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本草備要》~ 藥性總義 (3)

回本書目錄

藥性總義 (3)

1. 藥性總義

酸傷筋(斂則筋縮),辛勝酸;苦傷氣(苦能瀉氣),咸勝苦;甘傷肉,酸勝甘;辛傷皮毛(疏散腠理),苦勝辛;咸傷血(咸能滲泄),甘勝咸。此五行相剋之義也。

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筋得酸,則拘攣收引益甚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骨得苦,則陰益甚重而難舉也。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肉得甘,則壅氣臚腫益甚也。辛走氣,氣病毋多食辛,氣得辛,則散而益虛也。咸走血,血病毋多食鹹,血得咸,則凝澀而口渴也(咸能滲泄津液)。此五病之所禁也。

多食鹹,則脈凝泣(澀同)而變色(脈即血也,心合脈,水剋水)。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肺合皮毛,火剋金)。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肝合筋,爪者筋之餘。為金剋木,按肝喜散,故辛能補肝,惟多則為害)。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脾合肉,其華在唇,水剋土,胝音支,皮厚也)。

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腎合骨,其華在發,土剋水)。此五味之所傷也。

藥之為物,各有形、性、氣、質。其入諸經,有因形相類者(如連翹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睪丸而入腎之類);有因性相從者(如屬木者入肝,屬水者入腎;潤者走血分,燥者入氣分;本天者親上,本地者親下之類);有因氣相求者(如氣香入脾,氣焦入心之類);有因質相同者(如藥之頭入頭,干入身,枝入肢,皮行皮。又如紅花、蘇木,汁似血而入血之類),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

藥有以形名者,人參、狗脊之類是也;有以色名者,黃連、黑參之類是也;有以氣名者,豨薟、香薷之類是也;有以味名者,甘草、苦參之類是也;有以質名者,石膏、石脂、歸身、歸尾之類是也;有以時名者,夏枯、款冬之類是也;有以能名者,何首烏、骨碎補之類是也。

凡藥火制四,煅、煨、炙、炒也;水制三,浸、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也。酒製升提,薑製溫散;入鹽走腎而軟堅,用醋注肝而收斂;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潤枯生血,蜜制甘緩益元;陳壁土製,借土氣以補中州;麵裹曲制,抑酷性勿傷上膈;黑豆、甘草湯漬,並解毒致令平和;羊酥、豬脂塗燒,咸滲骨容易脆斷;去穰者免脹,去心者除煩,此制治各有所宜也。

藥之為用,或地道不真,則美惡迥別;或市肆飾偽,則氣味全乖;或收採非時,則良楛異質;或頭尾誤用,則呼應不靈;或制治不精,則功力大減。用者不察,顧歸咎於藥之罔功。譬之兵不精練,思以蕩寇克敵,適以復眾輿尸也。治療之家,其可忽諸!

《千金》云:凡藥須治擇熬泡畢,然後秤用。不得生秤,濕潤藥皆先增分兩,燥乃秤之。

白話文:

藥性總義

酸味傷及筋,收斂則筋會縮緊,辛味能克制酸味;苦味傷及氣,苦味能瀉氣,鹹味能克制苦味;甘味傷及肉,酸味能克制甘味;辛味傷及皮毛,苦味能克制辛味;鹹味傷及血,甘味能克制鹹味。這是五行相剋的道理。

酸味入筋,筋部有病就不應多食酸味,筋部受酸味影響,會更加拘攣收縮。苦味入骨,骨骼有病就不應多食苦味;骨骼受苦味影響,陰氣會更盛而難以活動。甘味入肉,肌肉有病就不應多食甘味,肌肉受甘味影響,會導致氣滯壅塞,腹部腫脹加重。辛味入氣,氣虛有病就不應多食辛味,氣虛的人吃了辛味,會更加散失而更虛弱。鹹味入血,血有病就不應多食鹹味,血受鹹味影響,會變得凝滯澀滯而口渴(鹹味能滲泄津液)。這些是五種病症的禁忌。

過度食用鹹味,會使脈絡凝滯澀滯而顏色改變(脈絡就是血液,心臟主管脈絡,水克水)。過度食用苦味,會使皮膚乾燥粗糙,毛髮脫落(肺臟主管皮毛,火克金)。過度食用辛味,會使筋腱急縮,指甲枯黃(肝臟主管筋腱,指甲是筋腱的餘氣,金克木,按肝臟喜散,所以辛味能補肝,但過量則有害)。過度食用酸味,會使肌肉肥厚,嘴唇腫裂(脾臟主管肌肉,嘴唇是脾的外部表現,水克土)。

過度食用甘味,會使骨骼疼痛,頭髮脫落(腎臟主管骨骼,頭髮是腎的外部表現,土克水)。這些是五種味道的危害。

藥物各有其形狀、性質、氣味、質地。藥物進入人體經絡,有些是因為形狀相似(例如連翹形似心臟而入心經,荔枝核形似睪丸而入腎經);有些是因為性質相合(例如屬木的藥物入肝經,屬水的藥物入腎經;滋潤的藥物走血分,乾燥的藥物入氣分;生於天地的藥物傾向於作用於上部,生於地上的藥物傾向於作用於下部);有些是因為氣味相求(例如氣味芳香的藥物入脾經,氣味焦燥的藥物入心經);有些是因為質地相同(例如藥物的頭部入頭部,莖幹入軀幹,枝條入四肢,藥皮入皮膚。又如紅花、蘇木,汁液似血而入血分),這是自然法則,可以用心領會。

藥物命名,有些是以形狀命名,如人參、狗脊等;有些是以顏色命名,如黃連、黑參等;有些是以氣味命名,如豨薟、香薷等;有些是以味道命名,如甘草、苦參等;有些是以質地命名,如石膏、石脂、當歸身、當歸尾等;有些是以季節命名,如夏枯草、款冬花等;有些是以功效命名,如何首烏、骨碎補等。

一般藥物炮製方法,火製有四種:煅、煨、炙、炒;水製有三種:浸、泡、洗;水火共製有兩種:蒸、煮;酒製能提升藥力,薑製能溫散;加鹽能入腎軟堅,用醋能入肝收斂;用童尿炮製,能去除藥物的劣性並使其下降;用米泔水炮製,能去除藥物的燥性並使其和中;用乳汁炮製,能滋潤枯竭,生血;用蜂蜜炮製,能使藥性甘緩,益氣養元;用陳壁土炮製,能借助土氣來補益脾胃;用麵粉和酒曲包裹炮製,能抑制藥物的辛辣性,避免損傷上焦;黑豆、甘草湯浸泡,能解毒,使藥性平和;用羊脂、豬油塗抹燒烤,能使藥物滲入骨骼,易於治療骨脆易斷;去掉果核能避免脹氣,去掉藥心能去除煩躁,這些炮製方法各有其用途。

藥物的使用,如果藥材產地不正,真偽不辨,則藥效會大相徑庭;如果藥材在市場上被偽造,則氣味就會完全不同;如果採收季節不對,則藥性質地就會有很大差異;如果藥物的頭尾使用錯誤,則藥效就會不靈驗;如果炮製方法不精細,則藥效就會大打折扣。使用者不細心觀察,反而歸咎於藥物無效。這就像士兵訓練不精良,卻想著去擊敗敵人,最終只能讓眾多士兵白白送命一樣。從事醫療的人,怎麼能忽視這些呢?

《千金要方》說:所有藥物都必須經過處理、選擇、熬煮、浸泡後,才能稱重使用。不能直接稱重生藥,潮濕的藥物都要先增加分量,乾燥後再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