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本草備要》~ 草部 (55)

回本書目錄

草部 (55)

1. 附子

昂按:附子味甘氣熱,峻補元陽。陽微欲絕者、回生起死,非此不為功,故仲景四逆、真武、白通諸湯多用之。其有功於生民甚大,況古人日用常方,用之最多,本非禁劑。丹溪乃僅以為行經之藥,而云用作補藥多致殺人,言亦過矣。蓋丹溪法重滋陰,故每訾陽藥,亦其偏也。

王節齋曰:氣虛用四君子湯,血虛用四物湯,虛甚者俱宜加熟附。蓋四君、四物,皆平和寬緩之劑,須得附子健悍之性行之,方能成功。附子熱藥,本不可輕用,但當病,則雖暑熱時月,亦可用也)。水浸,麵裹煨,令發坼,乘熱切片,炒黃,去火毒用。又法,甘草二錢,鹽水、薑汁、童便各半盞,煮熟用(今人用黑豆煮亦佳)。

畏人參、黃耆、甘草、防風、犀角、綠豆、童便。反貝母、半夏、栝蔞、白芨、白蘞。中其毒者,黃連、犀角、甘草煎湯解之,黃土水亦可解。

烏頭功同附子而稍緩。附子性重峻,溫脾逐寒;烏頭性輕疏,溫脾逐風。寒疾宜附子,風疾宜烏頭。

烏附尖吐風痰,治癲癇,取其鋒銳,直達病所(丹溪治許白雲,屢用瓜蒂、梔子、苦參、藜蘆等劑,吐之不透。後用附子尖和漿水與之,始得大吐膠痰數碗)。

天雄補下焦命門陽虛(寇宗奭、張元素皆曰補上焦。丹溪曰:可為下部之佐。時珍曰:其尖皆向下生,故下行。然補下乃所以蓋上也,若上焦陽虛,則屬心、肺之分,當用參、耆,不當用雄、附矣),治風寒濕痹,為風家主藥,發汗又能止陰汗。

側子散側旁生,宜於發散四肢,充達皮毛,治手足風濕諸痹。

白話文:

附子味甘性熱,具有強烈溫補元陽的功效。對於陽氣衰微、瀕臨死亡的人,附子能起死回生,這是其他藥物無法替代的,因此張仲景的四逆湯、真武湯、白通湯等方劑都大量使用附子。附子對人民的貢獻非常大,古代常用方劑也多用附子,它原本並不是禁藥。朱丹溪僅將附子視為引經藥,認為用作補藥容易致死,這種說法過於偏激。因為朱丹溪的醫術注重滋陰,所以常常貶低溫陽藥物,這也是他的偏見。

王節齋說:氣虛用四君子湯,血虛用四物湯,如果虛症嚴重,都應該添加炮製好的附子。因為四君子湯、四物湯都是平和緩和的藥劑,必須借助附子強勁的藥性才能奏效。附子是溫熱藥,本不應輕易使用,但如果病情需要,即使在炎熱的季節也可以使用。炮製方法:用水浸泡,用麵粉包裹煨烤,直到藥材裂開,趁熱切片,炒至黃色,去除火毒後使用。另一種方法是用甘草二錢,加鹽水、薑汁、童便各半杯,煮熟後使用(現在用黑豆煮也很好)。

附子畏懼人參、黃耆、甘草、防風、犀角、綠豆、童便。與貝母、半夏、栝蔞、白芨、白蘞相克。如果中毒,可用黃連、犀角、甘草煎湯解毒,黃土水也能解毒。

烏頭的功效與附子相似,但作用較緩和。附子藥性峻烈,溫補脾胃,驅除寒邪;烏頭藥性輕柔,溫補脾胃,祛除風邪。寒症宜用附子,風症宜用烏頭。

烏頭和附子的尖端可以吐出風痰,治療癲癇,這是因為它們藥性銳利,能直達病灶(朱丹溪治療許白雲,曾多次使用瓜蒂、梔子、苦參、藜蘆等藥物催吐,但效果不佳。後來用附子尖與漿水一起服用,才使他大量吐出膠粘痰數碗)。

天雄(附子的塊根)溫補下焦和命門的陽虛(寇宗奭、張元素都說它補益上焦。朱丹溪說:它可以作為下焦的輔助藥物。李時珍說:它的尖端都向下生長,所以藥性下行。但溫補下焦實際上也能溫補上焦,如果上焦陽虛,那是心肺的問題,應該用人參、黃耆,不應該用天雄、附子)。天雄治療風寒濕痹,是治療風證的主藥,它既能發汗,又能止住陰汗。

側子(附子的側根)長在側面,適合發散四肢,使藥力到達皮膚和毛髮,治療手足風濕等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