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本草備要》~ 草部 (17)

回本書目錄

草部 (17)

1. 藁本

宣,去風寒濕

辛溫雄壯,為太陽經(膀胱)風藥,寒鬱本經、頭痛連腦者必用之(凡巔頂痛,宜藁本、防風、酒炒升、柴)。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督脈並太陽經貫脊);又能下行去濕,治婦人疝瘕,陰寒腫痛,腹中急痛(皆太陽寒濕),胃風泄瀉(夏英公病泄,醫以虛治不效。霍翁曰:此風客於胃也,飲以藁本湯而愈。

蓋藁本能除風濕耳),粉刺酒齄(音查,和白芷作面脂良)。

根紫色似芎藭而輕虛,氣香味麻。

白話文:

[藁本]

功能是發散,能去除風寒濕邪。

藥性辛溫且強勁,是太陽經(膀胱)的風藥,對於寒邪鬱積在膀胱經,導致頭痛連到後腦勺的情況必須使用(凡是頭頂痛,適合用藁本、防風,用酒炒過的升麻、柴胡)。能夠治療督脈的疾病,例如脊椎僵硬而手腳冰冷(因為督脈與太陽經都貫穿脊椎);又能夠向下走去除濕邪,治療婦女的疝氣、腹部結塊、陰部寒冷腫痛、腹部劇烈疼痛(這些都是太陽經受到寒濕侵襲所致),以及胃風引起的腹瀉(以前夏英公腹瀉,醫生用虛症來治療卻沒效果。霍翁說:這是風邪侵入胃部所致,用藁本湯給他喝就好了。因為藁本能夠去除風濕)。還能治療粉刺和酒糟鼻(與白芷一起做成面脂效果很好)。

根部是紫色的,外型類似芎藭但比較輕,氣味辛香且有麻感。

2. 葛根

輕,宣,解肌,升陽,散火

辛甘性平,輕揚升發。入陰陽經,能鼓胃氣上行,生津止渴(風藥多燥,葛根獨能止渴者,以能升胃氣、入肺而生津耳)。兼入脾經,開腠發汗,解肌退熱(脾主肌肉)。為治脾胃虛弱泄瀉之聖藥(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葛根能升陽明清氣)。

療傷寒中風,陽明頭痛(張元素曰:頭痛如破,乃陽明中風,可用葛根蔥白湯;若太陽初病,未入陽明而頭痛者,不可便服升葛湯發之,反引邪氣入陽明也。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桂枝湯加葛根麻黃;又有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湯,是用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非太陽藥也)。血痢溫瘧(丹溪曰:治瘧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要無汗,扶正為主,帶散。

若陽瘧有汗,加參、耆、白朮以斂之,無汗加芩、葛、蒼朮以發之),腸風痘疹(能發痘疹。丹溪曰:凡斑疹已見紅點,不可更服升葛湯,恐表虛反增斑爛也)。

又能起陰氣,散鬱火,解酒毒(葛花尤良),利二便,殺百藥毒。多用反傷胃氣(升散太過)。

生葛汁大寒,解溫病大熱,吐衄諸血。

白話文:

葛根的藥性是輕清、向上宣散的,能疏通肌肉、提升陽氣、散發火氣。

味道辛甘,藥性平和,具有輕揚升發的特性。能進入陰經和陽經,可以鼓動胃氣向上運行,產生津液並止渴(一般風藥多偏乾燥,只有葛根能止渴,是因為它能提升胃氣、進入肺部而產生津液)。同時也進入脾經,能打開毛孔發汗,疏通肌肉退熱(因為脾主管肌肉)。是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腹瀉的聖藥(經典說:清氣在下,就會導致腹瀉。葛根能提升陽明經的清氣)。

能治療傷寒、中風、陽明經頭痛(張元素說:頭痛像要裂開,是陽明經中風,可以用葛根蔥白湯;如果是太陽經初病,還沒進入陽明經而頭痛的,不可以馬上服用升葛湯發汗,反而會引邪氣進入陽明經。仲景治療太陽、陽明經合併發病的,會用桂枝湯加葛根麻黃;還有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湯,是用來阻斷太陽經邪氣進入陽明經的路徑,不是太陽經的藥)。能治療血痢、溫瘧(朱丹溪說:治療瘧疾,無汗要發汗,以散邪為主,輔助補益;有汗要止汗,以扶正為主,輔助散邪。如果是陽瘧且有汗的,要加人參、黃耆、白朮來收斂;無汗的要加黃芩、葛根、蒼朮來發汗),腸風、痘疹(能促使痘疹發出來。朱丹溪說:凡是斑疹已經出現紅點的,不可以再服用升葛湯,恐怕表虛反而會增加斑疹的潰爛)。

又能提振陰氣,散發鬱積的火氣,解除酒毒(葛花的效果更好),使大小便順暢,能解各種藥物中毒。但過量使用會損傷胃氣(因為升散作用太強)。

生葛汁藥性大寒,能解除溫病引起的高熱,以及吐血、流鼻血等各種出血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