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本草備要》~ 谷菜部 (5)

回本書目錄

谷菜部 (5)

1. 胡荽

宣,發痘疹,辟惡氣

辛溫香竄。內通心脾,外達四肢。闢一切不正之氣,痧疹、痘瘡不出。煎酒噴之(心脾之氣,得芳香而運行,含噴遍身,勿噀頭面。痘疹家懸掛,辟邪惡,胡荽久食,令人多忘,病人不宜食胡荽、黃花菜)。

白話文:

胡荽(香菜)性味辛溫,氣味香竄。它能內通心脾,使心脾之氣運行,又能外達四肢。可以去除各種不正之氣,像是痧疹、痘瘡發不出來時可以使用。將它煎煮後加入酒中,噴灑全身(心脾之氣得到芳香的藥物就會運行,噴灑時要遍佈全身,但不要噴到頭面部)。長痘疹的人家可以在家中懸掛胡荽,用來辟除邪惡。但胡荽如果長期食用,會讓人容易忘事,所以病人不適合食用胡荽與黃花菜。

2. 生薑

宣,散寒發表,止嘔開痰

辛溫。行陽分而祛寒發表,宣肺氣而解鬱調中,暢胃口而開痰下食。治傷寒頭痛,傷風鼻塞(辛能入肺,通氣散寒),咳逆嘔噦(有聲有物為嘔,有聲無物為噦,有物無聲為吐。其證或因寒、因熱、因食、因痰,氣逆上衝而然。生薑能散逆氣,嘔家聖藥。東垣曰:辛熱生薑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若胃虛穀氣不行、胸閉塞而嘔者,惟宜益胃、推揚穀氣而已,勿作表實用辛藥瀉之。丹溪曰:陰分咳嗽者,多屬陰虛,宜用貝母,勿用生薑,以其辛散也。

昂按:人特知陳皮、生薑能止嘔,不知亦有發嘔之時。以其性上升,如胃熱者非所宜也。藿香亦然),胸壅痰膈,寒痛濕瀉。消水氣,行血痹(產後血上衝心及汙穢不盡,煎服亦良),通神明,去穢惡,救暴卒(凡中風、中氣、中暑、中惡、暴卒等症,薑汁和童便飲效。薑汁開痰,童便降火也),療狐臭(薑汁頻塗),搽凍耳(熬膏塗)。

殺半夏、南星、菌蕈、野禽毒(野禽多食半夏,故有毒,生薑能解之),闢霧露山嵐瘴氣(早行含之)。搗汁,和黃明膠熬,貼風濕痹痛。久食兼酒,則患目發痔(積熱使然),瘡癰人忌食。

姜皮辛涼,和脾行水。治浮腫脹滿(以皮行皮,五皮散用之。成無己曰:薑、棗辛甘,能行脾胃之津液而和營衛,不專於發散也。東垣曰:夜不食姜者,夜主閣而姜主闢也;秋不食姜者,秋主收而姜主散也。妊婦多食,令兒歧指,象形也)。

秦椒為使。惡黃連、黃芩、夜明砂(槽姜納入蟬蛻,雖老無筋)。

白話文:

生薑,性味辛辣溫熱。它能疏通、發散體內的寒氣,使體表發汗,並且能止吐、化痰。

生薑可以溫通身體的陽氣,驅散寒邪,使體表發汗;還可以宣通肺氣,解除鬱悶,調理中焦的脾胃;使胃口順暢,化解痰液,幫助食物下行。它可以用來治療因風寒引起的頭痛、感冒鼻塞(因為辛辣能進入肺部,疏通氣機、驅散寒邪);也可以治療咳嗽、嘔吐、噁心(有聲音有東西吐出來叫嘔,有聲音沒東西吐出來叫噦,有東西沒聲音吐出來叫吐。這些症狀可能是因為寒、熱、食物、痰等因素,導致氣機逆向上衝而引起的。生薑能疏散逆上的氣機,是治療嘔吐的良藥。李東垣說:辛溫的生薑等藥物能治療嘔吐,但只適合治療上焦氣機壅塞、表證實邪的病症。如果胃虛弱,不能運化水穀、胸部閉塞而引起的嘔吐,應該用益胃氣、幫助穀氣上升的方法治療,不要用辛辣的藥物來發散。朱丹溪說:陰虛引起的咳嗽,多屬於陰虛,應該用貝母治療,不要用生薑,因為生薑會發散。)

