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備要》~
1. 谷菜部
2. 粳米
粳,硬也
補脾清肺
甘涼。得天地中和之氣,和胃補中,色白入肺。除煩清熱,煮汁止渴(仲景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並用之以清熱、補不足。張文潛《粥記》:粥能暢胃氣,生津液,每晨空腹食之,所補不細。昂按:今人終日食粥,不知其妙。迨病中食之,覺與臟腑相宜,迥非他物之所能及也)。
粳,乃稻之總名,有早、中、晚三收。晚者得金氣多,性涼,尤能清熱(北粳涼,南粳溫,白粳涼,紅粳溫,新米食之動氣)。
陳廩米沖淡可以養胃,煮汁煎藥,亦取其調腸胃、利小便、去濕熱,除煩渴之功(《集成》云:陳米飯扎作團,火煅存性,麻油,膩粉調,敷一切惡瘡、百藥不效者)。
白話文:
粳米,指的是稻米中比較硬的一種。
它能補養脾胃、清潤肺氣。
粳米味甘性涼,稟受天地平和之氣,能調和脾胃、補益中焦。由於顏色偏白,所以歸於肺經。它能消除煩躁、清解熱氣,煮成米汁可以止渴(像《傷寒論》中的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等方劑,都用粳米來清熱、補虛。張文潛在《粥記》中提到:粥能使胃氣順暢,產生津液,每天早上空腹食用,補益的效果很細微而實在。我認為:現在的人整天吃粥,卻不知道它的妙用。等到生病時吃粥,才覺得它與臟腑特別相合,這是一般食物所不能比的)。
粳米是稻米的總稱,有早、中、晚三種收成。晚稻因為吸收的秋季金氣較多,所以性偏涼,特別能清熱(北方的粳米偏涼,南方的粳米偏溫;白色的粳米偏涼,紅色的粳米偏溫;新米吃多了容易動氣)。
陳年的粳米煮成稀飯,味道比較淡,可以養胃。用陳米煮成汁來煎藥,是因為它能調理腸胃、利小便、去除體內濕熱、消除煩躁口渴的功效。(《集成》中說:把陳米飯捏成團,用火煅燒後保存其藥性,再用麻油和膩粉調合,可以敷在各種惡瘡上,有時能治療其他藥物無法治癒的病症)。
3. 糯米
糯,懦也。《本草》名稻米。按:《詩》,黍、稷、稻、粱、禾、麻、菽、麥,名八此稻與禾所以有異乎。
補溫脾肺
甘溫。補脾、肺虛寒,堅大便,縮小便,收自汗(同龍骨、牡蠣為粉,能撲汗),發痘瘡(解毒化膿)。然性黏滯,病人及小兒忌之(糯米釀酒則熱,熬餳尤甚。餳即飴糖,潤肺和脾,化痰止嗽。仲景建中湯用之,取其甘以補脾緩中。多食發濕熱、動痰火、損齒)。
白話文:
糯米,字義有軟弱的意思。《本草》將它歸類為稻米。根據《詩經》記載,黍、稷、稻、粱、禾、麻、菽、麥被稱為八穀,其中稻與禾之間有何不同?
