨大,有像鬼眼的凹陷,節與節之間間隔疏鬆,顏色偏黃的稱為獨活;顏色偏紫,節與節之間緊密,氣味強烈的稱為羌活。這兩種藥材都出產於蜀漢地區。還有說法是從西羌來的稱為羌活(所以又稱「胡王使者」)。現在綜合各家的分類經絡、主治病症,方便臨床使用。
3. 羌活
宣,搜風,發表,勝濕
辛苦性濕,氣雄而散,味薄上升。入足太陽(膀胱)以理遊風,兼入足少陰、厥陰(腎、肝)氣分。瀉肝氣,搜肝風,小無不入,大無不通。
治風濕相搏,本經頭痛(同川芎,治太陽、少陰頭痛。凡頭痛多用風藥者,以巔頂之上,唯風藥可到也),督脈為病,脊強而厥(督脈並太陽經),剛痙柔痙(脊強而厥,即痙證也。傷寒無汗為剛痙;傷風有汗為柔痙。亦有血虛發痙者。大約風證宜二活,血虛忌用),中風不語(按:古人治中風,多主外感,率用續命、愈風等湯以發表,用三化湯、麻仁丸以攻裡。至河間出,如雲中風非外來之風,良由心火暴甚,腎水虛衰。
東垣則以為本氣自病。丹溪以為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世人復分北方風勁、質厚,為真中;南方地卑、質弱,為類中。不思岐伯云:中風大法有四。一偏枯,半身不遂也;二風痱,四肢不收也;三風癔,奄忽不知人也;四風痹,諸風類痹狀也。風證盡矣,何嘗有真中、類中之說乎?此證皆由氣血虧虛,醫者不知養血益氣以固本,徒用烏、附、羌、獨以驅風,命曰虛虛,誤人多矣。真中定重於類中。
焉有類中既屬內傷,真中單屬外感乎!河間、東垣皆北人,安能盡舍北人而專治南病乎),頭旋目赤(目赤要藥)。散肌表八風之邪,利周身百節之痛,為卻亂反正之主藥。若血虛頭痛、遍身痛者(此屬內證),二活並禁用。
白話文:
羌活,具有發散、驅散風邪、疏通經絡、排除濕氣的功效。
它的藥性辛苦而溫濕,藥氣強勁且能向外發散,味道較淡,藥性向上走。主要進入足太陽膀胱經,用來治療體內游走的風邪,同時也兼入足少陰腎經和足厥陰肝經的氣分。它能瀉肝氣、驅散肝風,無論細微還是嚴重的病症,都能發揮作用,沒有不通達之處。
可以治療風濕相互搏結的病症,以及膀胱經引起的頭痛(和川芎一樣,都能治療太陽經和少陰經引起的頭痛。一般來說,治療頭痛多使用具有發散風邪作用的藥物,因為頭頂部位只有風藥才能到達)。也能治療督脈的疾病,如脊椎僵硬和四肢厥冷(因為督脈與太陽經相連),以及剛痙和柔痙(脊椎僵硬和四肢厥冷,就是痙攣的症狀。傷寒無汗的稱為剛痙,傷風有汗的稱為柔痙,也有血虛導致痙攣的情況。大致來說,屬於風邪的病症適合使用羌活和獨活,而血虛的則應避免使用)。還能治療中風失語(古人治療中風,多認為是外感引起的,所以常用續命湯、愈風湯等來發散,用三化湯、麻仁丸來攻下。到了劉河間提出,中風並非外來的風邪,而是心火過旺、腎水虛衰所致。
李東垣則認為是自身本氣的病變。朱丹溪則認為是濕氣生痰、痰生熱、熱生風。後世又將北方風勢強勁、病症重的歸為真中風,南方地勢低窪、病症輕的歸為類中風。但沒有考慮到黃帝內經中說的中風有四種:一是偏癱,半身不遂;二是風痱,四肢不能活動;三是風癔,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四是風痹,各種風病類似痹症的狀態。中風的病症就這些,哪有什麼真中風、類中風的說法呢?這些病症都是由氣血虧虛引起的。醫生不明白要用養血益氣來固本,只用烏頭、附子、羌活、獨活等來驅風,這種做法是虛上加虛,會耽誤病人。真中風的症狀肯定比類中風要嚴重。
怎麼會說類中風屬於內傷,真中風單純屬於外感呢?劉河間、李東垣都是北方人,怎麼能拋開北方人的病症而專治南方的病症呢?),還能治療頭暈、眼睛紅腫(是治療眼睛紅腫的重要藥物)。它可以驅散體表肌膚的風邪,緩解全身關節的疼痛,是治療風邪混亂的主藥。但如果是血虛引起的頭痛、全身疼痛(這種屬於內傷),就不宜使用羌活和獨活。
4. 防風
宣,發表,勝濕
辛苦性溫,升浮為陽。搜肝瀉肺,散頭目滯氣、經絡留濕。
主上部見血(用之為使,亦能治崩),上焦風邪,頭痛目眩,脊痛項強,周身盡痛,太陽(膀胱)經證(徐之才曰:得蔥白,能行周身)。又行脾胃二經,為去風勝濕之要藥(凡風藥皆能勝濕。東垣曰: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止,乃風藥中潤劑。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散目赤、瘡瘍。
若血虛痙急、頭痛不因風寒(內傷頭痛)、泄瀉不因寒濕、火升發嗽、陰虛盜汗、陽虛自汗者並禁用(同黃耆、芍藥,又能實表止汗;合黃耆、白朮,名玉屏風散,固表聖藥。黃耆得防風而功益大,取其相畏而相使也)。
黃潤者良。上部用身,下部用梢。畏萆薢。惡乾薑、白蘞、芫花。殺附子毒。
白話文:
防風的主要功效是宣散、發散,能去除體內的濕氣。
它的性質辛苦而溫和,藥性往上走,屬於陽性。它能疏通肝氣、宣洩肺氣,驅散頭部、眼睛的滯氣,也能清除經絡中停留的濕氣。
主要用於治療上部出血(可以作為輔助藥,也能治療崩漏),以及上焦風邪引起的疾病,如頭痛、頭暈目眩、脊背疼痛、脖子僵硬、全身疼痛等症狀,還有太陽經(膀胱經)的病症(徐之才說:配上蔥白,能使藥力行遍全身)。它也能作用於脾胃二經,是去除風邪、克服濕氣的重要藥物(所有的風藥都能去除濕氣。李杲說:它就像軍隊中的士兵,能隨引導而到達目的地,是風藥中比較滋潤的藥物。如果想補脾胃,沒有它的引導就不能起作用),還能散去眼睛紅腫、瘡瘍。
但如果屬於血虛導致的痙攣、頭痛不是因為風寒(而是內傷引起的頭痛)、腹瀉不是因為寒濕、火氣上升引起的咳嗽、陰虛導致的盜汗、陽虛導致的自汗,這些情況都不能使用防風(它和黃耆、芍藥同用,又能固表止汗;和黃耆、白朮合用,就是玉屏風散,是固表的良藥。黃耆配上防風,功效會更大,因為它們之間存在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關係)。
顏色黃潤的防風藥材品質較好。藥材的上半部分主要用於治療上部疾病,下半部分主要用於治療下部疾病。防風畏懼萆薢,不宜與乾薑、白蘞、芫花同用。能解附子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