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備要》~ 草部 (45)
草部 (45)
1. 大青
瀉心胃熱毒
微苦鹹,大寒。解心胃熱毒。
治傷寒,時疾熱狂,陽毒發斑(熱甚傷血,裡實表虛,則發斑。輕如疹子,重如錦紋。紫黑者,熱極而胃爛也,多死。《活人書》:治赤斑煩痛,有犀角大青湯),黃疸熱痢,丹毒喉痹。
處處有之。高二三尺,莖圓葉長,葉對節生,八月開小紅花成簇,實大如椒,色赤。用莖葉。
白話文:
味微苦帶鹹,藥性大寒。可以解心胃的熱毒。
能治療傷寒、急性熱病引起的發狂、陽毒發斑(這是因為熱邪太盛損傷血液,導致體內熱實而體表虛弱,就會發斑。輕微的像疹子,嚴重的像錦緞花紋。如果斑點呈現紫黑色,表示熱邪已經到了極點,導致胃部潰爛,通常會死亡。《活人書》記載:治療紅斑煩痛,可以使用犀角大青湯),還能治療黃疸、熱痢、丹毒和喉痹等疾病。
這種植物到處都有。大約有二三尺高,莖是圓的,葉子長形,葉子相對著生長在莖節上。八月會開小紅花,聚集成簇,結的果實像花椒一樣大,是紅色的。藥用部分是它的莖和葉子。
2. 牽牛
大瀉氣分濕熱
辛熱有毒,屬火善走。入肺經,瀉氣分之濕熱(肺主氣,火能平金而泄肺),能達右腎命門,走精隧,通下焦郁遏。及大腸風秘、氣秘,利大小便,逐水消痰,殺蟲墮胎。
治水腫喘滿痃癖氣塊。若濕、熱在血分、胃弱氣虛人禁用(東垣曰:牽牛苦寒誤矣,其味辛辣,久嚼猛烈雄壯,所謂苦寒安在哉?乃瀉氣之藥,比諸辛藥泄氣尤甚。若濕從下受,下焦主血,血中之濕,宜苦寒之味。而反用辛熱之藥,泄上焦之氣,是血病瀉氣,使氣血俱損也。
王好古曰:以氣藥引,則入氣;以大黃引,則入血。時珍曰:一婦腸結,年幾六十,服養血潤燥藥,則泥結,服硝黃藥,則若罔知。如此三十餘年。其人體肥膏梁而多郁,日吐酸痰乃寬。此乃三焦氣滯,有升無降,津液皆化為痰,不能下潤腸腑,非血燥也。潤劑留滯,硝、黃入血,不能入氣,故無效。
用牽牛為末,皂角膏丸,才服便通。外甥素多酒色病,二便不通,脹痛呻吟七晝夜,用通利藥不效。予言此乃濕熱之邪在精道,壅隧路,病在二陰之間。故前阻小便,後阻大便,病不在大腸、膀胱也。用楝實、茴香、穿山甲諸藥,倍牽牛,三服而平。東垣補下焦陽虛天真丹,用牽牛鹽水炒黑,佐沉香、杜仲、肉桂、破故紙諸藥,深得補瀉兼施之妙)。
有黑、白二種,黑者(亦名黑醜)力速。取子淘去浮者,舂去皮用。得木香、乾薑良(此藥漢前未入本草,故仲景方中無此。《別錄》始載之,宋後始多用者)。
白話文:
牽牛這種藥物,主要作用是強烈地排除體內氣分中的濕熱。
它性質辛辣溫熱且有毒性,屬於火性,藥性走竄能力很強。主要進入肺經,能排除肺部氣分中的濕熱(肺主管氣,火性可以剋制金,從而宣洩肺氣),也能到達右腎命門,運行於精液通道,疏通下焦的鬱滯。同時,它能治療大腸的風秘、氣秘,促進大小便的排出,排除體內的水濕,化解痰液,還能殺蟲和墮胎。
可以用來治療水腫、喘滿、痃癖、氣塊等症狀。但是,如果濕熱在血分,或是胃虛弱、氣虛的人,則禁止使用(李東垣認為牽牛藥性苦寒是錯誤的,它味道辛辣,咀嚼久了會感覺猛烈強勁,哪裡有苦寒的特性呢?它其實是宣洩氣分的藥,比起其他辛味藥,它洩氣的力量更強。如果濕邪是從下焦而來,下焦主血,血中的濕邪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而反而使用辛熱的藥物,去宣洩上焦的氣,這就等於是血病而洩氣,會導致氣血都損傷。
王好古認為,如果用氣藥來引導,牽牛就走氣分;如果用大黃來引導,牽牛就走血分。李時珍記載,有一個婦人腸道阻塞,快六十歲了,服用養血潤燥的藥,反而會使腸道更阻塞,服用硝黃等瀉藥,卻好像沒有作用。這樣三十多年了。這個人身體肥胖、經常吃肥膩的食物,又多有鬱悶,每天吐出酸痰才會覺得舒服。這其實是三焦氣機阻滯,只有上升而沒有下降,津液都化為痰,無法向下滋潤腸道,不是血燥的原因。潤腸的藥物會停留在體內,硝、黃這些藥物只入血分,無法進入氣分,所以沒有效果。
使用牽牛磨成粉末,用皂角膏做成藥丸,服用後就能通便。李時珍的外甥平時喜好酒色,導致大小便不通,腹脹疼痛呻吟了七天七夜,用通利的藥物都沒有效果。李時珍認為,這是因為濕熱邪氣停留在精道,阻塞了通道,病位在陰莖和肛門之間。所以前方阻礙小便,後方阻礙大便,病不在大腸和膀胱。使用楝實、茴香、穿山甲等藥物,加倍牽牛,服用三次就好了。李東垣用牽牛以鹽水炒黑,佐以沉香、杜仲、肉桂、破故紙等藥物,製成補下焦陽虛的天真丹,可以說是補瀉兼施的妙法。
牽牛有黑、白兩種,黑色的(又叫黑丑)藥力較強且迅速。取種子時,要淘洗掉漂浮在水面的,搗碎後去除外皮再用。和木香、乾薑一起使用效果更好。(此藥在漢朝之前沒有被列入本草,所以張仲景的方劑中沒有使用。《別錄》中開始記載,宋朝之後才被廣泛使用。)