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備要》~ 果部 (3)
果部 (3)
1. 慄
補腎
鹹溫。厚腸胃,補腎氣(寇宗奭曰:小兒不可多食。生則難化,熟則滯氣。能解羊膻)。
白話文:
性味是鹹味、溫性。可以增厚腸胃,補益腎氣。(寇宗奭說:小孩子不可以多吃。生的栗子難以消化,熟的栗子容易使氣滯。能夠解除羊肉的腥膻味。)
2. 陳皮
能燥能宣,有補有瀉,可升可降
辛能散,苦能燥、能瀉,溫能補、能和。同補藥則補,瀉藥則瀉,升藥則升,降藥則降。為脾、肺氣分之藥(脾為氣母,肺為氣龠。凡補藥澀藥,必佐陳皮以利氣)。調中快膈,導滯消痰(大法治痰,以健脾順氣為主。潔古曰:陳皮、枳殼利其氣,而痰自下),利水破症,宣通五臟,統治百病,皆取其理氣燥濕之功(人身以氣為主,氣順濕除,則百病散。《金匱》云:能解魚毒、食毒)。
多服久服,損人元氣。入補養藥則留白,入下氣消痰藥則去白(《聖濟》云:不去白,反生痰)。
去白名橘紅,兼能除寒發表(皮能發散皮膚)。核治疝痛。葉散乳癰(皆能入厥陰,行肝氣,消腫散毒。腰腎冷痛,橘核炒酒服良。《十劑》曰:宣可去壅,生薑橘皮之屬是也。《泊宅編》曰:莫強中,食已輒胸滿不下,百治不效。偶家人合橘皮湯,嘗之似有味,連日飲之。
一日坐廳事,覺胸中有物墜下,目瞪汗濡,大驚扶歸,腹疼痛,下數塊如鐵彈,臭不可聞,自此胸次廓然。蓋脾之冷積也,半年服藥不知,功乃在橘皮。方用橘皮一斤,甘草、鹽各四兩,煮乾點服,名二賢散。蒸餅丸,名潤下丸。治痰特有驗。世醫惟知半夏、南星、枳殼、茯苓之屬,何足語此哉!丹溪曰:治痰,利藥過多則脾虛,痰易生而反多。又曰:胃氣亦賴痰以養,不可攻盡,攻盡則虛而愈劇)。
廣中陳久者良,故名陳皮(陳則烈氣消,無燥散之患。半夏亦然,故同用名二陳湯)。治痰咳,童便浸曬。治痰積,薑汁炒。治下焦,鹽水炒。去核、皮,炒用。
白話文:
陳皮這味藥材,既能乾燥又能疏通,有補益作用也有瀉的作用,可以向上升提也可以向下疏降。
它的味道辛辣可以發散,苦味可以乾燥並瀉下,溫性的特性可以補益和調和。和補藥一起用則有補益效果,和瀉藥一起用則有瀉的作用,和升提的藥一起用則有升提作用,和降下的藥一起用則有降下作用。它是脾和肺這兩個臟腑氣分的重要藥材(脾是產生氣的源頭,肺是主管氣的樞紐。凡是使用補藥或收斂藥,都必須佐以陳皮來幫助氣的運行)。它可以調理中焦、使胸膈舒暢,消除積滯、化解痰液(治療痰症的原則是以健脾和順氣為主。名醫李杲說:用陳皮和枳殼來疏理氣機,痰自然就會下降)。它還可以利水、破除症積,使五臟的功能通暢,可以用於治療多種疾病,這都是因為它具有理氣燥濕的功效(人體的健康是以氣為主,氣順暢、濕邪去除,各種疾病自然就會消散。《金匱要略》中提到:陳皮能解魚和食物中毒)。
但是,如果長期服用或過量服用,會損傷人體的元氣。如果加入補益的藥方,就保留白色的部分;如果加入下氣消痰的藥方,就去除白色的部分(《聖濟總錄》中說:如果不去除白色的部分,反而會產生痰液)。
去除白色部分後稱為橘紅,還兼具祛寒發散的作用(陳皮的皮具有發散皮膚的功能)。橘核可以治療疝氣疼痛。橘葉可以散解乳癰(這些都歸屬於足厥陰肝經,可以運行肝氣,消腫散毒。腰腎冷痛,將橘核炒過後用酒送服效果很好。《十劑》中說:宣通可以去除壅塞,生薑、橘皮等就屬於這一類。《泊宅編》中記載:有個人吃飯後就覺得胸悶難受,各種方法治療都無效。後來家人配了橘皮湯,他喝了覺得有點效果,就連續喝了好幾天。有一天他坐在大廳裡,突然感覺胸中有東西掉下去,嚇得他出了一身冷汗,趕緊被人扶回去,接著腹部疼痛,拉出好幾塊像鐵彈一樣的東西,臭不可聞。從此之後,胸悶的狀況就消失了。原來這是脾的寒冷積聚所造成的,服藥半年都沒效果,結果卻被橘皮給治好了。方子用橘皮一斤,甘草、鹽各四兩,煮乾後磨成粉末服用,稱為二賢散。用蒸餅做成丸,稱為潤下丸。治療痰症特別有效。世上的醫生只知道用半夏、南星、枳殼、茯苓等藥材,哪裡知道陳皮的妙用!名醫朱丹溪說:治療痰症,使用利水藥太多會導致脾虛,痰反而更容易產生,也更多。又說:胃氣也需要痰來滋養,不能完全清除,完全清除反而會虛弱,病情更嚴重)。
