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備要》~ 草部 (38)
草部 (38)
1. 薑黃
瀉,破血,行氣
苦辛(《本草》大寒。藏器、《大明》曰熱)色黃,入脾兼入肝經。理血中之氣,下氣破血,除風消腫,功力烈於鬱金。
治氣脹血積,產後敗血攻心,通月經,療撲損。片子者能入手臂,治風寒濕痹(血虛臂痛者勿用。時珍曰:入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氣可知)。
出川廣(陳藏器曰:鬱金苦寒色赤,薑黃辛溫色黃)術味苦色青,三物不同,所用各別。
《經疏》曰:薑黃主治,介乎三稜、鬱金之間。時珍曰:薑黃、鬱金、莪朮、形狀不同,大略相近。但鬱金入心,專治血;薑黃入脾,兼治血中之氣;術入肝,治氣中之血,稍為不同。今時以扁如乾薑者,為片子薑黃。圓如蟬腹者,為蟬肚鬱金,並可染色,術形雖似鬱金,而色不黃也)。
白話文:
薑黃,性味苦辣,能瀉下、破除瘀血、疏通氣機。
雖然有些古籍記載其性大寒,但也有記載認為其性熱。薑黃顏色黃,主要歸於脾經,也兼入肝經。它能調理血液中的氣,使氣下行並破除瘀血,還能祛風、消腫,藥效比鬱金更強烈。
可用於治療氣脹、血瘀積結、產後惡露攻心等症狀,也能通經活血、治療跌打損傷。片狀的薑黃能作用於手臂,治療風寒濕痹(但血虛導致的手臂疼痛不宜使用)。李時珍認為,薑黃能入臂治痛,由此可見它兼有調理血液中氣的作用。
薑黃主要產於四川、廣東等地。陳藏器說,鬱金性味苦寒,顏色偏紅;薑黃性味辛溫,顏色黃。而莪朮味苦,顏色青。三者不同,因此用途也各不相同。
《經疏》認為,薑黃的功效介於三稜和鬱金之間。李時珍說,薑黃、鬱金、莪朮三者形狀雖然不同,但大體相似。不過,鬱金主要入心,專門治理血病;薑黃主要入脾,兼顧治理血液中的氣;莪朮主要入肝,治理氣中的血,功效稍有不同。現在市面上,扁平如乾薑的被稱為片子薑黃,圓如蟬腹的被稱為蟬肚鬱金,它們都可以用來染色。而莪朮的形狀雖然與鬱金相似,但顏色不黃。
2. 蓬莪朮
瀉,破血,行氣,消積
辛苦氣溫。入肝經血分。破氣中之血(能通肝經聚血),消瘀通經,開胃化食,解毒止痛。
治心腹諸痛,冷氣吐酸,奔豚痃癖(酒、醋磨服。痃,音賢,小腹積。痃癖多見於男子,癥瘕多見於婦人。莪朮香烈,行氣通竅,同三稜用,治積聚諸氣良。按:五積,心積曰伏梁,起臍上至心下;肝積曰肥氣,在左脅;肺積曰息賁,在右脅;脾積曰痞氣,在胃脘右側;腎積曰奔豚,在小腹上至心下。治之不宜專用下藥,恐損真氣,宜於破血行氣藥中,加補脾胃藥。
氣旺方能磨積,正旺則邪自消也。經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哀其大半而止,過者死。東垣五積方,用三稜、莪朮,皆兼人參贊助成功。按治積諸藥,神麯、麥芽化穀食,萊菔化麵食,硇砂、阿魏、山查化肉食,紫蘇化魚、蟹毒,葛花、枳椇消酒積,麝香消酒積、果積,芫花、牽牛、大戟行水飲,三稜、莪朮、鱉甲消癥瘕,木香、檳榔行氣滯,礞石、蛤粉功痰積,巴豆攻冷積,大黃、芒硝攻熱積,雄黃、膩粉攻涎積,虻蟲、水蛭攻血積)。雖為泄劑,亦能益氣(王好古曰:故治氣短不能接續。
