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本草備要》~ 藥性總義 (2)

回本書目錄

藥性總義 (2)

1. 藥性總義

厥陰主血,諸藥入肝經血分者,併入心包;少陽主氣,諸藥入膽經氣分者,併入三焦。命門相火,散行於膽、三焦、心包絡,故入命門者,併入三焦。此諸藥入諸經之部分也。

藥有相須者,同類而不可離也(如黃柏、知母、破故紙、胡桃之類);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兩不可合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此異同之義也。

肝苦急(血燥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木喜條達),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散為補,以斂為瀉)。心苦緩(緩則散逸),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以咸補之(按:水能剋火,然心以下交於腎為補,取既濟之義也),以甘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舒和),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

肺苦氣上逆(火旺剋金),急食苦以瀉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以辛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堅固則無狂蕩之患),急食苦以堅之;以苦補之,以咸瀉之。此五臟補瀉之義也。

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風屬木,辛為金,金能勝木,故治以辛涼。過辛恐傷真氣,故佐以苦甘,苦勝辛,甘益氣也。木性急,故以甘緩之。木喜條達,故以辛散之)。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水勝火,故治以鹹寒。

甘勝咸,佐之所以防其過,必甘苦者,防咸之過,而又以瀉熱氣佐實也。熱淫故以酸收之,熱結故以苦發之),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為土氣,苦熱皆能燥濕,淡能利竅滲濕,用酸者,木能制土也)。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相火畏火也,故治以鹹冷。

辛能滋潤,酸能收斂,苦能泄熱,或從其性而升發之也)。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屬金,苦屬火,火能勝金,故治以苦溫。甘能緩,辛能潤,苦能下,故以為佐也)。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土能制水,熱能勝寒,故治以甘熱。苦而辛,亦熱品也。

傷寒內熱者,以咸瀉之。內燥者,以辛潤之。苦能瀉熱而堅腎,瀉中有補也)。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故藥性宜明而施用貴審也。

人之五臟應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經曰: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又曰:子能令母實。如腎為肝母,心為肝子,故入肝者,併入腎與心;肝為心母,脾為心子,故入心者,併入肝與脾;心為脾母,肺為脾子,故入脾者,併入心與肺;脾為肺母,腎為肺子,故入肺者,併入脾與腎;肺為腎母,肝為腎子,故入腎者,併入肺與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應之義也。

白話文:

藥性總義

厥陰經主血,凡是作用於肝經血分的藥物,也同時作用於心包經;少陽經主氣,凡是作用於膽經氣分的藥物,也同時作用於三焦經。命門之火散佈於膽、三焦、心包絡,所以作用於命門的藥物,也同時作用於三焦經。這是藥物作用於各經脈的關係。

藥物之間有相須、相使、相惡、相畏、相反、相殺的關係。相須是同類藥物,不可分離;相使是我藥的輔助藥;相惡是互相抵消藥效;相畏是被其他藥物所克制;相反是兩種藥物不能一起使用;相殺是抑制其他藥物的毒性。這是藥物之間不同關係的意義。

肝經氣血燥急,宜食甘味以緩解;肝經喜條達,宜食辛味以疏通;用辛味補益,用酸味瀉下(以疏通為補,以收斂為瀉)。心經氣血緩慢(緩慢則氣血散逸),宜食酸味以收斂;心經喜柔軟,宜食鹹味以軟化;用鹹味補益(按:水能克火,但心向下通於腎為補,取的是陰陽互補的道理),用甘味瀉下。脾經濕困,宜食苦味以燥濕;脾經喜舒緩,宜食甘味以緩和;用甘味補益,用苦味瀉下。

肺經氣上逆(火旺克金),宜食苦味以瀉火;肺經喜收斂,宜食酸味以斂肺;用酸味補益,用辛味瀉下。腎經燥熱,宜食辛味以滋潤;腎經喜堅固,宜食苦味以固腎;用苦味補益,用鹹味瀉下。這是五臟的補瀉原則。

風邪侵入體內,治宜辛涼,佐以苦甘,用甘味緩解,用辛味疏散(風屬木,辛屬金,金能克木,故治以辛涼。過用辛味恐傷真氣,故佐以苦甘,苦味能制辛味,甘味能益氣。木性急,故以甘味緩之。木喜條達,故以辛味散之)。熱邪侵入體內,治宜鹹寒,佐以苦甘,用酸味收斂,用苦味瀉熱(水克火,故治以鹹寒。

甘味能制鹹味,佐藥用以防止其過度,必用甘苦者,是為了防止鹹味的過度,且以瀉熱氣佐以補益。熱邪侵入故用酸味收斂,熱邪凝聚故用苦味瀉之)。濕邪侵入體內,治宜苦熱,佐以酸淡,用苦味燥濕,用淡味利濕(濕屬土氣,苦熱皆能燥濕,淡味能利竅滲濕,用酸味者,是因木能克土)。火邪侵入體內,治宜鹹冷,佐以苦辛,用酸味收斂,用苦味瀉熱(相火畏火,故治以鹹冷。

辛味能滋潤,酸味能收斂,苦味能瀉熱,或順其特性而升發之)。燥邪侵入體內,治宜苦溫,佐以甘辛,用苦味瀉燥(燥屬金,苦屬火,火能克金,故治以苦溫。甘味能緩解,辛味能潤澤,苦味能瀉下,故以此為佐藥)。寒邪侵入體內,治宜甘熱,佐以苦辛,用鹹味瀉寒,用辛味潤燥,用苦味固腎(土能克水,熱能克寒,故治以甘熱。苦辛亦屬溫熱之品。

傷寒內有熱邪者,用鹹味瀉之;內有燥邪者,用辛味潤之;苦味能瀉熱而固腎,瀉中有補)。這是六淫的治療原則,各有其適宜的藥物,所以藥性宜明,施用貴在審慎。

人體五臟應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經書說: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又說:子能令母實。如腎為肝之母,心為肝之子,故作用於肝的藥物,也同時作用於腎與心;肝為心之母,脾為心之子,故作用於心的藥物,也同時作用於肝與脾;心為脾之母,肺為脾之子,故作用於脾的藥物,也同時作用於心與肺;脾為肺之母,腎為肺之子,故作用於肺的藥物,也同時作用於脾與腎;肺為腎之母,肝為腎之子,故作用於腎的藥物,也同時作用於肺與肝。這是五行相生,子母相應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