廣東產的陳皮,存放時間久的品質最好,所以稱為陳皮(存放久了,藥性的燥烈之氣會消散,沒有燥熱傷陰的副作用。半夏也是如此,所以和陳皮一起使用,組成了二陳湯)。治療痰咳,用童子小便浸泡後曬乾。治療痰積,用薑汁炒過。治療下焦的疾病,用鹽水炒過。使用時要去除橘核和橘皮的白色部分,炒過後再使用。
3. 青皮
瀉肝,破氣,散積
辛苦而溫,色青氣烈。入肝膽氣分。疏肝瀉肺(柴胡疏上焦肝氣,青皮平下焦肝氣。凡瀉氣藥,皆云瀉肺),破滯削堅,除痰消痞。治肝氣鬱積,脅痛多怒,久瘧結癖(入肝散邪,入脾除痰,瘧家必用之品,故清脾飲以之為君),瘧痛乳腫(丹溪曰:乳房屬陽陰,乳頭屬厥陰。乳母或因忿怒鬱悶,厚味釀積,致厥陰之氣不行,故竅不得出。
陽明之血騰沸,故熱甚而化膿。亦因其子有滯痰膈熱,含乳而睡,噓氣致生結核者,初起便須忍痛揉軟,吮令汁透,自可消散。治法以青皮疏肝滯,石膏清胃熱,甘草節行濁血,瓜蔞消腫導毒。或加沒藥、橘葉、金銀花、蒲公英、皂角刺、當歸,佐以少酒,若於腫處灸三五壯尤捷。
久則凹陷,名乳癌,不可治矣)。最能發汗(皮能達皮,辛善發散),有汗及氣虛人禁用(陳皮升浮,入脾、肺治高;青皮沉降,入肝、膽治低。炒之以醋,所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橘之青而未黃者。醋炒用(古方無用者,宋以後始與陳皮分用)。
白話文:
青皮,能疏瀉肝氣,破除氣滯,消散積聚。
味道辛苦性溫,顏色青色,氣味強烈。主要作用於肝和膽的氣分。能疏通肝氣,降洩肺氣(柴胡是疏通上焦肝氣,青皮是平降下焦肝氣。所有能洩氣的藥物,都說能瀉肺)。能破除氣滯,削弱堅硬的腫塊,消除痰液和痞塊。能治療肝氣鬱結,引起的脅肋疼痛、容易發怒,以及長久瘧疾造成的結塊(能入肝臟散邪,入脾臟消除痰液,是瘧疾常用的藥物,所以清脾飲以它為主藥)。也能治療瘧疾引起的疼痛和乳房腫脹(朱丹溪說:乳房屬陽明經,乳頭屬厥陰經。哺乳的母親如果因為憤怒憂悶,或吃太多肥甘厚味的食物,導致厥陰肝氣不順暢,所以乳汁無法排出。陽明經的氣血沸騰,導致發熱化膿。也可能是因為小孩有痰阻隔,含著乳頭睡覺,呼吸的氣導致乳房產生結核。剛開始的時候必須忍痛揉軟,讓乳汁流出,自然就能消散。治療方法是用青皮疏通肝氣鬱滯,用石膏清除胃熱,用甘草幫助血液運行,用瓜蔞消除腫脹、引導毒素排出。或者加入沒藥、橘葉、金銀花、蒲公英、皂角刺、當歸,再加少許酒。如果在腫脹處艾灸三五壯,效果更快。如果拖久了,腫脹處會凹陷,就變成乳癌,難以治療)。它很能發汗(因為皮能到達皮膚表面,辛味能發散),有汗的人和氣虛的人禁用(陳皮是上升的,入脾肺經,治療上焦的疾病;青皮是下降的,入肝膽經,治療下焦的疾病。用醋炒過後,是為了符合「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的原則)。青色的、尚未成熟的橘子就是青皮。通常會用醋炒過後使用(古代醫方沒有單獨使用青皮的,從宋代之後才開始與陳皮分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