大小七香丸、積香丸、諸湯散中多用之)。
根如生薑,莪生根下,似卵不齊,堅硬難搗。灰火煨透,乘熱搗之(入氣分),或醋磨酒磨,或煮熟用(入血分)。
白話文:
蓬莪朮:
是一種能使氣下行、破除血瘀、疏通氣機、消除積聚的藥物。
味道辛苦,藥性溫和。主要作用於肝經的血分。它能破除氣中的瘀血(能疏通肝經中積聚的血),消除瘀血、疏通經絡,還能開胃幫助消化,解毒止痛。
可用於治療心腹各種疼痛、冷氣導致的吐酸、以及奔豚痃癖(一種腹部積聚的病症,可用酒或醋磨服。痃癖多見於男性,癥瘕多見於女性。莪朮氣味辛烈,能疏通氣機、開竅。與三稜同用,治療各種氣積效果很好。注意:五積指的是心積、肝積、肺積、脾積、腎積。治療這些積聚不宜只用瀉藥,以免損傷正氣,應在破血行氣的藥中加入補脾胃的藥。
只有氣旺盛才能消除積聚,正氣旺盛則邪氣自然消退。古書說:大的積聚病症,不可過度攻伐,應適可而止,否則會導致死亡。李東垣的五積方中,用三稜、莪朮,都搭配人參來輔助發揮功效。治療積聚的藥物中,神麯、麥芽能幫助消化穀物,萊菔能幫助消化麵食,硇砂、阿魏、山楂能幫助消化肉食,紫蘇能解魚蟹之毒,葛花、枳椇能消除酒積,麝香能消除酒積和果積,芫花、牽牛、大戟能利水,三稜、莪朮、鱉甲能消除癥瘕,木香、檳榔能疏通氣滯,礞石、蛤粉能消除痰積,巴豆能攻寒積,大黃、芒硝能攻熱積,雄黃、膩粉能攻涎積,虻蟲、水蛭能攻血積。雖然莪朮是瀉藥,但也能益氣。(王好古說:所以能治療氣短接不上氣的情況。
許多丸劑、湯劑和散劑中都會用到它)。
莪朮的根像生薑,生在根的下面,形狀像不規則的卵形,質地堅硬難以搗碎。可以用灰火煨透,趁熱搗碎(能進入氣分),也可以用醋或酒磨碎,或者煮熟使用(能進入血分)。
3. 荊三稜
瀉,行氣,破血,消積
苦平。色白屬金(皮黑肉白),入肺金血分,破血中之氣(亦通肝經聚血),兼入脾經。散一切血瘀、氣結,瘡硬食停,老塊堅積(乃堅者削之。從血藥則治血,從氣藥則治氣。須輔以健脾補氣藥良。昔有人患癥瘕死,遺言開腹取之,得病塊如石。文理五色,削成刀柄。因砍三稜,柄消成水,乃知此藥可療癥瘕),消腫止痛,通乳墮胎。
功近香附而力峻,虛者慎用。
色黃體重,若鯽魚而小者良。醋浸、炒,或麵裹、煨。
白話文:
荊三稜
具有瀉下的作用,能疏通行氣,破除血瘀,消除積滯。
味道苦,性平和。外皮白色,五行屬金(外皮黑色,內肉白色),主要作用於肺部,能進入血液之中,破除血中的氣結(也能疏通肝經的血瘀),同時也能進入脾經。能夠散開所有血瘀、氣結所導致的疾病,像是瘡腫堅硬、食物停滯消化不良,或是陳舊堅硬的腫塊積聚(對於堅硬的腫塊,能將其削平。如果搭配活血藥,則主要治療血瘀;搭配行氣藥,則主要治療氣滯。必須配合健脾補氣的藥物,效果更好。以前有人患了腹部腫塊而死,遺言說剖開肚子取出腫塊,發現腫塊堅硬如石頭。上面有五顏六色的紋理,把它削成刀柄。因為用刀柄砍荊三稜,刀柄就化成了水,因此知道這種藥能治療腹部腫塊),能消除腫脹、止痛,也能通乳、墮胎。
功效與香附相似,但藥力更強,虛弱的人要謹慎使用。
顏色黃,質地重,外形像鯽魚而且比較小的,是比較好的。可以用醋浸泡、炒過,或是用麵包裹後煨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