按語:人們都知道陳皮、生薑能止吐,卻不知道有時也會引起嘔吐。因為它們的藥性是向上升散的,所以胃熱的人不適合使用。藿香也是如此。生薑還可以治療胸悶痰多、寒冷引起的疼痛、濕瀉。它能消除體內的水濕,疏通氣血阻滯(產後血上衝心、或者惡露不盡,煎服生薑也有效),使頭腦清醒,去除污穢之氣,能救治突然昏厥的病症(凡是中風、中氣、中暑、中惡等導致突然昏厥的症狀,用薑汁和童子尿一起飲用,效果很好。因為薑汁可以開痰,童子尿可以降火)。它還可以治療狐臭(用薑汁頻繁塗抹),以及凍瘡(熬成膏藥塗抹)。

生薑能解半夏、南星、蕈類、野禽的毒(野禽多食半夏,所以有毒,生薑能解毒),可以避開霧露、山嵐瘴氣(早起時含在嘴裡)。搗碎取汁,和黃明膠一起熬成膏藥,可以貼在風濕痹痛的部位。長期吃生薑又喝酒的話,會導致眼睛疾病、痔瘡(因為積熱引起的),瘡瘍患者忌食。

生薑的皮性味辛涼,可以調和脾胃、行水利濕。它能治療浮腫、腹脹(用皮來行皮,例如五皮散這個方劑就用薑皮。成無己說:生薑、大棗性味辛甘,能幫助脾胃運化津液,調和營衛,不僅僅是發散。李東垣說:晚上不吃生薑,是因為夜晚主收斂,而生薑主發散;秋天不吃生薑,是因為秋天主收斂,而生薑主發散。孕婦多吃生薑,會使胎兒手指分叉,這是一種象形的說法)。

秦椒可以用來作為生薑的輔助藥。生薑忌諱與黃連、黃芩、夜明砂一起使用(老薑放在蟬蛻裡,即使老了也沒有筋)。

3. 乾薑、黑姜

燥,回陽,宣,通脈

生用辛溫,逐寒邪而發表。炮則辛苦大熱,除胃冷而守中(辛則散,炮則稍苦,故止而不移,非若附子走而不守)。溫經止血(炮黑止吐衄諸血,紅見黑則止也),定嘔消痰,去臟腑沉寒痼冷。能去惡生新,使陽生陰長,故吐衄下血,有陰無陽者宜之。亦能引血藥入氣分而生血,故血虛發熱、產後大熱者宜之(此非有餘之熱,乃陰虛生內熱也,忌用表藥寒藥。乾薑能入肺,利氣;能入肝,引血藥生血,故與補陰藥同用。

乃熱因熱用,從治之法,故亦治目睛久赤)。引以黑附,能入腎而祛寒濕,能回脈絕無陽(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湯,皆用之)。同五味利肺氣而治寒嗽(肺惡寒)。燥脾濕而補脾(脾惡濕),通心助陽而補心氣(苦入心),開五臟六腑,通四肢關節,宣諸脈絡。治冷痹寒痞,反胃下利。

多用損陰耗氣,孕婦忌之(辛熱能動血。王好古曰:服乾薑以治中者必僭上,宜大棗輔之。東垣曰:宜甘草以緩之)。母姜曬乾者為乾薑,炮黑為黑姜。

白話文:

乾薑性燥,能使陽氣恢復,宣散,疏通經脈。

生用時,味辛性溫,可以驅散寒邪並發散體表。炮製過後則味辛、苦,藥性大熱,能去除胃部的寒冷,使藥性停留在中焦(辛味能使藥性發散,炮製後則帶苦味,所以能使藥性停止而不移動,不像附子那樣走竄而不守。)。能溫通經絡、止血(炮製黑色的乾薑能止吐血、流鼻血等各種出血,紅色遇到黑色就會停止),能止嘔吐、消除痰液,去除臟腑中深沉的寒冷頑疾。它能去除壞死的組織,使新生組織生長,讓陽氣生發、陰氣增長,所以對於吐血、流鼻血、下血等屬於有陰無陽的病症適合使用。也能夠引導補血的藥物進入氣分而產生血液,所以血虛發熱、產後高熱的人適合使用(這不是因為體內有多餘的熱,而是因為陰虛而產生內熱,忌用發散的藥物和寒涼的藥物。乾薑能進入肺經,疏通氣機;能進入肝經,引導補血藥物產生血液,所以常與補陰的藥物一同使用。