糯米可以溫補脾肺。
味道甘甜性溫和。能夠補養脾、肺的虛弱寒冷,使大便堅實,減少小便次數,收斂自汗(將糯米與龍骨、牡蠣磨成粉,可以撲在身上止汗),並且可以幫助痘瘡發出來(能解毒並使膿液生成)。然而,糯米性質黏稠,病人以及小孩應當避免食用(糯米釀成酒後會變得燥熱,熬煮成麥芽糖後更是如此。麥芽糖,也就是飴糖,可以潤肺和脾,化痰止咳。張仲景的建中湯使用麥芽糖,是取其甘味以補養脾胃,緩和中焦。但若食用過多,容易產生濕熱、使痰火旺盛、損害牙齒)。
4. 穀芽
健脾消食
甘溫。開胃快脾,下氣和中,消食化積。炒用。
白話文:
健脾胃、幫助消化
性味甘甜溫和。能增進食慾、使脾胃功能暢快,能降氣、調和腸胃,消除食積、幫助消化。炒過後使用。
5. 大麥芽
開胃健脾,行氣消積
鹹溫。能助胃氣上行,而資健運,補脾寬腸,和中下氣,消食除脹,散結祛痰(咸能軟堅),化一切米、面、果、食積,通乳下胎(《外臺方》:麥芽一升、蜜一升服,下胎神驗。薛立齋治一婦人,喪子乳脹,幾欲成癰,單用麥芽一二兩炒,煎服立消,其破血散氣如此。《良方》云:神麯亦下胎,皆不可輕用)。
久服消腎氣(王好古曰:麥芽,神麯,胃虛人宜服之,以伐戊己,腐熟水穀。李時珍曰:無積而服之,消人元氣。與白朮諸藥,消補兼施,則無害也。胃為戊土,脾為己土)。炒用。豆蔻、砂仁、烏梅、木瓜、芍藥、五味為使。
白話文:
大麥芽,味道鹹,性質溫和。它能幫助胃氣上升,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補養脾臟,使腸道通暢,調和中焦,使氣向下運行,消除食物積滯,去除腹脹,化解腫塊,消除痰液(因為鹹味能軟化堅硬之物)。
它能消化一切米飯、麵食、水果和食物造成的積食,也能通乳,幫助胎兒娩出(《外臺秘要》記載:用麥芽一升、蜂蜜一升一起服用,可以幫助墮胎,效果顯著。薛立齋治療一位婦人,因喪子而乳房脹痛,幾乎要變成癰,單獨使用炒麥芽一兩或二兩煎服,立即消腫,可見其破血散氣的能力。《良方》說:神麯也能墮胎,但都不可輕易使用)。
長期服用會損耗腎氣(王好古說:麥芽、神麯,適合胃虛的人服用,可以幫助消化水穀。李時珍說:沒有積食而服用,會消耗人的元氣。如果與白朮等藥物一起使用,兼顧消食和補益,就沒有害處。胃在五行中屬土,脾也屬土)。
通常炒過後使用。可以搭配豆蔻、砂仁、烏梅、木瓜、芍藥、五味子等藥材一起使用。
6. 小麥
補
味甘微寒。養心除煩,利溲止血(李時珍曰:《素問》麥屬火,心之谷也;鄭玄謂屬木;許慎謂屬金;《別錄》云養肝,與鄭說合;孫思邈云養心,與《素問》合,當以《素問》為準。按:麥,秋種夏熟,備受四時之氣。南方地暖下濕,不如北產者良。張仲景治婦人臟躁證,悲傷欲絕,狀若神靈,用甘麥大棗湯。
大棗十枚,小麥一升,甘草一兩,每服一兩,亦補脾氣。《聖惠方》:小麥飯治煩熱。少睡,多渴)。
麵粉甘溫。補虛養氣,助五臟,厚腸胃,然能壅氣作渴,助濕發熱。陳者良(寒食日,紙袋盛,懸風處,名寒食麵,年久不熱,入藥尤良)。
浮小麥(即水淘浮起者)咸涼。止虛汗盜汗,勞熱骨蒸(汗為心液,麥為心谷,浮者無肉,故能涼心。麥麩同功)。
麥麩醋拌蒸,能散血止痛,熨腰腳折傷,風濕痹痛,寒濕腳氣,互易至汗出良(麥之涼,全在皮,故面去皮即熱,凡瘡瘍痘瘡潰爛不能著席者,用麥麩裝褥臥,性涼而軟,誠妙法也)。
白話文:
小麥,味道甘甜,性微寒。能滋養心臟、消除煩躁,有利尿、止血的功效。(李時珍說:《黃帝內經》認為小麥屬火,是心臟的穀物;鄭玄認為屬木;許慎認為屬金。《別錄》說能滋養肝臟,與鄭玄的說法一致;孫思邈說能滋養心臟,與《黃帝內經》的說法一致,應以《黃帝內經》為準。 按:小麥秋天播種,夏天成熟,吸收了四季的氣息。南方天氣溫暖潮濕,不如北方產的質量好。張仲景治療婦人臟躁症,悲傷欲絕,像神經錯亂一樣,用甘麥大棗湯。
