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備要》~ 草部 (53)
草部 (53)
1. 茵陳
通,利濕熱,治諸黃
苦燥濕,寒勝熱。入足太陽(膀胱)經。發汗利水,以泄太陰、陽明(脾、胃)之濕熱。
為治黃疸之君藥(脾胃有濕熱則發黃,黃者,脾之色也。熱甚者,身如桔色,汗如柏汁。亦有寒濕發黃、身熏黃而色暗。大抵治以茵陳為主,陽黃加大黃、梔子,陰黃加附子、乾薑,各隨寒熱治之)。又治傷寒時疾,狂熱瘴瘧,頭痛頭旋,女人瘕疝(皆濕熱為病)。
白話文:
茵陳,具有疏通的作用,能夠幫助排除體內濕熱,主要用來治療各種黃疸病症。
茵陳的藥性是苦味的,可以乾燥濕氣,寒性可以勝過熱性。它主要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能夠通過發汗和利尿的方式,將體內的濕熱從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排出。
茵陳是治療黃疸的重要藥材(脾胃有濕熱就會導致黃疸,黃色是脾的代表顏色。熱邪嚴重時,身體會呈現橘黃色,汗液像柏樹汁液一樣。也有因為寒濕引起的黃疸,身體呈現熏黃色且顏色較暗。總的來說,治療黃疸多以茵陳為主,陽黃(熱性黃疸)會配合使用大黃、梔子,陰黃(寒性黃疸)會配合使用附子、乾薑,需要根據寒熱情況來治療)。此外,茵陳也能治療傷寒引起的時疫、高熱狂躁、瘴氣瘧疾、頭痛頭暈,以及婦女的腹部腫塊和疝氣(這些病症都與濕熱有關)。
2. 香薷
宣,通,利濕,清暑
辛散皮膚之蒸,溫解心腹之凝結。屬金、水而主肺,為清暑之主藥。肺氣清,則小便行而熱降(暑必兼濕,治暑必兼利濕,若無濕,但為乾熱,非暑也)。
治嘔逆水腫(熬膏服,小便利則消)、腳氣口氣(煎湯含敷)。單服治霍亂轉筋(時珍曰:暑月乘涼飲冷,致陽氣為陰邪所遏,反中入內,遂病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吐瀉霍亂,宜用之,以發越陽氣、散暑和脾則愈。若飲食不節、勞役作傷之人,傷暑大熱大渴,汗出如雨,煩躁喘促,或瀉或吐者,乃內傷之證。宜用清暑益氣湯、人參白虎湯之類,以瀉火益元可也。
若用香薷,是重虛其表,而濟之熱矣。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用麻黃,氣虛者尤不宜多服,今人謂能解暑,概用代茶,誤矣!李士材曰:香薷為夏月發汗之藥,其性溫熱,只宜於中暑之人,若中熱者誤服之,反成大害,世所未知。按潔古云:中暑為陰證、為不足,中熱為陽證、為有餘。
經曰: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故中暑宜溫散,中熱宜清涼。身寒「寒」字,當「熱」字看,傷寒必病熱)。陳者勝(宜冷飲,熱服令人瀉)。
白話文:
香薷:發散、疏通、排除濕氣、清除暑熱。
它的辛味能發散皮膚的熱氣,溫性可以解除心腹部的凝結。它屬性為金、水,主要作用於肺部,是清除暑熱的主要藥物。肺氣清暢,小便就能順暢排出,暑熱就會降低(暑熱通常伴隨濕氣,治療暑熱必須兼顧排除濕氣,如果沒有濕氣,只是乾燥的熱,就不是暑熱了)。
可以治療嘔吐、水腫(熬製成膏服用,小便順暢後水腫就會消退)、腳氣和口臭(煎湯含漱或外敷)。單獨服用可以治療霍亂引起的抽筋(李時珍說:在炎熱的月份乘涼飲冷,導致體內的陽氣被陰邪所遏制,反而侵入體內,於是就會出現頭痛、發熱怕冷、煩躁口渴、上吐下瀉等霍亂症狀,應該使用香薷來發散陽氣、驅散暑氣、調和脾胃,這樣就能痊癒。如果因為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而導致的傷暑,出現大熱大渴、汗如雨下、煩躁喘促,或者上吐下瀉的情況,那是內傷的症狀。應該使用清暑益氣湯、人參白虎湯之類的方劑,來瀉火、補充元氣。
如果使用香薷,反而會加重體表虛弱的情況,助長體內的熱。因為香薷是夏季解表的藥物,就像冬季使用麻黃一樣,氣虛的人尤其不宜多服,現在的人說它能解暑,就把它當茶喝,這是錯誤的!李士材說:香薷是夏季發汗的藥物,藥性溫熱,只適合中暑的人使用,如果中熱的人誤服,反而會造成很大的危害,這是世人所不知道的。按張元素說:中暑屬於陰證、屬於不足,中熱屬於陽證、屬於有餘。
《黃帝內經》說:正氣旺盛卻身體發冷,是傷寒導致的;正氣虛弱卻身體發熱,是傷暑導致的。所以中暑應該用溫散的方法治療,中熱應該用清涼的方法治療。這裡的「身寒」的「寒」字,應該當作「熱」字來看,傷寒一定會發熱)。陳年的香薷效果更好(適合冷飲,熱服會導致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