這屬於用熱藥治療熱病的“從治”方法,所以也能治療眼睛長期發紅的病症)。與黑附子一起使用,能進入腎經而祛除寒濕,能使衰竭的陽氣恢復(張仲景的四逆湯、白通湯、薑附湯都用到這個)。與五味子一同使用,能疏通肺氣而治療寒性咳嗽(肺怕寒冷)。能燥化脾的濕氣而補益脾氣(脾怕濕氣),能疏通心脈、幫助陽氣、補益心氣(苦味能入心),能開通五臟六腑,疏通四肢關節,宣通各種經脈。能治療冷痹、寒痞、反胃、下利等病症。

過量使用會損傷陰液、耗散氣體,孕婦忌用(辛熱的藥性會擾動血液。王好古說:用乾薑治療中焦病症的人,藥性容易上竄,應該用大棗輔助。李東垣說:應該用甘草緩解藥性)。母薑曬乾後就是乾薑,炮製成黑色就是黑薑。

4. 山藥

古名薯蕷

補脾肺,澀精氣

色白入肺,味甘歸脾。入脾、肺二經,補其不足,清其虛熱(陰不足則內熱,補陰故能清熱)。固腸胃,潤皮毛,化痰涎,止瀉痢(滲濕故化痰止瀉。《百一方》:山藥半生半炒,米飲下。治噤口痢)。

肺為腎母,故又益腎強陰,治虛損勞傷(王履云:八味丸用之以強陰);脾為心子,故又益心氣(子能令母實),治健忘遺精(昂按:山藥性澀,故治遺精泄瀉,而諸傢俱未言澀)。生搗,敷癰瘡,消腫硬(山藥能消熱腫,益補其氣,則邪滯自行。丹溪云:補陽氣生者,能消腫硬是也)。

色白而堅者入藥。

白話文:

山藥,古時候叫做薯蕷。

它可以補養脾和肺,收斂精氣。

顏色白入肺,味道甘甜歸脾。進入脾、肺兩條經脈,可以補足它們的不足,清除虛熱(陰液不足就會產生內熱,補充陰液就能清除熱氣)。它能鞏固腸胃,滋潤皮膚毛髮,化解痰液,停止腹瀉(因為它能滲除濕氣,所以能化痰止瀉。《百一方》記載:山藥一半生用一半炒過,用米湯送服,可以治療無法進食的痢疾)。

肺是腎的母親,所以山藥也能夠補益腎氣,增強陰液,治療虛弱勞損(王履說:八味丸用山藥來增強陰液);脾是心的兒子,所以山藥也能夠補益心氣(兒子強壯能使母親也強壯),治療健忘和遺精(昂按:山藥性質澀,所以能治療遺精和泄瀉,但其他醫家都沒提到它有收澀的特性)。新鮮搗爛,外敷於癰瘡,可以消除腫脹硬塊(山藥能消除熱腫,補益它的氣,則邪氣滯留的情況就會自行消失。丹溪說:能補陽氣的生山藥,能消除腫硬就是這個道理)。

顏色白而且質地堅硬的山藥適合入藥。

5. 百合

潤肺止嗽

甘平。潤肺寧心,清熱止嗽,益氣調中,止涕淚(涕淚,肺肝熱也。經曰:肺為涕,肝為淚,心為汗,脾為涎,腎為唾),利二便。治浮腫臚脹,痞滿寒熱,瘡腫乳癰,傷寒百合病(行住坐臥不安,如有鬼神狀。蘇頌曰: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識其義。李士材曰:亦清心安神之效耳。

朱二允曰:久嗽之人,肺氣必虛,虛則宜斂。百合之甘斂,勝於五味之酸收)。花白者入藥。

白話文:

百合,味甘性平,能夠滋潤肺部、安定心神,清除熱邪、止咳,還能補益氣力、調理脾胃,並能止住鼻涕和眼淚(鼻涕和眼淚,是因為肺和肝有熱。古籍說:肺對應鼻涕,肝對應眼淚,心對應汗,脾對應口水,腎對應唾液),還能使大小便順暢。可以治療身體浮腫、腹部腫脹,胸腹痞滿、忽冷忽熱,以及瘡腫、乳房膿腫,還有傷寒引起的百合病(患者會坐立不安,感覺好像有鬼神附身一樣。蘇頌說:這種病叫做百合病,卻用百合來治療,不知道是什麼道理。李士材說:大概是取其清心安神的效果吧。