大棗十枚,小麥一升,甘草一兩,每次服用一兩,也能補益脾氣。《聖惠方》記載:小麥飯可以治療煩躁發熱、少眠、多渴的症狀。)
麵粉,味道甘甜,性溫。能補虛養氣,幫助五臟,增厚腸胃,但容易使氣滯、口渴,助長濕氣、發熱。陳年的麵粉比較好。(寒食節時,用紙袋裝麵粉,懸掛在通風處,稱為寒食麵,放久了不會燥熱,入藥效果更好。)
浮小麥(就是用水淘洗後浮起來的)味道鹹,性涼。能止虛汗、盜汗、勞熱骨蒸(汗是心液,小麥是心臟的穀物,浮起來的沒有實質,所以能涼心。麥麩也有同樣的功效)。
麥麩用醋拌勻蒸過,能散血止痛,用來熱敷腰部、腳部跌打損傷、風濕痺痛、寒濕腳氣,相互替換直到出汗就好。(小麥的涼性,全在麥皮,所以麵粉去皮後就變溫熱。凡是瘡瘍、痘瘡潰爛不能接觸床鋪的,可以用麥麩裝在褥子裡睡,性涼又柔軟,真是妙法。)
7. 稷
補、和中
甘平。益氣和中,宣脾利胃(陶宏景曰:稷米,人亦不識。書記多雲黍與稷相似,又注:黍米云穄米。與黍米相似,而粒殊大,食之不宜,人發舊病。《詩》云:黍稷稻粱,禾麻菽麥,此八谷也。俗猶不能辨證,況芝英乎?按:黍、稷辨者頗多,皆無確義。李時珍曰:稷、黍一類二種。
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昂謂:詩人既云八谷,何必取一類者強分二種?是仍為七谷矣。蓋穄、稷同音,故世妄謂穄為稷,不知穄乃黍類似粟,而粒大疏散,乃北方下谷,南土全無,北人亦不之重,安能度越粳、糯而高踞八谷之上乎?陶氏所說,因是穄黍,所以疑也。若稷當屬高大如蘆,世之所謂蘆稷者,實既香美,性復中和,干又高大,所以能為五穀之長,而先王以之名官也。況穄黍所生不遍,而蘆稷薄海蕃滋,《本草》乃指蘆稷為蜀黍,其名義亦不倫矣。
此實從來之誤,敢為正之,以質明者。又蘆稷最能和中,煎湯溫服,治霍亂吐瀉如神。昂嘗病中啾唧,經兩月,有友人見招,飲以蘆稷燒酒一醉,而積病暢然,性之中和,又可見矣)。
白話文:
稷,味道甘甜,性質平和。能夠補益氣力,調和脾胃,使脾臟功能正常運作,並促進胃部的消化。
(陶弘景說:稷米,人們也不認識。書寫記載大多說黍和稷相似,又註解說:黍米又稱穄米。穄米和黍米相似,但顆粒較大,吃了不好,會使人舊病復發。《詩經》說:黍、稷、稻、粱、禾、麻、菽、麥,這是八種穀物。世俗之人仍然無法分辨清楚,更何況是稀有的芝英呢?我認為:辨別黍、稷的人很多,但都沒有確切的說法。李時珍說:稷和黍屬於同一類植物,但有兩種。
黏性較強的稱為黍,沒有黏性的稱為稷。昂認為:詩人既然說了八種穀物,何必把同一類植物強行分為兩種?這樣就還是七種穀物了。大概是因為穄和稷的發音相同,所以世人錯誤地認為穄就是稷,卻不知道穄其實是像黍但又類似粟,而且顆粒大而鬆散,是北方較差的穀物,南方根本沒有,北方人也不重視它,怎麼可能超越粳米、糯米而位居八穀之首呢?陶弘景所說的,大概是因為把穄當成了黍,所以產生了疑惑。而真正的稷應該是長得像蘆葦一樣高大的植物,世俗所說的蘆稷,實際上是既香甜美味,性質又平和,莖稈又高大的植物,所以才能成為五穀之首,古代君王也因此用它來命名官職。況且穄這種植物生長範圍不廣,而蘆稷卻在全國各地廣泛種植,《本草綱目》卻把蘆稷說成是蜀黍,名稱的定義也不符合。
這實在是從古至今的錯誤,我敢於將其糾正,以求明辨是非。蘆稷最能調和脾胃,用它煎湯溫服,治療霍亂引起的上吐下瀉有如神效。我曾經生病很久,身體一直不舒服,持續了兩個月,有朋友來找我,給我喝了用蘆稷釀造的酒,喝醉了一次,長久以來的病痛就暢快地消除了,它的性質平和由此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