朱二允說:長期咳嗽的人,肺氣一定虛弱,虛弱就應該用收斂的藥。百合的甘味具有收斂作用,比五味子的酸味收斂效果更好)。百合花,白色的入藥。

6. 萊菔

俗作蘿蔔

宣,行氣,化痰,消食

辛甘屬土。生食升氣,熟食降氣。寬中化痰,散瘀消食(丹溪曰:氣升則食自降)。治吐血衄血,咳嗽吞酸,利二便,解酒毒,制面毒、豆腐積(昔有人病,夢紅裳女子引入宮殿,小姑歌云:五靈樓閣曉玲瓏,天府由來是此中,惆悵悶懷言不盡,一丸萊菔火吾宮。一道士云:此犯大麥毒也。

女子心神,小姑脾神。《醫經》:萊菔制面毒,遂以藥並萊菔治之,果愈。腐漿見萊菔則難收)。生搗治噤口痢,止消渴,塗跌打湯火傷。多食滲血,故白人髭發(服何首烏、地黃者忌之,生薑能制其毒。夏月食其菜數斤,秋不患痢,冬月以菜葉攤屋瓦上,任霜雪打壓,至春收之,煎湯飲,治痢得效。有人避難入石洞中,賊燒煙燻之,口含萊菔一塊,煙不能毒。

嚼汁濡水飲之亦可。王荊公患偏頭痛,搗萊菔汁,仰臥,左痛注右鼻,右痛注左鼻,或兩鼻齊注,數十年之患。二注而愈)。

萊菔子辛入肺,甘走脾,長於利氣。生能升,熟能降。升則吐風痰,散風寒,寬胸膈,發瘡疹;降則定痰喘咳嗽,調下痢後重,止內痛(皆利氣之功。丹溪曰:萊菔子治痰,有沖牆倒壁之功。《食醫心境》研湯煎服,治氣嗽痰喘吐膿血)。炒用。

白話文:

俗稱蘿蔔。

具有宣散、疏通行氣、化痰、幫助消化的作用。

味道辛辣甘甜,性屬土。生吃可以使氣向上升,煮熟吃則使氣向下沉。能寬胸理氣、化解痰液、散除瘀血、幫助消化。(朱丹溪說:氣升則食物自然下降)。可以治療吐血、流鼻血、咳嗽、吞酸,也能通利小便和大便,解除酒毒,抑制面瘡、豆腐積食(以前有人生病,夢見一個穿紅衣的女子帶他進入宮殿,一位小姑唱道:五靈樓閣清晨多麼玲瓏,天府本來就在這裡,惆悵煩悶說不盡,一顆蘿蔔丸子驅散我心中的火。一個道士說:這是犯了大麥的毒。

紅衣女子代表心神,小姑代表脾神。《醫經》記載:蘿蔔能抑制面瘡毒,於是就用藥配合蘿蔔治療,果然痊癒。腐敗的豆漿遇到蘿蔔就難以凝固)。生搗汁可以治療無法張口進食的痢疾,止渴,外敷可治療跌打損傷、燙傷。多吃會導致出血,所以白人會長鬍鬚和頭髮(服用何首烏、地黃的人忌吃,生薑可以抑制它的毒性。夏天吃幾斤蘿蔔葉,秋天就不會得痢疾,冬天把菜葉鋪在屋瓦上,任憑霜雪侵襲,等到春天收集起來,煎湯飲用,治療痢疾很有效。有人躲避災難進入石洞中,盜賊放煙燻他,口中含一塊蘿蔔,煙就不能毒害他。

咀嚼蘿蔔汁,用來沾水飲用也可以。王安石患有偏頭痛,搗碎蘿蔔汁,仰躺,左邊頭痛就將汁滴入右邊鼻孔,右邊頭痛就將汁滴入左邊鼻孔,或者兩邊鼻孔同時滴入,數十年之久的病症,滴入兩次就好了)。

蘿蔔子味辛,入肺經;味甘,入脾經,擅長疏通氣機。生的能使氣上升,熟的能使氣下降。氣升則可以吐出風痰,散除風寒,寬暢胸膈,促使疹子發出;氣降則可以平定痰喘咳嗽,調理痢疾後大便下墜感,止內痛(都是疏通氣機的功效。朱丹溪說:蘿蔔子治療痰,有沖破牆壁的功效。《食醫心境》記載研磨煎湯服用,治療氣嗽、痰喘、吐膿血)。炒過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